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小草美丽

创新让小草美丽

一、创新让小草美不胜收(论文文献综述)

范丽琴[1](2021)在《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研究》文中认为福建地方诗歌总集指收录整个福建或福建某地区两个及以上作家作品的合集,其编纂者不限于本土文人,还包括客寓文人。福建最早的地方诗歌总集是唐代黄滔所编的《泉山秀句集》三十卷,现存最早的则是明代徐编、费道用等补录的《闽南唐雅》十二卷,此后福建地方诗歌总集蓬勃发展,充分展现了福建文学的发展轨迹。从时间分布上看,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自唐代发端,宋代勃兴,元代延绵不绝,至明清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出现明代中期和清代中期两座发展高峰,福建各府涌现出大量着名的地方诗歌总集,并在清代呈现出总结性的特点。从空间分布上看,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主要集中在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邵武府、建宁府次之,其他各府零星分布。在福建文学发展过程中,文人积极倡导诗派振兴风雅之旨,乡邦人文之盛与遗文散落的巨大反差,促使他们承前启后地进行征文考献,以备一郡之典。他们以“以人而存其诗”(选人)和“因诗而存其人”(选诗)的选录标准为主,对前人已刊刻或未付梓的总集、别集、诗话、笔记、方志、杂录等,甚至石刻藓壁、题画诗等多种文献载体进行全面搜集与整理,采用以人系诗、以体系诗、以主题系诗的编纂体例,编纂出诸如《闽海风雅》《全闽诗俊》《乾嘉全闽诗传》《闽诗录》《全闽明诗传》《国朝全闽诗录》《晋安风雅》《莆阳文献》《莆风清籁集》《清源文献》《螺阳文献》《丰州集稿》《昭阳扶雅》《建宁耆旧诗钞》《汀南廑存集》《柘浦诗钞》《建阳诗钞》《剑浦诗编》等一大批反映整个福建或某府某县诗歌发展状况的省级或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福建科举文化发展水平、福建地方文学家族的发展步伐相一致,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能够比较突出地体现福建地方文学的发展状况,其中所包含的正文和序、跋、凡例、人物小传、评注等附件资料不仅具有梳理福建文学发展脉络、拓展福建诗人群体研究、拓展福建诗歌批评研究等重要的文学意义,而且具有辑佚与校勘功能,具有保存作者资料、保存历史事件史料和地方特色文化史料记载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于溟慧[2](2021)在《《短语成串儿》语言提升专项训练课实录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是词,那么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规则搭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叫什么呢?对,短语。短语也叫词组。我们用一个有趣的比大小方式形容它们:词<短语<句。文章中成串使用短语,简洁清晰,节奏明快,更有助于表情达意。为此我开发设计了一节《短语成串儿》语言提升专项训练课,实录如下。

令勇[3](2020)在《滨河公园随笔》文中提出可克达拉市滨河公园在伊犁河旁,是一个开放式公园,不远处就是刚通车不久,由王蒙先生题词的可克达拉大桥。傍晚,我徜徉在滨河公园的花海中,彩霞映红了半个天空,一队南飞的大雁呈"人"字形从天空飞过,不远处的可克达拉大桥像一道彩虹连接伊犁河南北两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晚风拂面,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的美妙乐曲伴着伊犁河的水流声在耳畔响起,在这个时空静静欣赏百听不厌的世界名曲,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身边的小草散发出阵阵清香,绚丽的天空、多彩的大地、静谧的公园、悠扬的旋律,仿佛置身仙境,使人心醉,令我沉入遐思。

