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耐基因型论文_张彦威,张军,徐冉,李伟,张礼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耐基因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基因型,种质,开花期,鉴定,籽粒,氧化酶。

大豆耐基因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彦威,张军,徐冉,李伟,张礼凤[1](2019)在《大豆籽粒有毒重金属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具有显着的品种间差异。为了明确不同大豆品种重金属积累能力的差异,筛选有毒重金属含量较低的品种,本研究收集120个大豆种质,连续两年在济南和滨州两地不同环境种植,测定各品种大豆籽粒中Pb、Cr、As、Cd和Hg的含量。结果表明:大豆籽粒不同重金属含量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表现为Cr>Pb>As>Cd> Hg;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大豆品种籽粒中的含量均存在很大差异,对不同元素具有高或低积累特性品种的积累能力在不同环境下具有稳定性。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大豆籽粒Pb、Cr、As、Cd、Hg含量均具有极显着影响。大豆籽粒Pb含量与产量显着负相关。本研究将为籽粒低重金属含量大豆的培育提供种质资源,对优质大豆的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张春兰,曹帅,满丽莉,向殿军,李志刚[2](2019)在《不同基因型大豆耐盐性筛选与综合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大豆品种的耐盐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对耐盐的大豆品种,从而为盐碱地有效利用和大豆耐盐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水培方法,用80 mmol·L~(-1)混合盐(NaCl∶Na_2SO_4的摩尔比为9∶1)溶液,对18份大豆品种的幼苗(25 d苗龄)进行盐胁迫.处理7 d后,对株高、茎粗、叶面积、主根长、茎干重、叶干重、根干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18个大豆品种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经主成分分析,叶面积、主根长和丙二醛含量的负荷量最大,可作为衡量大豆耐盐性与耐盐品种筛选的主要指标.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大豆进行了耐盐性排序,品种间耐盐性表现出明显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份大豆品种可以被分为4大类,其中,东农42等5个品种为耐盐品种,东农60和雅布力为耐盐性较好的品种,吉育299等9个品种为中度耐盐碱性品种,东农63和吉育256为盐敏感品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覃金转,王秀荣[3](2019)在《不同基因型大豆磷镁养分互作效应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大豆基因型对磷和镁互作的响应,从而在养分缺乏条件下,指导磷和镁肥施用,提高大豆产量,通过盆栽试验,对磷高效大豆基因型HN89和磷低效大豆基因型HN112进行了高低磷(高磷500μmol/L,低磷25μmol/L KH_2PO_4)处理以及高低镁(高镁1 000μmol/L,低镁0μmol/L MgSO_4·7H_2O)处理,分析了大豆的生长情况和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并且测定了植株对磷、镁、钾和钙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磷是限制大豆生长的主要因素,增加磷的施用,能改善大豆的生长状况,增加生物量,磷处理显着影响大豆的地上部镁含量、钾含量和钙含量;而镁处理显着影响大豆对镁和钙的吸收,但对钾的吸收没有影响。同时,磷和镁处理对大豆镁吸收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低镁处理下,增加磷的供应只能够显着增加磷高效基因型植株体内镁含量,而在高镁处理下,增加磷的供应,无论磷高效还是磷低效大豆基因型的植株体内镁含量均显着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磷低效大豆HN112地上部镁含量与磷含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磷能促进镁的吸收,磷镁存在互作;并且地上部的镁含量与钾和钙含量之间也只在磷低效大豆HN112中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镁与磷、钾、钙的互作受大豆基因型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并进行磷、镁肥的合理配合施用,更有利于大豆高产高效的栽培。(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孟凡钢,饶德民,赵婧,任禾,邱强[4](2018)在《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对肥料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主岭和敦化两个不同生态区,以8个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肥梯度,研究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对肥料的响应,旨在探讨两个生态区不同施肥梯度对不同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吉育86、吉大豆3号、吉农38、吉育301,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均表现产量较高。不同品种产量对施肥量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吉育86和吉育47对肥料的响应更积极,施肥210kg/hm~2、180 kg/hm~2时产量达最高,较不施肥分别增产25.50%和11.86%。吉农38对肥料的响应较小,施肥135 kg/hm~2时产量达最高,较不施肥增产7.57%。