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实守信提升管理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潇晨[1](2021)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文中指出
彭钰栋[2](2021)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 ——以《民法典》第86条为对象》文中研究指明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百余年时间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诞生,再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现代公司企业的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在为股东利益赚取利润的同时,是否应当兼顾社会中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成为了企业必须面对的议题。随着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议题也逐渐进入了法学领域中,在我国突出表现为2005年《公司法》第5条中加入了“社会责任”,这一修订被视作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条款的诞生,并引起了商法学界的积极讨论。但自那之后,由于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识的不足,以及《公司法》第5条概括性质的规定,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并未取得实质性质的突破。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在总则编的“营利法人”中通过第86条,再次规定了“社会责任”的内容,这一条可兹看作对于《公司法》第5条的延续和发展。将企业社会责任条款规定于《民法典》的总则编之中,于我国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之下,使得第86条具有了商法原则的地位。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条款具有法律原则的性质,于现有立法模式之下,无论是对条款自身性质的认识与解释,还是对于法条适用方法的探究都大有裨益。首先,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条文的概括性使得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足,在历史解释和文义解释之外还需要对法律原则的价值进行探讨和补充,在我国《民法典》体系下可用民事基本原则对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进行价值补充,尤其是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其次,作为商法原则的《民法典》第86条,在其适用上可以借鉴法律原则的指导功能、裁判功能以及评价功能进行展开,其中指导功能强调第86条对于《公司法》《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中有关利益相关者保护的法律规则进行解释;裁判功能则是在缺少法律规则的时候将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进行规则化适用,以弥补对于利益相关者保护不足的法律漏洞;评价功能则是在个案中,当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在与其他法律原则发生冲突时,通过比例原则进行衡量的过程。作为商法原则的《民法典》第86条通过发挥其法律原则的功能而进入司法实践中,但这一过程可能赋予法官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于是在现有的立法模式之下,可以利用“标准”与“法律”的特殊关系,在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所构建的制度基础上,发挥标准制定主体的灵活性与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在企业声明适用某一标准的情况下,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构成对《民法典》第86条的原则补充,一方面指导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将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的价值贯彻于日常经营之中,另一方面为法官在审判中利用原则进行规则创制或者进行原则之间的衡量提供规范性依据。最终通过这一法律化路径,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最新理论与成果融入到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之中。
祁梦诗[3](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曰:“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素养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然而,身处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变革和国家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再加上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全面普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现状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纲要中指出:“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现象,……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本文从当代我国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总结出新时代大学生诚信观的内涵,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调查出当代大学生在诚信道德方面的积极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分析出导致大学生诚信信仰不坚定、知与行相分离、诚信动机功利化等问题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包括: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首先,从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基本内涵入手,厘清诚信、道德、诚信道德、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特定内涵和逻辑关系。其次,对新时代大学生及诚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目标要求展开论述。一是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的内涵和思想特点。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易受失信行为的影响;自我意识觉醒,追求个性化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看重个人利益。二是提出开展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提出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大学生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诚信道德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自觉传承中华传统诚信美德和我党在实践中形成的诚信道德,努力提高诚信道德认知高度与诚信道德实践能力。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提炼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诚信道德观。其次,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道德理论,主要包括儒家的诚信思想和其他诸子百家的诚信思想。最后,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道德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诚信是一个政党保持清正廉洁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诚信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第三部分主要对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对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展开调查,阐述了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简要分析。第二,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概括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积极表现。如大学生群体诚信水平较高、对诚信价值的认同度较高、具备基本的明辨是非能力等。第三,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概括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利益面前坚守诚信道德的意志较弱、在困难面前坚守诚信道德的定力不足、部分大学生坚守诚信道德的目的不纯、诚信道德认知与诚信道德行为相背离、交友、恋爱不真诚问题频发、网络空间的诚信缺失问题日益严重。第四,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学校诚信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家庭诚信道德教育缺乏示范性、大学生自身没有形成诚信信仰等。第四部分重点阐述开展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第一,营造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一方面,社会要从法律方面入手,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惩戒力度,同时做好诚信道德模范的宣传工作,宣传诚信模范,发挥榜样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要从制度方面入手,完善社会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监督,要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完善诚信道德内容,避免道德缺位。第二,高校要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一是高校要遵守新时代诚信道德教育基本原则,以原则为导向,开展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二是高校要优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三是高校要具备创新精神,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四是高校要完善考评机制,增设诚信档案。五是高校要加强校风建设,用好网络平台。高校要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品质。第三,营造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始发站,所以家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德育与智育均衡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要提升自身诚信修养,发挥榜样作用,学会关心孩子,纠正失信行为。同时,家庭要注重家风建设,建立奖惩机制,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家风。第四,提高大学生自我诚信道德教育的能力。诚信道德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因此,大学生要学习诚信理论,提升诚信认知,树立诚信意识,增强自律能力,肩负社会责任,遵守诚信公约,坚定诚信信仰,践行诚信道德。
