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卵索线虫论文_文桂桂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卵索线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虫,中华,棉铃虫,病原,昆虫,棉铃,夜蛾。

中华卵索线虫论文文献综述

文桂桂[1](2019)在《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决定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初步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是一种昆虫寄生线虫,在自然界能寄生于多种鳞翅目害虫体内(如粘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完成寄生生活后从宿主体内脱出导致其血淋巴外流而死亡。因此,中华卵索线虫是一种宝贵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在蔬菜、农林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中华卵索线虫的性别决定与其寄生期所获营养有关,即每条线虫获得的营养越少越趋发育成雄性,相反则为雌性。课题组前期以秀丽线虫的性别分化通路为背景,筛选了8个性别分化的同源基因,分别是fox-1、laf-1、tra-3、tra-2、fem-1、tra-1、mab-3、mab-7,但是这些基因在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分化过程中有何功能并不清楚,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1.通过对不同寄生期线虫的形态学观察,了解线虫每一个寄生期的发育情况;2.利用qRT-PCR技术检测性别决定基因在各寄生期雌雄样本中的表达量,初步确定这些基因发挥作用的时间和在两性中的差异表达情况;3.采用RNAi技术探究基因在性别决定中的功能。其具体结果如下:1.对不同寄生期(寄生1-8d)线虫的观察发现,在寄生的前3天线虫体长体宽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即体长分别为0.225±0.046、0.234±0.059、0.235±0.061(单位:cm),宽分别为29.8±1.3、33.6±2.6、36.2±5.84(单位:μm)。从寄生第4d开始到第8d,线虫的体长、体宽发生显着性变化(P<0.05),其体长依次为1.2±0.3、2.1±0.26、10.5±1.46、16.3±2.21、23.7±3.47(单位:cm),体宽依次为95±7.4、110±6.8、242±9.8、250±16.3、285±15.6(单位:μm)。并且从寄生的第4d开始,线虫发育不同步。同一寄生时期,线虫有长有短,并且差距越来越大,直到寄生第8天,经过8-11天的寄生期后,线虫从宿主体内脱出。线虫体内的滋养物体从寄生第6天开始快速积累,到寄生第7天充满线虫的全部体腔,寄生第8天滋养物体更加致密。2.qRT-PCR结果显示:laf-1、tra-3、tra-2、fem-1、mab-3在寄生早期(寄生第3-5d)高表达,fox-1、tra-1、mab-7在寄生晚期(寄生第7-8d)高表达。初步确定了laf-1、tra-3、tra-2、fem-1、mab-3基因在线虫寄生早期发挥作用,fox-1、tra-J、mab-7在寄生晚期发挥作用。laf-1、fem-1、mab-3、mab-7在雄性中高表达,fox-1、tra-2、tra-1在雌性中高表达。3.RNAi结果显示:(1)敲降fox-1、tra-3基因,寄生后期线虫雌性比例下降(P<0.05),而敲降fem-1基因,寄生后期线虫雄性比例下降(P<0.05),表明这叁个基因确实参与中华卵索线虫的性别决定。敲降laf-1基因,寄生后期线虫性别比例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但是其寄生后期线虫滋养物体出现明显裂痕。表明laf-1参与线虫滋养物体的形成过程,但不引起寄生后期线虫雌雄性别比例的改变。(2)测量寄生后期线虫的体长,结果显示:敲降fox-1,寄生后期雌、雄线虫体长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敲降tra-3、laf-1分别使寄生后期雄性线虫体长显着增大和减小(P<0.05),雌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敲降fem-1,寄生后期线虫雌性体长显着减小(P<0.05),雄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根据基因高表达的时空分布情况,筛选出的大部分基因(laf-1、tra-3、tra-2、fem-1、mab-3)在线虫的寄生早期高表达,结合形态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以上基因在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决定的关键时期(寄生的第3-5d)起作用;而fox-1、tra-7、mab-7基因,可能在寄生末期诱导线虫雌雄生殖系统的发育。