在农艺性状方面,随着施肥量增加株高显着增高,节数有增加的趋势,荚重、粒重、百粒重表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因此,生产上应该根据品种对肥料响应特性调整施肥量,以达到最高效益。(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叶俊华,杨启台,刘章雄,郭勇,李英慧[5](2018)在《大豆引进种质抗胞囊线虫病、抗花叶病毒病和耐盐基因型鉴定及优异等位基因聚合种质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26个国家或地区共引进大豆种质3218份,仅对部分种质进行了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SCN)、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和盐敏感性的抗性鉴定,但基因型的系统分析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针对大豆抗胞囊线虫病3个基因(rhg1、Rhg4、SCN3-11)和耐盐基因(Gm SALT3)开发KASP标记5个,结合与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相关的1个SCAR标记(SCN11),对1489份大豆引进种质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具有优异等位基因的种质共1084份;携带3个位点优异等位基因的种质19份,包括抗胞囊线虫病3个位点(rhg1、Rhg4、SCN3-11)迭加(Peking型)种质3份,聚合抗胞囊线虫病基因和抗花叶病毒病标记7份,聚合抗胞囊线虫病和耐盐基因2份,聚合抗胞囊线虫病、抗花叶病毒病和耐盐基因7份;携带4个位点优异等位基因的种质9份,包括聚合抗胞囊线虫病基因和抗花叶病毒病标记6份,聚合抗胞囊线虫病和耐盐基因2份,聚合抗胞囊线虫病、抗花叶病毒病和耐盐7份;携带5个位点优异等位基因8份,聚合了抗胞囊线虫病、抗花叶病毒病和耐盐优异等位变异。在这些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种质中,44份已由前人证明具有相应的抗性。携带3个或3个以上优异等位基因的36份种质中,有52.78%种质的一种或两种特性已被报道。在不携带抗性优异等位变异的种质中,93份已证明有耐盐性或对SMV3号株系抗性,这些种质可能存在新的抗性(等位)基因。本研究利用高通量分子标记筛选出的携带抗病、抗逆优异等位基因的种质为我国大豆资源表型鉴定、抗源的快速筛选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江红,孙石,宋雯雯,吴存祥,武婷婷[6](2018)在《不同地理来源MGⅢ组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分析及E基因型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4?2015年对60份不同地理来源、生育期组为MGⅢ的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分析和E基因型鉴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MGⅢ大豆品种生育期相近,但生育期结构差异较大。来自中国北方和美国的MGⅢ组春大豆品种营养生长期(V期)较短(开花较早),生殖生长期(R期)较长, R期与V期的比值(R/V)较高;黄淮海品种和南方MGⅢ组品种V期较长(开花较晚), R期较短, R期与V期的比值(R/V)较低。北方春大豆MGⅢ组品种的开花期受播期影响较其他地区同生育期组品种更为明显。中国MGⅢ组大豆品种存在6种E基因型,其中E1e2E3E4和e1-asE2E3E4分布区域广,覆盖播季类型多,而在8个美国MGⅢ组品种中只鉴定出1种E基因型(e1-asE2E3E4),表明中国大豆品种在生育期结构性状上存在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通过比较不同播期下MGⅢ大豆品种E基因在生育期性状上的平均效应值发现,含显性位点越多的材料,其V期越长,R期越短,R/V值越小。反之亦然。不同E基因对开花、成熟期的增强效果不尽相同,且春播时各显性基因的效应值均比夏播时大。不同地理来源MGⅢ组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且与生育期结构存在显着相关性。中国北方春大豆品种底荚高度与R/V值负相关,但单株荚数与R/V值正相关;黄淮海大豆品种的分枝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与R/V间无显着相关性;南方大豆品种分枝数与V期呈显着负相关。试验结果可为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改良及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赵志刚,罗瑞萍,姬月梅,连金番[7](2018)在《不同基因型鲜食菜用春大豆品种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进12个不同基因型鲜食菜用春大豆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早春露地栽培,对各品种的鲜荚产量及农艺性状、鲜荚采摘期、成熟期等进行适应性评价。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晋豆39的鲜荚产量居第1位,鲜荚产量1 211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450kg/667m2,增59%,产量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龙海3号鲜荚产量居第2位,鲜荚产量1 055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294kg/667m2,增38.6%;产量差异极显着;浙鲜9号鲜荚产量居第3位,鲜荚产量988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227kg/667m2,增29.8%;苏早1号鲜荚产量居第4位,鲜荚产量916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155kg/667m2,增20.4%。供试品种从出苗到采摘鲜荚需要97~137d,均为晚熟品种。台湾292、苏早1号、龙海3号、浙鲜9号、晋豆39表现株高适中、适应性强、抗病,产量高、采摘鲜荚期适宜、鲜荚商品性好等优点,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并推广示范。(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06期)