王晋丽[4](2020)在《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任何商业辉煌都离不开商业伦理,不同文化孕育了不同商业伦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强调个人修养、重视团结合作,强调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诚信经营、正确的义利观等观点使中国商人深受影响,形成了为世人称道的商业精神,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即是典型代表。晋商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执商界之牛耳”,在明清商业文明史上独放异彩,完全可以与世界着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徽商与晋商齐名,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曾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外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晋商与徽商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并享誉海外,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晋商与徽商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其伦理方面的建树及对后世的影响更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特别是其中渗透的儒商精神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企业家精神不谋而合,显示出国人的大智慧。本文拟梳理两者在商业领域所表现出的伦理异同,通过深刻阐释晋商与徽商的管理伦理、义利观、诚信观及教育伦理观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儒商精神,以期揭示我国现代商业发展的伦理规范机制和道德价值体系。本文内容由绪论、七章主体部分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晋商与徽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一步明晰了研究思路与方法,指出本文研究难点与创新。第一章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形成基础。主要从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背景集中体现----“开中折色制”分析了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了晋商与徽商贾儒互动的价值取向;从地域环境相同点---地少人多分析了晋商与徽商自强不息的共同伦理基础,而地处边境使晋商从一开始就具备精明朴实的伦理特征,徽商四面环山,相对闭塞造就了其保守灵动的伦理底色;传统儒家文化是晋商与徽商的伦理基石,而“关公文化”是晋商伦理“义”的基础,“程朱理学”则是徽商伦理“儒”的根基;晋商个性特征表现出的外向明事使晋商伦理具有开拓进取的表征,徽商内敛明理的个性特征塑就了其自守向儒的伦理特点,而中华民族特有的重群体的精神使晋商与徽商伦理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第二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的贾儒观异同。贾儒互动是晋商与徽商官商关系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晋商与徽商各有特色。晋商一心以商为职业,奉行“优则商”的贾儒观,徽商虽然是商人,但这是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商只是其“齐家”的手段,实质上还是奉行“优则仕”信条。两者在官商关系选择上的异同,对现今企业有很大的启示。作为商人和政府,怎样处理好官商关系,关系着商业是否能长久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亲清”和谐政商关系完美诠释了政商间应有的格局。贾儒相通,政商良性互动,商人应具备独立人格,健全制度,政商“亲清”,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商畸形发展现象。第三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管理伦理的异同。总体上两者都奉行“情义结合”团结商帮的伦理规范,在人才选拔、商业激励及具体管理实践中践行仁爱信达、重德公正、情义并重的伦理表征,体现了管理中的人文气息。受传统影响,晋商以“地缘义”团结商帮,其人才激励机制中体现了同心同德,晋商独创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践行了其“信和合一”伦理,创新意识强。而徽商则以“血缘情”聚集同宗同族进行商业活动,宗族管理体制也移植到商业管理,自然宗族伦理特征在徽商商业管理中比较浓厚。徽商管理中突出体现了责任意识及向仁重礼的特征。晋商与徽商重视人才、管理中激励机制体现的人才价值观及重视人文关怀等伦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深层次发展有借鉴意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而在现代企业如何处理好管理中人的能动性等,势必需要伦理道德规范参与其间,发挥作用。晋商与徽商不囿于传统,实事求是,特别是晋商伦理中体现的创新意识值得现代企业借鉴,晋商与徽商在管理过程中的人才激励、凝聚向上等伦理内核是企业发展的宝贵经验。第四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义利观的异同。见义思利是晋商与徽商在义利观上共同的态度。介于两者在义利重心及求义追利态度方式上的不同,晋商与徽商秉持了不同的义利观。晋商遵循“利以义制”,“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利而不污”贯穿于整个晋商义利实践;而徽商则是“义中取利”,“义利相通,以义取利,利而通德”是徽商义利实践的集中体现。毋庸置疑,商业发展不追求利,商业无法存续,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晋商与徽商在追利的道路上采取不同方式,其中渗透的伦理内涵使两者在商界造成不同印象,对现代商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归根结底,以义通利才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双赢之路,在商业发展道路上如何平衡义与利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商业发展成败与企业声誉。晋商与徽商特别是晋商将“义”作为获利必须遵循的原则,符合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也是现代企业获利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道德准则之一。第五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诚信观的异同。诚信是商业发展中的无形资本,晋商与徽商把诚实守信作为了双方共同恪守的道德准则,徽商的诚信较晋商更是一种自律理性和道德精神。遵循信誉第一,以信立足,以诚取胜,晋商把诚信作为了信用卡来获取商业利益,诚实不虚是晋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而诚实不欺则是徽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信实等价,诚恳不欺,至诚无私,徽商真正把诚信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应然之诚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商业发展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基于自律理性的诚信观是当前和谐社会追求的道德实践。第六章论述了晋商与徽商的教育伦理。晋商与徽商虽然不是教育家,但晋商与徽商中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注重教育,有的直接办教育,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家庭成员的教育,折射出教育伦理。受传统文化影响,尊师重道、务实求真是晋商与徽商教育活动中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但晋商教育遵循注重实用的工具导向,与“学而优则商”具有高度一致性,徽商教育中秉持本真向儒的价值导向,同样与“学而优则仕”一致。晋商与徽商教育伦理中遵循本真发展,同样不失为当前教育典范。第七章承接晋商与徽商伦理异同,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当代启示。晋商与徽商伦理贾儒观印证了亲清和谐政商关系的正确合理性;晋商与徽商管理伦理中的重“人”规“制”仍是现代商业发展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晋商与徽商伦理中义利通德价值导向是现代商业长久发展的法宝;而晋商与徽商伦理中蕴含的“德性-契约”诚信伦理是现代商业生存发展之根基;晋商与徽商教育伦理中体现的本真发展使人为人,不失为现代社会教育之价值追求。结语部分进一步概括了晋商与徽商伦理异同之缘由,凝练其伦理精华,揭示其局限性,特别对其殊途同归---最终都未能逃脱商业衰败的原因进行再反思,以期为现代商业发展所借鉴。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市井画卷中浓墨重彩书华章。贾儒观异同成为其管理伦理、义利观、诚信观及教育伦理异同的底色,形成了各自具有鲜亮文化特色的商业伦理,成为明清时期商界最有历史意义的主流力量。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几乎同起同落的经商历程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除了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外,其伦理虽各有千秋,但最终殊途同归,这也许是晋商与徽商兴衰的深层次原因,对当代商业发展有深刻的启示。
