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过程论文-黄光明,李长安,余芝华,赵举兴,林淑珍

地貌过程论文-黄光明,李长安,余芝华,赵举兴,林淑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貌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溶地貌,双向地貌演化,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塌陷

地貌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黄光明,李长安,余芝华,赵举兴,林淑珍[1](2019)在《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双向演化过程及工程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湖岩溶盆地的岩溶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通过详细的地质测绘、收集到的各类岩溶钻探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地下水样品的水质分析,对区内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地下水水质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岩溶塌陷的调查结果,对研究区岩溶发育的强弱程度进行了分区,并初步提出岩溶塌陷防治方向。研究表明,现今大湖盆地是在海拔340~360 m的高程基础上,经历上覆地层风化剥蚀、下部灰岩溶蚀塌陷的双向地貌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了溶蚀残丘—溶蚀洼地、岩溶管道—暗河式的岩溶发育形态,二者迭置作用共同塑造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并向岩溶准平原方向发展;区域地壳抬升与水文动力条件是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形成演化的两大主控因素;灰岩裸露区和覆盖区为岩溶强烈区,特别是洼地处及断裂带100 m范围内,极易发生岩溶塌陷灾害,埋藏型灰岩区岩溶发育为中等—弱发育区,其对区内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弱。在研究区内开展城市建设、工程活动时,应将岩溶洼地、断裂构造发育处等岩溶发育强烈的地区列为岩溶塌陷防治的重点区域。(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7期)

季荣耀,陆永军,詹小磊,莫思平,顾继一[2](2019)在《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伶仃洋茅洲河口的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及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伶仃洋中滩海区近年冲刷态势明显,拦江沙与矾石浅滩呈现逐渐分离并有发育形成"新中槽"的演变趋势;茅洲河口门深槽的形成发育以落潮流动力作用为主,交椅湾深槽具有涨潮沟的性质,交椅沙形成发育对于稳定周边海区滩槽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大规模围涂造地和海床采砂等人类开发活动显着改变了伶仃洋的地形边界条件,进而影响河口水沙输移和滩槽格局,亟需加强监控。(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桂林,廖芝华,李超[3](2019)在《新龙红山丹霞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形成于距今0.65亿年至0.23亿年的新生代早第叁纪盆地中,地貌岩性为巨厚陆相红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等。主要发育以丹霞石柱、峰从、方山、石墙、石洞、崖壁等以及各种造型石为主的地貌特征;远远望去,雄伟壮观;山色丹红,宛如朝霞,宛如一位艺术大师精心制作的红石雕塑画卷,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受第叁纪以来地球内外营力及独特的气候环境演化作用,通过将新龙红山丹霞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和与其他丹霞地貌的对比分析,认为其形成演化大致经历了成岩、造山和成景叁个重要阶段,新龙红山丹霞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栾崧,曹建文,赵良杰,卢海平[4](2019)在《地球上奇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科普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地貌形成是地球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介绍内力与外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关系,并对各种形成可能产生的地貌变化进行了说明,对较为奇特的地貌形成过程进行了简要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S1期)

