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Basic编程专家的领域知识及其在编程过程中的作用

Visual Basic编程专家的领域知识及其在编程过程中的作用

侯伟龙[1]2015年在《基于视觉计算和人类感知的图像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视觉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机制之一,构成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来源。亿万年间,视觉帮助人类学习关键知识、理解生存环境,成就今天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上世纪,自照相机的发明,人类社会跨入了视觉信息的时代。近几十年来,数字图像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最高效的信息媒介之一。学术界为求图像的高保真、高质量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伴随着图像的采集,传输、处理以及存储等过程,图像不可避免地遭受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失真。因此,为减弱图像失真、优化图像处理系统、提高用户观看体验,图像质量评价的需求应运而生。基于人类感知与视觉计算,本文旨在:1)基于视觉系统与高层感知机制,提供就图像质量评价全面且深入的分析与研究;2)建立符合人类主观质量认知的客观图像质量评价准则及相关方法。为此,本文系统并全面地探讨了影响人类视觉质量感知的各方面因素,深入地分析了针对图像质量具有敏感性的各类图像特征指标。考虑人类定性质量评价现象、结合人类视觉注意机制、引入无监督视觉质量特征学习理论,本文创新地提出了若干突破性思路,建立了新颖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体系与方法,探索了图像质量评价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具体而言,本文所提方法与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分类的部分参考型图像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引入人类对图像质量感知的定性评价准则,结合模糊集合理论,针对通信系统特定应用环境,本章提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部分参考型图像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图像质量空间等分为若干模糊集合,借助小波域自然场景统计特征,训练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糊分类器。待测图像质量得分由模糊集合及其对应隶属度去模糊求得。在通用数据库上充分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并且与同类典型方法相比具有一定优越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无参考型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人类视觉系统具有典型的深度层级结构,因而产生复杂的非线性映射。传统机器学习理论受限于学习层数过少,无法准确刻画高度的非线性结构,因此在建模人类视觉系统上捉襟见肘。本章结合深度学习网络,探索了图像质量的自然语言定性描述规则,建立了统一的深度学习图像质量评价模型。具体而言,利用小波域自然场景统计特征,待测图像经由判别性深度学习网络被分为“优秀”、“好”、“良”、“差”以及“极差”五类。结合贝叶斯理论,创新地设计了图像质量综合模块,得到了包括图像质量定性描述、定量评价以及质量分布的图像质量分层描述规则以迎合不同应用场合需求。实验证明其性能优于同类经典方法,同时验证了基于分类的质量评价模型较基于回归的方法具有更好的小样本鲁棒性以及建模人类感知的合理性。3)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散度的视觉显着性检测方法服务于后续质量评价研究。视觉显着性检测通过有效降低视觉冗余信息、强调视觉重要区域从而改变人类视觉质量感知结果。基于信息差异导致视觉显着性这一假设,本章设计了信息散度针对信息差异的描述规则,提出了一种有效的两步法框架用于视觉显着性检测。其中,首先利用独立成分分析,结合高斯差分滤波,有效地获得图像的稀疏特征;其次,结合贝叶斯惊奇模型分析计算图像的信息散度,进而得到图像的显着性度量。多种数据库上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较同类典型方法具有更好的主客观一致性。4)提出了一种视觉显着性引导的无参考型图像质量深度评价方法。受视觉注意机制影响人类质量感知启发,本章结合了信息散度视觉注意模型和图像质量深度学习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统一、有效的无参考型图像质量评价模型。首先,利用视觉显着性加权的小波域自然场景统计特征训练深度学习质量评价网络;分类结果连同置信概率输入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图像质量综合模块;最终输出图像质量分层描述结果。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通用数据库上的有效性,证实了视觉注意的引入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促进作用。5)提出了一种视觉显着性引导的图像质量特征学习方法。现有图像质量评价模型大多手动设计与微调图像质量特征,其费时费力且极大限制了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的灵活性与适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章提出了一种视觉显着性引导的无监督质量特征学习方法。具体而言,首先利用信息散度检测视觉显着区域;进而结合独立成分分析,设计了图像质量特征的全局编码方法。所得特征用于无参考型图像质量深度评价方法,在通用数据库上取得了与典型方法相当的评价性能,验证了该特征学习方法对图像质量编码与表示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探索基于人类感知和视觉计算的图像质量评价模型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尝试回答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人类是如何“看”的。通过跨学科地结合神经心理学、生理学、机器学习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本文所涉及方法,从部分参考型图像质量评价,到无参考型质量评价模型,进而深入基于视觉注意的质量描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基于人类感知和视觉计算的图像质量评价领域。文中所提新方法、新观点为图像质量评价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有益的借鉴。

