泰安市麦田杂草群落构成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泰安市麦田杂草群落构成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刘忠德[1]2004年在《泰安市麦田杂草群落构成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泰安市麦田杂草种类、群落构成、发生规律以及分布型、抽样技术和生态经济阈值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除草剂筛选和混用研究,制定了化学防除技术。 1.泰安市麦田杂草发生种类、危害特点及群落构成 采用目测五级分级法,对泰安市的肥城、新泰、岱岳区、宁阳、东平五个县市区麦田杂草种类及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泰安市麦田主要杂草隶属17科52种,主要以阔叶杂草为主,并在一些地块伴生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主要有荠菜、播娘蒿、蚤缀、麦瓶草、麦家公、小花糖芥、猪殃殃、牛繁缕、附地菜,禾本科杂草主要有看麦娘、野燕麦、节节麦。 杂草主要为越年生,有叁个发生高峰,一次在秋季10月下旬,为发生大高峰,杂草出苗率在80%左右,一次在春季3月中旬,为发生小高峰,杂草出苗率在5%左右,一次在5月中旬,也是小高峰,杂草出苗率在10%左右。越年生杂草对小麦的危害最大,是麦田杂草防除的主要对象,一年生杂草主要在春季出苗,对小麦的危害较小。 杂草主要群落为荠菜—播娘蒿—蚤缀、播娘蒿—荠菜—小花糖芥、播娘蒿—荠菜—麦家公、荠菜—播娘蒿—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看麦娘、荠菜—播娘蒿—牛繁缕、猪殃殃—荠菜—播娘蒿、荠菜—猪殃殃—野燕麦—播娘蒿等。 2.泰安市麦田常用除草剂对杂草群落的影响 选用麦田除草剂72%2.4-D丁酯EC、75%苯磺隆DF、6.9%精恶唑禾草灵WE分别连续使用3年防除小麦田杂草。结果表明,连续单独使用不同种类除草剂后,均对杂草群落有一定的影响。72%2.4-D丁酯EC导致荠菜、播娘蒿数量下降,麦瓶草、猪殃殃和看麦娘数量上升,75%苯磺隆DF导致荠菜、播娘蒿、麦瓶草数量下降,猪殃殃和看麦娘数量上升,6.9%精恶唑禾草灵WE导致看麦娘数量下降,荠菜、播娘蒿、麦瓶草、猪殃殃数量上升。 3.泰安市麦田主要杂草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研究 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研究表明,荠菜、播娘蒿、蚤缀为聚集分布,播娘

张勇[2]2011年在《泰安市甘薯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泰安市甘薯种植面积呈逐步扩大趋势,在甘薯的种植过程中,杂草是影响甘薯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工除草效率低、效果差,必须采用化学除草。本文对泰安市主要甘薯种植区杂草发生种类、群落构成及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大量室内及田间试验,筛选出适宜的除草剂及其混用组合,经室内联合作用类型和最佳配比研究及田间试验,确定了用于甘薯田杂草防除单剂及混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泰安市甘薯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甘薯田杂草发生种类及群落构成采用目测法及倒置“W”9点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泰安市岱岳区、肥城市、东平县、新泰市、宁阳县等5个县市区16个乡镇进行了杂草种类及群落构成调查。结果表明:甘薯田主要杂草隶属12科35种,以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生为主,禾本科杂草主要有: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稗草、画眉草、狗牙根等;阔叶杂草有铁苋菜、马齿苋、反枝苋、皱果苋、藜、鳢肠、饭包草、鸭跖草及鬼针草等;莎草科杂草主要为碎米莎草、异型莎草及香附子,其中危害较大的为马唐、牛筋草、稗草、马齿苋、鬼针草,难以防治的恶性杂草有铁苋菜、饭包草及香附子。2.杂草群落构成:1、平原等耕作条件好的甘薯田杂草主要群落以牛筋草、马唐为主,主要群落有:(1)以牛筋草为主的群落:牛筋草-铁苋菜-马齿苋,牛筋草-马齿苋-藜,牛筋草-狗尾草-反枝苋-马齿苋,(2)以马唐为主的群落:马唐-马齿苋-铁苋菜,马唐-稗草-反枝苋-苘麻,马唐-铁苋菜-鳢肠,(3)以稗草为主的群落:稗草-狗尾草-苘麻-马齿苋,稗草-马唐-马齿苋-反枝苋等。2、在山区丘陵地带,土壤湿度小且瘠薄,主要是以饭包草和鬼针草为主要杂草的群落:(1)饭包草-马齿苋-铁苋菜-鬼针草,(2)饭包草-鬼针草-反枝苋-苘麻,(3)鬼针草-铁苋菜-鳢肠-碎米莎草。3.室内盆栽法对甘薯的安全性研究采用室内盆栽法,对选用的乙草胺、扑草净等8种土壤处理药剂,灭草松、乙羧氟草醚、精喹禾灵等8种茎叶处理药剂进行了室内对作物甘薯的安全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乙草胺、二甲戊灵、仲丁灵、异丙甲草胺、氟乐灵、异恶草松6种土壤处理药剂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57、5.78、2.29、6.15、3.04和2.19,对甘薯安全性好,扑草净、恶草酮药剂选择性系数分别为1.24和0.70,对甘薯安全性较差;灭草松药剂选择性系数为2.27,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草酮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9.23、21.70、17.60和8.40,安全性均较好。