杨媛媛[4](2020)在《基于习作能力培养的小学生感知经验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习作教学中,过分重视“怎么写”,却忽视了“写什么”这一原点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省略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封存了学生身体知觉参与认知发生状态的多种可能性,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和表述。个体的感知经验是其学习与表达的基础和起点,对其心智发展和语言学习具有重要价值,没有丰富的感知经验,个体就不能理解、内化和生成属于自己的意义和知识。要回答习作中“写什么”的问题,当然主要聚焦在感知经验上,感知经验与学生的写作有着紧密的联系,联结感知经验与写作的通道,实现感知经验的写作价值,由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教学到一种建设性的教学,从整体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这类研究有待加强。整合已有关于儿童感知及其经验的研究,本研究在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克里希拉穆提的自我认知理论等思想观照下,初步探明了感知经验的基本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并尝试厘清感知经验与写作的内部关系,阐明感知经验的写作价值。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编制关于感知经验与小学生习作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量化研究,较为全面呈现小学生感知经验现状及其与习作训练的关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感知经验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感官知识处于较高水平,被试小学生群体的感官知识水平总体发展状况较好;意义认知、情感体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小学生群体在头脑中开展认知加工活动和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尚可,但有待完善;自我觉知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待进一步发展。2.小学生感知经验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其中小学生的感官知识维度在男女性别、年级组别、现居地、辅导班数量、外出活动次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小学生的意义认知维度在年级组别、父母学历组别、主要抚养人、外出活动次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维度在男女性别、现居地、主要抚养人、辅导班数量、外出活动次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小学生的自我觉知维度在男女性别、年级组别、出生地、现居地、父母学历组别、主要抚养人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小学生感知经验各维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感知经验内部要素之间具有一定正向联系;感知经验各维度与习作训练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感知经验内部要素与习作训练之间也具有一定的正向联系。最后,针对小学生的习作文本进行分析,透过文本发现小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感知敏锐的遗失、认知加工的缺乏、情感体验的贫瘠以及自我觉知的浅表等问题。具体探究小学生感知经验现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并据此重点探寻以感知经验为依托的、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与建议,包括走进生活:感悟和生成感知经验;经典阅读,建构和内化感知经验;独特体验:驱动和引领感知经验;自我觉知:审视和升华感知经验;习作表达:重组和外化感知经验。

杨旻旻[5](2020)在《仪式、认同与社会建构 ——一个嘉绒“边缘”村落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一个嘉绒村落——大坪村的田野调查,以该村最重要的宗教仪式——冬经为切入点,围绕仪式与村落社会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是一篇关于嘉绒地区村落社会的民族志。以期为理解边缘区域文化交汇地带人们多样化的生存方式与族群身份选择、族群认同变迁及社会文化建构间复杂、动态地关系提供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田野点选择,对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爬梳,并对文章的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作出简要说明。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通过对大坪村自然人文环境和冬经仪式过程的描述,勾勒出其身处的多重文化场域。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探讨了仪式与大坪村人族群认同的关系,指出以冬经为代表的集体宗教仪式是大坪村人建构“安多嘉绒藏族”的基础。第三章、第四章为第三部分,通过观察仪式实践中个体间的互动,探讨村民的互助仪式和村落的互助体系是如何建构起大坪村社会关系网的。第五章、第六章为第四部分,分别对仪式与村政权威建构和仪式与宗教权威建构展开论述,以揭示大坪村村落社会整合的内生逻辑。第七章为正文的第五部分,以冬经仪式变迁为例,叙述大坪村人在资源竞争和利益角逐背景下,是如何对其文化表征展开重构的。结论部分是基于田野调查及国内外理论与个案研究的借鉴对全文作出的概括和总结。综上所述,大坪村人的生存空间一直处于多重文化交汇地带,交汇中有碰撞、有互换、有借用、也有创制。在此过程中,在认同的指引下,大坪村人逐渐构建起以自我为中心、自成体系的社会文化。在这一特定场域中,他们通过语言、习俗、信仰、规范等文化的诸多要素既保持了与嘉绒主文化的有机互动,又逐渐树立起独立于嘉绒主文化的自我中心地位。大坪村这样的个案,在边缘区域文化交汇地带并非特例,对它展开探讨能够以小见大,为理解和反思“边缘”群体及其社会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民族志文本。

