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论文_黄伟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储安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论,思想,解放后,新闻,新疆,知识分子,中国。

储安平论文文献综述

黄伟林[1](2019)在《储安平与西南剧展——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九》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安平为西南剧展提出第一个献言说的是戏剧的艺术品质,第二个献言说的是戏剧人的生活自律,第叁个献言关注的是戏剧文明。储安平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文艺评论家,他更接近一个文明提倡者,他对西南剧展的献言,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戏剧文明问题。(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晶晶[2](2017)在《储安平政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储安平的思想重心经历了从文学到政治的转折。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知识分子爱国心切,选择以言论政的方式参与国家的政治建设,储安平先后创办了《客观》和《观察》周刊,并以此为阵地针对时事发表大量政论,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上个世纪重要的政论家,储安平的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时代代表性,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其政治思想,对当今的学术研究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采用文献法、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突破以往将储安平定义为自由主义者或新闻人的研究局限,从储安平的政治文化随笔、政论文章中去挖掘、梳理其对于自由、民主、法治、政府、国家等政治学核心概念的诠释与剖析,尝试勾勒储安平的政治思想的全貌。同时,将储安平置于中国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揭示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与思想上的突围,反映储安平在政治思想上存在着的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民族之间的紧张与对抗,从而力图透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变迁史。(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6-01)

杨娟[3](2017)在《民国时期新闻评论理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是我国新闻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报纸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重言论的趋势,逐渐形成“首为论说”的中国特色,使得民国时期新闻评论勃兴,蔚为大观,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非凡影响力的评论名家,创办了一份又一份风行天下的以言论为主的报刊。储安平和他所创办的《观察》,就是民国评论界光辉名单上的最后一拨。储安平1946年9月创办的《观察》,是一份以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的评论刊物,集合了几乎当时所有的大学者作为撰稿人,读者遍布国内,最高发行量达十万多份,在当时影响很大,惜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查封。储安平作为民国末期有影响的评论名家,其评论理念吸纳了前人的智慧结晶,继承了民国的评论精神,是民国时期评论理念的集中体现。本文旨在以储安平的新闻评论理念为典型代表进行个案考察,同时对梁启超、张季鸾、胡适等民国时期有影响力的评论界人士的言论主张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国时期的新闻评论理念。本文首先对储安平的身世与生平进行了考证,对有争议的储安平失踪之谜、储安平求学生活的细节进行了史料对比和印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发掘新的史料来源、仔细阅读已有研究成果,对储安平身世有自己的研究发现。而通过对储安平的评论作品和评论主张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储安平的评论理念主要有四个关键词:批评、责任、独立、理性。储安平承认意见有褒有贬,但是他显然倾向于批评性的新闻评论,认为这才是新闻评论的核心;储安平言论事业的内在驱动力是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读者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些构成了他评论理念中的“责任”理念;而储安平更是将“独立”视为新闻评论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所在,珍视不同意见、鼓励不同意见,主张以中立立场客观评价事物;此外,储安平明确提出“理性”作为评论的内在要求,主张运用理性思维评价事物,主张在评论争鸣中保持君子之争的克制理性风度。储安平的上述评论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民国时期思想界激烈交锋和新闻评论界这个大环境的熏染。储安平深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影响,有迫切的爱国救国、为国效力的愿望;同时也秉承自由主义中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主张自由、民主、独立;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精神和家族文化中“尚气节”的家风,使得储安平推崇独立精神,将之视作为人、为文的内在精神;这叁个方面彼此交织,构成了储安平评论理念的理论来源。而在民国时期的评论界,文人论政的办报风气、此起彼伏的言论争鸣,成为常态。在这样的媒体大环境中耳濡目染,促成了储安平评论理念的形成。储安平作为民国末期异军突起的评论界新秀,他的评论理念是民国时期言论观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本研究发现,梁启超秉持“有益于国事”、选题以“要”“周”为主、立场无党派出自公心、面向读者适合国情的评论理念;张季鸾秉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评论理念;胡适秉持保持独立精神、言论报国、出自公心态度公平的评论理念;他们分别作为民国初期、民国中期和民国中后期的评论界代表人物,其评论理念与民国末期的储安平有高度重合之处。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民国时期影响广泛的评论界人士的评论理念,笔者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民国时期较为常见的新闻评论理念,主要有:一是以言论报国为宗旨,试图通过在言论上的努力勤勉工作,来对国家社会有推动作用,梁启超的“有益于国事”奠定了这个理念基础;二是张扬独立精神,以无党无私相标榜,推崇独立思考、将独立发言的精神视为报刊不可动摇必须坚守的内在品格和风骨,胡适第一个高举独立精神的大旗并使之成为民国时期新闻评论的核心理念。叁是秉持敢于批评的态度,敢于批评当局、监督政府、监督社会,主张新闻评论要切中社会的时弊,这已经成为民国时期评论界的共识。而储安平在批评时政方面不遗余力、深刻入骨,将不平则鸣的批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18)