试验初步表明,乙草胺、二甲戊灵、仲丁灵、异丙甲草胺、氟乐灵及异恶草松6种土壤处理药剂、灭草松1种防治阔叶杂草药剂及及精喹禾灵等4种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药剂,共11种药剂对甘薯相对安全,可以开展田间试验,以进一步确定在甘薯田应用的可行性,扑草净、恶草酮、乙羧氟草醚、辛酰溴苯腈及氟磺胺草醚不宜在甘薯田应用。4.甘薯田土壤处理除草剂的筛选及药效评价在室内对甘薯的安全性试验基础上,对乙草胺、异恶草松、异丙甲草胺、二甲戊灵、氟乐灵、仲丁灵6种药剂进行了田间试验,分别对药剂的安全性、杀草谱及防效进行进一步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以上供试的6种药剂,对甘薯安全性均较好,防除禾本科杂草较高的药剂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及二甲戊灵,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对马齿苋防效较差,以上药剂对恶性杂草铁苋菜防效均较差。5.甘薯田茎叶处理除草剂的筛选及药效评价选用灭草松、乙羧氟草醚、辛酰溴苯腈、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草酮8种苗后茎叶处理药剂分别进行了防除阔叶杂草及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试验,结果表明,以上供试的4种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药剂对杂草防治效果好,并对甘薯安全;灭草松在施药前期对甘薯有一定药害,但后期药害恢复较快,在甘薯收获时测产结果显示对甘薯产量无影响,除草增产效果明显;乙羧氟草醚、辛酰溴苯腈、氟磺胺草醚对阔叶杂草均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但对甘薯均有一定药害,甘薯苗期生长及产量均受到抑制,安全性差,不宜使用。6.除草剂混用组合室内最佳配比及联合作用类型研究室内盆栽法研究表明:①乙草胺与异恶草松混用对供试的靶标杂草反枝苋及稗草的联合作用类型均为加成作用,从配比的合理性及经济性考虑,异恶草松:乙草胺混用以1:4~8配比组合较为适宜;②乙草胺与二甲戊灵混配后对供试杂草稗草及马齿苋也均为加成作用,二甲戊灵:乙草胺以1.5~2:2~2.5比较适宜;③仲丁灵与乙草胺混配后较单剂使用活性均增强,在配比范围内对靶标杂草反枝苋属于加成作用,对稗草基本属于增效作用,仲丁灵:乙草胺以1:1~2配比较为合理。7.混剂小试样品田间药效试验将上述3组合除草剂按照设计配比,在室内分别加工成75%乙·异恶EC、40%乙·二甲戊EC、50%仲灵·乙草胺EC样品,在甘薯田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组合除草剂具有杀草谱广、药效高、对当茬作物甘薯安全特点,但异恶草松为长残效药剂,对后茬禾本科作物,特别是对小麦有一定的药害,所以在甘薯-小麦等轮作区,75%乙·异恶EC配比组合应谨慎使用。8、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甘薯田杂草化学防除基本原则和杂草化学防除技术。

代伟程[3]2015年在《泰安市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项目通过对泰安市夏玉米田杂草发生种类、群落构成及消长动态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玉米田杂草防除经济阈值和杂草对玉米竞争临界期;从生物活性及对玉米安全性角度筛选出了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玉米安全的除草剂品种,研究了助剂的增效作用,优化了应用技术,引进并研究了国外除草剂最低剂量使用技术,提出了除草剂田间应用的精准剂量,减少除草剂用量30%以上;构建出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弥补了传统杂草化学防除体系的技术路线单一、高残留除草剂长期应用等缺陷,满足玉米生产实际需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全面普查了泰安市夏玉米田杂草种类,明确了杂草优势种群、群落构成及田间杂草发生规律。泰安市玉米田杂草隶属18科51种,优势科为禾本科、菊科、苋科、藜科、马齿苋科;优势种为马唐、牛筋草、旱稗、反枝苋、马齿苋、藜等;优势种群组合为(1)以马唐为主要群落:马唐-反枝苋-马齿苋,马唐-反枝苋-旱稗,马唐-反枝苋-鳢肠;(2)以牛筋草为主群落: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牛筋草-香附子-鳢肠等:(3)以旱稗为主要群落:旱稗-反枝苋-田旋花,旱稗-马齿苋-反枝苋等。2、开展了夏玉米田杂草经济防除阈值及与玉米竞争临界期的研究。通过对不同杂草密度下的玉米的产量损失的测定并经线性回归分析,二者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其关系式为Y=0.6803+0.0728x(r=0.9951**);计算得到当玉米田杂草密度超过30-34株/m2时,必须用药进行防除,以控制杂草的危害。