张慧[5](2020)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尊奉与传承。党在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倡导公民践行即为我国高度重视建设诚信社会和培育公民诚信品德的例证。作为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并希冀不负众望。但仍存有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失信行为时有发生、问题显现,严重影响公民诚信教育效果和国家建设伟业质量。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促进国家发展,开展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研究必不可缺并时不我待。本文以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开展本项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继而借助调查问卷,分析总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下存有的失信问题并探析原因。其后,一方面形成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地实践策略,助力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研究。围绕这一主线,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相关内容做整体概述。界定诚信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等核心概念,提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中有关诚信的相关思想奠定本文理论依据,阐明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以实证研究为依据,梳理探究部分大学生存有失信的问题并做出一定的成因分析。基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整体诚信现状良好,但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维度下仍存有普遍失信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方面的失职所致。基于此,笔者从目标指向、主要内容、基本原则等理论层面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展开了较为深入系统的阐述,从而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就如何开展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方面,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案。诸如:社会要健全诚信机制,营造守信环境;高校要完善诚信教育内容,践行诚信目标;家庭要发挥诚信涵育功能,夯实教育基础;个人要增强诚信内化意识,提高诚信自律等。
王梓[6](2020)在《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信,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德,在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此,必须加强社会诚信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四点要求: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随着5G网络的建设,网络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容纳网民浏览信息、交换信息、接纳信息等活动的重要平台,业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满足大学生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失信现象也在不断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面对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效协同高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网络诚信教育。论文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全面梳理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概述。对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研究的基本涵义、理论内涵和时代背景进行阐释和分析;第三部分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存在问题的表现及原因进行阐述。在查阅大量学术资料,又立足现实生活,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存在问题的表现并对原因进行系统透彻的分析;第四部分是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形成以高校为主导,家庭与社会全面参与的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格局,为加强社会网络诚信建设助力。
蒋心妍[7](2019)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基于Y大学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石。诚信教育是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提升社会成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引领社会良好的诚信道德风尚。然而,在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诚信失范现象仍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诚信品质的形成,更关系着社会主义诚信社会建设。首先,本文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进行研究,明晰诚信教育相关概念的内涵,寻求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对当下大学生的失信失德现象的反思来强调大学生诚信教育优化的现实必要性。其次,审视并反思大学生诚信状况以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是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环节。本文以Y大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大量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发现了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和集体导向性,方法创新性和针对性不足,教育者主导力量缺位,诚信教育和监督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我等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整性与中国社会的同质性特点共同形成了个人逐利失信的不良风气。而社会生产的逐利性也使得高校产生了投机教育行为。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诚信教育时,缺乏必要的判断标准,对于诚信教育抱着敷衍了事的心态。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缺乏,无法正确看待现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诚信认识矛盾,进而缺乏必要的行动力。对此,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教育思想,并借鉴西方文化中诚信教育的优秀成果;采用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教育形式、个性化的心理启发式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大众教育媒介,建立教育者与大学生平等理解的代际互动沟通机制;高校、社会与家庭应同向发力,构建一支诚信素质优良的全方位诚信教育者队伍;通过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档案评价制度、诚信奖惩制度、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和社会诚信的法律约束制度,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保障。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为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魏红征[8](2019)在《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优化营商环境是深化改革开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所在。基于“以评促建”的激励原理,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客观上要求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其中:指标体系决定评价的科学性,居于评价体系的核心地位。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法学、公共管理学跨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课题,涉及多学科理论方法和价值融合。采用文献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法治经济、法治政府和法治评价的相关理论,按照“理论分析—技术体系—实证研究—反馈建议”的逻辑脉络,在审视国内外法治评价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服务于评价目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涉及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功能定位、路径方法和结构维度。采用改良的层次分析法,参考专家咨询调查结果确定指标及其权重,并通过实证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提出进一步完善体系的思路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融合客观指标、专家评议、企业满意度和公众满意度为一体,包括营商法制环境、营商执法环境、营商司法环境和营商守法环境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及50项三级指标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适应性;二是利用上述体系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法治化营商环境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法制环境、执法环境和守法环境为“短板”,滞后于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区域之间不平衡,公众满意度相对偏低,同时,法治化营商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从方法论角度,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效度受评价目的、评价主体、数据来源、结果运用和技术方法等因素影响,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需要匹配内外环境条件。研究的创新在于:一是涉足重要领域,聚焦新问题。指标体系构建立足于价值目标与技术目标统一,满足了现实需要;二是基于第三方评价主体视角,导入政府绩效评价的理念方法,体现结果导向与满意度导向理念;三是基于改良的层次分析法,并进行大范围实证研究,结合实证结果反照指标体系,作为完善依据,实现技术路径的创新。但同时,由于主客观原因,研究有关法治化营商环境量化评价及主客观指标的应用边界、指标体系适用条件及构建技术方法还存在不足,有待后续进一步深入探讨。
