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用地研究

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用地研究

梁栋栋[1]2004年在《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用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用地是指风景优美、景观奇特等具有观赏价值的土地,包括人文因素在内的能吸引游客、满足旅游需求功能的场所。旅游用地具有为旅游活动提供物质源泉、活动场所、环境条件的作用。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是旅游地发展旅游较为突出的矛盾,其实质是旅游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旅游用地的研究是为了旅游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国际上尚无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对于旅游用地的研究,基于此,本人在前人旅游用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百丈岩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和九华山风景区进行实际分析,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土地利用的特点,为旅游用地规划提供一些帮助。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五章:第一章“旅游用地的研究内容”主要阐述了旅游用地的定义、特点、利用原则,在分析国内外旅游用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用地研究的内容,最后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内容、方法、理论依据。第二章“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土地利用”系统阐述了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应具备的条件、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和旅游用地的发展趋势以及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土地利用应注意的问题,本章最后以安徽舒城百丈岩旅游区进行实证分析。第叁章“古村落型旅游地土地的利用”主要介绍了古村落型旅游地土地利用的特点、西递土地利用变化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西递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第四章“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着重介绍了山岳型宗教旅游地土地利用的特点、九华山土地利用变化及存在问题,然后对九华山旅游发展进行思考,在对九华山风景区旅游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测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第五章“对旅游用地规划的启示”详细介绍了旅游用地规划的发展历程、旅游用地规划的作用与原则,然后对我国旅游用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旅游用地的管理和保护进行探讨,最后总结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旅游用地的特点,提出本项研究对于旅游用地规划的帮助。

杨晓华[2]2009年在《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古镇镇区用地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地结构是城镇用地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城镇用地问题是众多学科研究焦点。改革开发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发展,古镇旅游开发日新月异,古镇旅游发展也倍受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其发展过程中古镇用地演变与结构优化。本文就是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与镇区用地结构对应关系入手,以江苏昆山的周庄与千灯——两个典型江南水乡古镇为案例,揭示这些古镇随着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变迁,镇区用地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提出在旅游影响下,古镇用地结构优化策略,探寻古镇的永续发展之道。本文最大特点,就是以透彻的“案例研究”为本,将周庄的研究成果作为侧重点与参照点,千灯的研究成果作为延伸点与被参照点,并将两成果对照比较,得出结论,总结规律,从个别升华到一般。通过这些研究的对比与升华,本文认为古镇发展深受当地主导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古镇用地结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古镇,其用地结构优化就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不同古镇,旅游的开发模式相同或相似;理想状态下,旅游古镇用地形态会呈现同心圆结构,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之后,形成多个景区,围绕古镇中心,呈斑块状分布。

黄予[3]2014年在《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旅游用地是土地利用的一种方式,是旅游产业中必要的物质基础。然而在旅游用地的开发中,只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片面地追求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旅游用地是旅游资源的载体,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对于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选取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景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这4个方面选取19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得出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用地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结合实地考察发现,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旅游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土地开发和利用率低、旅游用地利用投入产出水平不高、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人才、旅游者和当地社区居民对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针对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即需要完善旅游用地的管理政策和做好土地详查工作,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合力等。通过以上措施保障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

杨俊, 葛雨婷, 席建超, 葛全胜, 李雪铭[4]2016年在《长海县海岛旅游化效应时空分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以海岛旅游规划为基础,以大连长海县为例,分析长海县海岛旅游化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海岛在旅游地演化过程中表现为旅游地景观旅游化阶段(2002-2009年)和旅游地后台旅游化阶段(2009-2012年)。2在旅游用地的时空扩展尺度上,呈现出时间扩展和空间扩展并存的格局。在旅游用地的功能变化上,海岛土地的功能逐渐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多元化功能转变。3在机理研究上,以旅游资源为原生动力,旅游交通、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为内生驱动,政府政策引导旅游企业和旅游客源市场等为外部驱动成为海岛旅游化的主要动力。

