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道诗坛论文_李超

嘉道诗坛论文_李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嘉道诗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坛,乾隆,寒士,志士,云南,诗集,诗歌。

嘉道诗坛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18)在《刘大绅与嘉道年间云南诗坛》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大绅是清代着名循吏,又是云南着名诗人。他在山东任上数十年,与济南诗坛多有交集,诗歌卓然有成。辞官归滇后,掌教五华书院长达九年,悉心培养后进,以山长之尊倡导诗学,其弟子以"五华五子"诗歌最着名,时人视刘大绅为当世韩愈。他有意提倡风雅,逐渐以他为中心,昆明诗坛的诗人集会、诗歌雅集活动频繁且壮观起来。刘大绅的个人气质在雅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爱梅花之冰雪精神,雅集中赏梅咏梅之作最多。雅集还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情感,诗人之间数量众多的送别诗、寄赠诗,都是这样一种雅集活动的外延。刘大绅特别推崇陶渊明,一定意义上,他对清中后期云南诗坛的崇陶之风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倡导的雅集活动,一直影响了清代后期云南着名诗人许印芳、朱庭珍等人。刘大绅一代山斗的诗坛地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詹文理[2](2003)在《张维屏与嘉道诗坛》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维屏生于1780年,卒于1859年,走过了从乾嘉盛世到道咸衰世的八十年的生活道路,是一位跨时代的诗人。以鸦片战争为界,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扬弃乾嘉诸诗派,不傍门派,自有面目;后期,诗作记录了空前的时代巨变,体现了近代早期文人的心态变化痕迹,更表现出近代化的诗歌特征,具有开拓近代新诗风的意义。 在近代诗歌研究成果中,提到张维屏的虽然不少,但真正对张维屏全面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并做了一些资料的整理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主要集中于他后期的爱国诗歌,研究的面较窄,对其诗歌创造特征的研究也受此影响,没有从整体上来加以把握。此外,还有不少重要内容尚没有涉及,或虽有涉及尚需深入探讨。基于此,论文内容作如下安排: 文章的第一部分,搜集、对比、订正张维屏的诗集,并统计其诗歌数量;第二部分则结合张维屏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具体诗作,分叁个时期论述了张的创造心态;第叁部分主要是从分析张维屏的具体作品入手,把握其创作特征;第四部分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从“对乾嘉诗风的扬弃”和“对道咸诗风的开创”两个方面来揭示张维屏在嘉道诗坛上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最后是总结文章的结语。(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6-01)

陈文忠[3](2002)在《张际亮与嘉道诗坛》一文中研究指出张际亮是清嘉道间的重要诗人,其一生持科举致仕进而救国思想,但是命运却将其抛入到了坎坷、流浪乃至于凄苦的生活之中。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内中既闪烁着承继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一面,又体现着进步诗人在面对新时代时所应该呈现的思想心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张际亮与人民一起经历了浙东战乱,他以“实录”的形式愤怒地揭露了英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另外,其一生倡导“志士之诗”,对于“力挽”清乾嘉以来的颓靡诗风和转变清道咸前后的诗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即立足于清嘉道间诗坛的现实状况,由张际亮的思想历程、诗学主张、诗歌创作及其在嘉道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出发,对张际亮的整个诗人形象进行全面的论述,以力图准确地把握张际亮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下的“志士”诗人风貌。(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2-04-01)

陈玉兰[4](2000)在《“浩态狂香零落尽 芙蓉虽好不成春”──清代嘉道时期诗坛总体态势》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人大体的生存状态、心理心态和诗歌形态难免受制于国家总体的文化机制。自乾隆晚期开始,原先倾国家权力和财力支撑着的考据热潮随着国家的启变入衰而渐渐沙退,挤攘于考据之途的文化人口随着也逐渐分流,诗歌于是也逐渐摆脱考据附庸的地位而重新发挥起原有的功能,呈现出了这样一种诗坛总体态势:内容上由故实向现实的视点转移,风格上于浮靡与质厚间的调和发展,理论上由森严门户到兼擅众体的多元趋势,价值评判上由庙堂独尊向不废草野的权衡下倾。(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00年02期)

嘉道诗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维屏生于1780年,卒于1859年,走过了从乾嘉盛世到道咸衰世的八十年的生活道路,是一位跨时代的诗人。以鸦片战争为界,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扬弃乾嘉诸诗派,不傍门派,自有面目;后期,诗作记录了空前的时代巨变,体现了近代早期文人的心态变化痕迹,更表现出近代化的诗歌特征,具有开拓近代新诗风的意义。 在近代诗歌研究成果中,提到张维屏的虽然不少,但真正对张维屏全面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并做了一些资料的整理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主要集中于他后期的爱国诗歌,研究的面较窄,对其诗歌创造特征的研究也受此影响,没有从整体上来加以把握。此外,还有不少重要内容尚没有涉及,或虽有涉及尚需深入探讨。基于此,论文内容作如下安排: 文章的第一部分,搜集、对比、订正张维屏的诗集,并统计其诗歌数量;第二部分则结合张维屏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具体诗作,分叁个时期论述了张的创造心态;第叁部分主要是从分析张维屏的具体作品入手,把握其创作特征;第四部分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从“对乾嘉诗风的扬弃”和“对道咸诗风的开创”两个方面来揭示张维屏在嘉道诗坛上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最后是总结文章的结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嘉道诗坛论文参考文献

[1].李超.刘大绅与嘉道年间云南诗坛[J].中国韵文学刊.2018

[2].詹文理.张维屏与嘉道诗坛[D].华南师范大学.2003

[3].陈文忠.张际亮与嘉道诗坛[D].暨南大学.2002

[4].陈玉兰.“浩态狂香零落尽 芙蓉虽好不成春”──清代嘉道时期诗坛总体态势[J].浙江学刊.2000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嘉道诗坛论文_李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