刘云蔚[9](2019)在《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及其践行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诚信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反映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诚实守信品德,同时又延伸形成了整个社会的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建设一个覆盖全社会的诚信文化体系,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是综合吸收古今中外优秀诚信理念之后的产物,它既来源于中国古代诚信修养文化,也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的诚信制度理念,同时还是凝聚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和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经验而得出的科学认识。实际上,在公民个人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价值观更为显得迫切,因为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状况仍然相当严重。政治领域某些政策前后不一,部分公务人员言行不一、贪污腐败都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在经济领域,偷税漏税、逃废债务、价格欺诈、假冒伪劣等行为严重挑战了社会的信用底线;在文化领域,学术失信、学生考试作弊、学术腐败等现象让学术呈现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在社会领域,媒体不实报道、忽悠之风盛行,影响社会安定和繁荣。究其原因,既有传统诚信观念转型不够,也有市场经济导致的利益至上,品德下滑,同时也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法律追究力度不够等原因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诚信价值观践行体系,这既包括要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提高全民诚信意识,同时也必须建设廉洁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发挥政府在提升社会诚信中的示范作用。此外,还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全国征信体系,完善信用法律体系,强化监管惩罚措施,这样就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实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李声高[10](2019)在《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失信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到“老赖”,小至“碰瓷”,无不深层次反映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正面临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敬畏源于法治,法治源于规则和良法。因此,面对失信问题,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是一条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当前的失信惩戒远未“制度化”,失信惩戒主体的“各自为尊”,惩戒依据的“规范壁垒”,惩戒措施的“求速弃理”,这些问题成为我国失信惩戒制度的发展瓶颈。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社会规范的底线;法律权威的实现,以公正判决的彻底执行得以实现;民事案件占据的案件比重最大,执行难又是民事案件最大的程序痼疾;民事案件一旦进入法律程序,也就意味着常规手段无法获得“诚信履行”的效果,同时也注定了案件将会在执行程序遇到失信障碍。从广义上讲,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司法痼疾,归根结底几乎都可以囊括为民事失信问题,除却无能力履行的“客观”失信人,最应当惩戒的就是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主观”恶意失信人,这类“老赖”是失信惩戒制度的关键对象。此文以民事案件的失信被执行人为切入点,从失信惩戒措施的理论支撑、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构成要素、惩戒制度的案例实效性剖析以及我国失信惩戒的制度化模式几个关键问题来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进行系统阐述。此文以递进式的结构,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域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制度上的完善路径。文章在内容上分为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文章的研究综述部分,并且涵盖文章的问题缘起、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等内容。基于诚信理论渊源的传统研究思路,运用道德、经济和法学理论交叉研究的方法诠释失信惩戒制度。反观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社会热点案例,基于“前卫性”惩戒措施的理论争议,如能引入多维学科的价值理念进行深层阐释,往往会更具说服力和实用性,即此文应用的“案例理论结合法”,作为问题缘起的索引和理论铺排的前提。第一部分论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基本范畴,对失信惩戒的系统性介绍,由浅入深,从制度内涵到理论支撑,介绍诚信与失信、失信惩戒及其功能、执行中的失信惩戒以及三种维度的失信惩戒基本要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失信惩戒制度的内涵和思想源流,从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三个维度阐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并以执行程序中的失信惩戒制度切入,系统论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功能。第二部分从立法与实践层面,介绍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基本现状,立法上的侧重于三种性质文件的体系梳理,探究如何将其上升为国家的基本立法及其现实路径问题,实践层面主要是失信惩戒与执行难的司法痼疾之间关系的数据规整,以及对典型案例中失信惩戒制度的实效性功能深化透析。具体而言,是从立法与实证研究的视角,系统梳理现行失信惩戒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性规范文件,并应用大量的实证性研究资料和规整相关的司法大数据,结合相关典型案例,梳理执行难与失信惩戒的关系。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化问题是此文研究的重心,制度化最直接的体现是法律体系的建立,基于立法主体系统梳理了三种性质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相关规范,并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我国失信惩戒立法现状,特别是行政性立法泛化和司法性立法边缘化的问题,如何重新定位我国失信惩戒的立法模式,是此文的一项重点研究工作。在分项制度上,归结起来大致就是司法拘留和罚款措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财产调查和报告制度、限制高消费和拒执罪适用等几个方面。制度支持上主要就是刑诉法及其解释;最高法的失信名单相关规定;刑法和刑诉法上的拒执罪等。失信惩戒解决的是整个社会的失信问题,是国家一项系统性的法治工程,需要在立法上对失信惩戒相关的法律进行体系性的规整、梳理和汇编。在细节上,行政性、民事性和刑事性失信惩戒的程序衔接和转化,也是失信惩戒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失信惩戒的立法问题,特别是立法模式和立法内容的程序协调,是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实践层面最应当关注的论题。第三部分主要基于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现状中发现问题,进行成因分析。通过系统检思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困境及成因,首先阐释失信惩戒的模式定位难题,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模式困境,其次解析失信惩戒的司法治理效果,再次从程序理性路径阻塞的视角论述失信惩戒问题的成因,最后从私益保障的角度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问题上,失信被执行人民事惩戒中“连带惩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既是社会热点,也是该制度在理论部分最值得深层论思的问题;失信惩戒的人权保障问题,涉及到惩戒过程的合法私益保障和信用修复,失信惩戒不应当是没有节制的惩戒,应当实现惩戒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衡平。失信被执行人的刑事惩戒方面,突出体现在拒执罪的立法与实践问题。拒执罪实体立法明晰,在程序法上拒执罪的立案管辖问题始终难以调试,立法上的管辖衔接与实务操作中的程序转化形成了“脱节效应”,拒执罪立案“成功率”不高,立案后相互推诿,执行申请人救济途径阻塞的问题亟待解决。失信被执行人的行政性惩戒存在部门规则冲突与程序衔接问题,多达四十四部门联动机制,在规则适用和衔接上,如何把握标准,需要专门的立法进行协调和解释。以案说理,言之有物,论之有据,规整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理论支撑的症结,才能有效化解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发展瓶颈。第四部分对域外经验进行借鉴和吸收,外部经验参考并为之所用。该部分侧重于域外的比较法借鉴,系统阐释美国的私营征信模式、欧陆国家的政府主导的征信模式和日本的混合征信模式,通过对不同失信惩戒制度运行模式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分析,在体系化论证的基础上甄别吸收先进经验。制度化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应当在立法主体模式设置和立法体系专门化上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国失信惩戒的制度短板正在于此,对域外典型国家的公立、私立和混立三种立法模式经验的甄别吸收,是一个治理捷径。第五部分作为文章的重心,系统设证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性建构问题,理念是前提,立法是保障,合理性是长效机制,失信名单与财产报告是手段,具体程序设置是制度的根本。从理论到制度,再将视角切回制度的完善部分。失信惩戒制度不仅是一个实体法问题,更是一个程序法问题。失信惩戒是为了还社会以诚信,彰显司法正义,而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当前的失信惩戒的“经济性”远强于“司法性”,承前难以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寻求惩戒措施的合理性支持,启后无法做到与司法程序的正当性衔接,致使失信惩戒的实效难达预期。失信惩戒制度不是执行程序的“临时性”工具,而应当是一项“底线性”的程序法规则,任何失信惩戒措施的施行,都要由恣意走向规范,准确地说是“良性”的程序规则上来。我国当前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程序理性缺失问题相当严重,“无程序可讲、有程序不讲、程序冲突乱讲”问题,甚为常见。司法性弱化和程序理性缺失问题,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完善的中心和核心指导理念。具体来说,是从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理念建构、分项制度推进方案、程序本位回归和配套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完善。