基因在雌雄线虫中的差异表达情况和敲降实验也表明许多秀丽线虫的同源基因在中华卵索线虫中也发挥相似的功能,如tra-3、fem-1,但部分基因在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决定中的重要性减弱,如laf-1,在秀丽线虫中下调该基因的表达引起线虫个体死亡或雌性化。本研究结果为探索中华卵索线虫的性别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昆虫病原索科线虫营养决定性别分化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桂杰[2](2019)在《棉铃虫C型凝集素1参与细胞免疫和抗中华卵索线虫寄生的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包囊和吞噬作用是由血细胞介导的两种免疫反应,是昆虫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囊作用是由多个血细胞参与的、针对较大的病原物(如寄生蜂的卵、病原线虫等)的清除,而吞噬作用是单个血细胞针对较小病原物(如细菌、病毒等)的清除。蜕皮激素的活化形式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0E)作为调控昆虫蜕皮、变态、生殖、发育等过程的重要激素,也参与调节多种免疫应答,如细胞免疫(包囊和吞噬)。然而,目前我们对昆虫细胞免疫及其内分泌调控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模型,首先统计了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sinemsis 寄生后棉铃虫的死亡率,并分析了棉铃虫应答O.sinesis.寄生后的免疫反应。结果发现O.sinensis寄生后导致了棉铃虫存活率急剧下降,且寄生早期棉铃虫的血细胞吞噬能力和血浆抗菌活性显着升高。为了进一步获得识别O.sinensis并触发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蛋白,我们将O.sinensis与棉铃虫变态期血浆孵育,经洗涤、洗脱后质谱鉴定,获得一个模式识别蛋白C-typelectin1b(HaCTL1b),该蛋白与他人前期报道的HaCTL1a高度同源(蛋白序列一致性为96%)。随后我们采用qRT-PCR、Western blot、RNAi和蛋白体外活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HaCTLl(包括HaCTL1a和HaCTL1b)的时空表达模式,并对HaCTL1b参与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HaCTL1在变态期的血细胞和血浆中高表达,且其表达受20E显着诱导;2.人造葡聚糖凝胶珠(Beads,模拟寄生物)能刺激HaCTL1上调表达,且敲降HaCTL1表达后,血细胞对Beads的包囊率显着下降。3.重组HaCTL1b蛋白能够与O.sinen0.结合,且促进血细胞对Beads的包囊和对O.sinenO.的粘附;4.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faureus)刺激棉铃虫显着诱导HaCTL1的表达,且敲降HaCTL1表达后,血细胞对E.coli和S.aureus的吞噬率显着降低;5.重组HaCTL1b蛋白可以凝集并结合E.coli和S.aurreus,且促进血细胞对E.coli和S aureuss的吞噬。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aCTL1参与血细胞介导的包囊和吞噬反应,且在棉铃虫识别O.sinensis和细菌并触发细胞免疫反应以抵御其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棉铃虫变态期血淋巴中20E滴度显着升高,暗示变态期20E可以诱导HaCTL1基因的表达,以触发细胞免疫反应。本研究增加了我们对昆虫细胞免疫分子机理的了解,并为害虫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冯旭飞[3](2017)在《营养对中华卵索线虫性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鳞翅目害虫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等危害多种作物,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sinensis)感染性的2期幼虫(J2)可主动寻找并寄生于棉铃虫血淋巴,对宿主致死率高,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该线虫在自然界中的数量与分布有限,阻碍了其对棉铃虫等害虫的防治效果。因此,大量培养该种自然天敌迫在眉睫。其中,线虫的性比可以调节其种群繁殖的数量。然而迄今,有关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分化的机理目前还知之甚少,故深入探索影响线虫性比的因素及性别分化相关基因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为昆虫病原索科线虫性别分化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而且还可为该种天敌线虫大量培养及释放策略的研究提供参数。