胡泰斌[6](2019)在《清代台湾纪行诗研究(1662-1895)》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因地理位置与内陆以海相隔,自明郑时期起才逐渐被开发,尤其是清朝收复台湾大量的中原赴台文人和移民,为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拓垦做出了较大贡献,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的结晶。论文以1662-1895年清代台湾古典纪行诗为对象,分析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轨迹,梳理台湾古典纪行诗歌的发展。从明郑遗民、清代赴台仕宦、台湾当地文人的诗歌中,挑选出台湾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宦游文人和当地文人的作品,以海洋文化的影响、台湾自然风景的书写、人文景观的描述、民俗风情和热带物产的记录等,对古典纪行诗分类归纳,研究不同时代文人古典纪行诗歌中的地理差异、人文背景、观念意识、精神情怀、生活方式,探讨遗民文人的流亡心境、仕宦文人的家国情怀、当地文人的故土气息,以及不同时代台湾古典纪行诗的主题和特色。论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通过对现有台湾古典诗歌的研究,结合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纪行诗的特点,对台湾古典纪行诗的内涵进行界定。正文分三大部分进行分析,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台湾古典纪行诗歌的发展背景和影响因素。第三章至第六章,通过渡海赴台的感受、在台所见的山川湖潭、特产风物、文化遗迹、民俗信仰、生产生活等,分析台湾古典纪行诗的文化表达、情志表现、审美意识。第七章,阐述古典纪行诗在明郑遗民、宦游文人和当地文人的精神印象。结语对台湾古典纪行诗的文化价值,结合旅游学的功能,提出以诗歌为文化底蕴的旅游开发,提升古典纪行诗的文化内涵。

黄思凡[7](2019)在《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转变,从最初只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要素的教学到开始关注文化教学。众所周知,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语植物词包含的独特文化也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一部分。汉语植物词文化义展示的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虽概念义与其他国家植物词相同,但部分文化义是其他国家植物词所不具备或不完全相同的,这也就使得汉语植物词文化义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了解到尚未有以对外汉语系列教材为基础,选择其中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的期刊或硕士论文,故笔者选择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汉语》系列对外汉语教材为例,将教材中出现的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归类,比较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后,提供几点教学建议并结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总结归纳目前现有的汉英植物词对比及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而总结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概述。针对《博雅汉语》中植物词的数量及类别进行概述,同时对其分布情况作出统计说明。第三部分是汉英植物词文化义的对比分析,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以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是否具有文化义作为分类依据,将《博雅汉语》中植物词作出归类后,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是教学建议及设计。首先从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师及教材的编写这三个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随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植物词为例,作出细致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朱晓蝶[8](2019)在《基于VR技术的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研究 ——以杜甫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虚拟现实(VR)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开始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VR技术即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可以预见,21世纪将会是VR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VR技术将成为本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目前,已有研究者为将VR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做了一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当下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从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两方面来看,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流程固化、教学手段陈旧,难激发小学生古诗学习的兴趣,学生也难以掌握古诗教学重难点等问题。这些问题日积月累,逐渐成为目前困扰众多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及学生的难题,亟待解决。本文就试图以VR技术这一新兴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针对目前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将VR技术与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相结合,利用VR技术所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及构想性三大特点,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让师生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千百年前的古诗面对面,化繁为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真正理解古诗的深厚内涵,并提高自身古诗学习能力,自觉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同时在研究综述中介绍国内外VR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研究状况及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的研究状况,最后明确研究目标与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VR技术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发展阶段及其系统分类情况。第二章从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双重角度出发分析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现状,结合VR技术的独特价值,重点论述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中运用VR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通过数据统计调查,确定以杜甫诗作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与VR技术相融合的教学案例对象,并论述如何运用VR技术建立教学案例,以此来总结小学低段古诗教学融合VR技术的具体方法与策略。第四章总结研究的重要结论,及VR技术对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信息化教学未来的重要价值。