二、诚实守信提升管理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诚实守信提升管理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 ——以《民法典》第86条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情况 |
(一)国内研究概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三、法律化路径说明 |
(一)道德的法律化 |
(二)本文法律化路径思考 |
第一章 法学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
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沿革 |
(一)中世纪后期西欧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萌芽 |
(二)1900-1950: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阶段 |
(三)20 世纪50-60 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 |
(四)1970 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时期 |
(五)1980-1990 年代:补充性理论的蓬勃发展 |
(六)21 世纪: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化 |
二、我国法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探讨 |
(一)法律概念之争与法律条文解释之辩 |
(二)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的多元视角 |
(三)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困境 |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司法实践 |
(一)企业社会责任司法判例概况 |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判决中的运用 |
(三)企业社会责任司法实践的困境 |
四、对企业社会责任中“责任”概念的再认识 |
(一)何为“责任” |
(二)法学中有关“责任”的探讨 |
(三)企业社会责任是何种“责任” |
第二章 《民法典》第86 条的理论探讨 |
一、《民法典》第86 条立法沿革 |
(一)早期立法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
(二)2005 年《公司法》第5条中的“社会责任” |
(三)《民法典》第86 条的出台 |
(四)《民法典》第86 条文义解释 |
二、《民法典》第86 条的法律原则性质研究 |
(一)企业社会责任条款的法律性质之争 |
(二)法律规范理论:规则与原则的区分 |
(三)《民法典》第86 条法律性质:法律原则 |
三、作为法律原则的《民法典》第86 条解释 |
(一)体系因素解释:民商合一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原则 |
(二)目的因素解释:对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的价值补充 |
第三章 《民法典》第86 条的司法适用 |
一、指导功能 |
(一)法律原则的指导功能——法律规则的解释方法 |
(二)劳工保护 |
(三)消费者保护 |
(四)环境保护 |
(五)案例分析 |
二、裁判功能 |
(一)法律原则的裁判功能——用于法律漏洞补充 |
(二)法律漏洞认定 |
(三)法律漏洞的补充方法 |
(四)案例分析 |
三、评价功能 |
(一)法律原则的评价功能——价值衡量的依据 |
(二)怎样进行衡量——比例原则 |
(三)案例分析:北京世界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上诉刘富君劳动争议案 |
第四章 对《民法典》第86 条的补充——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为依据 |
一、对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 |
(一)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 |
(二)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方法 |
二、标准:作为法律的补充 |
(一)什么是标准 |
(二)标准与法律的关系 |
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对第86 条的补充 |
(一)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
(二)企业社会责任国内标准 |
(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在实践中的运用 |
(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补充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相关概念界定 |
(一)大学生诚信道德相关概念界定 |
1.诚信 |
2.道德 |
3.诚信道德 |
4.大学生诚信道德 |
(二)新时代大学生及诚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目标要求 |
1.新时代大学生及其思想特点 |
2.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
3.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 |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诚信道德观 |
1.诚信道德——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
2.诚信道德——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
3.诚信道德——经济信用的基本规范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道德理论 |
1.儒家的诚信道德思想 |
2.其他诸子百家的诚信道德思想 |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道德的重要论述 |
1.诚信道德是一个政党保持清正廉洁的基础 |
2.诚信道德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3.诚信道德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
三、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调查 |
1.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2.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二)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积极表现 |
1.大学生对自身诚信道德评价较高 |
2.大学生对诚信道德价值的认同度较高 |
3.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明辨是非能力 |
(三)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存在的问题 |
1.在利益面前坚守诚信道德的意志较弱 |
2.在困难面前坚守诚信道德的定力不足 |
3.部分大学生坚守诚信道德的目的不纯 |
4.诚信道德认知与诚信道德行为相背离 |
5.三大诚信道德问题高频发生且解决困难 |
(四)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2.学校诚信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
3.家庭诚信道德教育缺乏示范性 |
4.大学生自身缺乏诚信道德信仰 |
四、完善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
(一)营造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惩戒力度 |
2.宣传诚信模范,发挥榜样作用 |
3.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监督 |
4.完善道德内容,避免道德缺位 |
(二)高校要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 |
1.遵守新时代诚信道德教育基本原则 |
2.优化教学模式,发挥思政课作用 |
3.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方式 |
4.完善考评机制,增设诚信档案 |
5.加强校风建设,用好网络平台 |
6.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品质 |
(三)家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 |
1.转变教育观念,“德”与“智”均衡发展 |
2.提升诚信修养,发挥榜样作用 |
3.学会关心孩子,纠正失信行为 |
4.注重家风建设,建立奖惩机制 |
(四)提高大学生自我诚信道德教育的能力 |
1.学习诚信理论,提升诚信认知 |
2.树立诚信意识,增强诚信自律 |
3.肩负社会责任,遵守诚信公约 |
4.坚定诚信信仰,践行诚信道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评析 |
三、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三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形成基础 |
1.1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 |
1.2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地域环境 |
1.2.1 自强不息:晋商与徽商地少人多孕育的伦理实质 |
1.2.2 进取果敢:晋商地处边境在边贸中折射出的伦理特征 |
1.2.3 保守向儒:徽商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沉淀出的伦理特色 |