为初步了解线虫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发生的主要发育阶段,本研究首先利用体式显微镜观察了线虫(从卵到性成熟的整个生活史)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点。结果发现,从卵发育到具有感染性的2期幼虫再到寄生期第4天,没有出现明显的雌雄性别特征。但是,从棉铃虫体内脱出的寄生后期幼虫出现了雌雄个体大小不同的性别特征,经蜕皮进一步发育为成虫,可以明显观察到雌虫的阴道和阴道口、雄虫的交合刺等不同性别特征。据此,初步推测该线虫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发生于寄生阶段。为明确影响线虫性比的主要生理学参数(营养供给与获取),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感染强度、宿主大小、宿主龄期、宿主营养供给、线虫营养获取等参数。结果发现:(1)感染强度≤5时(4龄期棉铃虫幼虫,体长196 ±6.25 mm、体重114.70 士9.43 mg)无雄线虫脱出;感染强度从10增大到40以上时,雄虫的比例由29.2±3.2%增大至100%,即雄线虫比例随着感染强度而增大;(2)宿主个体大小增大后,雄线虫的比例由52.5±4.1%降到15.2± 1.6%;(3)宿主龄期由3龄增大到5龄,雄线虫比例由52.0 ±4.3%降低到29.2 ±3.2%;(4)雄线虫寄生时间为(7.5 ±0.2天),显着少于雌虫(10.7 ±0.5天);(5)限制宿主取食后,以上影响因素(感染强度、宿主大小、宿主龄期和寄生时间)对线虫性比的影响全部被改变;(6)反向的,从寄生期线虫主要消化酶(胰蛋白酶以及淀粉酶)活性发现,线虫摄取的营养越少越趋于发育为雄虫。这些结果表明,线虫性比与宿主的营养供给与线虫营养获取相关。基于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确定影响其性比的基因,本研究首先对中华卵索雌雄线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因无基因组),参考模式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性别决定通路进行blast筛选,得到性别分化同源基因:fox-1、lafl、tra-3、tra-3、fem-1、tra-1、mab-3以及mab-7。进一步,通过比对分析寄生于正常取食宿主与取食限制宿主(4h/天)以上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1)与正常取食宿主相比,寄生于取食限制宿主3天时的线虫tra-3、fem-1和mab-3表达上调,而mab-7表达下调,表明tra-3基因为上游表达基因,其表达上调促进fem-1表达,最终mab-和mab-7表达启动,从而发育为雄虫;(2)寄生5天时,取食限制组线虫mab-3基因上调,而laf1和mab-7却显着下调,即此时laf-1基因启动表达,进而促进mab-3表达上调,以及mab-7下调,导致雄虫比例增大;(3)寄生7天时,取食限制组线虫的laf-1和mab-7下调,mab-3表达己无差异,表明雄虫性别形成已经完成,而mab-7下调可能与雄性性特征的形成相关;(4)寄生后期线虫中,fox-1和tra-1的mRNA表达量有显着性差异,说明fox-1和lra-1基因在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分化信号转导途径中处于下游,可能与雌雄线虫的生殖腺发育相关;(5)正常取食组和取食限制组tra-2基因表达在各个时期均无显着性差异,可能tra-2基因不参与该线虫的性别决定。综上,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线虫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推测线虫性别分化发生于寄生期;进一步通过改变营养得出其性比与宿主的营养供给和线虫的营养获取相关;其次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到与性别分化相关的8个候选基因;最后通过不同营养状况下性别分化基因的时空表达差异确定中华卵索线虫营养影响性别分化的基因。这些结果表明,某些环境因素(营养)影响了线虫性别分化基因的表达,最终对其性别决定产生了影响。本研究不仅为昆虫病原索科线虫性别分化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而且为大量培养该种自然天敌、成功繁殖并释放提供了科学参数。(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刘刚[4](2017)在《中华卵索线虫致死棉铃虫的机理基本明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中华卵索线虫致死棉铃虫的机理,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人员观测宿主死亡率发现其与中肠细胞凋亡程度相关,并进一步比较致死期宿主和对照组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P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线虫寄生3天时,宿主SOD和POD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高于(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7年02期)