马勍[5](2019)在《日照海岸带动力过程与地貌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强烈的区域,受到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的交互作用,在地球系统科学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的今天,海岸带区域的研究具有宝贵的科学价值。同时,海岸带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大部分的经济发达城市都分布在海岸带地区,我国的长江叁角洲城市群、珠江叁角洲城市群都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滨海地区越来越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首选地区。因此,海岸带地区无疑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承载力压力。通过对海岸带动力过程分析,可以更好的认识海岸带地貌的变化,有利于利用和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日照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沿海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本文以日照市海岸带区域为研究对象,重点选定7个海滩研究日照市海岸带的动力过程及其地貌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整理相关资料,通过对日照市海岸带地区海滩的野外调查、剖面测量和样品采集,结合室内测得的粒度数据,计算分析日照市海岸带的碎波指数、浪潮指数、沉积物粒度特征,研究地貌特征与波浪、潮汐、河流等水动力过程及其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日照海岸带地貌特征的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密切。波浪潮汐河流等动力因素在构造的基础上,对海岸动力地貌进行塑造。本研究区域范围海岸走向较为单一,海岸带动力过程相对简单,海岸地貌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根据研究区域海岸带的走向,以及动力过程在不同区段的差异,把本研究区域以石臼咀为界线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区域又分为北中南叁段,南部区域分北南两段,共五个研究小区段。北部北段动力环境较弱,地貌特征的发育主要受潮汐的控制为主;北部中段动力环境中等,地貌特征的发育以潮汐控制为主,波浪的影响力有所增强;北部南段的动力环境为本区域最强,潮汐和波浪对地貌的发育控制力相当;南部北段动力环境最弱,地貌特征的发育主要受潮汐和河流的共同作用;南部南段动力环境中等,地貌特征的发育受潮汐作用为主,波浪的作用较南部北段有很大增强。北部区域和南部区域,各自从北向南具有类似的动力地貌规律。波浪的影响作用由北向南逐渐增强。南部北区有日照最大河流的注入,河流对地貌特征发育的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苏鹏[6](2019)在《多尺度地貌面形成过程与构造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地貌学主要通过分析变形的地貌标志来认识构造活动性,其中河流阶地和夷平面分别是研究活动构造和新构造的最常用的标志。然而,关于河流阶地和夷平面的形成过程与构造作用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妨碍了我们有效地利用河流阶地和夷平面来认识构造活动性。北天山的前陆盆地中发育着多排向北扩张的活动褶皱-逆冲带,发源于天山的常年性河流横切这些活动构造带,形成了一系列河流阶地。独山子背斜位于最北部的活动褶皱-逆冲带,奎屯河横切独山子背斜形成了一系列保留完好的河流阶地。奎屯河阶地忠实地记录了其形成过程中的构造作用和气候变化等信息,为探索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与构造作用的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本文以独山子背斜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比奎屯河阶地的形成过程和独山子背斜的构造活动历史,探索千年-万年尺度的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与构造作用的关系。在独山子背斜区,本文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利用高精度的LiDAR DEM和航拍影像数据,对奎屯河发育的各级河流阶地进行了大比例尺地貌填图,建立了奎屯河阶地纵剖面,获得了奎屯河的演化历史。奎屯河流域发育1级更新世冲洪积扇面fp和16级河流阶地T1-T16(自高阶地往下依次标记)。在奎屯河上游发育的区域性河流阶地上还发育一系列次级阶地。本文通过野外调查认识了独山子背斜的变形方式,通过变形的河流阶地序列限定了独山子背斜全新世以来的变形量,通过解释跨独山子背斜的地震反射剖面限定了独山子背斜的深部结构,结合奎屯河阶地的年龄,获得了独山子背斜的构造活动历史。独山子背斜是在准噶尔盆地的浅部滑脱层(~4.7±0.4km)上发育的断层传播褶皱,目前控制独山子背斜生长的断层已经突破地表。在T2阶地(7.5-10ka)形成以来,独山子背斜的变形方式可以简化为断错变形和褶皱变形,断错作用造成的缩短量为4.4±0.1m,褶皱作用造成的缩短量为12.6±1.1m,总的缩短量为17.0±1.1m,对应的总缩短速率为2.0±0.2mm/a。独山子背斜在4.8Ma以来的缩短速率为0.3±0.1mm/a。