齐峰[2]2015年在《基于视觉信息表示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获得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图像和视频立体化成为多媒体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先进的立体图像处理技术制作出高水平的3D电影,对关键赛事实现高清立体视频的实况转播。立体显示设备成为市场的宠儿,各种立体图像技术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由于当前的立体图像技术建立在2D图像处理技术基础上,在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除了会出现图像失真的传统图像质量问题,还会出现影响视觉体验的立体图像所特有的质量问题,立体图像的质量在人们的叁维感知和立体体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符合人眼双目视觉感知特性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模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里新的研究热点,对立体图像的应用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人眼双目视觉的复杂性,立体图像质量评价已经演变成一个集视觉生理心理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立体图像的最终接受者是人眼,任何引起双目视觉感知的图像特征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图像质量的判断,准确地描述这些特征对建立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模型起着重要作用。在立体图像质量评价研究中,研究者已经通过主观实验发现了一些双眼所特有的视觉特性和影响双眼感知的视觉因素,并将其中的部分特性和因素用于立体图像质量评价算法和模型中,部分算法和模型已经在一些3D技术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但是,立体图像质量评价仍然存在着缺乏有效的双目视觉感知模型,未面向立体图像特有质量问题,人眼双目视觉特性的考虑不足,模型预测性能不佳,视觉特性计算复杂等情况,影响了立体图像的技术发展与应用推广。本文以建立符合人眼双目视觉特性的特征表示模型为出发点,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的算法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传统的图像信息表示是对图像中各像素点像素值的概率分布计算信息熵,而根据人眼视觉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人眼不是以像素点为单位进行视觉感知,如何建立有效的视觉感知信息表示模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稀疏编码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个立体图像视觉信息表示模型。在所提模型中,先由立体图像训练出一组视觉基元作为视觉感知单元,在香农信息论框架下,根据视觉基元表示立体图像时的概率分布计算立体图像视觉信息,即左视点图像的视觉熵、右视点图像的视觉熵和这两个视点图像的互信息。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第二,目前的立体图像舒适度评价模型大多基于左、右视点图像的视差强度或视差分布,需要依赖摄像机参数等信息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视差信息,这在很多3D应用中无法实现;除视差因素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立体图像舒适度。基于立体图像视觉信息表示模型,针对立体图像舒适度评价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立体图像舒适度评价模型。在所提模型中,主要考虑了对调节汇聚冲突和双眼非一致感知的两个立体图像不舒适因素的评价,提出由视觉感知信息表示调节汇聚过程,由左、右视点图像结构特征表示双眼感知一致性因素,再由支持向量回归(SVR)方法来学习这两个不舒适因素与主观舒适度得分的关系,最后,通过训练好的SVR模型来预测立体图像舒适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立体图像的舒适度,解决立体图像舒适度评价需要依赖摄像机参数的问题。第叁,传统的图像质量评价技术无法用于评价左、右两个视点图像具有不同视觉质量的立体图像,目前大多数立体图像质量评价算法需要依赖参考图像完成质量评价,在某些3D应用中受限。基于立体图像视觉信息表示模型,针对立体图像的非对称失真评价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立体图像非对称失真的部分参考质量评价算法。在所提算法中,先通过一个标准图像库建立了一个公共的视觉基元集;再由这个公共视觉基元集在立体图像稀疏表示时系数的概率分布计算单眼视觉信息和双眼视觉信息,分别用于表示双眼视觉感知中的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随后建立参考立体图像和失真立体图像之间的视觉信息损失向量;通过SVR来学习损失向量与主观质量评分(DMOS)的关系,再用训练好的SVR模型来预测立体图像的非对称失真质量。实验结果证实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解决了一个典型立体图像通信系统中质量监测的问题。第四,在立体视频的感知中涉及多个人眼视觉特性,传统的JND(恰可觉察差)模型通常仅考虑人眼的一种或两种视觉特性,导致立体视频质量评价模型预测性能不佳,针对人眼对立体视频感知中存在多个视觉特性的情况,本文提出了立体视频质量评价模型。所提模型联合利用立体视频感知中的SJND(立体恰可觉察差)和视觉注意特性,其中,SJND反映人眼双目视觉系统中存在的多个视觉掩蔽特性,通过提取立体视频的恰可觉察差作为视觉感知特征;视觉注意特性由立体视频中帧内、帧间和视间引起视觉注意的显着性特征联合表示;在计算参考立体视频和失真立体视频视觉感知特征的相似度中引入视觉注意特性,提升立体视频质量评价的精度。最后,通过主观实验建立基准的立体视频数据库。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第五,传统的2D图像显着性检测模型无法获得立体图像中的深度显着性特征,当前立体显着性检测模型在提取深度显着性特征时需要依赖基准深度图,且计算复杂、运算时间长。针对立体显着性运算时间长和基准深度图依赖的问题,提出了一个高效的立体视觉显着性检测模型。所提模型首先用Log-Gabor滤波器从生成的视差图中提取深度显着图,再联合左视点图像中提取的2D显着图和纹理显着图由线性加权融合(WLC)技术融合得到立体视觉显着图,最后,经中心偏爱增强得到最终的立体视觉显着图。实验结果表明在取得了与目前主流算法检测性能相当的条件下,解决了立体显着性运算时间长的问题。总之,本文对立体图像质量评价中的立体图像信息表示、立体图像舒适度评价、立体图像非对称失真评价、立体视频失真评价以及立体视觉注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张嫣格[3]2016年在《中西碰撞与融合:民国前期(1912-1937年)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艺术不断涌入国门,从而给中国传统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引起了文化与艺术的全面革新。毋庸置疑,1912-1937年是中国现代绘画发展的重要阶段,绘画创作在中西碰撞与融合下发生了巨大变革。本文以民国前期绘画变迁史为研究对象,对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基本内涵、传播途径、主要特征及精神取向进行层层分析,并进而探讨其对后世绘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在西方文化艺术观念及绘画创作方法的作用与影响下,中国绘画视觉审美进行现代转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出于救国的目的,绘画需要描绘社会现实中各种真实具体的形象,要求进行真实表达;第二,出于视觉启蒙的目的,要求观看主体具有多重身份,包括创作者、传播者、审美大众,并被赋予观看的权力。