刘乙良,魏红爽,刘聪鹤,张帅,黄求应[5](2016)在《中华卵索线虫研究与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中华卵索线虫研究的生物学特征,侵染过程及作用机理。以及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及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1-10)

陈柳惠,陈冲,焦振龙,王国秀[6](2014)在《中华卵索线虫cDNA文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是一种宝贵的昆虫天敌,宿主广泛,其寄生率即等于宿主的死亡率,生防潜力极大.鉴于cDNA文库在保存稀有物种基因资源与目的基因筛选及其功能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实验以中华卵索线虫为材料,采用SMART技术构建其cDNA文库.实验结果表明:滴度为1.16×109 cfu·mL-1,包含6.0×106个克隆.从原始文库中随机挑16个单菌落过夜培养,提取质粒,经XhoⅠ和PstⅠ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插入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0.5~2.0kb之间,文库重组率接近100%.文库的各项指标均达要求,可用于全长cDNA的筛选,为新基因的获得及其结构功能研究提供了可靠材料,也为今后的生物防治等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张丽红[7](2013)在《中华卵索线虫Oslaf-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是一种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潜力极大。该线虫仅在寄生阶段吸收宿主血淋巴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长发育,而且其雌雄性别分化决定于寄生期所能获得的营养多少。目前,对中华卵索线虫生殖发育机制、尤其是分子机理了解很少。因此,深入研究与其性别分化及性腺发育相关的基因,不仅可为该线虫营养决定性别分化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数据,还可为中华卵索线虫体外培养获得成功提供理论资料,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DEAD-box蛋白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细菌、酵母、动植物等生物体中介导RNA解旋的解旋酶,它利用RNA依赖的ATP酶活性阻止RNA错误折迭、催化其二级结构构象的改变,在RNA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动物中的研究发现,其家族成员参与并调控着生殖腺的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精子发生、胚胎发育及器官分化等生命活动,具有广泛的生理意义。本研究前期工作中已获得中华卵索线虫Oslaf-1基因全长,进化分析显示该基因属于DEAD-box蛋白家族中的PL10亚家族;定量PCR检测Oslaf-1基因与中华卵索线虫的生殖腺发育及功能有关;原位杂交实验发现Oslaf-1基因参与线虫的胚胎发育及生殖腺发生。以上研究均在转录水平展开,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本研究试图从蛋白角度了解该基因在中华卵索线虫生殖腺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PCR技术克隆了长度为1086bp的Oslaf-1基因片段,测序后与表达载体连接,从而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AL-c2X-Oslaf-1。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E. 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然后使用MBP标签抗体来检测目的蛋白,结果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带有MBP标签。优化条件使融合蛋白表达量达到最大,超声波破碎后对蛋白可溶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主要集中于破碎菌沉淀中。之后,以切胶免疫法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显示该多抗血清能专一性识别菌体融合蛋白,特异性良好。使用该多抗血清对中华卵索线虫虫体不同组织部位的蛋白样品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80KD附近出现了两条相距很近的黑色条带,与OSLAF-1蛋白预测分子量(82.2KD)大小接近;OSLAF-1蛋白在线虫多个部位表达,包括:头、尾、精巢、卵巢,但在体壁中没有检测到该蛋白;另外精巢、卵巢中表达量较高,头和尾中相对较弱,且卵巢和精巢中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部位(P<0.05),而精巢、卵巢间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该蛋白可能与中华卵索线虫生殖腺的功能具有密切联系。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后期幼虫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到变为成虫大约需要25天,也是其性腺发育的关键时期。OSLAF-1蛋白在该时期雌虫中表达,且随生殖腺发生和发育的进行,其相对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推测该蛋白极有可能参与雌虫性腺的发育和性成熟;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析显示,脱出10、15d的雌虫样品中目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时间点(即脱出0、20d、25d的雌虫)(P<0.05),脱出5d的雌虫中OSLAF-1蛋白量与其它所有时间点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测OSLAF-1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主要在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后期幼虫进行蜕皮的第10-15d。(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刘建拓,张丽红,王国秀[8](2013)在《中华卵索线虫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索科线虫的性别是由其宿主体内血淋巴营养状况决定的,本研究从细胞遗传学水平探讨了这一特殊性别决定机制。以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成虫期生殖腺为试验材料,采用秋水仙素处理和Giemsa染色法,对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其单倍体数目n=6,二倍体数目2n=12,核型为2n=2x=3 m+3 sm,臂比值的变化范围为1.18~2.10,雌、雄线虫染色体数目一致,均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和随体。(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3年02期)