和圆媛[5]2015年在《基于旅游环境容量的旅游用地规划与调控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是广义上最常见的旅游资源,是任何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用地的需求量也持续猛增,旅游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旅游用地概念和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关旅游用地的相关布局较为薄弱,导致旅游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性差。同时,我国开发旅游用地时只注重社会、经济效益,而忽略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环境带来影响,旅游用地“承载量”定量研究缺乏,过度开发旅游项目使得对旅游地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旅游用地规划与管理面临着困惑与挑战。本文选取丽江雪山古城旅游资源区作为研究样区,试图将“旅游环境容量”引入旅游用地规划中,在旅游环境容量评价基础上提出旅游用地规划优化布局和调控措施。研究成果对丽江旅游用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本文首先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提出旅游用地分类新体系,并对研究区旅游用地进行新体系用地分类,归纳旅游用地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其次,将“旅游环境容量”引入到旅游旅游用地规划、管理与调控研究中,利用“旅游环境容量”将接待旅游者人数与旅游用地面积之间的“人地关系”定量化,建立旅游环境容量测算评价体系,并对研究区内的叁个核心旅游景区:玉龙雪山冰川地质公园景区、拉市镇高原湖泊湿地景区、丽江古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算,将叁个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综合容量作为研究区域旅游环境容量测算结果,即研究区域旅游用地“承载力”。最后,基于旅游环境容量测算综合结果,构建线性规划模型,确定研究区域最优旅游用地规划方案,并提出研究区域旅游用地规划调控措施,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个功能区:玉龙雪山观光综合旅游区、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区、东南乡村旅游综合休闲度假区,拟定了基于旅游环境容量的旅游用地优化布局。本文探讨将“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引入旅游用地研究与规划中的可行性,并为丽江市旅游用地规划提供借鉴。

周菲菲[6]2010年在《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旅游用地是一种复合型土地利用形式,可以在不改变原有土地用途的基础上,拓展土地资源的旅游利用价值,因此旅游用地大多具有多用途,既可用于旅游也可用作其他用途。旅游用地可以看作整个旅游系统在土地利用上的空间表达。本文将旅游用地的范围界定为旅游客体用地、旅游媒介要素用地以及旅游辅助要素用地。旅游客体用地主要包括旅游景观等用地;旅游媒介要素用地主要包括旅游住宿、旅游运输、旅行社、旅游服务等用地;旅游辅助要素用地主要包括商贸服务、文化娱乐、康乐、零售和公共交通通讯等用地。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国内外土地利用、旅游用地研究述评入手,分析目前旅游旅游用研究领域的特点与不足,展望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①在对旅游用地概念范围等理论解析的基础上,总结旅游用地在我国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演化进展,分析了旅游经济、旅游业态、旅游市场、政府政策、当地社区等影响旅游用地分类的影响因素。②根据科学合理性、可持续发展、实施可行性、整体体统性、相似性划分以及区域差异性原则,建立了一套采用叁级分类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共分为专项旅游用地、复合旅游用地2个一级类;专项旅游用地、旅游媒介要素用地、复合旅游客体用地、旅游辅助要素用地4个二级类;以及自然景观用地、历史遗迹用地、人文风情用地、现代娱乐用地、旅游接待设施用地、旅行社用地、农业旅游用地、工业旅游用地、公园与绿地、交通通讯用地、商贸娱乐用地以及管理机构用地12个叁级类。③根据旅游用地的分类体系的特点以及资源类型,结合土地分类中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叁种一类用地的划分方式,本章将旅游用地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建设用地为主、农用地为主以及保护区型叁种开发模式。以建设用地为主型,是旅游用地开发的主要模式,其类型大致有主题公园、度假区、历史街区、民族文化旅游区、工业旅游区等五种;农业用地为主的开发模式主要以农业生态观光园、采摘观光园、植物园等叁种为代表;保护区型开发模式主要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为典型代表。④以山东省广饶县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广饶县的实际情况进行旅游用地分类影响因素分析;将土地利用规划中使用的GIS等技术方法应用于旅游用的研究中,建立广饶县孙子旅游区旅游用地数据库,得到其旅游用地类型空间布局;并分析了广饶县旅游用地开发模式。

孟璠[7]2017年在《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用地及布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乡镇旅游更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的前提下,秦岭河谷型乡镇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现阶段关于秦岭河谷型乡镇相关研究十分丰富,而关于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旅游用地布局的关注较少研究不足。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旅游用地布局缺乏系统、全面的策略研究来指导发展,乡镇盲目拓展旅游用地或无序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旅游资源浪费、土地集约程度低、旅游乡镇特色产业不鲜明、镇区旅游用地紧张、自然环境造破坏等等,这都不利于乡镇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秦岭内部30多个河谷型乡镇进行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并选择其中10个具有代表型的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作为重点调研对象,采取调查法、归纳法、文献调查研究法等方法,收集关于镇区旅游用地发展的现状数据,通过汇总分析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的乡镇形态,以及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旅游服务设施配建等问题,发现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存在旅游资源利用不合理,旅游用地布局分散混乱、土地集约程度低、利用效率低等共性问题。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用地布局相关理论及乡镇旅游发展相关理论,结合《村镇规划标准》等规范,分析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旅游用地指标的相关内容。在这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的旅游乡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服务设施配用地需求及乡镇旅游与乡镇产业的融合关系。研究得出,对于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现行的相关规范难以完全适应镇区旅游用地的布局发展需求,亟需有指导性的旅游用地指标及旅游用地布局策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研资料,提出适应于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的用地布局模式,探索旅游乡镇用地布局发展策略。最后以甘肃省天水市新阳镇镇区规划为例,论证了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用地布局策略的可操作性。

