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安徽省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陈莉[1]2004年在《安徽省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农业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安徽省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安徽农业投资,加快安徽农业增长的对策。第一章至第叁章在对投资、经济增长的内涵,经济增长理论、国内外研究动态等方面分析之后,从多个方面对安徽省农业投资状况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政府农业投资动态分析、政府投资规模分析、农户的农业投资、金融机构投资、外商投资。第四章至第五章做了安徽省农业投资不足的判定:几种判定方式的认识、利用比较投资率对安徽省农业投资的判断,安徽省农业投资的博弈分析:农业与非农业的博弈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政府与农户的博弈分析。对安徽农业投资的博弈分析显示,投资者博弈的结果是把社会增量资金绝大部分投资于非农行业,造成整体上农业投资的不足。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不一致,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业财政投入上的博弈,导致农业投资断层,博弈的结果是两者都难以增加农业的投资。政府与农民博弈的结果也是双方都不增加农业投资。第六章对安徽省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时序资料分析:计量经济分析和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深层次分析-----通径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着重对农林牧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制度资源等进行实证研究,计量结果显示:土地资源的利用、制度资源是1978~1984年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1985~2001年非制度因素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很大,而在1978~2001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较长时期呈正相关。以1991~2001年安徽省农业统计资料为样本,运用多元统计的通径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利用通径分析将相关系数进行分解,研究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农户的投入等是如何影响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探求影响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揭示了1991年以来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通过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间接作用为1.04,对农业总产值的总作用为0.8429,效果极其明显。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截面资料分析:安徽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解析和安徽各地市农业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本文以安徽省十七个市横截面农业统计资料为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农业总产值以及投入因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林牧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其灰色关联度为0.99767,反映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的基础作用。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7个市辖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实证分析中显示:主要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年末拥有量与农业经济发展是正相关的,即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相关性很大。第七章对安徽农业投资的供求进行预测,预测了2005-2010年安徽农业资金来源结构,对安徽农业投资的供给进行分析,根据预测,2005-2010年安徽财政支农供给的预测值比需求分别少7.633亿元、7.408亿元、7.055亿元、6.578亿元、4.667亿元,政府农业投资的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农业投资的需求,因此广开投资的来源,发挥政府农业投资行为对农户、集体的投资行为的指导作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第八章提出了结论和政策性建议,包括(1)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2)调整农业投资政策,重塑农业投资机制,推动农业经济增长;(3)明确农业投入的重点;(4)拓宽投资渠道;(5)建立农业投资执法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陆婧瑜[2]2013年在《安徽省现代农业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几年来国家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更是把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了首要任务,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叁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但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安徽省作为国家的农业大省之一,它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安徽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的探讨研究可以大致反映出国家整体的农业发展状况。农业投资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安徽省这样的中部大省来说就需要更多的投资资源。想要发展好安徽省的农业,就必须打好农业的基础,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写作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了国外的投资理论、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诸多学者对农业投资相关研究成果等;还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简要阐述了现代农业和农业投资的相关概念,包括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投资主体以及农业投资的概念和特点。第叁部分,概括了安徽省现代农业投资的现状。通过对农机总动力、机耕机播面积等六个指标描述了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通过大量的数据搜集,结合图和表对安徽省政府、农户、金融机构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四个主要的农业投资主体对农业的投入情况进行了描述。第四部分,根据第叁部分阐述的现状,总结分析了安徽省各农业投资主体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徽省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户投资农业资金有限、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比例偏低、农村集体组织投资农业积极性差等等,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第五部分,对安徽省农业的投入与产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弹性,发现农业劳动力人数的增加投入会使农业总产值下降,是负向影响,而农村化肥施用量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会使农业总产值增加,是呈正影响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总产值没有显着影响;因为投资主体的不同;其次利用线性函数模型分析了各个投资主体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发现财政、农户、农业贷款额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对农业经济是呈正向影响,即会增加农业总产值,其中农户的投入增加效果最显着。第六部分,结合前面部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农业资本的投入会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并提出发展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包括(1)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2)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3)加大对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4)积极利用财政政策,正确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5)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村耕地使用集约化;(6)提高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农户和农村集体增加农业投入;(7)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重点扶持并发展农村金融。