第叁,视觉审美的重构过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视觉背后承载着社会、文化等因素。当西方文化和绘画理念介入之后,中国画坛由于视觉审美的现代转型,使绘画作品产生了嬗变,实现了主体精神的逐层内化(视觉审美体现在观看主体身上,包括创作主体和审美接受主体),展现了绘画变迁的多元化发展历程。本文关于民国前期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研究,力求在掌握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中西方视觉审美观的表现方式为关注点,对绘画变迁的历史史料进行分析与归类,反过来,这一专题性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所持理论与历史叙事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这两个方面彼此互动,相得益彰。西方绘画介入民国的途径众多,如西方传教士对西画的引进,中国留学生对西画的传播等等。随之,绘画出现了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如西画社团的出现、美术展览会的传播、美术教育的改革以及美术期刊的创办,这些传播途径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视觉启蒙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视觉审美观念,这对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现代转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之所以着重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民国前期绘画的变迁历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美术理论界一直未能针对绘画与视觉审美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没有像文学理论界针对语言媒介与文学关系那样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对绘画与视觉审美的关系问题重视不够,近年来的民国前期绘画研究基本围绕美术社团、美术运动、市场形态或者地域画派研究,这既没有从视觉本身的价值去探讨绘画的变迁历程,也缺乏具有宏观美学内涵的建构意识。因此,站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从视觉审美角度对民国前期绘画变迁历程进行重新梳理、解读,并阐述和分析其产生的后续影响与启示,可以开启一种新的研究纵深和学术维度。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为导论、六章论文主体及结语。导论部分首先对中西碰撞与融合下民国前期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进行介绍说明,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创新点进行分别论述。重点是对民国前期绘画进行界定,并对视觉审美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视觉审美的概念及其范围进行界定,分析了绘画与视觉审美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了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研究范围与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中西视域中视觉审美的差异性,以及中西方绘画与视觉审美的关系,分别从中西方两个层面对其作了系统性梳理,进而明确了民国前期绘画与视觉审美现代转型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从民国前期绘画变迁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绘画中视觉审美现代转型的主要背景与成因。20世纪初,随着国门的开放,崇尚西学的热潮空前高涨。西学思想的传播在中国现代社会蜕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视觉审美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画介入的途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西方传教士通过西画的大肆宣传达到传播宗教的目的;其二是民国画家为了达到以艺救国的目的,积极地到美洲、欧洲、日本等地学习西画。另外,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美术革命彻底颠覆了中国画家传统的视觉审美观念。面对西画现代化的革命诉求,康有为倡导“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之说,要求对绘画进行“写实”取样;陈独秀提出“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的激进主张。他们皆以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目的,为民族救亡和民主革命呐喊,并力图摆脱传统固有的视觉审美观念,以革新的方式逐渐接受甚至融入西方视觉审美体系。第叁章详细分析了视觉审美的启蒙作用与传播途径。首先阐述了视觉启蒙在视觉审美的现代转型中所起的作用与价值。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观看方式的变化在中西方差异中形成了视觉的新维度,这种维度是以“如何观看”来认知的;二是观看主体的研究范围可以是创作者、传播者、鉴赏者,由“看什么”向“怎么看”的方式转型。基于此,西画社团的出现、美术展览会的创建、美术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美术期刊的创办,以上这几种传播途径改变了传统视觉审美观,为观看主体提供了多方面的媒介或平台。第四章涉及本文的核心命题,主要分析和探讨中西碰撞与融合下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基本特征。本章第一部分以探析岭南画派的西化手法为出发点,论述了西方绘画的视觉审美观对岭南画派的视觉审美创新的启迪。岭南画派多以直观的方式借鉴西画的表现形式,此种做法对观看主体起到了视觉启蒙的作用。第二部分从分析徐悲鸿为首的写实性绘画入手,探讨西方观看方式的介入对民国画家的影响:一是将观看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运用西方“透视”的观看法则;叁是将观看的权力赋予审美大众。第叁部分着重论述主张中西调和的改良主义者们,立足于传统的笔墨语言,将西方现代绘画的视觉审美观与传统相互融合,通过观看重新理解绘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主要指出坚守西画的民国画家们,由于接受了西方绘画的视觉审美观,从观看角度到绘画方法皆受其影响,观看主体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中西碰撞与融合下,民国前期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为:其一是观看主体的转变。观看主体涉及创作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其二是观看方式的转变。即从直接的眼观进而转向科学性“透视”与视知觉心理认知。总之,是从绘画本身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一时期绘画题材、表现形式、基本特征,以及视觉审美观转型的具体表现方式。第五章是对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精神指向进行辨析。