周新[9](2018)在《农村初中片段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认为片段作文教学,是针对当前农村初中对作文教学不重视、语文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作文评改不及时,作文教学目的纯粹为了应付考试且作文训练随意性较大等现状提出来的。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资源为体系,进行片段作文训练,通过课堂上仿写、改写、续写、师生互评互改,借助希沃授课助手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手段当堂展评、交流,构建课前预习、课堂演练、课后反思与改进的教学模式。通过片段作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积极性;降低大作文写作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建立师生、生生互评互改模式,减轻教师课外评改负担,同时探索片段作文如何更好的有利于大作文的写作。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调查研究农村初中片段作文教学现状,提出片段作文教学训练,统计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资源和浙江中考对片段作文的考查类型,结合所在学校实际和其他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构建一套有利于提升本校学生写作基本功的片段作文教学体系,探索如何使作文训练更轻松、更有效、更有趣,以期真正提高本校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使作文教学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论文分为: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提出了片段作文训练的原因:目前对片段作文的研究现状,对片段作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研究片段作文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阐述了初中片段作文教学的现实要求:首先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片段作文教学的要求,接着分析了浙江中考对片段作文考试的要求。第三章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首先对学生作文写作情况及分析,其次分析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现状,再次指出了作文教学的社会现状,最后指出农村初中进行片段作文训练的作用;第四章片段作文教学实践的实施,结合教学实践对片段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第五章探索片段作文教学实践多元评价: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出了针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长参与的片段作文实践三维评价体系。

易万成[10](2018)在《彰显个性 多元立意——以宜昌中考作文《我以<sub><sub><sub>为知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有"知己"。但宜昌中考作文题跳出以往认知的窠臼,不要求写我们惯常认为的"小伙伴""好同桌"等以"人"为知己的套路作文,而是要求学生以"物"为知己,写与自己心意相通、情意契合的一种"物"。世间万物皆可入笔,考生在考场上选择何种"物"作为自己的表达主题,选择材料往往决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彰显个性,多元立意,考场作文定可"美"不胜收。

二、创新让小草美不胜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让小草美不胜收(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目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文献考察
    第一节 考察缘由
        一、作家别集文献保存较少
        二、福建地方诗歌总集文献丰富
    第二节 现存文献的馆藏及版本考察
        一、现存文献的馆藏情况
        二、现存文献的版本情况
    第三节 已佚文献的着录考察
        一、已佚文献着录书目种类
        二、已佚文献的着录特点
    第四节 文献考察结果分析
        一、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发展特点
        二、原因分析
第二章 明代福建各府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发展历史
    第一节 福州府的省级、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
        一、省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
        二、府县级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
    第二节 兴化府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
        一、明郑岳《莆阳文献》
        二、明昌应时《郊居诗抄》
        三、其他诗歌总集
    第三节 泉州府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
        一、明何炯《清源文献》
        二、明朱炳如等《温陵留墨》
        三、其他诗歌总集
    第四节 其他府地方诗歌总集的零星编纂
        一、建宁府:《建宁诗选》《潭阳文献》《潭阳文献录》
        二、邵武府:《樵川二家诗》
        三、汀州府:《杭川风雅集》《临汀集》
第三章 清代福建各府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发展历史
    第一节 省级地方诗歌总集编纂的勃兴
        一、清代前期(清初至雍正)
        二、清代中期(乾嘉)
        三、清代后期(道光后至清末)
    第二节 泉州府地方诗歌总集编纂的繁荣
        一、清陈澍《螺阳文献》
        二、清柯辂《清源文献纂续合编》
        三、清周学曾等《温陵赋钞》
        四、清陈国仕《丰州集稿》
        五、其他诗歌总集
    第三节 兴化府地方诗歌总集编纂的兴盛
        一、清郑王臣《莆风清籁集》
        二、清涂庆澜《国朝莆阳诗辑》
        三、其他诗歌总集
    第四节 邵武府地方诗歌总集编纂的异军突起
        一、清朱霞《樵川二家诗》
        二、清周揆源《昭阳扶雅》
        三、其他诗歌总集
    第五节 其他各府编纂的零星出现
        一、清江远涵《建阳诗钞》
        二、清杨澜等《汀南廑存集》
        三、清高镛《剑浦诗编》
        四、清何澄《台湾杂咏合刻》
        五、其他诗歌总集
第四章 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编纂因素研究
    第一节 编纂者
        一、官吏、乡绅
        二、学者、诗人
        三、藏书家、刻书家
    第二节 编纂缘由
        一、倡导诗派振兴风雅之旨
        二、乡邦人文之盛与遗文散落的巨大反差
        三、征文考献,以备一郡之典
        四、“接迹前人,流示后昆”
    第三节 选录标准
        一、“以人而存其诗”的选人标准
        二、“因诗而存其人”的选诗标准
    第四节 编纂材料来源
        一、前人所编的诗歌总集
        二、先贤诸家遗文
        三、石刻藓壁、题画诗、稀见方志等
    第五节 编纂体例
        一、正文编排
        二、附件编排
第五章 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文学意义
    第一节 梳理福建文学发展脉络
        一、编纂理论概括文学发展脉络
        二、编纂实践体现诗歌发展脉络
    第二节 拓展了福建诗人群体研究
        一、拓展了结社诗人群体研究
        二、拓展了家族诗人群体研究
    第三节 拓展了福建诗歌批评研究
        一、诗歌总集编纂者自撰诗话文献
        二、人物小传辑评中富含诗歌批评文献
        三、诗歌评注中富含诗歌批评观点
第六章 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保存诗歌文献
        一、仅存之作
        二、集外之作
        三、集内之作
    第二节 保存作者资料
        一、人物传记
        二、人物辑评
        三、诗话中的作者资料
    第三节 其他史料记载
        一、历史事件史料
        二、地方特色文化史料
        三、其他文化史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短语成串儿》语言提升专项训练课实录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例段赏读
二、范式认知
三、牛刀小试
四、微写评改

