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德育之维——借德育信息化发展,助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德育之维——借德育信息化发展,助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茂名市第十六中学

一、重要意义

(一)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新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过分强调学科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以至于有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德育发展出现了畸形。2016年9月,教育部开始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的框架。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开启现代化教育的新篇章。2018年4月22日,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习近平提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为加快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德育信息化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内生动力,支撑引领德育信息化发展。

(二)是立足茂名实际的新举措。立足茂名的实际,"走马城乡看教育创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茂名城乡教育创现取得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茂名信息化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借助"三通两平台"普遍使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很大程度上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实现了"四大突破"的局面,以慕课、创客、翻转课堂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互联网+"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及高效的信息化教育方式,推动了德育模式改革,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域链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人们的教育需求。积极探索德育信息化助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新路径已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三)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内驱动力。德育信息化应该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快速复制传播,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必将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德育核心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的理念,构建具有智能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德育体系,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德育教育,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的社会现象,进而实现更加开放以及可持续的核心素养教育形式,创建适合学生的泛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学习效率。通过信息化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引领现代化德育,促进国家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内涵

"德育信息化"指的是在德育教育系统内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而引起的德育文化衍生、发展,并培育德育文明的过程。

学生核心素养,既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借助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衍生、发展,并培育德育文明的过程,是德育信息化培养核心素养的价值所在。

三、实施策略

(一)普及数字资源服务,筑牢文化基础

文化作为人最核心的内在因素,彰显着人与人的根本差别,要筑牢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就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运用人类的智慧成果来提升真善美。

1.升级德育资源公共系统,厚植人文底蕴。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开始之初,需要将德育体系进行优化升级,构建灵活开放普遍的互联网渠道,形成全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德育资源公共系统,升级德育教育资源库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小学提供大量、适合的德育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共享资源服务"的转变,厚植德育人文底蕴。

2.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提升科学精神。落实《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完善优课服务,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作用,形成覆盖中小学德育的生成性资源体系;提升微课服务,汇聚各优秀中小学的力量,提供精品德育课程在线开放,达成个性化学习的优质体验,满足学生、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德育科学精神。

借助"三通两平台"把古今中外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德育知识和技能分类汇总,特别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鲜活事例融合展现;以"书香校园"为德育契机,开展"爱的传递,书的漂流"网上传阅活动,"爱读书的家长最靓,爱读书的孩子最美"亲子阅读网上分享会,"拓展你阅读的精神边疆"文学作家网络讲座等。通过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环境,筑厚德育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中小学德育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覆盖网络学习空间积累学分,助推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素养重在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认清自我价值,挖掘自身潜能,有效应对多变环境,成就精彩人生。

1.创建网络学习空间,引导学会学习。规范并全面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制订相应的标准与公约,做到人人绿色文明上网,保障中小学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合理利用优秀空间区域,优化学校举办的展示推广活动,通过网络手段将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行共享,促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合理应用,将网络学习空间变成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在德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开办德育学分银行,畅享健康生活。建立德育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档案,最终实现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统一管理,与中小学德育教育实际情况完美衔接,帮助每一名学生建立档案信息库,里面记录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而建立属于个人的终身电子档案,对学生德育学习的成果展开统一的管理,保证学生在各个阶段都有所收获,保证学习的持续有效性,避免走过场,这种学分伴随他们终身发展。

通过定时向学生推送真实的视频案例或新闻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同时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有效地管理自己进行获取、评估、鉴别、使用网络信息,学会网络学习,过健康的网络生活。

(三)创新网络精准扶贫,拓宽社会参与

社会性在人的生活中占据非常的作用。责任担当素养要求处理好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做一名良好的现代公民,应该遵守道德法规与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成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人。

1.攻坚网络扶智,落实责任担当。目前,国家的重点发展目标就是教育扶贫与网络扶贫,目的是提升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通过区域性的服务方式,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网络渠道上展开精准扶贫,将德育发达区域与薄弱区域建立"网络结对子",通过线上名师课堂的传授展开教学活动,帮助校园建立数字化教育模式,缩小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德育发展情况的差距,进而缓解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实现公平并且有质量的德育教育。

2.创新智慧德育,实现实践创新。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开展智慧德育创新示范,针对条件具备并且积极的区域建立相对应的智慧教育示范区,对智慧德育教育展开全面的研究与探索,推动德育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在教育中德育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研发智能德育学伴、助手、机器人等,进而提升这一区域的德育教育水平,参考先前优秀的成功案例,引导德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式。

总之,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平台,也为德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站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德育信息化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研究新形势,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制定新举措,积极主动做好德育信息化的工作,为教育信息化写好奋进之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OL].2018.4.

[2]人民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OL].2017.1.

[3]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标签:;  ;  ;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德育之维——借德育信息化发展,助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