主要涉及民族与写实主义的精神萌芽、西方主体精神与中国写意精神的融合、西方现代绘画精神的本土化进程叁个方面内容。这种视觉审美精神主旨恰恰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为在画家与审美大众之间,人们力图找寻到一种精神的共鸣。一方面,画家与审美大众发展为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性受社会与时代制约;另一方面,画家的观看方式是围绕着唤起审美大众的主体意识展开的,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两者的关系。第六章是论述民国前期绘画中视觉审美观的后续影响与启示。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观对中国现当代绘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两个历史阶段:一是民国前期的写实性绘画的视觉审美观的引入,对民国后期绘画的影响;二是民国前期中西融合的视觉审美观对新中国成立后绘画的影响。文中分别以水墨画与油画两种绘画题材为例进而探讨了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观对后世绘画产生的不同影响与启示。结语部分总结了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现代转型有何积极作用与影响,以及对中国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何种价值和意义。总之,本文试图融合中西方美学理论与中西方美术史学理论,力求对中西视域中视觉审美动态发展实际进行全景式观照,并立足于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民国前期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转型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作出独立的分析和评判。近年来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图像艺术的勃兴,绘画视觉审美问题备受瞩目。民国前期以来形成的现代绘画新传统与当今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相关问题尚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张艳秋[4]2007年在《论视觉文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语言文化的到来一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表明信息时代文化的一个显着特征是视觉艺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也是网络时代视觉文化的表现特征及价值体现。视觉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让我们能全面系统协调有效地开发和建设学习资源和视觉文化资源,并通过对我国民族文化视觉资源的保护、建设,提高我国国民素质,进一步发挥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本文旨在通过对视觉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特征,社会成因及其发展的阐述,力争探求视觉文化的本质以及视觉文化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努力使受众了解在现代语言文化领域及媒体领域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也就是以语言思维为核心的语言文化向以视觉思维为核心的视觉文化转化的必然趋势。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图形知觉码与视觉文化密切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地阐述了现代社会不同语境里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明晰了视觉文化如何对语言文化发展和创新,阐述了视觉文化内涵与外延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语言文化和视觉文化的现象和理论的剖析及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展示了视觉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文章揭示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为了阐明视觉文化是语言文化的最高形态,文章强调了视觉文化可以打破文字语言在各民族和文化交际中的种种障碍,在民族文化交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必然趋势。本文寻求充分发挥视觉信号及其传输价值的特别的美学意义,让受众意识到民族文化和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之间有机整合的重要性。文章建议科学技术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改进科技方法,根据不同语境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来丰富视觉文化内容,特别是在面向全球的网络世界上的设计。设计者应该认真对待视觉文化的影响和功效,意识到视觉文化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发展视觉文化的外延形式对于内涵的体现相当重要。科技工作者和设计者们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视觉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神圣使命。

尹涌华[5]2008年在《烟草病虫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文中认为烟草病虫害严重威胁我国烟草生产及人民生活健康,不仅是制约烟叶及卷烟产量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子,而且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烟草病虫害防治作为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分支,已经越来越多地将先进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到烟草的病虫害管理中来。本论文应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就—决策支持体系构建,并与发展成熟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相结合,重点研究了针对烟草病虫害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体系构建中,系统应用模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建设、Visual Basic 6.0应用程序开发、优化及发布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明确了以高级程序开发语言Microsoft~(?)Visual Basic 6.0为应用程序开发平台、以SQL Server 2000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实现。