(4)基于习作能力培养的小学生感知经验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个人成长背景
        1.1.2 现实背景反思
        1.1.3 经典着作阅读
        1.1.4 前沿理论发展
    1.2 研究综述
        1.2.1 境外关于感知经验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感知经验的研究
        1.2.3 国外对作文教学的研究
        1.2.4 国内对作文教学的研究
        1.2.5 已有研究评述
        1.2.6 创新之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内涵
        2.1.2 相关概念辨析
        2.1.3 感知经验的特征
    2.2 感知经验的构成要素
        2.2.1 感官知识:感知经验的基础
        2.2.2 意义认知:感知经验的核心
        2.2.3 情感体验:感知经验的驱动
        2.2.4 自我觉知:感知经验的升华
    2.3 感知经验促进写作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2.3.1 感知经验与写作的内部联系
        2.3.2 感知经验的写作价值阐释
第三章 感知经验现状及其与习作关系的调查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试测
        3.1.1 问卷编制构想
        3.1.2 问卷试测与修订
    3.2 正式调查研究结果
        3.2.1 调查目标
        3.2.2 调查对象与过程
        3.2.3 调查工具
        3.2.4 调查结果
        3.2.5 分析与讨论
        3.2.6 调查结论
第四章 习作文本中感知经验现状的表征
    4.1 文本分析的设计与实施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对象选择与文本资料收集
    4.2 文本分析结果
        4.2.1 感知敏锐的遗失
        4.2.2 认知加工的缺乏
        4.2.3 情感体验的贫瘠
        4.2.4 自我觉知的浅表
    4.3 习作中感知经验现状的原因探析
        4.3.1 从教师的角度
        4.3.2 从家长与学生的角度
        4.3.3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
第五章 基于习作能力培养的感知经验改造策略
    5.1 走进生活:感悟和生成感知经验
        5.1.1 亲近了解自然
        5.1.2 发展游戏与劳动力
        5.1.3 培养细节意识
    5.2 经典阅读:建构和内化感知经验
        5.2.1 撰写读书笔记
        5.2.2 建立与文本的联系
        5.2.3 形成文章图式
    5.3 独特体验:充实和引领感知经验
        5.3.1 创设真实情境
        5.3.2 间接移情体验
    5.4 自我觉知:审视和升华感知经验
        5.4.1 觉知内部自我
        5.4.2 适时自我冥想
        5.4.3 积极自我反思
    5.5 习作表达:重组和外化感知经验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小学儿童感知经验调查正式问卷

