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软环境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高新区软环境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赵永强[1]2004年在《高新区软环境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家就开始酝酿并进行建设高新区的实验,在这二十多年中,我国高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国家和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新区的发展,科技部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要求,明确要求高新区建设上要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于是进行高新区软环境建设就成为目前大多数国家高新区的工作重点。但到目前为止,虽然有学者对软环境进行了一些研究,但都比较零碎,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是缺乏指导软环境建设的评价工具,因此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以国家高新区的软环境建设为主题,在整合国内外学者对于高新区软环境以及区域创新环境、投资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新区软环境的构成加以梳理,归纳总结出了高新区软环境的构成体系;然后引入顾客满意理念,提出了国家高新区软环境评价体系。通过对该评价体系的实证验证,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此外,本文还对软环境评价体系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说明。本文所有的研究都建立在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的基础上,而且为了使结果更具可操作性,在调查开始时充分征求了专家学者及实践人员的建议,并在调查的全过程采取了适当的控制措施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借助本文的设计的评价体系以及调研问卷,对杭州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大样本的实证研究,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高新区软环境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对软环境的满意度来产生影响的。 2、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区软环境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高新区应该针对企业对软环境的需求状况进行建设。 3、对杭州高新区的软环境建设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同时从评价指标中抽取了软环境中的关键指标。 本文以此为根据,对杭州高新区的软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汪铃添[2]2011年在《成都高新区创业软环境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科技革命和上世纪60-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使各国意识到必须发展高新技术。自斯坦福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园区开始,各国均致力于效仿此模式以孕育本国高新科技。我国高新区在国家火炬计划的推动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都高新区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已成为西部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地。但我国高新区多属于商品销售式的发展模式,其创新孵化、研究开发等功能尚不健全,仅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投入各类优惠措施来吸引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已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如何实现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如何优化高新区创业软环境,以培养内生力量发展,成为高新区发展的难点和重点。本文选取成都高新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金融服务环境、政府管理环境、人文科教环境等进行调查分析。首先明确界定“高新区、创业环境、创业软环境”的概念,之后阐述与本文相关的知识理论,引入知识经济、GEM框架、城市创业环境评估水位模型等,并将本文研究内容与这些知识理论进行联系,从而为之后的调查分析做理论铺垫。第叁章介绍的是成都高新区创业软环境建设现状,根据本文的理论基础将现状分为“知识基础、金融支持、政府管理”叁部分,分类对成都高新区已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第四章是根据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选取了31个指标进行问卷设计,实地发放后运用因子分析进行统计。第五章是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结合知识经济内容和成都高新区创业软环境建设现状,得出其优势与劣势,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对策。从而最终得出本文结论,即成都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软环境建设,而软环境建设需以政府为主导,配合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精神培养等工作—并展开,同时需大力引入工业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

李四维[3]2007年在《重庆市北部新区投资软环境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多年持续的基础建设投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投资硬环境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证比较表明在投资硬环境大致相当的基础上,投资软环境的好坏已经成为决定投资取向的关键所在。要建设不断快速提高的投资软环境,就需要建立一套监测投资软环境特别是以投资商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指标体系。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及时分析投资软环境的变化态势及其原因。即对投资软环境现状的准确评价是有效改善的前提,因此,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投资软环境评价体系是每个开放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投资软环境评价体系都是以政府为评价主体建立的,它基于统计数据中的一些映射指标进行评价,数据获取容易是这种评价体系的一大优点,但其评价结果不能反映投资者的感觉,是政府对投资软环境的一种自我测评。我认为,投资者是投资软环境的最终评价者,仅从政府角度评价投资软环境的好坏是不够的,必须以投资者为评价主体同时建立另外一套评价体系,而且这套体系应该作为主评价体系。本论文首先对开发区的软环境定义进行了阐述和界定,然后从软环境、投资环境、开发区等多个角度对软环境的构成结构进行了探讨,确定了软环境的层次性等特点,从而加深了理论界对开发区软环境理解和内涵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软环境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为软环境的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软环境需求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实证研究中归纳出不同背景高新技术企业对软环境的需求特点和差异,并由此探讨了软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为开发区如何通过建设良好的软环境来吸引高技术企业,防止高新技术企业发生迁移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本论文发展了一套适合我国开发区发展状况的软环境评价工具,主要表现为开发区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对我国开发区的软环境建设提供系统化的思考构架,形成对软环境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开发区发展中自我检测的工具,可以有效发现软环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达到提升开发区竞争力的目的;同时评价体系也可以为企业入驻开发区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开发区进行比较分析,选择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所需的软环境要素的开发区,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导重庆北部新区可以根据区内企业的特征来进行相应软环境要素的建设。论文通过采用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多种方法对影响开发区投资软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方式、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设计、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北部新区软环境的建设与评估现状、北部新区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选择、软环境评价系统的建模与软件实现、北部新区投资软环境的评价与建议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法规政策环境、创业文化环境、社会信用环境、行政管理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等六个一级指标(准则层)以及相应的二级、叁级指标。然后,通过对北部新区投资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试测,找出了北部新区投资软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给北部新区如何改善投资软环境提出了建议。