“烟草病虫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模型的构建体系、功能模块的设计体系将为今后烟草病虫害综合治理、决策支持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集成国内外烟草病虫害最新研究的系统数据库作为我国当前最为丰富、完整的烟草病虫害数据仓库,为我国烟草植保工作者丰富研究理论、拓宽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得到了重庆市烟草公司科技项目(2007004)的资助。通过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项目应用模型设计本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0构建烟草病虫害基础数据库,采用Microsoft~(?)Visual Basic6.0开发应用程序。使用ADO数据库访问编程接口技术在应用程序级上对OLE DB数据源进行访问。结果表明:Visual Basic采用可视化、面向对象及事件驱动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可用于开发Windows环境下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通过开放式数据连接(ODBC),Visual Basic可通过直接访问或以建立连接的方式使用并操作后台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开放的API,ADO在VB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工程管理中弥补了Visual Basic由于不支持底层内存访问和操作而不能直接使用OLE DB提供者的问题。使用ADO来访问OLEDB提供者,ADO提供了的执行操作可包括:连接到数据源、制定访问数据源的命令、执行命令(例如一个SELECT脚本)及常规方法错误检查(通常由建立连接或执行命令造成)等。2.数据库设计使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烟草病害、烟草虫害相关资料进行数据管理。结果表明:系统体系结构核心为数据库引擎,每个数据库引擎包含了多个数据库,每个数据库包括了表、视图、约束等丰富的数据库对象,系统对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项提供支持,并具有完善的日志管理功能。作为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创建(表、视图、关系等的创建)采用图形化界面、向导界面操作方法,方法简便、条理清晰,易于开发小到大型不同伸缩性的数据库系统。此外,SQL Server使用的Transact-SQL语言与大多数的ANSI SOL标准兼容,并提供了几种扩展和增强功能,便于与应用程序的衔接和移植。系统数据库Tabacco_dss建立了烟草病害、烟草虫害发生、为害、流行、预测与综合控制的信息数据库。包含6个用户定义表对象:病害信息表Disease、病害类型表DisTypes、虫害信息表Pests、虫害类型表PstPart、病虫害专题图片表Spc_Picture、数字烟草专题图片表Tobacco_Dig。表记录达到137条、字段设计39项、文字数据65335个(中文字符61737、非中文单词3598)、二进制数据(图像)388项。明确了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3.工程框架设计论文研究了Visual Basic工程框架设计中工程创建、标准模块、类模块的添加及其对常量、变量和用户自定义函数的管理及ODBC数据源的配置。工程文件(.vbp)是Visual Basic应用程序开发的核心文件,窗体的添加、控件设计及事件代码的编写等均为工程文件创建后在Visual Basic 6.0集成环境中完成。系统中应用Const.bas、DbFunc.bas等6个标准模块来管理全局常量、变量和用户自定义函数、应用Disease.cls、DisType.cls等4个类模块将与数据库表对象对应的数据库操作封装在类中。标准模块将应用程序中全局变量、模块层声明及通用过程组合并独立于工程单元,建立了窗体与窗体之间、窗体与工程之间的通信,使之能协调合作,对于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是必要并非常重要的。使用类模块对表(数据库表对象)进行描述可将所有对数据库的操作封装,在窗体代码中只需调用类的成员函数。ODBC API独立于数据库,并建立在调用层接口规范的基础上。通过ODBC数据源的配置,驱动程序管理器根据数据源提供的数据库信息提供相应的ODBC驱动程序,ODBC管理器综合数据源提供信息及ODBC驱动程序建立起ODBC与具体数据库、与应用程序的连接。4.应用程序界面设计Visual Basic的对象抽象为窗体和控件。在开发应用程序时,通过建立可视用户界面(由窗体和控件组成)并设置可视界面特性(设置窗体和控件的属性)完成对程序运行后屏幕(由窗体和控件组成的)显示界面的设计。“烟草病虫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界面设计中,窗体的设计按功能模块划分来完成,每个模块采用相近的设计风格。“烟草病虫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共添加窗体24个、引用标准控件TextBox、Image等13项、ActiveX控件Microsoft Common Controls 6.0、Microsoft ADO Data Control 6.0(OLEDB)、Microsoft DataList Control 6.0(OLEDB)、Microsoft Common Dialog Control 6.0共4项及可插入对象Microsoft Word文档1项。窗(?)设计中,本研究首次提出了“美化控件”的概念。利用一些控件特定属性设置,而将控件作为运行界面的美化部件,这些控件在窗体运行时不响应用户生成事件(Enable属性为True)。“美化控件”的运用对界面友好性起到了重要作用。5.功能模块设计及代码编写系统共设置烟草病害诊断系统、烟草虫害诊断系统、病虫害预测报系统及系统操作4大模块。每个模块分别对应不同的系统功能,针对不同的数据对象(如表)完成独立的数据库操作,功能的执行由模块内窗体设计及代码编写来完成。Visual Basic采用事件驱动编程机制,因此大部分程序都是针对窗体中各个控件所能支持的方法或事件编写。系统功能的实现,通过编写的事件代码来完成。“烟草病虫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功能强大,通过功能模块设计实现了图像数据识别、文字数据检索、实时数据推导、信息数据浏览、文本数据编辑及超文本数据链接。本研究的数据库编程设计中,将“缓冲控件”(TextBox控件)作为数据源切换的中转。通过设置控件读取第一个数据源的特定Field字段,重新使用SQL语句设置另外一个数据源的连接参数。这样,SQL代码语句编写简便、数据库操作执行指令清晰、更容易分析代码错误。缓解了在同一个窗体中使用一个Adodc控件操纵数据库的SQL语句结构复杂、语法繁赘、易产生代码执行错误、对数据库访问冲突等问题。作为本研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缓冲控件”的用法将为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编程提供重要参考。6.应用程序的优化和发布本研究使用图像编辑软件Adobe~(?)Photoshop CS及Microsoft~(?)画图工具对应用程序界面进行图像优化设计。系统帮助文件myhelp.chm由制作工具Html Help WorkShop创建。使用Microsoft~(?)Office FrontPage 2003工具对HTML文件进行了制作。应用程序开发完成后,使用Visual Basic 6.0自带工具“Package & Deployment向导”完成“烟草病虫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安装程序的制作。7.总结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模块模型设计与决策支持思路相结合,建立了烟草病虫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烟草有害生物数据库。在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的基础上,以SQL Server 2000为数据库管理系统、以Microsoft~(?)Visual Basic 6.0为应用程序开发平台,实现了数据管理、数据检索、预测评估、图表定位、文本编辑等功能。测试与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烟草病虫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界面友好、运行稳定、功能设置合理,能够作为烟草植保专业软件为烟草病虫害科学研究、综合治理的决策提供支持。