1.3 晋商与徽商伦理形成的文化根基 |
1.3.1 儒家传统文化: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基石 |
1.3.2 关公文化:晋商伦理中“义勇”的基石 |
1.3.3 朱子之理:徽商伦理“儒礼”特色之根基 |
第二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贾儒观 |
2.1 贾儒互动:晋商与徽商共同的价值指向 |
2.1.1 向儒通仕:贾儒互动的利益轴心 |
2.1.2 向儒用仕:贾儒互动的利益实现 |
2.1.3 向儒依仕:贾儒互动的利益保障 |
2.2 优则商:晋商的价值诉求 |
2.2.1 重义向仁:晋商官商结合主要方式 |
2.2.2 贾儒分明:晋商官商关系中“清”的萌芽 |
2.2.3 “优则商”:晋商官商关系折射的价值观 |
2.3 优则仕:徽商的价值诉求 |
2.3.1 诚恳向儒:徽商官商结合主要方式 |
2.3.2 贾儒互济:徽商官商互动主要特点 |
2.3.3 “优则仕”:徽商官商关系折射的价值观 |
第三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管理伦理 |
3.1 情义股:晋商与徽商管理机制的软实力 |
3.1.1 仁爱信达:晋商与徽商人才选拔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伦理实质 |
3.1.2 重徳公正:晋商与徽商管理中商业激励伦理的主要特征 |
3.1.3 情义并重:晋商与徽商管理实践中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 |
3.2 地缘“义”:晋商经营管理的道德架构 |
3.2.1 地缘关公“义”:历史大迁徙促成的晋商管理伦理特色 |
3.2.2 同心同德:晋商管理中选人、用人、交人的伦理原则 |
3.2.3 信和合一:晋商管理制度伦理内生出的创新激励源头 |
3.3 血缘“情”:徽商经营管理的道德框约 |
3.3.1 血缘同宗情:相对封闭的徽商管理伦理特色 |
3.3.2 向仁重礼:徽商传统宗族制中管理伦理的集中体现 |
3.3.3 责任意识:隐性契约制在徽商宗族管理中的伦理体现 |
第四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义利观 |
4.1 见利思义:晋商与徽商在义利观上的共同特质 |
4.1.1 义缘利取:明清时期有关义利观的思想引领 |
4.1.2 见利思义:晋商与徽商义利观的一致态度 |
4.1.3 义利并举:晋商与徽商共同的社会道德认同 |
4.2 “利以义制”:晋商的义利观 |
4.2.1 义以为上:晋商义利价值导向 |
4.2.2 以义制利:晋商践行义利的行为理念 |
4.2.3 利而不污:晋商之于义利的修养信条 |
4.3 “义中取利”:徽商的义利观 |
4.3.1 义利相通:徽商义利价值导向 |
4.3.2 以义取利:徽商践行义利的行为理念 |
4.3.3 利而通德:徽商之于义利的修养信条 |
第五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诚信观 |
5.1 诚实守信:晋商与徽商共同恪守的道德准则 |
5.1.1 诚信传统:晋商与徽商诚实守信之根基 |
5.1.2 诚信为本:晋商与徽商安身立命之道德本源 |
5.1.3 道法则:晋商与徽商诚实守信的三境界 |
5.2 诚信如介石:晋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 |
5.2.1 信誉第一:晋商诚信之客商关系 |
5.2.2 诚信立足:晋商诚信之同行关系 |
5.2.3 诚实不虚:晋商诚信之自我剖析 |
5.3 诚实戒欺:徽商诚信观的集中体现 |
5.3.1 信实等价:徽商诚信之客商关系 |
5.3.2 诚恳合作:徽商诚信之同行关系 |
5.3.3 至诚无私:徽商诚信之社会关系 |
第六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的教育伦理 |
6.1 尊师重道:晋商与徽商教育活动中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
6.1.1 以教促长:通过教育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
6.1.2 尊师重教:重教育、报社会之价值取向义举 |
6.1.3 德智并重:传承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
6.2 崇实拙华:晋商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 |
6.2.1 重实用:提倡实用之学,为商所用 |
6.2.2 学而优则商:晋商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突破 |
6.2.3 器与不器:晋商对传统人才观的颠覆 |
6.3 内圣外王:徽商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 |
6.3.1 圣贤之学:徽商教育重儒学经典,为入仕做铺垫 |
6.3.2 学而优则仕:徽商教育价值观归宿 |
6.3.3 内圣外王:徽商教育人才观的集中体现 |
第七章 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的当代启示 |
7.1 亲清和谐:政商关系的当代启示 |
7.1.1 健全制度,摒弃官商不分之土壤 |
7.1.2 崇尚企业家精神,独立人格,开拓创新 |
7.1.3 贾儒互通,政商“亲清”,良性互动 |
7.2 重“人”规“制”:商业管理的当代启示 |
7.2.1 立足实际:商业经营管理的关键 |
7.2.2 创新发展:商业发展的核心 |
7.2.3 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的催化剂 |
7.3 大义通利:商业发展义利观的当代启示 |
7.3.1 义利统一:正确价值导向促进商业发展 |
7.3.2 义利相济:商业健康有序运行的道德规约 |
7.3.3 义利通德:商业长久发展的法宝 |
7.4 德性-契约:商业社会诚信的当代启示 |
7.4.1 诚保发展:商业生存之根基 |
7.4.2 契约信用:商业何以诚信之思考 |
7.4.3 应然之诚:商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
7.5 本真发展:社会教育的当代启示 |
7.5.1 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功能观 |
7.5.2 德能并重:现代企业教育人才观 |
7.5.3 使人为人:现代企业教育价值观之追求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概述 |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
(一)诚信的内涵 |
(二)诚信教育的内涵 |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
二、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诚信的相关思想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的相关理论 |
(三)西方文化中诚信的相关观念 |
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
(一)培养合格公民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应有之举 |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
(三)保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及原因探析 |
一、基由调查问卷所显现的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
(一)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的基本概述 |
(二)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三)当代大学生基本诚信现状 |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一)部分大学生存有诚信品质下滑倾向 |
(二)部分大学生所受诚信教育效果不佳 |
(三)部分大学生仍然存有欺瞒家人现象 |
(四)部分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修为不高 |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
(一)社会诚信相关机制尚不健全削弱了约束功效 |
(二)学校诚信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减弱了教育效果 |
(三)家庭诚信教育要素尚不达标偏离了培育目标 |
(四)个人对己诚信要求尚不严格降低了诚信标准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 |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指向 |
(一)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认知 |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诚信理念 |
(三)督促大学生践行内修的诚信品质 |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践诺履约教育 |
(二)求真务实教育 |
(三)以信立身教育 |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原则 |
(二)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
(三)榜样示范与赏罚分明相结合原则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 |
一、健全社会诚信监管机制,营造教育环境 |
(一)制度先行,健全社会诚信保障机制 |
(二)惩恶扬善,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 |
(三)氛围熏陶,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
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内容,践行诚信目标 |
(一)改弦易张,变革高校诚信教育 |
(二)制度保障,完善高校诚信体系 |
(三)优化环境,营造高校诚信氛围 |
(四)整合资源,强化诚信教育效果 |
三、发挥家庭诚信涵育功能,夯实诚信教育基础 |
(一)讲信修睦,重视家庭诚信教育 |
(二)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四、增强诚信内化意识,凸显大学生诚信自律能力 |
(一)立身行道,增强诚信责任担当 |
(二)严于律己,树立诚信自律意识 |
(三)淡泊明志,坚定理想信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研究的概述 |
2.1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研究的基本内涵 |
2.1.1 大学生网络诚信 |
2.1.2 协同教育 |
2.1.3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 |
2.2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诚信的思想 |
2.2.3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 |
2.3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研究的时代背景 |
2.3.1 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
2.3.2 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 |
2.3.3 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任务 |
第3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的现状分析 |