结合前人对天山内部和天山南北麓活动构造的研究成果,晚第四纪以来独山子背斜的缩短速率占天山总缩短速率(>11mm/a)的<18%。独山子背斜全新世以来的缩短速率是4.8Ma以来缩短速率的~6倍。自T2阶地形成以来,独山子背斜前缘断层发生过~3次断错地表的古地震事件,累计倾向滑动量为7.4-7.7m,平均倾向滑动速率为0.9±0.1mm/a,平均复发周期为~2.8±0.3ka。通过对比奎屯河阶地的演化历史和独山子背斜的古地震历史,本文认为奎屯河阶地的形成受控于气候作用,而非构造作用。奎屯河上游的区域性河流阶是由一系列次级阶地逐级迭加而成,阶梯状次级阶地向下游逐渐变年轻,说明区域性阶地是由上游向下游逐渐形成的,奎屯河阶地的这种演化方式指示其形成过程受控于气候变化。同时,在T2阶地形成以来,独山子背斜上发育了~10级河流阶地,而独山子背斜前缘断层仅发生过~3次古地震,而且T2阶地和T14阶地之间仅发生过~1次古地震,河流阶地的级数远多于古地震的次数,说明独山子背斜区的构造事件(古地震)并未控制奎屯河阶地的形成。因此,本文认为奎屯河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推测奎屯河的区域性河流阶地对应的是较长时间尺度(~千年)的气候波动,而次级阶地对应较短时间尺度(~百年)的气候波动。此外,考虑到独山子背斜上的河流阶地仅发育在曲流河段的凸岸,本文认为独山子背斜上的阶地成因除受控于气候波动外,还与曲流河道的环流作用相关。山西地堑系位于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由一系列正断层控制的构造隆起和断陷盆地构成。在山西地堑系的高原区残留了多级夷平面,同时新生代以来山西地堑系及周缘地区发生过多次构造事件,该区是探索夷平面形成过程与构造作用关系的天然试验场。因此,本文以山西地堑系及周缘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比山西高原上夷平面的演化历史与山西地堑系及邻区的构造活动历史,探索百万年尺度的夷平面形成过程与构造作用的关系。在山西地堑系及其周缘地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先基于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并利用Google Earth在线影像数据和ALOS World 3D-30m和ALOS World 3D-5m分辨率的DEM数据,重新厘定了山西高原区的夷平面序列,获得了夷平面的演化历史。在山西高原发育两期夷平面,北台面(山顶面)和唐县面。然后,基于Whipple et al.(2017)提出的夷平面形成机制的判别方法,验证了北台面在形成之初为区域广泛发育的准平原,后期被构造抬升。其次,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磷灰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方法限定了霍山和中条山的剥露历史。霍山的热年代数据揭露了~40Ma开始的一次快速剥露事件,中条山的热年代数据揭露了~50Ma和~8Ma开始的两次快速剥露事件。同时,通过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埋藏测年法,限定了山西地堑系中临汾盆地的形成时间为~5.8±0.6Ma。临汾盆地的形成时间与山西地堑系最新一次快速剥露的时间(~8Ma)一致,指示山西地堑系的形成时间为~8Ma。通过对比山西地堑系及周缘地区的夷平面演化历史和构造活动历史,本文认为山西高原发育的夷平面受控于该区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山西高原发育的北台面和唐县面被废弃的时间分别为~50Ma和~8Ma。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华北地区处于构造稳定期,对应着北台期准平原的形成阶段。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华北地区在~50Ma开始拉张断陷,并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使得北台期准平原被破坏,形成北台期夷平面。该次事件后华北地区又经历了~30Ma的构造稳定期,形成了唐县期山麓剥蚀面。青藏高原在中新世中晚期发生了一次广泛的构造事件,造成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和西秦岭断裂发生左旋走滑运动,使得华北地区内部的次级断块发生如同多米诺骨排式的旋转变形,导致了山西地堑系在~8Ma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柴乐[7](2019)在《他念他翁山第四纪冰川地貌过程及其对西南季风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经历了多次冰川作用,并留下丰富的古冰川遗迹,对于研究第四纪冰期历史、探究全球气候系统演化过程、了解冰川波动历史和发育规律具有关键作用。他念他翁山位于横断山西部,是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第四纪以来,依托区内大面积夷平面经历多次冰川作用,冰川侵蚀和堆积地形可以相互匹配,特别是冰川沉积地貌保存尤为清晰,该区是海洋性冰川发育区,维持冰川发育的降水补给主要由西南季风带来,因而本区第四纪冰川进退对西南季风波动有较为直接的反映,正是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他念他翁山第四纪冰川演化过程研究,尤其是最老冰川遗迹的绝对年代确定,对于丰富青藏高原东南部晚第四纪冰期以来冰川演化的时间序列,验证中低纬度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气候和构造耦合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采用野外地貌调查,10Be、OSL、ESR交叉测年法,对他念他翁山青古隆槽谷、曲扎槽谷、如曲槽谷第四纪冰川地貌发育特征、冰期序列、各期次冰川规模进行系统研究,多种方法结合恢复不同冰期时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并重建了冰期时的气候条件,讨论了西南季风在全球气候系统波动过程中对冰川发育的影响。