(5)仪式、认同与社会建构 ——一个嘉绒“边缘”村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田野事象:大坪村与冬经
    1.1 大坪村的人文地理
        1.1.1 小金县概述
        1.1.2 大坪村人文地理环境
    1.2 冬经仪式及过程
        1.2.1 仪式前的准备
        1.2.2 冬经仪式过程
第二章 仪式与大坪村的族群认同
    2.1 大坪村的族群认同
        2.1.1 从祖源到族源
        2.1.2 语言与认同
    2.2 仪式与族群认同
        2.2.1 结构性失忆与集体记忆
        2.2.2 仪式、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
    2.3 族群认同与寺院权威
        2.3.1 大坪寺
        2.3.2 村落公共空间的权威
第三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关系(一)——大坪村的社会关系网
    3.1 仪式与家庭的分、继、合
        3.1.1 村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户
        3.1.2 家户的“分”、“继”及仪式的展示方式
    3.2 互助、仪式——构建村落社会关系网的两个必备要件
        3.2.1 村落社会关系网的构建、发展和成型
        3.2.2 人情——仪式中的互助
第四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关系(二)——互助圈:大坪村的生活逻辑
    4.1 大坪村的互助圈
        4.1.1 亲属互助圈
        4.1.2 地缘互助圈
        4.1.3 友缘互助圈
    4.2 人情圈、互助圈与熟人社会
    4.3 仪式与互助
        4.3.1 婚礼仪式体现的人情、互助与社会关系
        4.3.2 冬经仪式与大坪村社会关系的整合
第五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的权力与权威(一)——法理型权威的代表:大坪村的村政权威
    5.1 权力与权威
    5.2 大坪村村级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5.2.1 村落组织结构概况
        5.2.2 非正式组织——“小队”的结构及功能
        5.2.3 村民小组的结构与功能
        5.2.4 村两委会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5.3 村政权威的构建
        5.3.1 国家认同是建构村政权威的根本来源
        5.3.2 民主运行是建构村政权威的群众基础
        5.3.3 能人现象是村政权威实现的因素
第六章 仪式与村落社会的权力与权威(二)——传统型权威的代表:大坪村的宗教权威
    6.1 大坪寺的组织系统
        6.1.1 大坪寺的结构
        6.1.2 一僧一户制度
        6.1.3 僧人的日常管理
    6.2 僧俗互动——寺院与村落之间的共生关系
        6.2.1 寺院与村落的共生空间
        6.2.2 寺院对村落的依赖
        6.2.3 寺院对村落的回馈
    6.3 宗教权威的生成和维系
        6.3.1 宗教权威的生成
        6.3.2 宗教权威的维持
    6.4 仪式与村落权威——以冬经仪式为例
第七章 中心-边缘视角下的大坪村
    7.1 从边缘走向中心
        7.1.1 被边缘化的大坪村人
        7.1.2 试图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大坪村人
        7.1.3 自我边缘化的大坪村人
    7.2 国家话语下大坪村“安多”文化符号建构——以冬经为例
        7.2.1 大坪寺的合法身份
        7.2.2 国家话语下冬经仪式的变迁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大坪村旅游申请报告(2000年)
附录2 :大坪村旅游申请报告(2010年)
附录3 :抚边乡政府藏戏汇报情况
附录4 :索朗白登整理萨武神山资料
附录5 :大坪村出土格萨尔石刻
附录6 :村民自编格萨尔伴奏乐
附录7 :僧人自编格萨尔藏戏剧本
附录8 :大坪寺财务收支状况(示例)
附录9 :村民功德明细(示例)
附录10 :牟喇嘛多次被评为“爱党爱教”先进个人
附录11 :大坪村人开的藏家乐
致谢