3.1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的良好态势 |
3.1.1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认知不断提升 |
3.1.2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合力初步形成 |
3.2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实效弱化的主要表现 |
3.2.1 协同教育主体协同意识较为淡薄 |
3.2.2 协同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
3.2.3 协同教育内容相对滞后 |
3.2.4 协同教育动力较为欠缺 |
3.3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实效弱化的原因分析 |
3.3.1 协同教育责任划分不够清晰 |
3.3.2 协同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充分 |
3.3.3 协同教育工作规划不够完备 |
3.3.4 协同教育支持保障不够充足 |
第4章 优化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的路径 |
4.1 优化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的原则 |
4.1.1 高校主导原则 |
4.1.2 整体优化原则 |
4.1.3 层次有序原则 |
4.1.4 科学激励原则 |
4.2 明确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的基本要求 |
4.2.1 以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诚信道德规范为目标 |
4.2.2 以树立一致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理念为前提 |
4.2.3 以科学制定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规划为关键 |
4.2.4 以推进校园网络诚信规范和制度健全完善为保障 |
4.3 优化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的具体策略 |
4.3.1 强化高校网络诚信教育课程协同 |
4.3.2 加强高校网络诚信教育组织协同 |
4.3.3 提升高校网络诚信教育平台协同 |
4.3.4 促进高校网络诚信教育工作机制协同 |
4.3.5 增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环境协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基于Y大学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已有成果的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必要性 |
一、诚信教育的相关概念 |
(一) 诚信的内涵 |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教育 |
(二) 西方文化中的诚信教育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诚信思想 |
三、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
(一) 构建社会诚信生态的需要 |
(二)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需要 |
(三)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基于Y大学的调查 |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调查实施 |
(一) 问卷调查对象与代表性 |
(二) 问卷的编制和调查方法 |
(三)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和集体性导向 |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创新性和针对性不足 |
(三) 大学生诚信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缺位 |
(四)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
四、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一) 市场经济环境下同质性社会的个人逐利性的影响 |
(二) 投机教育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干扰 |
(三) 父母对自身角色定位认识的片面性 |
(四) 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缺乏 |
第三章 优化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
一、在继承和借鉴中坚持导向: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选择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诚信教育内容加工的指导 |
(二)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要素 |
(三) 借鉴西方文化中的诚信教育 |
二、生活化体验与代际沟通:大学生诚信教育方式方法改进 |
(一) 探索生活化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方式方法 |
(二) 完善诚信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代际沟通方式 |
三、教育者的队伍健全与素养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主导力量补位 |
(一) 健全诚信教育者队伍 |
(二) 提升教育者的诚信素质 |
四、诚信监督与奖惩制度的协同联动:诚信制度的教育功用提升 |
(一) 建立高校诚信评价档案制度 |
(二) 建立高校诚信奖惩制度 |
(三) 健全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制度 |
(四) 完善诚信法律约束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法治化营商环境 |
二、指标体系 |
三、营商指数 |
四、法治评价 |
五、企业满意度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营商环境与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 |
二、关于国内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
三、关于国内外法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
四、文献简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规范分析法 |
四、实证分析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结构 |
第二章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方法与经验 |
第一节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法治经济理论 |
二、法治政府理论 |
三、法治评价理论 |
第二节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一、指标体系构建方法论 |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法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借鉴 |
一、国际法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 |
二、国内法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 |
三、国内外法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径与评价维度 |
第一节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的逻辑起点 |
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内涵 |
二、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 |
三、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的功能 |
第二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与整体思路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要素分析 |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 |
第三节 评价维度的构建理据 |
一、评价维度构建的规范分析 |
二、评价维度构建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评价维度的主要内容 |
一、营商法制环境 |
二、营商执法环境 |
三、营商司法环境 |
四、营商守法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设计与遴选 |
第一节 指标设计与遴选的技术路径与基本原则 |
一、技术路径 |
二、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二级指标的设计与解析 |
一、二级指标设计思路与特点 |
二、二级指标的隶属度分析 |
三、二级指标的内容解析 |
第三节 三级指标的遴选与释义 |
一、三级指标遴选思路与特点 |
二、三级指标的遴选 |
三、三级指标的释义 |
第四节 指标权重分配与评分标准 |
一、指标权重分配 |
二、指标评分标准 |
第五节 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实证说明 |
一、评价对象 |
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实证结果 |
一、按类型分类评价结果 |
二、按层级分类评价结果 |
三、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改进对策 |
一、基本思路 |
二、具体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外部问题 |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内部问题 |
第二节 完善指标体系构建的建议 |
一、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顶层设计 |
二、改善第三方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的配套条件 |
三、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 |
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五、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民意调查信度与效度 |
六、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结果运用机制 |
第三节 若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
一、关于法治评价中主客观评价关系 |
二、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主体 |