周咏春[3]2015年在《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相比其他产业又具有天然的弱质性,受到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保护和支持。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对农业进行保护和支持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这也是我国各级政府扶持和保护农业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财政支农资金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2013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达到13349.55亿元,较2000年增长10.84倍,年均增长率为20.21%,随着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扩大,农业总产值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3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6995.27亿元,较2000年增长3.89倍,年均增长率为10.51%。深入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仍然存在财政支农支出增速不稳定、相对规模不足、区域差异过大等问题,因此文章选取了安徽省1982-2013年财政支农的相关数据,基于VAR模型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支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业产出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冲击正向响应,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同时在测算出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为20.34%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年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发现财政支农支出边际产出均大于1,说明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还没有达到最优规模。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和安徽省实际情况,文章从加大财政农业投入、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多元融资机制、因地制宜分配财政支农资金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给安徽省政府今后制定财政支农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陈莉, 刘光辉[4]2005年在《安徽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1985—2003年安徽省农业统计资料为样本,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安徽省农业投资与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安徽农业投资,加快安徽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

吴连翠[5]2006年在《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叁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焦点是农民收入问题,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75%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综观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非常严重,所以如何大力发展安徽农业生产,提高安徽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农业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找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对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比较与分析。选取了1978年到2004年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的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安徽省各地区及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其它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比较,显示出安徽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出中部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其次,进一步寻找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从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经济政策、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变动等方面深入探讨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进一步细分,可以从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中非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的次序不同、城乡价格调整的非均衡性、政府的财政政策不合理、税收政策不公平、以及政府对农业扶持和保护的力度不够、城市化水平、叁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员比重变动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再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上面的定性分析进行验证。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选取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人均GDP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产业比、就业结构、工农产品综合比价、财政支农的比率等指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分析各指标对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以及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一类是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呈正相关关系,有人均GDP的增长率、产业比;一类是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呈负相关关系,有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城市化水平、财政支农的比率、就业结构,得出的结论与定性分析的结论相吻合。最后,本文提出了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发展区域经济,重点推进乡镇企业向城镇相对集中;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部门转移;多方位、多渠道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和竞争能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济等。

郭雅[6]2013年在《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减贫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日益成为农业综合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政资金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主体,其减贫效应则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减贫效应的发生机理。其次,结合安徽省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历史进程和现状,采用1997-2011年安徽省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FGT指数测量安徽省贫困变动水平。最后,构建VAR模型动态分析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减贫效应,力图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助于优化农业结构、加速资本积累、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提高农民生产技能,这四个方面共同影响共同促进贫困的减少;(2)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投入有助于减少贫困,但由于资金总量相对较少,其减贫效应并不显着;(3)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当期并不能减少贫困,具有滞后性。

徐秀明[7]2010年在《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效益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具有基础性和较强的公益性,它既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影响到非农部门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提高财政农业投入的效益,充分发挥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的导向作用,是完善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安徽是中部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90年以来,安徽省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全省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规模不断提高,财政农业投入资金总量逐年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全省农业的发展。但是,安徽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投入能力弱、技术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突出问题。要加快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步伐,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目标,既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更要提高财政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尽快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本文利用安徽省的统计数据,对安徽省的财政农业投入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VAR计量经济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从财政农业投入的总量和结构等不同角度,对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得出了影响财政农业投入效益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效益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是:首先,对财政农业投入及效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确定了研究范围。其次,结合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特点,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并对目前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评价,指出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规模和强度在全国范围内较低,结构不尽合理。再次,本文对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的总量效益及结构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基本结论是:财政农业投入对促进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具有的积极作用,但与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资相比,产生的效益较小;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中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部分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对于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产生的效益更大。在分析中还对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效益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主要原因包括:财政农业投入资金不足,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等。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李珊[8]2015年在《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气候较干燥的西北地区东侧,是各地往来的重要桥梁。陕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总的特点是气候较为干燥,降水较少,尤其在春、冬季节更为明显。陕西省近年来大兴基础设施、狠抓农业生产,但仍然存在抗旱力度不够、田间管理措施缺乏、市场关注度较低等问题,因此,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具有非凡意义,对陕西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不同视角研究出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现状,随之,对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回归,农业劳动力、资本投入、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气象灾害受灾面积与总产值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与农业经济增长呈正向相关关系,并且刺激作用较大。其中,农药化肥从侧面反映了科技创新水平,农药化肥对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明显,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也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影响,总产值的增加会导致消费增加,而消费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刺激生产。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政策分别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改善农业投入效果;合理规划资本投入,继续拓展投资范围;完善农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确保耕种面积和土地质量,加大监管防护力度;加强政府宏观指导,稳健落实惠农政策。