(6)清代台湾纪行诗研究(1662-189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三节 台湾古典纪行诗的内涵界定
        一、纪行诗的内涵
        二、台湾古典纪行诗的界定
第一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清代台湾行政区域的历史变迁
        一、澎湖群岛的变迁
        二、台南地区的开发
        三、台中地区的发展
        四、台北中心的确立
        五、台东地区的开拓
    第二节 清代台湾政治经济的自然环境
        一、澎湖的区位优势
        二、岛内最早开发地
        三、中部开发的特点
        四、北东部诗歌的兴起
    第三节 清代台湾文化教育的空间氛围
        一、文教的兴起
        二、书院的发展
第二章 清代台湾文学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康雍时期抚疆巡视的文学体现
        一、明郑文学的遗风
        二、游记文学的体验
        三、御史文学的施政
    第二节 乾嘉时期教化安民的文学表达
        一、御史酬赠与澎湖文学
        二、《小琉球漫志》与《海东札记》
        三、当地文学兴起
    第三节 道咸同光时期时政经世的文学反映
        一、经世振文姚莹
        二、理政兴学邓传安
        三、其他文学体现
第三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中渡海经历的记述
    第一节 汹涌惊悚的黑水重洋
        一、渡海体验
        二、横渡黑水
        三、海上观光
    第二节 诡异莫测的飓风海啸
        一、渡海飓风
        二、台风危害
    第三节 祥和宁静的海港岛屿
        一、海滨风情
        二、海港风帆
        三、海岛风味
    第四节 巨涛骇浪的潮汐海吼
        一、海水奇观
        二、海潮声吼
        三、鹿耳要塞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中自然景观的描写
    第一节 雄险俊秀的山岳奇峰
        一、玉山雄风
        二、大冈英姿
        三、山中寻幽
    第二节 曲折回绕的河川溪流
        一、虎尾溪吼
        二、大甲险滩
    第三节 碧波荡漾的湖水清潭
        一、清潭霁月
        二、日月潭辉
        三、湖香潭影
    第四节 琳琅满目的奇花异木
        一、花香竹韵
        二、刺桐鲜艳
        三、热带物产
    小结
第五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中风物习俗的体现
    第一节 民殷物丰的饮食特产
        一、澎湖薯米
        二、槟榔传谊
    第二节 朴实淡雅的服饰外型
        一、服饰传承
        二、热带风情
    第三节 恬静舒适的休闲农耕
        一、农家闲憩
        二、农耕劳作
    第四节 缤纷多元的生活习俗
        一、女性蒙面
        二、择偶独特
        三、丧葬仪式
    第五节 春华秋实的岁时节庆
        一、刺桐报时
        二、七夕相约
        三、盂兰盆会
        四、除夕庆祝
        五、赛戏表演
    小结
第六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中人文古迹的感怀
    第一节 延平忠烈春秋
        一、延平功勋
        二、贞烈五妃
    第二节 安平赤嵌风云
        一、赤嵌烟云
        二、安平烽火
    第三节 宫观祭祀祈愿
        一、妈祖崇拜
        二、城隍庇佑
        三、中元普度
    第四节 寺庙朝圣示谕
        一、祈佛保安
        二、梵音禅语
        三、清幽参佛
    小结
第七章 清代台湾纪行诗中的精神印象
    第一节 台湾遗民文人的心历旅程
        一、移居海岛与复国期待
        二、海洋漂泊与人生失意
        三、社会关怀与安于现状
    第二节 、台湾仕宦文人的家国情怀
        一、国家强盛和教化之风
        二、民生疾苦和抚疆之责
        三、宦海沉浮和思乡之情
    第三节 、台湾当地文人的故土气息
        一、民俗与乡土物产
        二、游览与凭吊抒怀
        三、事件与社会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方志
    二、文集
    三、研究专着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附录 清代台湾纪行文人一览表
    附录1、大陆赴台文人
    附录2、台湾当地文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课题研究项目