田磊[8]2011年在《古镇旅游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文中指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土地利用变化是人地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所导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当前土地利用/植被覆被变化(LUCC: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是IGBP与IHD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合作进行的纲领性交叉科学研究课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作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基本需求以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其规模将不断增长。在旅游较高的经济利益驱动下,旅游用地会日益扩大,旅游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旅游的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宏村镇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研究,探讨宏村镇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旨在为旅游、土地等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全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文章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继而,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数据的来源。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对研究内容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并对研究区域的背景概况进行了介绍。第叁章数量结构研究,以宏村镇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旅游用地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以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程度为指标进行了对比。第四章空间结构研究,对宏村镇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和旅游用地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从复杂度、优势度和均匀度对宏村镇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对比,并对宏村镇旅游用地的空间变化过程进行了图解对比。第五章驱动机制研究,分别对宏村镇土地变化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第六章结语部分,对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括,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翟玉英[9]2012年在《旅游土地资产评估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形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将推动着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第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旅游研究成为了一种社会需要,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开始了对旅游业各种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其中旅游用地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国内外有关旅游用地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且研究多以评价为主,研究方法是也多是定量研究为主。随着旅游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旅游用地或者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旅游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等土地交易也随之而来,但旅游用地的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从而导致旅游用地的估价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忽略了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利用传统的土地评估技术方法,没有真正体现旅游用地的土地资产价值。因此,针对旅游用地的这方面问题,也为了旅游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旅游用地市场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鉴于旅游用地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缺乏,本文就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其他学者的理论,提出了创新的旅游土地资产评估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基于当前旅游用地开发存在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土地资产等新概念和意义,分析常用土地评估方法,结合旅游土地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选择适宜的评估技术路线和方法进行具体的旅游地评估实践和研究。在的技术思路方面采用修正后的旅游用地基准地价修正法和收益还原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并由实证研究的评估结果分析,证明本文所提出的评估方法的可行性等。研究了旅游土地定级和“旅游资源对地价贡献率”并利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的评估方法,和收益还原法相结合,对旅游土地资产进行估价。论文侧重于研究的是以风景区自然景观为依托而建立的直接承载旅游者,直接产生收益的土地资产评估。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按照要求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研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了旅游相关的概念和评估的相关理论,在土地资产评估中有指导作用。国内外旅游用地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旅游用地评估研究的现状,并进行了总结。第叁部分为详细介绍了旅游土地概念的提出及意义,旅游土地资产评估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以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为基础,结合旅游土地定级和旅游资源对地价的贡献率来进行评估的技术思路。同时,选择收益还原法评估,两种方法结合,同时验证提出的评估方法。进过对比分析研究,得出最终的评估结果。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对西岭雪山风景区的旅游土地资产评估研究进行了评估工作,并得到最终评估结果,同时也是为了验证所提技术思路和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靠性。论文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所提出的方法和实证研究所得到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文的最后部分为总结,首先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本文在分析常用评估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优缺点的基础上,并结合旅游土地的特性和旅游土地地价的影响因素,以及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选择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和收益还原法。但是对这两种方法不是简单的沿用,而是与旅游土地相结合,在评估技术上有所改善。(1)提出了“旅游土地”的概念,把风景区土地分为承载旅游资源的土地和承载旅游者的土地,分析了分离的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所提出的承载旅游者的土地即旅游土地进行资产评估是对风景区土地资产更好的认识。(2)常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的创新提出旅游资源贡献率,并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的公式上进行创新,得到旅游土地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公式,即宗地地价=基准地价×(1÷∑Ki)×年期修正系数×期日修正系数×容积率修正系数×(1÷旅游资源对地价贡献率)这主要是基于一般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对旅游土地进行评估时,主要是采用商业用地基准地价,而其级别因素因子中未包含影响旅游区用地价值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条件,即由此评估得出的地价结果也未包含由于良好的旅游资源条件对评估对象的地价增长值。可以称为旅游资源对地价的贡献值。在评估较大范围内的旅游土地时,旅游区内用地类型多,总贡献值难以计算。贡献值不便测算可以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比对,综合测算出旅游资源条件对地价的提出旅游资源对地价贡献率。(3)对旅游土地划分定级,确定了旅游土地级别与地价的指数模型即:Yn=A(1÷r)XnYn为样点单位面积地价A为最低级别的单位面积地价r为地价级差系数Xn为土地级别指数(Ⅰ级Xn为2;Ⅱ级Xn为1;Ⅲ级Xn为0)并提出旅游土地资产的公式为:式中:B为旅游土地资产价值,Yi为第i地域单元的旅游土地基准地价,Si为第i地域单元的评估土地面积。(4)收益还原法中的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未来收益预测及计算公式的选择相结合对于市场法前面也详细介绍了,收益法是评估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特别适合对具有收益的评估对象进行评估。而且其理论及评估程序都较完善充分,易于理解。但是收益法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未来收益的难以预测,在具体评估工作中不仅要求收益有关数据的合理和准确,还要求对未来收益的准确把握。所以在对旅游区用地进行评估时,引入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就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未来收益。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曲线与旅游区用地的收益曲线是类似的,在预测土地未来收益时,可以在分析旅游区所处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基础上,了解旅游土地未来收益发展趋势,这样可以更加合理和准确把握未来收益,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从而得到更准确的评估结果。(5)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具有验证作用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估价师通常都会选择两种评估方法来进行估价,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计算误差。所以,本文在进行评估方法研究时也相应选择了两种评估方法。当然这不光是为了评估结果的准确,同时也是为了验证本文采用的创新方法的所得结果的合理性,以及验证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即以收益法评估结果为比照对本文所创的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的评估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同时验证所提评估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除了运用了收益还原法和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两大基本方法外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也相应利用到其他评估方法或原理。如在计算旅游资源对地价的贡献率时,就用到超额收益法原理和市场比较法来计算旅游资源对地价的增长额。同时,也总结了还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更深一步研究的问题: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在评价各影响因素和确定因子值,建立系数说明表的时候,带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以及提出的旅游资源的贡献率,在测算过程中,由于时间、个人能力和收集资料渠道的有限性,对周边样本地价收集案例较少,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模型也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完善;收益还原法来测算旅游用地的地价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无形收益的问题,其他部门的收益,旅游淡季中应有多少归属旅游用地收益,还有旅游用地中建筑物的收益等。

