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题材小说论文_王亚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题材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性,题材,小说,形象,婚恋,蒙古文,莱辛。

女性题材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娟[1](2019)在《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小说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小说女性的形象,作者以《野草在歌唱》及《金色笔记》两部作品为例深刻剖析了故事中女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地位,展现了殖民时期女性所面临的伦理困惑,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多丽丝·莱辛笔下的女性人物提供新的材料和方向。(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41期)

胡延龙[2](2019)在《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建构与性别平等——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女性形象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妇女解放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已然成了一组紧密相关的时代命题。"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女性身份实现深刻转型的真实摹写。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下对性别平等所进行的广泛政治支持和社会动员,却也正是"新型主体"与"新的精神"形象建构的现实观照。其结果共同指向于立体的中国本土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新空间。(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范革[3](2017)在《论严歌苓“文革”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华文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严歌苓的创作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而她笔下那些风姿各异的女性形象,更为众多学者所称道。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人物也在不断变化。本论文以“文革”结束至今严歌苓所有直接描写“文革”,或以“文革”为叙述背景,或中间穿插“文革”情节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她们的变化,并致力于从她们的变化中发掘严歌苓自身对“文革”态度的变化。绪论介绍了严歌苓的创作经历以及论文的研究对象;严歌苓创作研究综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一章重点探讨了严歌苓笔下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运用了福柯的身体政治理论,从权利的规训与反抗两个层面研究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在“文革”中所处的角色的变化。从《雌性的草地》到《第九个寡妇》再到《床畔》,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从被“文革”社会中的权力规训变为挣脱规训,也从受害者的角色转变为拯救者的角色。而且女性拯救他人的程度也有变化。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严歌苓“文革”题材小说中女性情欲的变化。女性对于爱情、对于欲望开始是渴求但是不得不抑制的态度。随着严歌苓对女性的复杂人性的认识和对“文革”认识的变化,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情与爱的态度也在变化,由抑制自己的情欲转变为大胆释放自己的情欲。最后近作《床畔》中的万红在英雄主义信仰的主导下升华了自己的情欲。第叁章探讨了严歌苓“文革”题材小说中女性对于英雄主义认识的变化。英雄情结是“文革”时代极权主义者极力鼓吹的观念。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性自然也受其影响。严歌苓对于英雄主义的认识前后发生了变化。她的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因崇拜革命英雄主义走向悲剧,表达了她对“文革”的控诉。进入21世纪,严歌苓的国外生活使她遭受了两国文化的“夹击”。对于祖国文化,她已经失去了归属感。这使她用“局外人”的态度再写“文革”题材的小说。她作品中的女性已经不再受革命英雄主义的束缚,她们更多认同的是民间伦理道德。在近期的创作中,严歌苓在信仰缺失的时代里,为古典英雄主义招魂。近作《床畔》中的女性凭借着对英雄主义的真诚信仰,实现了自我的价值。“结语”总结了严歌苓“文革”题材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意义。这些女性形象既使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了发展,也启发了读者用另外一种眼光重新审视“文革”这段历史。但她的“文革”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她对“文革”独特的书写角度,对女性形象生动的刻画,留给读者的是无穷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郭力[4](2017)在《商品时代婚恋观衍变后的文学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婚恋题材小说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婚恋观的嬗变是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发生裂变的一个观察窗口,变化的形态及原因折射出商品时代下现代人生活状态与文化心理的变迁,涉及道德困境与法律难题。女作家婚恋题材小说以女性视角与女性生命经验为叙事基点,深切感受到商品经济时代不仅消费女性身体,还消费婚姻的社会现象,通过文学叙事想象的方式,传达出现代女性意识对物化婚姻的忧思与批判。女作家对商品时代婚恋观衍变轨迹的描述,不仅使我们观察到当今社会婚恋观呈现出的复杂的社会文化景观,还通过文学叙事来理解作家基于个人化立场的对物化社会的现代性批判。(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刘丽娟[5](2016)在《当下农民工题材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对女性农民工身体的关注不只是文学描述对象的拓展,更进一步折射出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及作者创作情怀。由身体始,女性农民工由沉默的被遮蔽的一类,渐渐进入作者及公众视野。在作者现实底层关怀的叙述下,被规训化的苦情身体与欲望权力驱动下的消费性身体一一呈现出来,她们身上所负载的批判精神,呼吁着社会的关注与同情。诗意化的人文关怀下,构想了被都市接受并拯救社会的诗意化身体,那是穿越困境的诗意想象,是作者关照底层现实的美好愿望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韩传喜[6](2016)在《幽微情感领地的象征性契入——乔叶女性题材小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典型生态中的贫蔽乡镇,乡镇薄瘠土地上的原生女人,女人日常生活里的平淡微澜——乔叶以一个生长于斯的女性作家的细腻感受与内在视角,似乎在不动声色中,一而再再而叁地,为读者呈现着女性特别的情感世界:生理上的成熟过程,心理上的变迁经历,婚姻生活中的历练,情感世界里的纠结……凡此种种,构成了乔叶小说的内容要素,也合成了乔叶作品的艺术领地,即女性内在幽微的情感世界。因之也规制性地形成了诸多阅读者的体味与评价。综观历来的相关评论,(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6年05期)