(7)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汉英植物词的定义
        1.2.2 汉英植物词的分类
    1.3 研究现状
        1.3.1 本体研究中的汉英植物词对比研究
        1.3.2 立足于二语教学的汉英植物词对比研究
        1.3.3 文化义及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2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概述
    2.1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的数量及类别
    2.2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分布统计与分析
3 《博雅汉语》中植物词汉英文化义对比分析
    3.1 汉语独有文化义植物词分析
        3.1.1 花叶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1.2 木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1.3 蔬果类植物词汉语文化义分析
    3.2 英语独有文化义植物词分析
        3.2.1 花卉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2.2 蔬果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2.3 坚果类植物词英语文化义分析
    3.3 汉英兼具文化义植物词对比分析
        3.3.1 汉英文化义相近植物词对比分析
        3.3.2 汉英文化义不同植物词对比分析
4 针对植物词的教学建议及课堂教学设计
    4.1 针对植物词的教学建议
        4.1.1 对汉语学习者的建议
        4.1.2 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4.1.3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4.2 植物词课堂教学设计
        4.2.1 以“腊梅”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
        4.2.2 以“水仙”为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VR技术的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研究 ——以杜甫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综述
        (一) VR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研究状况
        (二) 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研究状况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
    三、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阶段
    四、虚拟现实技术的系统分类
第二章 小学低段古诗教学运用VR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现状
        (一) 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古诗教学现状
        (二) 小学低段学生古诗学习现状
    二、VR技术的独特价值
第三章 VR技术融入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案例对象确定
    二、教学设计案例
        (一) 《绝句》(其一)教学设计案例
        (二) 《绝句》(其三)教学设计案例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农村初中片段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片段作文的优势和价值
        (二)片段作文的具体方法指导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数据分析法
        (四)行动研究法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初中片段作文教学的现实要求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片段作文教学的要求
    二、浙江中考对片段作文考试的要求
        (一)近两年浙江中考任务型写作变化趋势
        (二)浙江中考任务型写作一对片段作文的考查要求
        (三)学生片段作文的答题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学生作文写作情况及分析
        (一)学生作文写作情况调查
        (二)分析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现状
        (一)错误的认为“写作,不可以教”
        (二)“有指导”似“无指导”
        (三)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能承受“传统作文评改方式”之重
    三、作文教学之社会现状
        (一)学科地位的尴尬处境
        (二)升学考试阅卷存在很大弊端
    四、农村初中进行片段作文训练的作用
        (一)师生共同体验成功
        (二)注重过程性,反馈及时
        (三)积少成多
第三章 片段作文教学实践的实施
    一、片段作文教学训练在阅读课堂中实践
    二、片段作文教学训练可以在写作专题课上进行
    三、片段写作教学训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
    四、以统编本教材为例,精心设计各种课型的片段作文教学案例
        (一)精读课随文片段作文教学设计
        (二)略读课文随文片段作文教学设计
        (三)写作专题片段作文教学设计
        1.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片段作文教学设计
    五、片段作文教学训练常用的方法
    六、片段作文升格为大作文
第四章 探索片段作文教学实践多元评价
    一、片段作文教学实践之教师教学评价
    二、片段作文教学之学生学习评价
    三、片段作文教学实践 家长参与评价
    四、校本研训之片段作文教学教学实践·活动记载
    五、片段作文写作奖励乐学超市
    六、构建多维立体化的实施体系
        (一)时间菜单
        (二)社会介入
    七、片段写作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效
        (一)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得到改变
        (二)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彰显个性 多元立意——以宜昌中考作文《我以<sub><sub><sub>为知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现青春成长的过程之美
二、表现万物蕴藏的哲思之美
三、抒发滋养心性的真情之美
四、侵润传统文化的丰厚之美
五、体现精神世界的丰盈之美
六、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四、创新让小草美不胜收(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福建地方诗歌总集研究[D]. 范丽琴.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短语成串儿》语言提升专项训练课实录及分析[J]. 于溟慧. 新作文, 2021(13)
  • [3]滨河公园随笔[J]. 令勇. 金山, 2020(12)
  • [4]基于习作能力培养的小学生感知经验改造研究[D]. 杨媛媛. 江南大学, 2020(01)
  • [5]仪式、认同与社会建构 ——一个嘉绒“边缘”村落的个案研究[D]. 杨旻旻.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6]清代台湾纪行诗研究(1662-1895)[D]. 胡泰斌. 闽南师范大学, 2019(12)
  • [7]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为例[D]. 黄思凡.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VR技术的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研究 ——以杜甫诗为例[D]. 朱晓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农村初中片段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周新.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10]彰显个性 多元立意——以宜昌中考作文《我以<sub><sub><sub>为知己》为例[J]. 易万成. 语文教学之友, 2018(02)

标签:;  ;  ;  ;  

创新让小草美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