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如何利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王为[1]2004年在《如何利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状况和素质,是决定国有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建设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健全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即由一整套有机联系的方法措施构成的激发经营管理者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和褒奖经营管理者不断取得良好业绩、合理约束经营管理者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 竞争力的强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可是仍然有许多不足,例如:在国有企业中产生的贪污腐败现象、企业缺乏活力、企业人才流失、缺乏发展的后劲等等。如何增强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好激励-约束机制是关键。 企业的竞争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传统或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竞争力看成是企业占有基本要素―劳动力、资金和自然禀赋等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与自然资源相比,人力资本更能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而解决好人力资本的关键是激励-约束机制,他们根据大量统计分析结果指出传统要素(如劳动力和机器设备)在当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甚微,认为企业内部竞争与效率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竞争力的基础要素,是机器设备要素。企业资产按其性质,可分为生产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资产、在建工程资产。2、无形资产中的技术专利权和专有技术资产,当属资产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无形资产就其性质分为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而知识产权又可分为工业产权和文化产权,权术专利权则是工业产权的重要内容之一。3、资产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应为无形资产中的品牌要素。名牌是企业之财富,国家之玫宝,是无形和有形之统一。4、企业过程竞争力的基础要素是企业经营机制和人力资本竞争力。企业经营机制,包括决策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具有强烈影响企业员工偏好及行为的重要功能,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性要素。5、企业过程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于其成本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盈利性,而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产品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差距。6、企业过程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技术成果转化力。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激励和约束方式协调人的行为,以有效达成组织的目标。激励与约束方式按照其性质不同划分为文化性层面、制度性层面和技术性层面叁个层次。企业各层面激励与制约机制方式的作用与效果具有以下特点:(1) 激励机制的文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层面通过文化(道德)、制度和技术保障叁种不同层面的激励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从而使被激励者分别达到“为义而为、为利而为、安心而为”的叁种不同层次的行为激励效果目标。(2) 约束机制的文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层面通过文化(道德)、制度和技术保障叁种不同层面的约束方式对企业员工行为约束,从而使被约束者分别达到“不愿违规、不敢违规、不能违规”的不同层次性的行为约束效果目标。(3) 一个完整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系统应该是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文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层面激励约束方式相配套的均衡的系统结构,从而使对人的激励达到合法、合理和合情,而对人的约束达到物律、他律和自律的不同层次的境界和效果。叁个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目标,叁个层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又是紧密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同时,各层面激励约束机制是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化”方式加以转换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机制,必须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把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对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应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不断提高国企经营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国企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

陈丹[2]2005年在《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人力资源的流动也越来越快。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大量涌入中国,私营企业也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国有企业独占优质人力资源的现状,人才不断流失,大大削弱了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要改变在人才争夺战中的弱势地位,提高生存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用人制度,引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加强人才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本文就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特点作了深入分析,着重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改善现状作了初步探索。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竞争力作用机制的模型——环节控制模型。运用委托一代理理论和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理论,从理论上研究导致国有企业竞争力落后的主要人力资源管理因素;运用人力资源指数,分析国企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具体差距。最后对导致国企竞争力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因素和应用人力资源指数分析得出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中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对策,即:改革国企经营者行政任命制度,遵循竞争择优的原则,让员工参与国企经营者的选择;建立健全企业的约束激励机制,采用职工持股的方式实现产权激励,使员工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针对国企经营者采取承认并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劳动力产权和给与期权期股的经营者激励方式;根据行业特征、岗位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实行国企经营者统一考评制度。