对比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东部其他第四冰川作用区,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冰川侵蚀地貌主要表现为U形冰川槽谷,成层冰斗群,大规模羊背石、刃脊、角峰,还包括大量磨光面和擦痕,部分冰川槽谷源头发育冰蚀湖。冰川堆积地貌保存典型的冰碛垄和冰碛丘陵,青古隆槽谷保存3套冰碛垄,曲扎槽谷、觉曲槽谷和如曲槽谷分别保存4套冰碛垄。此外,冰川堆积体还包括冰水沉积物、冰水夹层、冰川漂砾和冰碛石。测年结果显示,他念他翁山第四纪冰期序列分别为: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末次冰期中期(MIS 3)、末次冰盛期(LGM),全新世早期(MIS 1),不同测年结果可以相互佐证。10Be暴露年代限定的冰进时间为:90.73±8.71 ka、30.99±2.97 ka、15.43±1.46ka~21.26±2.04ka、8.18±0.78ka~8.54±0.82ka。冰川规模自MIS6以来逐渐减小,与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东部其他第四纪冰川作用区相似,末次冰期最大冰进规模发生在MIS 3阶段,而非LGM,全新世早期的冰进规模距现代冰川末端1~3 km。冰川类型由复合型山谷冰川,逐渐演化为冰斗冰川或悬冰川。与周边其他山地第四纪冰期作用时间和不同时期冰川规模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山地冰期冰川作用时间差异性显着,愈靠近高原内部山地冰期老,次数多,系列完整,愈往高原外围,冰期越年轻、次数少,到边缘山地仅发育了末次冰期。青藏高原中心部位以第四纪冰川早于倒数第二次冰期的规模最大,倒数第二次冰期时最大规模分布移向外缘,而高原东部外缘山地只有末次冰期遗迹。以上对比结果验证了中低纬度第四纪冰川发育是构造与气候相耦合的模式。MIS 6阶段以来的ELA分别4674 m、4930 m、5131 m及5320 m,△ELA分别为751 m、495 m、294 m及112 m。MIS 6、2、3和全新世早期的气温下降值分别为:10.13℃、7.86℃、6.35℃和6.28℃,不同时期的降水条件也是造成冰川规模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他念他翁山MIS 6受千年尺度季风事件迭加于轨道尺度的影响,造成该时期冷湿的气候环境,进而发生了规模大于末次冰期的冰进事件,并与全球冰量最大时相对应。末次冰期的两次冰进事件(LGM和MIS 3)可能受大西洋冰筏事件(Herintich事件)千年尺度气候波动的影响,分别对应于H 3和H2。全新世早期冰进可能受8.2 ka事件短时间降温的影响,该时期的冰川发育可能是热盐环流将北半球高纬地区的气候不稳定信号传输到低纬地区的产物。此外,地形条件对西南季风携带水汽的阻挡,对他念他翁山第四纪冰川发育也产生了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莫文渊,韦惺,吴超羽[8](2019)在《全新世以来珠江叁角洲海鸥沙形成过程的地貌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鸥沙是珠江叁角洲一个极富特色的沉积砂体。本文基于钻孔资料并结合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从沉积学和地貌动力学角度对全新世以来海鸥沙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海欧沙在全新世的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河流相、河口湾浅海相和叁角洲相。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虎门涨潮射流和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是影响海鸥沙形成演变的主要动力。6000—2500a BP,受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的影响,海鸥沙中北部地区一直处于冲刷无沉积状态,由虎门涨潮射流带来的泥沙主要在海鸥沙南部沉积,沉积速率约为0.67mm·a~(–1);2500—1700aBP,随着番禺平原的发育,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逐渐消弱,海鸥沙进入一个快速沉积期,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5mm·a~(–1),沉积由两端向中间发展;1700—600a BP,随着沙湾水道的形成,海鸥沙中部迅速发展,至600a BP左右,海鸥沙基本形成并出露水面。(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严东东,马建秦,高重阳,毛峰,樊柱军[9](2019)在《黄土塬滑坡地貌演化与水文过程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灌溉面积较大,使得地下水位显着上升。在甘肃省黑方台地区,因灌溉引起的黄土滑坡灾害达几十起,通过野外调查和数值模拟对黑方台滑坡灾害与地下水的响应规律进行研究。