通过调查不同时期杂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对玉米产量损失率回归分析,关系式为Y=0.2495+0.1884x(r=0.9890**),可以得到玉米播后13-15天为玉米杂草竞争临界期。因此,只有在玉米与杂草竞争临界期之前进行杂草防除,才能使杂草的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3、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我市玉米田防治杂草应用的乙草胺·莠去津、异丙草胺·莠去津等多种高效、广谱优良除草剂品种,并确定适合玉米生产的田间最佳使用剂量,并通过合理使用助剂,比目前常规用量减少叁分之一即可获得同样效果。4、引进并采用了荷兰除草剂最低剂量使用技术。通过应用PPM(植物光合仪),对当前玉米生产上光合抑制除草剂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MLHD技术的应用一是明显减少了除草剂的用量30%-60%,节约用药成本;二是一次性处理可有效防除田间杂草,不需二次用药,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环境风险;叁是提高了玉米产量7-11%。5、制定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方案。该技术以经济、生态、环保的观点,本着“优化、简化、量化”的原则,弥补了传统的杂草化学防除体系的缺陷。

李琦[4]2017年在《麦田雀麦生物生态学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雀麦(Bromus japonicus)是小麦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对生态位的要求不严格,年降水量为150-560mm的地区均可生长,并且与小麦同期生长,难以区分,能与小麦竞争光、水分、营养物质和空间等自然资源,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我国小麦田难以根除的恶性杂草之一,目前已广泛分布于安徽、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并呈迅速蔓延之势。杂草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是杂草治理系统的基础,本研究以麦田杂草雀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外界环境因素对雀麦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测定了雀麦在田间的发生动态、与小麦的竞争关系及其防除经济阈值;筛选出了对雀麦有较强化感抑制作用的小麦品种;研究了采自山东、北京、江苏、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8省雀麦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了雀麦的潜在分布区域,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雀麦是一种典型的越冬性杂草,在5-30℃的温度范围内,种子的萌发率均大于98%,最适萌发温度在25℃-30℃之间;雀麦种子的萌发不受光照条件影响,属于光周期不敏感类型;雀麦种子萌发对酸碱度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pH值5.0-10.0的条件下,种子均能萌发且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对水分胁迫与盐胁迫都不敏感,即使在低水势或高盐的恶劣环境下,仍有部分种子可以萌发;处于土壤表面时,雀麦出苗率最高,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出苗率逐渐下降,大于6cm后,雀麦则不能出苗。2.雀麦在冬小麦田有两个出苗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此时周平均气温在11.9-14.4℃之间,出苗量占总出苗量的85.3%;第二个出苗高峰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周平均气温回升至10℃左右,此时出苗量占总出苗量的14.7%。11月上旬,小麦先进入冬前分蘖期,中旬左右,雀麦开始分蘖,直至12月上旬;翌年3月上旬,雀麦与小麦进入春季分蘖期,直至3月末;其分蘖能力强于小麦。雀麦与小麦在株高、鲜重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前增长缓慢,翌年3月下旬,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雀麦的株高和鲜重开始快速增长。3.在雀麦密度试验中,雀麦的密度与小麦的穗密度呈负相关,随着雀麦密度的增加,小麦每平方米的有效穗数逐渐减少。雀麦密度从0增加到640株/m~2,小麦穗密度则从557.8降至358.7穗/m~2;此外,雀麦对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都有轻微影响。结果表明,雀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穗密度来实现的,当雀麦密度为640株/m~2时,小麦的产量损失率为36.73%。氟唑磺隆是一种对雀麦特效的药剂。雀麦防除的经济阈值为4-5株/m~2。4.从来源于黄淮海冬小麦种植区的42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了郑麦379、郑麦9023、周麦22、郯麦98这4个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对雀麦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同时受雀麦的化感抑制作用也最弱。