郭良英[6]2008年在《思维导图及可视化字典辅助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词汇是一门语言的基石,因此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以思维导图和Visual Thesaurus为技术辅助的一种全新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使英语词汇直观化、逻辑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词汇。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的通过阅读附带词汇习得和通过思维导图和Visual Thesaurus辅助的词汇联想习得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作者根据以下两个主要原因提出了两种假设:首先,词汇是以单词网络形式储存在人类大脑中,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对词汇思维导图的建构有助于有意识地激活大脑中词汇的各种语义关系,使之相互联系并形成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受试者对词汇的深层加工。其次,单词在语篇中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联系在一起,词汇和语篇遥相呼应。通过建构单词在语篇中的思维导图,使单词在语篇中的各种关系更为突出,同时使得语篇结构更为清晰,这无疑促进了受试者语言学能的提高.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该研究能证明文中所提出的两种假设成立:首先,通过思维导图和Visual Thesaurus辅助的词汇联想习得和通过阅读附带习得词汇两种词汇学习方法都对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起作用,但比较而言前者的效果更为显着。其次,通过思维导图和Visual Thesaurus辅助的词汇联想习得和通过阅读附带习得词汇都能够帮助受试者有效提高语言学能,但通过建构语篇中单词关系的思维导图去进一步理解语篇内容的词汇学习方法对受试者语言学能的提高更佳。总之,研究表明,在词汇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及Visual Thesaurus对中国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具有积极作用,这是行之有效的。

郭东煜[7]2017年在《虚拟现实镜对人眼视觉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指使用者通过头戴显示器及可穿戴设备实现与虚拟的叁维世界进行真实的互动体验。该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娱乐、医疗、工业、商业等各个民用领域。然而,目前有很多学者提出观看3D视频时调节与辐辏的不一致可能导致出现视疲劳、干眼、一过性调节性斜视、视频终端综合症等功能性眼病。同时,又有学者提出观看VR立体视频,可以训练睫状肌功能,解除睫状肌痉挛,达到改善视疲劳,控制近视发展作用。到目前为止,有关VR使用对视觉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而且据我们了解,目前尚没有文章全面评估基于头戴式显示器所设计的虚拟现实镜对视觉功能影响。因此,本研究拟评价虚拟现实镜使用前后视力、屈光度、调节功能、辐辏功能、瞳孔大小、斜视角、视疲劳症状变化及探讨各指标变化间的关系,为健康使用VR镜提供眼部的健康检查和评估,并为临床诊疗此类症状提供一定的依据。第1部分短期虚拟现实镜使用对人眼视觉功能的影响目的:研究持续使用虚拟现实镜15分钟和30分钟视觉功能参数及视疲劳症状的改变,并探讨引起参数改变的原因。方法:本研究通过了浙一医院伦理委员会评审,招募2016.11至2017.3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浙江大学国际医院无明显眼科疾病的受试者。分别测量受试者VR使用前,使用后及使用后休息30分钟时的视力(包括远视力、近视力、矫正视力、低对比敏感视力、眩光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辐辏功能、AC/A值、瞳孔大小、斜视角、视觉作业能力及视疲劳问卷评分,采用配对样本T或者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别比较使用后、使用后休息30分钟与使用前的差别。针对每一项使用前后的变化值,采用Pearson或Spearman两两相关性检验检验各项视觉参数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5人,其中15分钟组40人(包括18~24岁青年亚组16人,45~60岁中老年亚组12人),30分钟组15人。发现:1.视力:15分钟组VR使用后受试者远视力(LogMAR)提升-0.09(95%CI,-0.12~-0.06,P<0.001)、近视力(LogMAR)提升-0.05(95%CI,-0.08~-0.03,P<0.001)、矫正视力(LogMAR)提升-0.04(95%CI,-0.06~-0.02,P<0.001)及低对比敏感视力(LogMAR)提升-0.06(95%CI,-0.08~-0.03,P<0.001),均具有显着差异。休息 30 分钟后除了近视力(LogMAR)仍较受试前显着提升-0.02(95%CI,-0.04~-0.01,P=0.005)外,远视力、矫正视力及低对比敏感视力与受试前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远视力、低对比敏感视力及矫正视力改变与瞳孔大小改变呈负相关(P<0.01),与屈光度、调节功能、辐辏功能、视疲劳评分的改变无相关性(P>0.05)。同时发现受试后瞳孔较前显着缩小-0.34mm(95%CI,-0.46~-0.22,P<0.001),屈光度较前无显着差异0.05D(95%CI,-0.04~0.13,P>0.05)。近视力改变与调节幅度改变呈正相关(P<0.01),与瞳孔大小、屈光度、辐辏功能、视疲劳评分的改变无相关性(P>0.05)。2.调节、辐辏功能:15分钟组VR使用后受试者调节幅度提升0.41D(95%CI,0.11~0.71,P=0.008)、正相对调节提升 0.34D(95%CI,0.11~0.56,P=0.004)、调节灵活度提升1.29CPM(95%CI,0.84~1.74,P<0.001),均具有显着差异。调节滞后较前显着缩小-0.19D(95%CI,-0.27~-0.10,P<0.001)。集合度数、分开度数、AC/A值较受试前无显着差异(P>0.05)。但30分钟组AC/A值较前显着下降-0.98(95%CI,-1.51~-0.45,P<0.001)。相关性检验发现调节幅度改变与集合度数改变呈负相关(P<0.05)。3.视疲劳症状:15分钟组VR使用后视疲劳评分较使用前无显着差异(P>0.05),但其中中老年亚组视疲劳评分较前显着增加(Z=2.37,P=0.018)。