罗薇[7](2016)在《20世纪90年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界90年代,随着中国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的女性意识的日渐觉醒,她们开始以清醒的性别身份、女性的历史眼光进行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这种书写既有着对女性生命经验和身体欲望等感性内容的描述,又有着对以往被忽视、歪曲的历史女性形象的纠正还原,同时也有着对历史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与剖析,充分展现了历史女性的生命意识和存在之思。这个时期的女性作家在冲破男性话语权的尝试与努力中,给予历史以全新的阐释,赋予历史题材小说以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并体现女性书写历史的勇气与智慧。在这样的历史使命无声的召唤下,出现了90年代历史题材女性书写的巅峰时期。本论文选取能够代表90年代历史题材小说女性书写艺术价值和创作成就的叁部长篇小说——赵玫的《高阳公主》、王安忆的《长恨歌》和凌力的《梦断关河》,以点带面地展开对90年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的分析研究,着意梳理发现90年代历史题材女性书写的基本特征及独特价值。正文部分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从时代背景和创作语境分析90年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形成的条件和影响。第二章追溯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的演变,主要研究小说中的叁类女性形象:“妖魔化的公主”、“风流放荡的交际花”和“卑微下贱的优伶”,并从人性化的角度切入,探讨人物形象的新质。第叁章从精神层面上分析历史题材女性书写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表达和存在境遇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13)

佟永叶[8](2016)在《新世纪蒙古文城市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丰富了蒙古文城市题材小说中的有关城市想象和女性书写。状写女性在现代城市中的生存状态,探究女性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己成为新世纪蒙古文小说创作的一个潮流。论文“新世纪蒙古文城市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叙事”探讨了世纪之初的社会、文化现代转型对城市女性的社会身份和自身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一章 重点探讨了新世纪蒙古文城市题材小说中的女性角色。论文从城镇底层女性、商人与自由职业者、城镇上班族、城镇新新人类等方面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详实的实例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展现城市女性的生存困惑及其命运,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对城市女性的理解与关怀。第二章 重点考察了新世纪蒙古文城市题材小说叙事主题。论文从城市化进程中的女性爱情寻求,竞争时代女性的事业追求等方面对小说主题进行了概括;主要观察了聚集在城市女性身上的社会热点问题,并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第叁章 重点探讨了新世纪蒙古文城市题材小说性别叙事中的城市女性形象。从男、女两性作家叙述视角,分别从情感世界、道德评价、事业追求等方面对女性形象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5-01)

罗雪松[9](2015)在《贞节牌坊下的女性——吴组缃宗法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组缃的小说大多反映宗法社会经济的凋敝与人伦的沦丧,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成为宗法道德文化的牺牲品。从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吴组缃对女性命运问题的探索是非常有个性的,既与五四文学、左翼文学的传统一脉相承,又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既显出吴组缃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又多了一份对历史的反思。(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35期)

惠若新[10](2015)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劳动”与女性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占据了“十七年”社会活动的中心地位,女性参与“劳动”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本文试图进入到“十七年”的具体语境,用比较客观的态度以农村题材小说为重点去探析这一时期“劳动”与女性的书写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国家政权稳固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首要任务,大规模的工、农业建设活动使得男性劳动力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动员女性作为劳动力的补给就成了一项必然的策略。另外,作为国民的女性,出于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以及在“乌托邦想象”的感召,榜样、表彰等因素的推动下也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从而愿意走出家门、参加“劳动”。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十七年”的文学表现中也存在着“劳动”与女性的互动、协商关系。在“劳动”的社会语境中,这一阶段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也呈现出别样的特色。作为两种主要类型之一的进步女性,她们因“劳动”而形成的外在特征、个性、精神信仰等成为了“十七年”时期一种审美化的倾向,并且她们还因爱劳动、对爱情忠贞而饱受称誉,成为了道德评价的标准。另一类是问题妇女,她们的主要“问题”是不爱劳动,但是作者在塑造的时候往往会给她们贴上“懒惰”、“不守妇道”的标签,以此来作为与进步女性的对比,激发读者对她们的道德批判,强化“劳动”的“合法性地位”。这些人物的塑造呈现出类型化的特征,这与时代氛围以及“十七年”的政治环境、文学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别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倡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本时期的妇女解放是在外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发生的。“劳动”使得“走出家庭”的女性第一次获得相应的经济、政治地位,并进而引起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发掘及“十七年”婚姻关系、爱情观念等的变化。但是“劳动”对女性的解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十七年”的文本叙述中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在走出家庭进行“劳动”的同时,仍然承担着大部分的家庭责任;另外,“十七年”女性参与这种集体生产劳动一方面确实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但另一方面这种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女性题材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妇女解放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已然成了一组紧密相关的时代命题。"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女性身份实现深刻转型的真实摹写。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下对性别平等所进行的广泛政治支持和社会动员,却也正是"新型主体"与"新的精神"形象建构的现实观照。其结果共同指向于立体的中国本土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新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题材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娟.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小说女性形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胡延龙.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建构与性别平等——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女性形象为中心的考察[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范革.论严歌苓“文革”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变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7

[4].郭力.商品时代婚恋观衍变后的文学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婚恋题材小说解读[J].北方论丛.2017

[5].刘丽娟.当下农民工题材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6

[6].韩传喜.幽微情感领地的象征性契入——乔叶女性题材小说论[J].文艺争鸣.2016

[7].罗薇.20世纪90年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D].湖南大学.2016

[8].佟永叶.新世纪蒙古文城市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叙事[D].内蒙古大学.2016

[9].罗雪松.贞节牌坊下的女性——吴组缃宗法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名作欣赏.2015

[10].惠若新.“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劳动”与女性书写[D].西北师范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弘治青花人物纹盖罐江西省博物馆藏

标签:;  ;  ;  ;  ;  ;  ;  

女性题材小说论文_王亚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