5.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用12条引物对雀麦2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雀麦不同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2.83%-47.17%,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95.28%,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雀麦种群总基因遗传多样性Ht=0.2125,种群内基因遗传多样性Hs=0.0730,遗传分化系数Gst=0.6562,表明雀麦种群之间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63.72%),而不是种群内(36.28%)。雀麦种群间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是0.0401-0.3524,平均值为0.1717,大于同一物种内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05),也表明雀麦种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遗传多样性。雀麦种群间的基因流(Nm=0.2619)较小,有限的基因流可能是导致种群间遗传分化的原因之一。UPGMA聚类分析可以将24个种群分为四大类,地理位置相近的雀麦种群大致聚类到了一起,说明种群的地理位置与遗传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对cpDNA的trnT-trnL与atpI-atpH序列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合并序列全长1226bp,共有9个变异位点,占总位点数的0.73%,共鉴定出15种单倍型(H1-H15),整个种群单倍型多样性为0.717,核昔酸多样性为0.00137,表明雀麦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雀麦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低(H_S=0.486),而总的遗传多样性高(H_T=0.727),表明雀麦具有高水平的遗传分化,种群间存在着限制性基因流;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大部分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52.7%);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Nst(0.517)显着大于Gst(0.332),表明遗传距离相近的单倍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亲缘地理结构;通过对单倍型网络图的分析,15个单倍型可以明显的分为两组,分别以单倍型H2和H5为中心,初步明确了所采集雀麦种群中的起源中心-甘肃地区,同时确定了雀麦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路径:自西向东传播。7.雀麦在全球的高风险分布区域主要包括:欧洲的中部、中东、西亚、非洲西北部、美国大部分地区、中国的黄淮海流域及西南零星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及日本;在中国的高风险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南部)、关中平原(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宁夏及甘肃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浙江、江西中北部部分地区)、成都平原(四川中西部)、贵州中北部、湖南、新疆西南零星地区。中风险分布区域则是高风险区域向周边地区的扩张、延伸。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探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对我国麦田恶性杂草雀麦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明确了雀麦在冬小麦田的发生动态,确定了雀麦防除的经济阈值为4-5株/m~2;同时筛选出了4个对雀麦有较强化感抑制作用的小麦品种-郑麦379、郑麦9023、周麦22、郯麦98。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雀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种群间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且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谱系地理学研究初步明确了雀麦种群的起源中心与在中国传播扩散路径。此外,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雀麦在世界及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域。