范革[8](2018)在《基因型和环境对大豆籽粒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氧化酶催化过程中形成的过氧化氢物是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重要的中间体,因而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发现脂肪氧化酶在豆类植物中有较高活性,其中以在大豆中活性最高,但由于脂肪氧化酶在不同品种中含量不同且活性各异,制约了它的应用开发。本研究从资源和生态两方面探索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大豆品种资源的评价,可以为培育大豆新品种和发展大豆生产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对大豆品种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大豆籽粒中脂肪氧化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应用研究工作。本试验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东北地区的大豆品种(系)为主,测定不同大豆的LOX-1、LOX-2、和LOX-3的活性,分析脂肪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并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及简单线性分析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与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对其进行资源评价;二是从生态方面研究不同环境对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东北农业大学向阳试验基地的311份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发现品种间脂肪氧化酶活性存在极显着差异,品种频率/组距分布曲线主峰明显。其中LOX-1的活性变化幅度最大,极小值为1.474×10~3 U/ml,极大值为40.388×10~3 U/ml,均值为20.148×10~3 U/ml,变异系数为34.82%;LOX-2的活性变化幅度为0.147×10~3 U/ml~1.112×10~3 U/ml,均值为0.524×10~3 U/ml,变异系数为35.39%;LOX-3的活性变化幅度为0.371×10~3 U/ml~1.777×10~3 U/ml,均值为0.990×10~3 U/ml,变异系数为23.05%。相关性分析表明LOX-1与LOX-2、LOX-3呈显着正相关,LOX-2和LOX-3相关性不显着。聚类分析把311份参试大豆品种划分为了3个品种群,约43.41%的大豆品种属于低脂肪氧化酶活性品种群;约44.05%的大豆品种属于中等脂肪氧化酶活性品种群;约12.54%的大豆品种属于高脂肪氧化酶活性品种群。通过分析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与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发现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与脂肪氧化酶活性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脂肪含量与LOX活性呈显着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LOX活性呈显着负相关。2)以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区3个试验地点的6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检测大豆脂肪氧化酶(LOX)的活性并对其结果进行各效应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环境、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对脂肪氧化酶活性都有极显着影响,其中基因型是影响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的主要原因,环境效应影响最小。地点间比较,向阳试验地点的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平均值最小为25.761×10~3 U/ml,呼兰试验地点的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平均值最大为31.760×10~3 U/ml,阿城试验地点的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性平均值在二者之间为28.036×10~3 U/ml。(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叶俊华,郭勇,刘章雄,邱丽娟[9](2017)在《库存大豆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高通量基因型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26个国家或地区引进大豆种质资源有3000余份,占库存大豆资源总数的10%以上。这些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脂肪含量的评价数据己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然而,关于这些资源的基因型系统鉴定尚未见报道。因此,发掘这些种质资源中蕴藏的优异等位基因对于大豆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国家种质库中引入的3122份不同国家的大豆种质,对与抗性、品质、及形态、熟期相关的25个基因33个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针对SNP位点及其侧翼序列,进行:KASP标记设计并验证,利用高通量Douglas平台,对参试种质样品完成高通量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对除生育期外的21个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理论上有超过2000,000(2~(21))种单倍型,实际仅有442种单倍型。与抗性、品质相关的10个SNP位点中,聚合2个以上优异等位基因的种质资源有2930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93.85%;聚合5个以上优异位点的种质占鉴定资源总数的4.77%;最多聚合了9个优异位点,其优异种质占鉴定资源总数的0.13%。本研究为基于基因型的定向表型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上万份种质资源的高效发掘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7-31)