30分钟组视疲劳评分较前显着增加(Z=3.41,P=0.001),但休息30分钟后均较受试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视疲劳评分改变与视觉作业能力答对数及调节灵活度的改变呈负相关(P<0.05),与视力、调节幅度、辐辏功能、瞳孔大小、AC/A值其改变无相关性(P>0.05)。结论:1.短期观看VR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裸眼视力、近视力、矫正视力及低对比敏感视力。其中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及低对比敏感视力的提升可能为亮适应造成瞳孔缩小所致,和屈光度等无关,而近视力的改善与调节幅度的增加相关。短期VR使用对屈光度不产生影响。2.短期VR使用可以改善人眼调节幅度、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及调节灵敏度。但其可打破正常调节、辐辏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表现为AC/A值减小。3.连续30分钟使用VR可导致视疲劳,且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视疲劳症状,但休息30分钟均可恢复。同时发现调节灵敏度、单位时间视觉作业正确数可以作为评价观看VR视频后视疲劳的客观指标,而调节幅度、调节反应、集合度数、AC/A值、瞳孔大小的改变等与主观视疲劳症状改变无相关性。第2部分长期虚拟现实镜使用对人眼视功能的影响目的:研究连续1个月使用VR镜对人眼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了浙一医院伦理委员会评审,招募2016.11至2017.2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浙江大学国际医院无明显眼科疾病的受试者。分别测量受试者VR使用前及持续1个月每天3~4次,每次15分钟使用后的视力(包括远视力、近视力、矫正视力、低对比敏感视力、眩光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辐辏功能、AC/A值、瞳孔大小、斜视角、视觉作业能力及视疲劳问卷评分,采用配对样本T或者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使用前后的差别。结果:研究共纳入受试者20名。发现连续使用VR1月后受试者近视力(LogMAR)提升-0.03(95%CI,-0.06~-0.01;P=0.01),调节幅度提升 0.69D(95%CI,0.26~1.11;P<0.01),调节灵活度提升0.90CPM(95%CI,0.45~1.35;P<0.01),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远视力、矫正视力、低对比敏感视力、眩光视力、屈光状态、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辐辏功能、AC/A、瞳孔大小、斜视状态、视觉作业能力及视疲劳问卷得分均较前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发现持续1个月每天3~4次,每次15分钟VR使用可以改善人眼的近视力、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然而屈光度、远视力、辐辏功能、斜视状态及视疲劳症状没有改变。

马钟[8]2014年在《视觉感知启发的对象发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象发现是当前图形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在非监督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识别。将此项研究的成果引入航空宇航制造领域,对提高航空宇航制造水平,促进学科交叉,意义重大。本文利用眼动跟踪技术,研究人的视觉注意力机制,进而,将人类拥有的强大的理解和识别能力引入对象发现研究中,提出一种对象发现的新方法,并探讨该方法在航空宇航制造中的应用。文章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有:1)提出了一种基于真实眼动数据构建可计算视觉注意力模型的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人在自由观看状态下自主版权的眼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链实现了可计算注意力模型的构建,并给出了马尔科夫链中的转移概率同真实眼动数据之间的关系。之后,在真实眼动数据上训练了一个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并根据提取的图像特征实现了马尔科夫链中转移概率的预测。最后通过求解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得到图像的显着图。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人在自由观看状态下的视觉注意力,并检测出感兴趣的目标。2)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注意力的视觉词典构造新思路。首先确定图像上的仿射不变区域,然后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可计算视觉注意力模型确定这些区域的显着性,选择那些显着的、人所关注的区域,抛弃那些无人关注的区域,并通过向量量化得到视觉单词词典。之后,基于所提出的视觉词典,分别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和支持向量机,实现了物体类别的识别。该方法解决了在传统的视觉词典构建中,既需要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又面临运算量过大的问题。利用所提出的基于视觉注意力的视觉词典,对20种不同种类的物体进行识别的实验结果显示,在物体类别识别这一非常难的领域,用所提出的视觉词典可以明显提升物体类别识别的准确率,20种种类的平均识别准确率提高了1.65%。3)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注意力的词袋模型图像表示方法。利用本文所提出的可计算注意力模型,计算出图像的显着图。根据得到的显着图,对在图像上出现的视觉单词,依据在其对应位置上的显着性给其分配相应的权值,然后用此加权过的视觉单词来表示图像。该方法解决了传统的基于词袋模型的图像表示对整幅图像上的所有区域进行一视同仁的处理,不能区分目标和背景,从而导致的效果不佳的问题。并在这种新型词袋模型图像表示方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k均值算法和潜在概率语义分析模型实现了对象发现。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方法提升了对象发现的能力。4)通过对人的视觉注意力机制以及真实眼动数据的分析,提炼出了一种新颖的可计算注意力模型,该模型可模拟人在寻找特定目标情况下的视觉注意力,在此模型基础上,实现了视觉感知启发的对象发现及定位。首先建立人在寻找特定目标情况下的眼动数据库(eye tracking database for specific object,EDSO)。之后,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模型的目标种类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可克服传统视觉注意力模型固有的缺点,即模型难以提取高级的目标特征,从而无法模拟人在寻找特定种类目标时的注意力。最后建立了一个前馈神经网络,并利用本文创建的EDSO数据库,实现了这一新颖视觉注意力模型的训练。并利用该模型,实现了特定种类目标及其位置的寻找。进而,验证了提出的模型在航空宇航制造中的应用能力。

