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族氟化物论文_王恩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芳香族氟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氟化物,芳香族,硝基苯,氟化,氯苯,芳烃,核反应。

芳香族氟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恩来[1](2013)在《基于四(二乙胺基)溴化磷相转移催化合成芳香族氟化物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族含氟化合物具有优良的疏水性和脂溶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的合成中,本文重点对对氟苯甲醛、对氟硝基苯和对叁氟甲基苯胺等几种重要含氟中间体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在这几种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都使用了四(二乙胺基)溴化磷(TPB)相转移催化。本文首先对TPB的制备过程进行了优化,以五氯化磷为原料,先后与二乙胺、叁乙胺以及溴乙烷反应,再经过萃取、干燥、脱溶剂等步骤,可获得76.8%的摩尔收率。以自制的TPB作相转移催化剂,对氯苯甲醛(PCAD)和高活性KF为原料,卤素-氟交换反应合成对氟苯甲醛,反应结束后经过滤、精馏等步骤,摩尔收率可达到88.9%。系统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投料比、水分、溶剂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得到较优的工艺条件:PCAD与KF的投料摩尔比为1:1.2,TPB使用量为PCAD的5%(质量分数),物料总的水含量小于200ppm,无溶剂体系下205℃反应16h。同样用TPB作相转移催化剂,KF氟化对氯硝基苯(PCNB)合成对氟硝基苯,以环丁砜为溶剂,无水氟化钾略过量的条件下,190℃反应10h,摩尔收率可达88.2%,同时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性能也比较良好,只需补加0.5-1%的四(二乙胺基)溴化磷即可达到催化效果。在4-叁氟甲基氯苯氨解合成对叁氟甲基苯胺的研究中,引入相转移催化剂,使得氨气与有机相能够充分反应,可将反应摩尔收率从39.6%提高到47%。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用2.0当量的乙酰胺做溶剂,0.062当量的氯化亚铜和0.063当量的TPB混合催化,并用0.32当量的碳酸钠作缚酸剂,160℃反应。(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3-05-18)

朱利民,宁斌科,王列平,闫潇敏[2](2008)在《芳香族氟化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绿色化学成为21世纪化学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未来精细化学品的发展趋势必须符合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原则。从氟原子的特殊性质出发,简述了芳香族氟化物在医药、农药和染料等领域的突出优点及广泛应用前景。详尽介绍了不同的氟化合成方法:直接氟化法、Balz-Schiemann法、无水氟化氢重氮法、电化学氟化法、卤素交换法、氟代脱硝法、超声波和微波法。针对这些方法,讨论了它们的反应原理,具体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对今后芳香族氟化物发展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粘合》期刊2008年04期)

胡玉锋,罗军,吕春绪,叶方青[3](2008)在《氟代脱硝合成芳香族氟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以间二硝基苯为反应底物,喷雾干燥的氟化钾(简写为SD-KF)为氟化剂,一步合成间硝基氟苯的氟代脱硝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反应时间、溶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GC分析结果表明,在间二硝基苯用量为6.72 g(40 mmol)、SD-KF用量为9.28 g(160 mmol)、四苯基溴化钅粦用量为1.68 g(4 mmol)时,以5.8 mL(40 mmol)邻苯二甲酰氯(PDC)为NO2-捕捉剂,以二甲亚砜(DMSO)为反应介质,回流温度下反应6 h,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可达93.2%、84.3%,间硝基氟苯收率可达78.6%。反应也可在微波辐射下进行,此时反应的转化率、选择性及产物的收率分别为97.9%、85.5%、83.7%。(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08年04期)

叶方青,蔡春,吕春绪,罗军[4](2003)在《氟代脱硝合成芳香族氟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氟代脱硝反应是一个亲核反应,是一种新型的合成芳香族氟化物的方法,与其它合成芳香族氟化物方法相比较,它具有工艺简单,原料易得等优点。由于反应体系的复杂性,导致产生了许多副产物。副产物的来源主要有叁个方面。但是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新技术的采用,使得氟代脱硝变成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合成芳香氟化物的方法。有18篇参考文献。(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03年06期)

叶方青[5](2003)在《氟代脱硝合成芳香族氟化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氟代脱硝反应是合成芳香氟化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已经工业化的其它方法相比较而言,它具有很多优点。与普通的Balz-Schiemman反应相比较,它具有安全,简单的优点。与卤素交换相比较,硝基比卤素具有更大的离去性,而且硝基比卤素具有更大的诱导效应,使得其在相同的活化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反应。氟代脱硝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其可以合成卤素交换不易合成的间位芳香氟化物。 本文主要以间二硝基苯为反应底物,合成间硝基氟苯。通过对氟代脱硝反应的单因素实验分析,发现溶剂、催化剂、反应时间等因素均会对反应效果产生影响。通过比较,初步选择了比较优化的反应条件,反应结果的转化率与选择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介绍了制各氟代季铵盐的简便方法,并从该反应中发现了不必要的副反应。用合成的氟代季铵盐作为反应的氟离子源比较了其反应性。为了充分了解氟代脱硝反应,采用气相色谱跟踪了反应进程,并分析了各种体系。从机理角度来分析氟代脱硝反应。(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3-12-01)