赵宏海[9]2013年在《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过程,是近现代以来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引擎和文明进步的综合性尺度,也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之一。中国的全面复兴已经是可以触摸的现实,而伴随着中国全面复兴进程的,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化浪潮。目前政府的政策层面和中外学者的研究层面,已经把城市化看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本世纪中国最大的变化特征。中国城市化及与此主题有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我国的大国特征、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及其未来趋势而言,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要面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永恒主题。如果我国的农业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全世界都没有办法养活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中国发展的稳定性要受到威胁:如果我国的农民不能通过增收来改善生活质量,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受到影响,城乡协调、工农互促的发展局面便难以形成,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受到挑战。从国际上看,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正向纵深展开,不少国家和经济体正试图通过调整发展战略,探索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赢得新增长周期,重塑竞争优势。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若排除两亿多农民工,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率快速提高阶段,在传统工业化拉动经济增长能量释放殆尽的情况下,城镇化将是我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阶段重大的难题是“中等收入陷阱”困扰,迫切的任务是实现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深度转型,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防止像一些拉美国家,由于过度集聚化造成大城市急剧扩张,导致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调和社会危机的集中爆发,避免出现近年来像西亚、北非等国家因粮食问题而频发国内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的局面。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和地理学双重视角,运用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相关基础理论和系统论等相关方法论,以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为主线,立足于现阶段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性出发,界定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协调发展机制等概念,阐述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尝试建立了一个由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演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产品公平配置等四个协调发展机制构成的分析框架,分别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出发,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理,从空间结构聚集扩散作用出发,研究了空间结构优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理,从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出发,研究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效应,从公共产品的不同特性和不同供给方式出发,研究了公共产品公平配置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回顾分析安徽省自建国以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以安徽省为例确定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描述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协调度模型来衡量、判断1949以来历年安徽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在横向上计算出2010年全省17个市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通过协调度模型来衡量和判断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情况,借鉴总结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模式的美国、日本、英国、巴西这四个各具特色的国家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经验,最后提出了安徽省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协调为手段,以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空间结构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推动公共产品公平配置,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谯梁[10]2016年在《金融支持安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都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革的。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目前主要由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构成,这些都属于较为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此外,为了解决农村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村民间金融在近年来也发展迅速,并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少问题,不仅资金少、网点少,金融产品和服务也与城市金融有着不小的差距。农村中小企业和普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资金存贷方面的缺口也十分严重,大量农村资金外流,无法有效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持。论文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以中国的农业大省——安徽为例,探究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查找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安徽乃至全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农村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的提升,提供思路和借鉴。论文研究的七个部分如下:(一)绪论,主要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从总体层面阐述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对论文做一个大略的宏观介绍;(二)理论分析,通过对农村金融概念的界定与关于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撑问题叁大理论基础的阐述,夯实论文的理论基础;归纳梳理并进行评述,为论文研究提供思路;(叁)安徽省农村金融运行基本概况的分析,通过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运行基本情况;(四)安徽省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数据指标的选取,并分析实证结果;(五)安徽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即通过对安徽省农村金融现状的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六)安徽省金融支持安徽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即针对第五章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七)全文总结与未来展望,通过对全文进行总结,提炼出研究的最终结论,并在分析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研究[D]. 陈莉. 安徽农业大学. 2004

[2]. 安徽省现代农业投资研究[D]. 陆婧瑜. 安徽农业大学. 2013

[3]. 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周咏春. 安徽财经大学. 2015

[4]. 安徽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的相关研究[J]. 陈莉, 刘光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5].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 吴连翠. 安徽农业大学. 2006

[6]. 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减贫效应研究[D]. 郭雅. 合肥工业大学. 2013

[7]. 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效益研究[D]. 徐秀明. 扬州大学. 2010

[8]. 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李珊. 西北大学. 2015

[9]. 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 赵宏海. 安徽大学. 2013

[10]. 金融支持安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D]. 谯梁. 安徽农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安徽省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