尹秋子[9]2017年在《视觉叙事中意义的图象表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交流的媒介和渠道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是包含了图像、色彩、线条、空间布局等多种符号。这种整合多种符号系统,并以此构建意义的语篇被称为多模态语篇,其对语篇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学家Painter et al.(2013)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完善的视觉叙事分析框架,该理论不同于以往单个图像的分析框架,可以更加深入地阐释复杂的多模态叙事语篇。绘本作为一种叙事性图书,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欧洲,二十世纪叁十年代传向美国,迎来黄金时代。在台湾,代表作家几米引发了绘本阅读的热潮,而在大陆,绘本仅为起始阶段或称之为复兴。然而以往的多模态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政治漫画、广告、教科书或杂志插图等单个图像,对这种艺术形式鲜有问津。本文以Painter et al.的视觉叙事分析框架为依托,对所选取的叁本绘本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探讨绘本是如何通过视觉模态来构建意义,从而达到吸引读者,并产生审美体验。本研究发现,第一,Painter et al.(2013)提出的的视觉叙事分析框架对绘本等复杂多模态叙事语篇具有强大解释力和适用性;第二,该理论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符号元素的选择和组合来传达意义、引起读者兴趣。第叁,作者在系统选项中做出的不同选择,一方面与作品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作者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潮,整个社会心理的影响,而这些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总之,通过比较叁本绘本作品,本研究表明了该理论不仅在意义构建方面,同时在考察文化差异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将视觉叙事分析框架应用到绘本研究领域,证明了该理论的可操作性,拓宽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同时,本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作品,而且能够为绘本的创作和设计带来启示,从而为振兴本土绘本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白芝铭[10]2017年在《以多模态角度研究化学书中的图片》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在教育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科书语篇一直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国内外许多着名学者都曾用功能语言学从纯文本的角度来分析教科书语篇的语言特点。自从克瑞斯和凡·勒文于1996提出了图片语法后,对于教科书的研究热点也就从纯文本的单模态研究转向了多模态研究。学者们就开始分析语言、图片、颜色等模态是如何共建语篇意义的。然而,国内学者们对于教科书语篇的多模态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教科书,特别是英语教科书,缺乏对科学教育教科书的研究。虽然国外已经有学者对科学教育教科书做多模态的研究,但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化学教科书的研究。并且现有研究缺乏中外科学教科书图像设计的比较研究。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本文作者将选取化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的角度分析化学教科书图像设计的特点,并将其与现有的国外科学教科书图像设计研究进行对比。本研究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本初叁化学教科书和两本高中必修化学教科书(必修一和必修二)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通过借鉴Dimopoulos等人于2003年提出的分析框架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从分类、框架和形式这叁个维度对教科书中出现的图像进行分析,在探究化学教科书图像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比较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图像设计的差异,并与Dimopoulos等人所研究的国外的科学教科书图像设计特点进行比较,再探讨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化学教科书中的图片以现实类,分析类,低框架值的图片为主;第二,高中化学教课书中的常规类、混合类和高形式值的图片比初中多;第叁,与国外科学教科书相比,国内同年级的化学教科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图片的识读需要更多的理解力。本文通过以上叁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为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教科书编写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基于视觉计算和人类感知的图像质量评价研究[D]. 侯伟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

[2]. 基于视觉信息表示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技术研究[D]. 齐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3]. 中西碰撞与融合:民国前期(1912-1937年)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研究[D]. 张嫣格.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4]. 论视觉文化[D]. 张艳秋.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5]. 烟草病虫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D]. 尹涌华. 西南大学. 2008

[6]. 思维导图及可视化字典辅助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 郭良英. 西南大学. 2008

[7]. 虚拟现实镜对人眼视觉功能的影响[D]. 郭东煜. 浙江大学. 2017

[8]. 视觉感知启发的对象发现关键技术研究[D]. 马钟. 西北工业大学. 2014

[9]. 视觉叙事中意义的图象表征研究[D]. 尹秋子.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10]. 以多模态角度研究化学书中的图片[D]. 白芝铭.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标签:;  ;  ;  ;  

Visual Basic编程专家的领域知识及其在编程过程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