贺倩[10]2008年在《我国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城乡结合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城乡结合部是国有土地(城市用地)和集体土地(农村土地)交错分布的地域,也是土地功能多样、土地利用类型复杂且矛盾冲突最多的地域,而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正处于这个矛盾地带中。但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用地的关注较少,我国各相关政府部门及规划单位也没有充分重视旅游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致使旅游用地的开发与管理处于混乱的状态中,这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有必要对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找到相应解决措施。本文通过实际从事规划项目,走访国土、旅游以及发改委等部门,在与相关部门举行调研座谈及实地调查后,对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认识,获得了第一手资料。首先,本文提出了广义的旅游用地概念。并基于广义的旅游用地,从便于旅游用地管理的角度出发,把旅游用地分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旅游非建设用地,改变了从功能角度对旅游用地分类的现状。其次,以实际调查地——宁波市江北区为例,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两规衔接的途径。第叁,通过研究国土、建设、农业等资源管理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关于旅游用地相关地类的规定,并结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分类》,研究旅游复合用地的范围。第四,分析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违法的表现形式,从我国的土地制度着手,探析旅游违法用地的原因。第五,通过借鉴美国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提出我国控制城市盲目扩张的建议,进而控制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无序蔓延的现状。最后,在对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诸多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市场管理和旅游规划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运行模式,提出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用地研究[D]. 梁栋栋.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2].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古镇镇区用地结构研究[D]. 杨晓华. 苏州科技学院. 2009

[3]. 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 黄予. 广西师范学院. 2014

[4]. 长海县海岛旅游化效应时空分异研究[J]. 杨俊, 葛雨婷, 席建超, 葛全胜, 李雪铭. 地理学报. 2016

[5]. 基于旅游环境容量的旅游用地规划与调控研究[D]. 和圆媛. 昆明理工大学. 2015

[6]. 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D]. 周菲菲.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7]. 秦岭河谷型旅游乡镇用地及布局策略研究[D]. 孟璠. 长安大学. 2017

[8]. 古镇旅游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 田磊. 安徽师范大学. 2011

[9]. 旅游土地资产评估研究[D]. 翟玉英.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10]. 我国城乡结合部旅游用地问题研究[D]. 贺倩. 浙江工商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用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