宋敏, 路兴涛, 吴翠霞, 张勇, 马冲[5]2018年在《20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冬小麦田宝盖草的防效及安全性测定》文中指出为筛选防除冬小麦田宝盖草的高效茎叶处理除草剂,本试验连续两年选取20种除草剂进行冬小麦田宝盖草的防除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期施药,200 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50%吡氟酰草胺水分散粒剂和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210、120和60 g/hm~2时,药后40 d对宝盖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到90%以上,并且对冬小麦表现安全,可大面积示范推广。

马爽[6]2016年在《啶磺草胺防除小麦田杂草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磺酰胺类除草剂是麦田常用的化学防治麦田杂草的除草剂类别之一,其中,啶磺草胺是近几年在我国小麦田新推广应用的高活性除草剂,尚处在初步应用阶段。为明确啶磺草胺在小麦田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法、平皿法、酶活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啶磺草胺的杀草谱、除草活性、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安全性差异和作用机理以及安全剂的添加对啶磺草胺的解毒效果和解毒机制等方面做了研究和评价,以期为啶磺草胺在我国麦田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温室盆栽法对啶磺草胺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啶磺草胺对多数麦田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一类禾阔双除的麦田高效除草剂。其中对看麦娘、雀麦、耿氏硬草、荠菜、繁缕的IC50分别为1.3949、1.3717、1.0614、1.7115、1.6374g a.i./hm2,对照药剂甲基二磺隆对这5种杂草的IC50分别为4.6074、1.0435、1.3763、3.5912、3.0478 g a.i./hm2。2、40个不同小麦品种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啶磺草胺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安全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泰农18、衡观35、山农20、良星66和良星77对啶磺草胺的耐药性较差,啶磺草胺浓度为12.5 g a.i./hm2时,株高和鲜重抑制率分别在19.82%~24.36%和22.95%~38.06%之间,啶磺草胺浓度为25.0 g a.i./hm2时,株高和鲜重抑制率分别在24.85%~32.81%和31.92%~51.53%之间;山农21、山农22、山农25、汶农17和洛麦24对啶磺草胺的耐药性较强,但小麦鲜重和株高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通过平皿法测得的试验结果与盆栽法基本一致。3、40个小麦品种培育来源与安全性差异分析表明:小麦品种来源与小麦对啶磺草胺耐药性差异存在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当小麦来源亲本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小麦对啶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很小,如良星66和良星77(来源为济91102与济935031)根长的IC50分别为0.37和0.58μg a.i./mL,山农22和山农23(来源为Tal和Ms2)分别为6.25和4.66μg a.i./mL,且亲本含有济935031的小麦品种对啶磺草胺的耐药性均较差,与盆栽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4、敏感型品种泰农18和耐药型品种山农25的酶活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对啶磺草胺耐药性差异显着的小麦品种的ALS(乙酰乳酸合成酶)活力在离体条件下对啶磺草胺的敏感性差异不大,IC50分别为44.9433和46.2132μg a.i./L;活体条件下两种小麦品种的ALS活力均受到啶磺草胺的抑制,但山农25的恢复速度(2d)比泰农18(3d)快。代谢酶GSTs(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耐药型小麦品种山农25和敏感型小麦品种泰农18在未用啶磺草胺处理时的GSTs活力差异不大;当用啶磺草胺处理后,山农25的GSTs的相对活力在第2d达到最大值1.524,泰农18的GSTs相对活力在第3d达到最大值1.451,表明两种小麦品种的GSTs对啶磺草胺代谢降解的差异是其对啶磺草胺耐药性差异的原因之一。