三、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顶层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及其践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诚信价值观的历史考察及主要内涵 |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 |
2.1.1 儒家诚信观——真诚 |
2.1.2 道家诚信观——真实 |
2.1.3 法家诚信观——治国三原则:法、信、权 |
2.1.4 其它流派诚信观 |
2.2 西方文化中的诚信理念 |
2.2.1 古希腊之诚信观及基督教之诚信观 |
2.2.2 西方现代诚信理念的基本内涵 |
2.2.3 西方现代诚信理念的主要特点 |
2.2.4 西方现代诚信理念的自身缺陷 |
2.3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诚信思想 |
2.3.1 政治诚信思想:诚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诚信的重点 |
2.3.2 经济诚信思想: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的根本 |
2.3.3 文化诚信思想:学术、媒体都必须以诚信为基本准则 |
2.4 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与诚信文化体系 |
2.4.1 个人诚信 |
2.4.2 社会诚信 |
2.4.3 国家诚信 |
第3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
3.1 诚信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3.2 诚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支撑 |
3.3 诚信是个人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必要条件 |
3.4 诚信是构建良好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 |
3.5 诚信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 |
第4章 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4.1 当前我国诚信缺失的现状 |
4.1.1 政治领域:政府公信不足 |
4.1.2 经济领域:欺诈现象频发 |
4.1.3 文化领域:学术不端存在 |
4.1.4 社会领域:媒体不实报道 |
4.2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4.2.1 传统诚信存在弊端 |
4.2.2 道德出现滑坡现象 |
4.2.3 诚信制度加强完善 |
4.2.4 惩罚措施力度太轻 |
第5章 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践行路径 |
5.1 提升政府信用,发挥示范效应 |
5.1.1 加强信息公开力度 |
5.1.2 加强防范惩治腐败 |
5.1.3 推行权责一致模式 |
5.1.4 提高政府诚信修养 |
5.2 开展诚信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意识 |
5.2.1 开展诚实守信思想教育 |
5.2.2 推广诚实守信主题活动 |
5.2.3 依靠新闻媒体宣传诚信 |
5.3 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惩戒机制 |
5.3.1 建立统一信用体系 |
5.3.2 健全诚信法律制度 |
5.3.3 完善失信惩戒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
二、研究动态及文献评述 |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立论之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范畴 |
第一节 失信惩戒制度概述 |
一、失信的概念 |
二、失信应对之惩戒制度 |
三、失信惩戒之思想源流 |
第二节 失信被执行人的内涵界定 |
一、失信被执行人的概念解读 |
二、失信被执行人的构成要素 |
三、失信被执行人的界限范围 |
第三节 理论维度中的失信惩戒制度 |
一、社会学:德性生成、德治规训与效力局限 |
二、经济学:学理解构、博弈机理与信用环境 |
三、法学:失信惩戒法律定位与惩戒类型设计 |
第四节 执行范畴中的失信惩戒制度 |
一、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内涵 |
二、执行难中的失信成本要素分析 |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程序理性 |
第五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功能 |
一、构筑诚信法治生态 |
二、治理民事执行痼疾 |
三、重塑司法公信权威 |
四、实践智慧司法模式 |
第二章 现状阐释: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立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规范缕析 |
一、失信惩戒的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规整 |
二、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行政性立法梳理 |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刑事罪名适用解读 |
第二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实施数据分析 |
一、执行案件的收执结数据分析(2013—2017) |
二、存在失信被执行人的案件规整 |
三、失信惩戒的方式及实效例证 |
四、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受限情况 |
第三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案例分析 |
一、失信主体特殊性:行政机关执行失信系列案 |
二、惩戒方式信息化:微博案代表的网络失信系列案 |
三、失信惩戒界限:老赖致子女入学资格受限系列案 |
四、惩戒的预防性:保姆纵火案代表的失信审查缺失 |
五、案例总结:失信惩戒与执行司法痼疾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检思防范: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困境及成因 |
第一节 “运动式”惩戒下的失信治理模式定位难题 |
一、立法困境:体系混乱与效力边缘 |
二、司法困境:司法弱化和成本忽视 |
三、执法困境:执法乏力与救济缺失 |
第二节 失信惩戒的司法治理效果欠佳 |
一、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施困境 |
二、被执行人财产调查制度难以落实 |
三、拒执罪追诉机制适用困境及成因 |
第三节 失信惩戒的程序理性路径阻塞 |
一、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规制缺位 |
二、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运作混乱 |
三、失信惩戒程序衔接机制不畅 |
四、失信惩戒程序保障制度缺失 |
第四节 失信惩戒的私益保障不足 |
一、事前曝光机制不规范 |
二、事中正当私益被忽视 |
三、事后信息处理未同步 |
第四章 探寻借鉴:失信惩戒制度的域外经验 |
第一节 美国的私营信用责任模式 |
一、市场征信体系中的失信惩戒 |
二、信用报告评级中的惩戒基准 |
三、信用监管中的失信法律惩治 |
第二节 欧陆国家的公共信用责任模式 |
一、公共信用责任的体系架构 |
二、公力主导征信体系的惩戒 |
三、公共信用管理的隐私保护 |
第三节 日本混合信用责任模式 |
一、日本的混合信用责任模式 |
二、信用监管中的惩戒与评级 |
三、行政信用信息的公开透明 |
第四节 国外失信惩戒模式经验分析及价值借鉴 |
一、失信惩戒模式的经验分析 |
二、信用责任模式的价值借鉴 |
三、模式移植的风险规避问题 |
第五章 革新展望: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一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理念的建构 |
一、法治诚信理念 |
二、司法中心理念 |
三、协同惩治理念 |
四、责过均衡理念 |
第二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推进方案 |
一、被执行人信用评级的智慧惩戒转型 |
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深层推进 |
三、被执行人财产调查与报告制度完善 |
四、拒执罪追诉刑事失信惩戒路径破局 |
第三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程序本位回归 |
一、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规则体系的建构 |
二、失信被执行人惩戒衔接程序的理顺 |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程序制裁的引入 |
四、失信惩戒制度信用修复程序的完善 |
第四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配套措施的完善 |
一、推进执行制度的独立化改革 |
二、创建中国式的个人破产制度 |
三、构筑规范化的征信体系模式 |
四、创新媒体舆论监督法律机制 |
结语 |
一、初创概览与论证思路 |
二、经验总结与研究补正 |
三、遗留问题与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诚实守信提升管理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D]. 王潇晨. 西南大学, 2021
-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研究 ——以《民法典》第86条为对象[D]. 彭钰栋.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3]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 祁梦诗.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明清时期晋商与徽商伦理比较研究[D]. 王晋丽. 山西大学, 2020(12)
- [5]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D]. 张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6]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协同教育研究[D]. 王梓.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7]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基于Y大学的调查分析[D]. 蒋心妍. 扬州大学, 2019(02)
- [8]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魏红征.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及其践行路径研究[D]. 刘云蔚.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10]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D]. 李声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