刘照霞[4](2017)在《解放后储安平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安平是我国着名的自由主义民间报人,上世纪40年代因创办政论性刊物——《观察》周刊而名声大噪,从而奠定了他在新闻界独一无二的地位,开创了新闻史上有名的“储安平时代”。而在1949年的历史大变局中,因痛恨国民党,他留在了大陆,选择了新生的共产党政权。鉴于业内对储安平解放前新闻思想以及新闻活动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解放后储安平相关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却寥寥无几,以致造成对储安平整体认识上存在不完整之状况,本文试图对解放后储安平的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进行研究。本文大致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观察》复刊时期;第二章为新疆采访时期;第叁章为《光明日报》时期;最后一章主要是分析总结解放后储安平的新闻思想。其中前叁章从业务层面对储安平解放后的新闻活动进行详细地整理、归纳和总结,包括其新闻活动的内容、风格、特点等,最后一章在前叁章新闻活动基础上对解放后储安平的新闻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剖析。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希望能够以此还原历史,对解放后储安平的新闻活动以及新闻思想有一个较为完整、客观而公正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刘燕[5](2017)在《储安平《观察》时期的政论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在国家内忧外患局势下,一批批有着强烈国家意识的知识分子应运而生。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内部统治不断腐化,引起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以储安平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怀抱民主理想,议政热情高涨,试图用言论来影响政治。这一时期,储安平创办《观察》周刊,广聚知识分子畅言政治,创造了中国“文人论政”的最后一次高峰,也奠定了储安平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储安平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评论家、报人。其文章文笔犀利,措辞尖锐,视野广阔,情怀博大,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国后,因其过激言论,最终命运令人唏嘘。学界也因其特殊身份而研究甚少,正因为此,对储安平的研究才更具有开拓价值。在统治腐败、民心涣散之际,储安平不顾个人安危,践行着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家国责任感和使命感,历来为研究者所敬畏。储安平一生活动与办刊息息相关,《观察》是其个人办刊生涯的巅峰,创刊于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二十多年以来,各方面腐败不堪,储安平在《观察》中集中表现了这一不满。储安平虽然站在第叁方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国事发表意见,但在根本上,他对国民党政府依然心存幻想。因而,在对国民党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其大胆、赤诚在知识界和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结合民国时期的时局特点,以储安平的个人经历和《观察》时期的政论文章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观察》上发表的文章进行梳理、归类,并简单对比同时代其他评论家的政论文,以求全方位探究储安平政论思想。本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基于储安平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储安平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储安平的背景和意义。其次是对学界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初步归类。目前对储安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分为叁个时期,分别是20世纪五十年代、20世纪八十年代末和21世纪。第一阶段研究极少,且以负面研究为主;第二阶段由戴晴首开正面研究先河,研究依然较少;第叁阶段为储安平研究的“繁荣期”,对储安平关注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且主要集中在对储安平的生平、文学思想、新闻思想、政论思想等方面。第二部分是文章的正文,共叁章。第一章介绍的是储安平《观察》之前的报刊活动。首先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储安平的人生轨迹进行了简单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储安平《观察》之前的办刊活动进行了梳理,共约七次办刊经历,其中重要的报刊活动有叁次,分别是光华大学时期主编的《光华周刊》、大学毕业至出国留学前主编的《中央公园》,及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内战爆发之际的《客观》周刊。《客观》周刊在储安平办刊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储安平政论思想的第一次集中体现。结合储安平在《客观》周刊发表的文章看,这一时期,储安平的文章内容主要表现为批判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从具体措施着手建议国民党改进民生,对共产党进行客观分析。在具体的办刊活动方面,储安平积累了诸多经验,为后来创办《观察》周刊所沿用。第二章是《观察》时期的政论思想。本章为文章的核心部分,从五个方面来解读储安平的政论思想,首先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储安平创办和经营《观察》的情况,其次是从国内“文人论政”的传统和国外拉斯基主义影响等方面探索储安平政论思想来源,并通过对储安平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得出储安平政论思想呈现、特点和不足。其中,储安平政论思想内容又是最为核心部分,集中展示了储安平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本章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较为全面地对储安平的政论思想进行了理解和把握,同时又能根据储安平的文章特点,客观评价,指出其不足,为后来研究提供借鉴。第叁章是储安平政论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储安平的言论风格堪称一种时代特色,不仅在彼时,对当下也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现下,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走向方面造成极大冲击。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主流媒体更应该在舆论引导、政论创作等方面应承担一定责任。(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7-04-01)