陈梅[4]2006年在《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批准建立各种类型的开发区,是实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部署。开发区是我国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涉外经济法制,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创造吸引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引进先进的工业项目。它同特区一样,也是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开发区对于促进国家和所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扩大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自身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国内外的信誉度不断提高。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经济的集团化、区域化、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等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新时期开发区的投资环境问题,尤其需要从国民经济全局高度进一步研究开发区的投资环境问题。而对于我国高新区投资环境发展中,投资软环境的建设更为欠缺,因此,对于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研究就更有意义。本文从分析开发区的概念、开发区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入手,重点研究了开发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如下问题:高新区投资软环境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以及评价指标;国外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软环境建设对高新区发展的影响;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再认识;我国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得失等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比较,结合我国高新区发展实际,提出针对我国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一、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梗概和研究目的。并且考察了高新区的涵义、分类以及特点等与此相关的概念;二、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在中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叁、研究了高新区投资软环境的内涵、特点及构成要素与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外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阐明了投资软环境建设对于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性;四、实证研究,对西安高新区的软环境建设作了具体分析,并给出若干建议。五、对中国高新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其在此方面建设的得失,最后给出对策建议;六、结论。

范柏乃, 房定坚[5]2004年在《国家高新区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筛选》文中指出在明确界定投资软环境概念的基础上,从法规政策、创业文化、社会信用、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市场条件六个层面,理论遴选了60个评价指标组成了国家高新区投资软环境评价体系,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鉴别力分析等方法对理论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筛选,构建了一个包含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叁个层面24个评价指标的国家高新区投资软环境评价系统。

曹文华[6]2007年在《我国大学科技园软环境评价体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作为连接知识创新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桥梁,作为培育自主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的平台,已经成为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更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历史及体制方面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科技园尚属于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的发展壮大,科技园管理机构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比如园区孵化面积、租金、网络通信等方面,但相应地在决定企业孵化成功率的主要方面,也就是科技园的软环境方面投入不足,如政策激励力度不够,服务观念陈旧,产权法制不清晰,管理权责不明确,创新人才引入乏力,还有相关服务配套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致使大学科技园在当地经济体系中并没有充分起到相应的经济增长源的作用。本文从管理科学和数理统计的角度出发,指出科技园区的软环境建设是科技园孵化成功率提高的关键要素。通过对园区软环境进行层次分析,论文得出了评价园区软环境的整套体系,并依据这套体系对科技园的相关指标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最终得出了科技园区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及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拟解决的问题;第二章为理论概述,主要叙述与科技园、环境评价相关的理论;第叁章为影响软环境建设的因素,主要探讨影响大学科技园软环境评价的因素;第四章为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主要说明软环境评价体系的指标来源与具体解释;第五章为讨论与结论,主要就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进行案例应用与讨论;第六章为建设大学科技园软环境的意见建议。

罗振明[7]2008年在《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国家批准建立各种类型的高新技术发展园区,是我国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涉外经济法制,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创造吸引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引进先进的工业项目。它同特区一样,也是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开发区对于促进国家和所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扩大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自身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国内外的信誉度不断提高。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经济的集团化、区域化、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等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新时期开发区的投资环境问题,尤其需要从国民经济全局高度进一步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投资环境问题。而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环境发展中,投资软环境的建设更为欠缺。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研究就更有意义。本文从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概念、特征入手,重点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如下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以及评价指标;软环境建设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重点对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环境建设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最后,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实际,提出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启示。全文共分五个部分:一、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二、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涵义及类型,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的内涵、特点以及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投资软环境建设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性。叁、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四、分析了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科学园以及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在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五、实证研究,通过对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环境建设的具体分析,指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的八点差距:一是观念和思维方式已显陈旧;二是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叁是服务素质不高;四是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五是政策透明度低;六是缺乏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七是市民的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八是信用观念有待加强。针对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给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的八点建议:一是适应烟台市发展目标,建设一个稳定、安全、舒适的宏观社会环境;二是确立市场竞争导向的投资软环境建设战略;叁是加强政策引导作用;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五是努力提高烟台市的人口素质;六是制定和落实吸引、稳定人才的有效政策;七是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和舆论氛围;八是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的信用环境。同时,对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提出若干启示或建议。