James,H,clark,曹伟,郁琦清[6](2000)在《化学工业中的芳香族氟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1 导言 有机氟化学包括芳香族氟化学的发展,与对特殊要求和特殊效用化学品的需求紧密相联,这可以追溯到40年代因富集铀的需要而对耐六氟化铀的材料的深入研究。有机氟化合物的价格昂贵使得它实际成为小吨位而高价位的特殊化学品类。芳香族氟化物相对用作塑料、溶剂、喷(本文来源于《有机氟工业》期刊2000年01期)

[7](1995)在《芳香族氟化物的简便制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族氟化物的简便制法FukuharaT等[ChemLett,1994:1011]在HF-吡啶溶液中,芳香族四氟硼酸重氮盐ArN2BF4于加热或光照条件下,可顺利得到相应的高收率ArF。尤其以光照促进反应是制备邻、对位带有极性基团(如卤素、OH、QM...(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1995年07期)

狄荣一,赵军[8](1994)在《过氧化氢催化氧化法处理芳香族氟化物生产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过氧化氢催化氧化法处理芳香族有机物,实验结果表明,Fenton氧化是处理芳香族氟化物生产废水的有效而较经济的新颖方法。其COD、苯胺、硝基苯脱除率,主要与氧化剂添加量有关,对COD含量为500ppm、苯胺100ppm、硝基苯95ppm的废水,添加废水量0.1%的过氧化氢,进行Fenton反应,处理后废水叁项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沈阳化工》期刊1994年01期)

付立民,刘广生[9](1994)在《芳香族氟化物物性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族氟化物是合成医药、农药和染料等的重要中间体。由于氟引入到医药和农药中能提高其生物活性,增强药效及降低副作用,引入到染料中能增强染料光泽和艳度,提高其耐晒、耐水与耐有机溶剂等性能。所以近年来对芳香族氟化物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然而由于我国对芳香族氟化物(本文来源于《有机氟工业》期刊1994年01期)

赵宏开[10](1993)在《前景看好的芳香族氟化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概述近年来,芳香族氟化物的开发研究异常活跃。氟原子和氢原子大小相近,氟取代氢后不影响药物进入代谢体系的活力:C—F键比C—H键具有能量大、键短、无伸缩性、折光率小、极化率低等特点,氟原子和CF_3、OCHF_2、OCF_3等含氟基团的引入,可增加化合物的脂溶性,使药物易被机体吸收,产生明显的生理(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1993年07期)

芳香族氟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绿色化学成为21世纪化学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未来精细化学品的发展趋势必须符合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原则。从氟原子的特殊性质出发,简述了芳香族氟化物在医药、农药和染料等领域的突出优点及广泛应用前景。详尽介绍了不同的氟化合成方法:直接氟化法、Balz-Schiemann法、无水氟化氢重氮法、电化学氟化法、卤素交换法、氟代脱硝法、超声波和微波法。针对这些方法,讨论了它们的反应原理,具体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对今后芳香族氟化物发展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香族氟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恩来.基于四(二乙胺基)溴化磷相转移催化合成芳香族氟化物的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2].朱利民,宁斌科,王列平,闫潇敏.芳香族氟化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化学与粘合.2008

[3].胡玉锋,罗军,吕春绪,叶方青.氟代脱硝合成芳香族氟化物[J].精细化工.2008

[4].叶方青,蔡春,吕春绪,罗军.氟代脱硝合成芳香族氟化物[J].染料与染色.2003

[5].叶方青.氟代脱硝合成芳香族氟化物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

[6].James,H,clark,曹伟,郁琦清.化学工业中的芳香族氟化物[J].有机氟工业.2000

[7]..芳香族氟化物的简便制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5

[8].狄荣一,赵军.过氧化氢催化氧化法处理芳香族氟化物生产废水[J].沈阳化工.1994

[9].付立民,刘广生.芳香族氟化物物性简介[J].有机氟工业.1994

[10].赵宏开.前景看好的芳香族氟化物[J].化工时刊.1993

论文知识图

(119)Schiemann 反应(119)Schiemann 反应希门反应(118)Sandmeyer 反应(118)Sandmeyer 反应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标签:;  ;  ;  ;  ;  ;  ;  

芳香族氟化物论文_王恩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