黑台地区滑坡具有明显的地貌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黑台水文地质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黄土泥流型滑坡的发生会影响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条件,通过不断扩大的渗透面增加黑台地下水系统的排泄量,同时,因为塬面面积的变小进而减小地下水系统总的补给量。在给定的补给量的条件下,黑台地下水位首先随着滑坡的持续发生达到峰值,然后降低到接近2004年的水位,达到近似稳定状态,此时滑坡的累计体积达到了4 600万m~3。考虑到2004年的地下水位仍然高到足够引发泥流型滑坡灾害,此时黑台的塬面面积将会减少至7.8km~2以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滑坡还会继续发生,研究区的滑坡灾害风险将会持续很长时间。(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苏琦[10](2019)在《黄河中上游典型峡谷第四纪河流下切过程与地貌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变形和气候波动对于地球表面的塑造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河流作为连接物源区与沉积区之间的纽带,对于构造变形与气候波动的响应十分敏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巴彦喀拉山脉北麓并向北东方向切穿整个高原东北缘,并记录了丰富的地质-地貌信息。对于黄河中上游地质地貌过程的精确厘定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与扩展的动力学与运动学历史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各国地质地貌学家对黄河研究展开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然而目前对于黄河的诸多研究依旧存在一些争论与不确定性。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关于黄河古河道发育和现代黄河的形成时间、黄河在各个河段最早出现的年代、以及黄河流域内部精细地质-地貌过程等。本研究对于黄河中上游典型峡谷区(如积石峡、米家峡以及青铜峡)开展了详细的河流下切历史以及区域剥蚀速率研究,详细厘定了:1)积石山东西两侧横向河流千年尺度的侵蚀速率;并根据对区域地貌以及气候环境的综合分析,得出积石山两侧的构造活动控制了东侧较高的侵蚀速率的结论;2)青藏高原东北缘米家山及其南侧老龙湾盆地的黄河下切速率以及下切历史,在假设老龙湾盆地下切速率等于区域背景下切速率的基础上,得到了米家山相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抬升速率为1.21mm/a;3)青铜峡地区存在8级黄河阶地,其晚第四纪以来的黄河下切速率稳定在200m/Ma并在约65ka以来加速下切,黄河在青铜峡地区初次出现的时间是0.6Ma,此时黄河是以河套盆地为界的两个具有完全不同演化历史的河段。详细的研究工作如下:南北向展布的积石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中央位置,同时也是高原主体与陇中盆地的地貌界限。黄河切过积石山北侧形成积石峡。积石山东西两侧分别是临夏盆地与循化盆地,两个盆地内部的年均降雨量分别是~700mm/a以及~260mm/a。同时积石山东西两侧山麓地带也分布着两条山前逆冲断裂,这两条断裂将积石山向东西两侧分别推覆到两侧盆地的第四纪沉积层之上。由于这些原因,积石山及其两侧的临夏、循化盆地就是鉴别构造和气候对于地表过程控制作用的良好实验区。在本研究中,我们在积石山两侧的横向河流中选取了 14条河流并在河流的出山口处采集河沙样品,并以此来限定这些河流的千年尺度的侵蚀速率。另外,我们也对盆地两侧的气候条件(如年均降雨量以及植被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包括野外考察以及遥感影像判读)。之后,我们对积石山两侧的采样河流也进行了河流纵剖面的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该地区地表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显示积石山东侧河流的侵蚀速率几乎是西侧河流的两倍(东侧河流的平均侵蚀速率是0.85mm/a而西侧是0.42mm/a)。此外,东侧的河流陡峭系数、增强植被指数(EVI)、以及降雨数据均高于西侧;而两侧河流的凹度指数却是相差不大。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貌和气候特征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是两侧逆冲断裂的差异活动性导致了山体两侧河流的河流陡峭指数差异巨大,而陡峭指数也控制了两侧不同的侵蚀速率。米家山是海原断裂上的一个构造结,黄河由其东侧切过形成米家峡,并在黄河的西岸留下多级黄河阶地。老龙湾盆地位于米家山的南侧,是一个第叁纪的拉分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完全受控于海原断裂,黄河切穿了老龙湾盆地并在其中留下若干阶地。在本研究中,我们实地调查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米家峡以及老龙湾盆地内部的黄河阶地,并在阶地上采集了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样品用以确定这两处阶地的废弃年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黄河在米家峡与老龙湾盆地内部的下切速率以及构造活动对于河流下切的控制作用。我们在米家山和老龙湾盆地内各选取两级阶地序列,并在米家山(T11和T14)采集了宇宙成因核素的剖面样品,在老龙湾盆地内部的S2和S3上采集了宇宙成因核素表面样品,同时利用现代黄河河沙样品校正了继承浓度。