湖北省高新区软环境研究课题组[8]2002年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围绕高新技术开发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及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进行了探讨,设计了两套高新技术开发区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范钧[9]2007年在《区域软环境与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持续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外生到内生、再到内外整合的演进过程。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来源的主流观点已基本形成,即以企业内部资源、能力或知识为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外部环境则通过与上述要素间的互动作用,对企业竞争优势施加重要影响。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软环境作为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而我国区域软环境的现状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在规模、实力和市场范围等方面的局限性,使我国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和保持,与区域软环境更为休戚相关。在以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为主要企业形态的浙江省,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作用十分显着。因此,本论文以浙江制造业为例,所开展的关于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机制问题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文献综述、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叁个阶段。在文献综述阶段,本论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竞争优势、区域软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以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并获取经验借鉴。在模型构建阶段,本论文先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提炼,从理论上构建起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和区域软环境要素体系,并对各具体要素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再通过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就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可能存在的显着性要素作用路径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构建起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在实证分析阶段,本论文先设计出各研究变量的测量量表和相应的调查问卷,并通过专家学者、企业家访谈和小样本预调查加以修改和完善;再通过大范围的问卷调查,获得浙江省内7个地市级行政区域170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横截面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各要素体系及其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运用方差分析对各要素的区域间差异进行判断,运用回归分析对要素间因果关系假设进行初步验证;运用结构方程分析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并加以必要的修正,同时对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通过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深入探讨,确立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模型。通过全面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体系由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关系资源、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和企业家能力8个具体来源要素构成;②区域软环境要素体系由政府服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商业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科技环境和金融服务环境6个具体要素构成;③区域政府服务环境对中小企业财务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④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小企业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⑤区域商业法制环境对中小企业关系资源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⑥区域市场环境对中小企业关系资源和管理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⑦区域教育科技环境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家能力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⑧区域金融服务环境对中小企业财务资源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①提出了研究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区域软环境新视角,这一研究视角的提出将外部环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从竞争环境(或任务环境)拓展至区域软环境层面,并充分考虑了企业的规模特征,因而是对已有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外部环境理论的有效补充;②构建了影响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区域软环境要素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分析提炼,并得到了实证分析的有效支持,同时充分考虑了区域软环境所特有的中国背景下的情景依赖性,因而为促进区域软环境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较大贡献;③确立了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就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影响作用的强弱程度、显着性和具体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描述,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实证分析的充分验证,因而对现有区域软环境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为对研究工作进行系统论述,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提出了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交待了相关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论文框架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前人已有在企业竞争优势、区域软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第叁章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部分,主要通过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构建起区域软环境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第四章为问卷设计和研究数据获取部分,主要对问卷设计过程和基本结构、变量具体测量方法、研究样本选择、研究数据收集,以及研究样本基本情况和数据质量进行了说明和分析;第五章为模型实证分析部分,主要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方法,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模型的拟合度,以及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并通过分步修正确立最终理论模型;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和展望部分,主要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创新之处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展望进行了论述。

徐向东[10]2005年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作为研究内容,以西安作为实证研究的区域载体,首先回顾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相关理论,重点探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与传统投资环境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几个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要素构成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包含4个子系统68个指标的能够系统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案例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进行了定性分析,并采用AHP和主因子两种方法相结合建立评价模型,将西安与其他18个国内重点城市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找到影响西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质量的敏感性因素,并抽取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硬环境”、“基于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潜力”、“绿色经济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影响”等5个主因子并结合西安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西安提出了优化战略思路及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即是“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为特征,以高新开发区为区域载体的区域自然、经济、产业、政府服务、社会科技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为内容的投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2)建立了包含4个子系统68个指标的能够系统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内涵与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AHP方法建立模型,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发现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文环境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影响西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质量的敏感性因素,并且得到西安的得分处于所比较城市的第9位,处于西部第1位。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认为,影响西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较差,经济总量落后等;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建立模型,抽取出5个主因子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4)在对西安这个区域载体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一定指导意义的优化战略和政策建议。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西安,优化策略 本文得到“关中一线两带投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2004KR58)和“西安发展重大问题与政务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研建”(GG200368)项目的支持。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新区软环境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D]. 赵永强. 浙江大学. 2004

[2]. 成都高新区创业软环境评价研究[D]. 汪铃添. 西南交通大学. 2011

[3]. 重庆市北部新区投资软环境评价体系研究[D]. 李四维. 重庆大学. 2007

[4].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研究[D]. 陈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5]. 国家高新区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筛选[J]. 范柏乃, 房定坚.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

[6]. 我国大学科技园软环境评价体系问题研究[D]. 曹文华. 重庆大学. 2007

[7].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软环境建设研究[D]. 罗振明. 青岛大学. 2008

[8]. 高新技术开发区软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湖北省高新区软环境研究课题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

[9]. 区域软环境与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 范钧. 浙江大学. 2007

[10].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 徐向东. 西安理工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高新区软环境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