郝宇[6](2016)在《浅论储安平在《观察》中的政论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安平,现代新闻史上出色的民主报人、编辑家、时评家,他所创办的《观察》周刊在新中国成立前期的新闻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储安平一生希望靠言论的力量来影响政府的决策,写下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政论文章,这些文章普遍具有逻辑缜密、客观理性、辛辣果敢等特点。可以说,他是中国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言论政"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储安平在《观察》时期发表的部分政论文章,分析其政论写作特点,试图对储安平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的贡献做出公允的判断。(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11期)

郝宇[7](2016)在《从《观察》的成功探究储安平办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安平及其主办的《观察》周刊(1946.9—1948.11)在解放前的中国新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储安平一生对办报办刊有极高的热情,《观察》的成功与储安平的个人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观察》的成功创刊进行简要分析,试图总结探究储安平办报办刊的特点,以期对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19期)

郝冬珊[8](2016)在《1945-1948储安平评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自由主义报业异常活跃。在20世纪的其他时间内,这些报业在抗日救亡民族情感和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支配下艰难地发展着,而到了抗战胜利之后,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国共两党此消彼长的政治原因又使得思想环境变得开放,中国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的矛盾逐渐升温,民间自由主义报人积极投身到议政、参政的狂潮中,在中国新闻史上谱出了一曲的高歌。储安平是这一阶段的活跃人物,在当时的言论界颇有影响力,是言论报国的实践者。本文大体分文绪论、正文、结论叁个部分,以二战结束后的中国政治局势为宏观背景,第一章分析当时报业的整体状态,整理、分析储安平评论的内、外部环境,挖掘这些因素对储安平后期评论造成的影响。第二章在论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中国现实角度、传统“文人论政”角度分析储安平评论评论的目的、原则,理清储安平评论的思想指导。第叁章分析储安平评论内容,整理储安平对当时重大新闻事件的历史评说。第四章从新闻评论写作角度分析储安平的评论特色,主要有选题的针对性;论证缜密有理有据;语言凝练犀利,富有感情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6-03-14)

林立华[9](2016)在《试论《观察》时期储安平的编辑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安平的一生和报刊有着紧密的联系,曾先后主编过《文学时代》《中国晨报》《力报》《客观》等刊物,尤其是他于1946年创办、主编的《观察》周刊,因为文风犀利、观点独到,在当时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进步民主运动的一面重要旗帜,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储安平的编辑思想。本文从提倡言论自由,办刊目的是舆论监督,客观、公正、理性的编辑精神、独立自主的办刊精神等四个方面就《观察》周刊时期储安平的编辑思想进行了梳理。(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6年03期)

谢泳[10](2015)在《储安平研究小史——读韩戍《储安平传》》一文中研究指出韩戍《储安平传》(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出版后,我感觉需要对二十多年来的储安平及《观察》研究作一个小结。韩戍《储安平传》在这一阶段的储安平及《观察》周刊研究中,是一个重要收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这一阶段中一个成熟的研究成果。学术史上常有"后出转精"的说法,但不是所有的后出成果都能超出前面的研究,这其中除了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评价及相关史料的发(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5年12期)

储安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储安平的思想重心经历了从文学到政治的转折。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知识分子爱国心切,选择以言论政的方式参与国家的政治建设,储安平先后创办了《客观》和《观察》周刊,并以此为阵地针对时事发表大量政论,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上个世纪重要的政论家,储安平的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时代代表性,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其政治思想,对当今的学术研究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采用文献法、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突破以往将储安平定义为自由主义者或新闻人的研究局限,从储安平的政治文化随笔、政论文章中去挖掘、梳理其对于自由、民主、法治、政府、国家等政治学核心概念的诠释与剖析,尝试勾勒储安平的政治思想的全貌。同时,将储安平置于中国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揭示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与思想上的突围,反映储安平在政治思想上存在着的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民族之间的紧张与对抗,从而力图透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变迁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储安平论文参考文献

[1].黄伟林.储安平与西南剧展——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九[J].贺州学院学报.2019

[2].李晶晶.储安平政治思想研究[D].燕山大学.2017

[3].杨娟.民国时期新闻评论理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4].刘照霞.解放后储安平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7

[5].刘燕.储安平《观察》时期的政论思想研究[D].长江大学.2017

[6].郝宇.浅论储安平在《观察》中的政论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6

[7].郝宇.从《观察》的成功探究储安平办刊特点[J].商.2016

[8].郝冬珊.1945-1948储安平评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9].林立华.试论《观察》时期储安平的编辑思想[J].今传媒.2016

[10].谢泳.储安平研究小史——读韩戍《储安平传》[J].书屋.2015

论文知识图

1-12000年到2015年间关于~...‘达到从根本上动瑶人民民主专政化大革命...自杀过一次。当时他以11d`c{。鉴军默_咒二翼毒储霆宾煞育默...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灯影组沥青平均含量...平的发言是“一种恶毒的诬蔑”。在...

标签:;  ;  ;  ;  ;  ;  ;  

储安平论文_黄伟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