我们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限定米家山地区的阶地废弃年龄,老龙湾盆地阶地年龄利用CosmoCalc 3.0进行限定。结果显示,米家山地区的T11和T14的废弃年龄分别是68-9.4 +11.2ka 和174.7-38.4 +52ka而老龙湾盆地的S2和S3分别是45.0±1.8ka和123.9±2.7ka。结合野外实测的阶地的拔河高度,我们限定了米家山以及老龙湾盆地内部的黄河下切速率。结果显示,米家山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是~1.94 mm/a,而老龙湾盆地的下切速率(~0.73mm/a)明显低于米家山。米家山地区的黄河下切速率甚至是老龙湾盆地的两倍。由于米家山与老龙湾盆地位于同一个气候区,所以气候波动对于这两处的黄河下切与阶地形成的作用一致。如果我们认为米家山地区的黄河下切速率受控于气候波动以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整体隆升,那么这两处下切速率的差值可以被认为是米家山的相对于老龙湾盆地的隆升速率。由此我们认为海原断裂对于黄河在米家山地区的下切影响重大,而且大型走滑断裂对于区域地貌演化以及地形生长有着重大意义。青铜峡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最边缘地区,其东北一侧为鄂尔多斯块体西南一侧为青藏高原东北缘主体。黄河切过牛首山并在其右岸留下多级黄河阶地。前人研究指出阶地是记录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构造演化的良好载体。在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牛首山西侧的黄河阶地并识别出了 8级阶地。我们根据阶地由下向上的排布将之命名为T1-T8,其中T1是堆积阶地,T2、T3、T6以及T8为基座阶地,其它阶地为剥蚀阶地。我们通过光释光(OSL)测年法以及宇宙成因核素剖面测年方法对于四级基座阶地进行了年代学约束,结果显示T2,T3,T6以及T8的废弃年龄分别是51.6±2.9ka,60.7_(-8.3)~(+14.4) ka,346.1_(-27.3)~(+30) ka,以及 580-640 ka。通过测定采样阶地的拔河高程我们限定了黄河的平均下切速率。结果显示350ka以来黄河的下切速率稳定在约200m/Ma并在约60ka以来加速下切。结合区域构造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特征,我们认为青铜峡阶地的形成是在牛首山快速隆升的基础之上由气候变化所驱动。另外,我们的研究成果显示黄河在青铜峡地区最早的形成年代为0.6Ma,而此时黄河应该是由河套盆地分为上下两个独立演化的河段。(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地貌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伶仃洋茅洲河口的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及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伶仃洋中滩海区近年冲刷态势明显,拦江沙与矾石浅滩呈现逐渐分离并有发育形成"新中槽"的演变趋势;茅洲河口门深槽的形成发育以落潮流动力作用为主,交椅湾深槽具有涨潮沟的性质,交椅沙形成发育对于稳定周边海区滩槽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大规模围涂造地和海床采砂等人类开发活动显着改变了伶仃洋的地形边界条件,进而影响河口水沙输移和滩槽格局,亟需加强监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貌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黄光明,李长安,余芝华,赵举兴,林淑珍.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双向演化过程及工程地质意义[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季荣耀,陆永军,詹小磊,莫思平,顾继一.伶仃洋茅洲河口动力地貌演变过程[J].水科学进展.2019

[3].桂林,廖芝华,李超.新龙红山丹霞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9

[4].栾崧,曹建文,赵良杰,卢海平.地球上奇特地貌的形成过程[J].中国矿业.2019

[5].马勍.日照海岸带动力过程与地貌特征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9

[6].苏鹏.多尺度地貌面形成过程与构造作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9

[7].柴乐.他念他翁山第四纪冰川地貌过程及其对西南季风的响应[D].辽宁师范大学.2019

[8].莫文渊,韦惺,吴超羽.全新世以来珠江叁角洲海鸥沙形成过程的地貌动力学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9

[9].严东东,马建秦,高重阳,毛峰,樊柱军.黄土塬滑坡地貌演化与水文过程响应机理[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10].苏琦.黄河中上游典型峡谷第四纪河流下切过程与地貌演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9

标签:;  ;  ;  ;  

地貌过程论文-黄光明,李长安,余芝华,赵举兴,林淑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