5、安全剂吡唑解草酯对啶磺草胺的解毒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吡唑解草酯对啶磺草胺有一定的解毒效果,在100~400μmol/L对啶磺草胺的解毒效果随浓度增加逐渐增大,400μmol/L时达到最大,啶磺草胺浓度12.5g a.i./hm2时作物保护率为113.4%,之后的解毒效果随安全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酶活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安全剂吡唑解草酯的加入提升了小麦的相对GSTs活力,增强了小麦的解毒代谢作用。6、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啶磺草胺对麦田杂草荠菜、雀麦、蜡烛草、猪殃殃、繁缕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啶磺草胺用量12.5g/hm2、15.0g/hm2对杂草的总体鲜重防效分别为87.1%、91.7%,与室内测试结果大体一致。并且对试验小麦山农25安全。

侯珍[7]2012年在《双氟磺草胺防除小麦田杂草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双氟磺草胺为叁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为了明确其在我国北方麦田的应用前景和研制更为高效、安全的新型麦田除草混剂,本研究采用室内生测法、平皿法、酶活力测定法、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双氟磺草胺的杀草谱、除草活性、对不同小麦品种安全性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机理、双氟磺草胺和2甲4氯异辛酯混用的联合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对麦田常见阔叶杂草活性高,对麦田恶性杂草播娘蒿、麦瓶草、田紫草(麦家公)、拉拉藤(猪殃殃)和荠(荠菜)的除草活性均高于常用除草剂苯磺隆,毒力倍数分别为1.56、6.26、1.65、18.27和22.75;济南17和山优2号两种小麦对该药的耐药性分别为苯磺隆的2.57倍和11.66倍;在小麦与5种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为11.16~49.32,远优于对比药剂苯磺隆的2.06~10.20。2.作物安全性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表现为对小麦株高及鲜重的抑制,且对不同小麦品种影响差异显着,其中对临麦2号、济宁13及济南17的株高和鲜重抑制率相对最高,潍麦8号、山农6号及泰山9818等相对最低。平皿法得出的结论与盆栽法结论一致,不同小麦品种根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其中济宁13耐药性最差,IC50值仅为0.2212μg a.i./mL,烟农15、枣20-28、济南17与济宁13耐药性相当,泰山9818、山农6号和潍麦8号耐药性较强,耐药性倍数为10.33~13.92。3.耐药型品种潍麦8号和敏感型品种济南17的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虽然二者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显着,但其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在离体条件下对双氟磺草胺的敏感性差异却并不明显;在活体条件下,小麦可以很快恢复ALS活力,且耐药型品种的恢复能力较强,潍麦8号ALS活力恢复只需2d,济南17需2.5d。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测定结果表明,潍麦8号相对于济南17,其GSTs相对活力的变化幅度较大且反应时间较短,在第2d就可达到峰值1.460,而济南17在第3d才达到峰值1.398。研究表明,2个小麦品种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代谢酶GSTs对双氟磺草胺的代谢差异所致,而与靶标酶ALS对双氟磺草胺的敏感程度无关。4.双氟磺草胺和2甲4氯异辛酯的联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二者杀草谱具有互补性,双氟磺草胺对麦田主要杂草播娘蒿、麦瓶草、麦家公、猪殃殃、荠菜、鹅肠菜(牛繁缕)、独行菜等具有很高的防效,而2甲4氯异辛酯则对双氟磺草胺防效不高的蚤缀、藜和小藜有很高的防效,因此将二者混用能有效扩大杀草谱;双氟磺草胺和2甲4氯异辛酯在0.2~0.6:400~800的比例下混用,对猪殃殃和麦家公的联合作用类型均为加成或增效。5.大田试验进一步证实,药后40d,试验药剂50.5%双氟磺草胺(0.5%)·2甲4氯异辛酯(50%)可分散油悬浮剂在制剂用药量900g/hm2时即可达到总体株防效88.4%和鲜重防效91.5%,1800g/hm2用量时分别达到95.0%和96.3%,相比于对照单剂5%双氟磺草胺油悬浮剂的91.0%和92.3%以及50%2甲4氯异辛酯乳油的61.2%和72.2%,两药剂混用的加成或增效作用显着,对小麦安全而且有增产作用,制剂用量1800g/hm2时对小麦增产率为19.42%,可与人工除草的20.62%相媲美。