孙晶[10](2016)在《低钾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症状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盆栽条件下,通过低钾和施钾两个处理,研究低钾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症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钾胁迫下,从变化趋势来看,低产不耐低钾大豆品系GD8521症状率逐渐变大,由44%变为60%,不耐低钾大豆品系94133-6症状率虽无规律性变化,但症状率一直很高,为45%~56%;而高产耐低钾大豆品系T40不仅逐渐降低,而且症状率一直很小,为0%~7%,耐低钾大豆品系T46症状率逐渐变小,由28%变为13%。(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6年22期)

大豆耐基因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不同大豆品种的耐盐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对耐盐的大豆品种,从而为盐碱地有效利用和大豆耐盐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水培方法,用80 mmol·L~(-1)混合盐(NaCl∶Na_2SO_4的摩尔比为9∶1)溶液,对18份大豆品种的幼苗(25 d苗龄)进行盐胁迫.处理7 d后,对株高、茎粗、叶面积、主根长、茎干重、叶干重、根干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18个大豆品种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经主成分分析,叶面积、主根长和丙二醛含量的负荷量最大,可作为衡量大豆耐盐性与耐盐品种筛选的主要指标.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大豆进行了耐盐性排序,品种间耐盐性表现出明显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份大豆品种可以被分为4大类,其中,东农42等5个品种为耐盐品种,东农60和雅布力为耐盐性较好的品种,吉育299等9个品种为中度耐盐碱性品种,东农63和吉育256为盐敏感品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耐基因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彦威,张军,徐冉,李伟,张礼凤.大豆籽粒有毒重金属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效应研究[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张春兰,曹帅,满丽莉,向殿军,李志刚.不同基因型大豆耐盐性筛选与综合鉴定[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覃金转,王秀荣.不同基因型大豆磷镁养分互作效应初探[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4].孟凡钢,饶德民,赵婧,任禾,邱强.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对肥料的响应研究[J].东北农业科学.2018

[5].叶俊华,杨启台,刘章雄,郭勇,李英慧.大豆引进种质抗胞囊线虫病、抗花叶病毒病和耐盐基因型鉴定及优异等位基因聚合种质筛选[J].作物学报.2018

[6].江红,孙石,宋雯雯,吴存祥,武婷婷.不同地理来源MGⅢ组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分析及E基因型鉴定[J].作物学报.2018

[7].赵志刚,罗瑞萍,姬月梅,连金番.不同基因型鲜食菜用春大豆品种的适应性研究[J].种子.2018

[8].范革.基因型和环境对大豆籽粒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

[9].叶俊华,郭勇,刘章雄,邱丽娟.库存大豆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高通量基因型鉴定[C].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7

[10].孙晶.低钾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症状率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Al浓度对大豆根相对生长量的影响科研成果附表1 1998年获部级科技进步叁等奖...科研成果附表1 1998年获部级科技进步叁等奖...科研成果附表1 1998年获部级科技进步叁等奖...科研成果附表1 1998年获部级科技进步叁等奖...科研成果附表1 1998年获部级科技进步叁等奖...

标签:;  ;  ;  ;  ;  ;  ;  

大豆耐基因型论文_张彦威,张军,徐冉,李伟,张礼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