焦振龙,陈柳惠,王国秀[9](2012)在《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对棉铃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 Chen广泛寄生于粮、棉、油等多种作物害虫体内,生防潜力极大,但其体外培养尚未获得成功[1],阻碍了该线虫生物杀虫剂的开发与应用,因此,对线虫寄生期生长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后宿主血淋巴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成分、生化物质等方面。王茂先等[2]对该线虫感染棉铃虫(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吴运梅,张丽红,王国秀[10](2012)在《中华卵索线虫雌雄寄生后期幼虫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索科线虫是一类具有很大生防潜力的昆虫(如棉铃虫等)天敌资源,但由于其体外培养尚未获得成功,阻碍了商业化生产和大规模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外培养的线虫不能完成雌雄性别分化。因此,研究该类线虫性别分化机制成为近年本领域的热点课题。该文以中华卵索线虫为实验材料,采用mRNA差异显示的方法,分析了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分化关键时期雌、雄寄生后期幼线虫的基因表达差异。在雌雄线虫体内得到具有表达差异的基因片段20条。其中8条在雄虫体内特异性表达,12条在雌虫体内特异性表达。利用信息生物学技术对所分离到的差异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其中,Ensembl分析发现4个片段与秀丽线虫X染色体具有可匹配片段,推测这些片段可能是影响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分化的重要基因。这些结果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中华卵索线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包囊和吞噬作用是由血细胞介导的两种免疫反应,是昆虫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囊作用是由多个血细胞参与的、针对较大的病原物(如寄生蜂的卵、病原线虫等)的清除,而吞噬作用是单个血细胞针对较小病原物(如细菌、病毒等)的清除。蜕皮激素的活化形式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0E)作为调控昆虫蜕皮、变态、生殖、发育等过程的重要激素,也参与调节多种免疫应答,如细胞免疫(包囊和吞噬)。然而,目前我们对昆虫细胞免疫及其内分泌调控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模型,首先统计了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sinemsis 寄生后棉铃虫的死亡率,并分析了棉铃虫应答O.sinesis.寄生后的免疫反应。结果发现O.sinensis寄生后导致了棉铃虫存活率急剧下降,且寄生早期棉铃虫的血细胞吞噬能力和血浆抗菌活性显着升高。为了进一步获得识别O.sinensis并触发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蛋白,我们将O.sinensis与棉铃虫变态期血浆孵育,经洗涤、洗脱后质谱鉴定,获得一个模式识别蛋白C-typelectin1b(HaCTL1b),该蛋白与他人前期报道的HaCTL1a高度同源(蛋白序列一致性为96%)。随后我们采用qRT-PCR、Western blot、RNAi和蛋白体外活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HaCTLl(包括HaCTL1a和HaCTL1b)的时空表达模式,并对HaCTL1b参与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HaCTL1在变态期的血细胞和血浆中高表达,且其表达受20E显着诱导;2.人造葡聚糖凝胶珠(Beads,模拟寄生物)能刺激HaCTL1上调表达,且敲降HaCTL1表达后,血细胞对Beads的包囊率显着下降。3.重组HaCTL1b蛋白能够与O.sinen0.结合,且促进血细胞对Beads的包囊和对O.sinenO.的粘附;4.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faureus)刺激棉铃虫显着诱导HaCTL1的表达,且敲降HaCTL1表达后,血细胞对E.coli和S.aureus的吞噬率显着降低;5.重组HaCTL1b蛋白可以凝集并结合E.coli和S.aurreus,且促进血细胞对E.coli和S aureuss的吞噬。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aCTL1参与血细胞介导的包囊和吞噬反应,且在棉铃虫识别O.sinensis和细菌并触发细胞免疫反应以抵御其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棉铃虫变态期血淋巴中20E滴度显着升高,暗示变态期20E可以诱导HaCTL1基因的表达,以触发细胞免疫反应。本研究增加了我们对昆虫细胞免疫分子机理的了解,并为害虫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卵索线虫论文参考文献

[1].文桂桂.中华卵索线虫性别决定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初步功能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王桂杰.棉铃虫C型凝集素1参与细胞免疫和抗中华卵索线虫寄生的分子机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冯旭飞.营养对中华卵索线虫性比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刘刚.中华卵索线虫致死棉铃虫的机理基本明确[J].农药市场信息.2017

[5].刘乙良,魏红爽,刘聪鹤,张帅,黄求应.中华卵索线虫研究与应用进展[C].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6].陈柳惠,陈冲,焦振龙,王国秀.中华卵索线虫cDNA文库的构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张丽红.中华卵索线虫Oslaf-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表达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刘建拓,张丽红,王国秀.中华卵索线虫核型分析[J].植物保护.2013

[9].焦振龙,陈柳惠,王国秀.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对棉铃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2

[10].吴运梅,张丽红,王国秀.中华卵索线虫雌雄寄生后期幼虫基因差异表达分析[J].动物学研究.2012

论文知识图

2 RT-PCT 分析中华卵索线虫 vasa...2条测序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中华卵索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滚环...中华卵索线虫雌雄成虫的可溶性蛋...中华卵索线虫生殖系统发育重要...中华卵索线虫基因表达的差异显示...

标签:;  ;  ;  ;  ;  ;  ;  

中华卵索线虫论文_文桂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