赵祖英[8]2015年在《防除雀麦高效除草剂的筛选及氟唑磺隆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受到杂草的严重危害,尤其近几年过度依赖单一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导致麦田杂草群落结构改变,雀麦已成为黄淮海地区的主要恶性杂草。寻找高效、广谱、低毒的除草剂来防治雀麦显得尤为重要。氟唑磺隆是新型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小麦田多种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均有较高的防效,对雀麦有极高的防效。本文以除草剂单用和添加助剂的方式,采用温室盆栽、室内酶活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13种除草剂防除雀麦的室内生物活性、7种除草剂在雀麦不同密度的小麦田最适用量确定、氟唑磺隆的杀草谱及其对60种小麦品种的安全性、氟唑磺隆高效助剂的筛选及与其配比、氟唑磺隆对2种小麦品种的耐药性差异、5种除草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氟唑磺隆在我国小麦田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温室盆栽法对13种除草剂对雀麦的除草活性测定表明:在试验剂量下,氟唑磺隆、啶磺草胺、氟噻草胺、甲基二磺隆、异丙隆、磺酰磺隆、丙苯磺隆7种药剂对雀麦的防效较好;而嘧啶肟草醚、苯唑草酮、炔草酯、吡氟酰草胺、唑啉草酯、精恶唑禾草灵6种药剂各处理对雀麦防效较差,氟唑磺隆对雀麦有特效。对7种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采用田间推荐剂量进行了进一步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该7种除草剂推荐剂量下21天鲜重防效可达77.35%~99.56%。2、氟唑磺隆的杀草谱及其对60种小麦品种的安全性试验表明:氟唑磺隆在31.50 g a.i./hm2剂量下对雀麦防效大于90%,对野燕麦、菵草、牛繁缕、看麦娘的防治效果为80%~90%,对雀麦、野燕麦等杂草的防效明显高于常用药剂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对60个不同小麦品种苗期株高和鲜重均有抑制作用,在处理剂量31.50 g a.i./hm2下,施药后21d,济宁17、豫麦46、周麦18、晋麦92、泰农18、豫农035、丰德存1号等小麦品种鲜重抑制率、株高抑制率相对较高,观35、山农22、山农23、山农25、济麦17、邯4589、齐丰1号、郑麦7698等小麦品种鲜重抑制率、株高抑制率相对较低;当氟唑磺隆浓度为63.00 g a.i./hm2时,抑制率有不同程度增加。通过GSTs酶活性测定表明,山农25相对于济宁17,其GSTs相对活力的变化幅度较大且反应时间较短,在第3 d就可达到峰值1.7852,而济宁17在第5 d才达到峰值1.6875。研究表明,2个小麦品种对氟唑磺隆的耐药性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代谢酶GSTs对氟唑磺隆的代谢差异所致。3、氟唑磺隆的高效助剂筛选及与其最适配比试验表明:当氟唑磺隆浓度为10.50 g a.i./hm2时,TM12用量为1%和0.5%时在8种助剂中增效明显,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2.96%和80.59%。当氟唑磺隆浓度为21.00 g a.i./hm2时,TM12用量为1%和0.5%时鲜重抑制率相差不大,为88.79%和88.74%,考虑经济成本等因素建议选择0.5%用量,即氟唑磺隆喷液量与助剂体积百分比为100:0.5。4、田间药效进一步验证表明:氟唑磺隆对雀麦特效,啶磺草胺、氟噻草胺、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各处理剂量下对雀麦均有很高的防效,并且可以兼防荠菜、播娘蒿、猪殃殃等阔叶杂草,推荐用量下对小麦安全,个别剂量处理下小麦叶片失绿黄化。总之,氟唑磺隆作为新型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小麦田恶性杂草雀麦有极高的防效,对其他常见的禾本科、阔叶杂草也有较好的防效,对小麦安全,用量低,对人畜安全,是小麦田的良好除草剂。

参考文献:

[1]. 泰安市麦田杂草群落构成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D]. 刘忠德.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2]. 泰安市甘薯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D]. 张勇.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3]. 泰安市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研究[D]. 代伟程. 山东农业大学. 2015

[4]. 麦田雀麦生物生态学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琦.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5]. 20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冬小麦田宝盖草的防效及安全性测定[J]. 宋敏, 路兴涛, 吴翠霞, 张勇, 马冲. 植物保护. 2018

[6]. 啶磺草胺防除小麦田杂草的应用研究[D]. 马爽.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7]. 双氟磺草胺防除小麦田杂草的应用研究[D]. 侯珍. 山东农业大学. 2012

[8]. 防除雀麦高效除草剂的筛选及氟唑磺隆的应用研究[D]. 赵祖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泰安市麦田杂草群落构成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