金霜[3]2011年在《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民营企业所处的环境可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发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可以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影响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所以研究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结合具体区域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还比较少。关于江苏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本文以公司治理与竞争力的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选取江苏民营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数据,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江苏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江苏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确实存在密切关系。除了高管的货币报酬和监事会会议次数与企业竞争力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外,股权结构、董事会运行机制、高管持股和监事会规模都与企业竞争力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既显示了江苏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也反应了其存在的问题。本文最后根据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些举措和建议,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周渤[4]2014年在《中国央企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以来,在“次贷危机”危机冲击下,世界多家大型企业倒闭或出售,推动了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的变革。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性契机,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一问题的解答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又依赖于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那么,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要依赖哪些企业呢?众所周知,虽然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存的局面,但国有企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发展的根基。尤其是中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标杆和国民经济支柱,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兴衰。与此同时,从国际市场比较来看,国资委下属的部分中央企业已经挤入世界500强,而且从数量到排名都在逐年提升。中央企业作为参与新国际市场竞争的“先锋军”,具备“中国品牌”的代表性。可见,深入研究中央企业竞争力情况,分析其竞争力的优势与不足,寻求提升中央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企业要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客观评价自身竞争力现状,以期做到知己知彼。因此,本文以中央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企业竞争力概念的内涵,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央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工作可概括为以下几部分:第一,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市场契机,即本土企业在未来世界产业链位置的变革即将重启,阐述了我国中央企业作为参与新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地位,以及发展中央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第二,基于对我国国企改革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从国企产权改革问题、管理机制问题、创新能力问题、效率问题和综合性评价这五个方面对当前国有企业现状进行了高度总结。通过对部分经典经济学竞争理论(古典经济学竞争理论、哈弗学派竞争理论、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新奥地利学派竞争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竞争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价值链和产业链理论的简要回顾,本文从理论角度归纳出评价中央企业竞争能力的叁个方面,即企业规模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竞争力。不同于多数文献只是停留在理论性论述层面,本文收集了2012年中央企业实际数据,应用层次分析的统计方法,通过对中央企业和国外同行业领先企业在竞争力方面的细致比较,讨论了当前中央企业竞争力上存在的优势和瓶颈。第叁,本文以选取中央企业为代表,并结合其所属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文竞争力的定量评价结果,对其所属行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本文选取的中央企业样本涉及到六大基础性产业,具体包括金属产品业、采矿和原油生产行业、石油业、公共设施业、汽车与零部件业、工程建筑业。第四,本文从五个方面:历史遗留问题、企业管理和体制、企业文化、企业创新和企业品牌,讨论了影响中央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结合相关资料和本文评价结果详细指出了这五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历史遗留问题方面,中央企业发展从宏观来说存在地域性差异,老工业基地地区的国有企改革相对滞后,并且仍伴有企业办社会现象;在企业管理方面,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选聘制度问题和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在企业文化方面,中央企业中虽有部分企业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仍有企业存在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的问题;在企业创新方面,主要问题在于企业自我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引入、学习、吸收和再创新的周期较长,目前多数企业生产的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性仍然很高,导致企业长期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在企业品牌建设方面,虽然出现了少部分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央企业,但是多数中央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知名度仍然不高。最后,针对制约中央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问题,本文尝试性的逐一给出了相应政策措施。通过对中央企业竞争能的分析本文发现,中央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仍然具备相当的空间。目前中央企业在企业效率和企业研发投入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比,最大的薄弱环节仍然是企业规模不足。因此,在未来中央企业发展过程中,除了继续保持和加强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率外,应当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以适应未来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对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则需要通过完善企业相关产业的生产规范,降低和消除多年来粗放型经济发展当中带来的弊端加以解决。

马新宇[5]2010年在《沈阳盛京银行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金融业是现代经济运转的核心,而城市商业银行又是中国金融核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的国际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性调整、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以及外资银行机构逐步进入的现实环境下,国内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来自国内和境外的同业竞争压力也表现为空前巨大。国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原有竞争优势日渐弱化,生存空间备受挤压的条件下如何提高经营效益与管理效率,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防范风险,增强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是国内城商行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沈阳盛京银行如何站在历史的新的起点,借助渠道管理,明确客户的归属、明确以服务为基础的金融创新、明确产品的差异化管理、明确电子渠道战略和明确客户经理渠道战略,强化渠道资源优势集中为体现。维护沈阳盛京银行安全运行和稳健发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金融创新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实现竞争力提升,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盛京银行进行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的再造,实现区位经营优势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充足资本金,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实施人才激励和营销战略等一系列措施,达到沈阳盛京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以及竞争优势的提升。最后,本文希冀提出的见解和对策能够为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力的提升尽一份微薄之力。

王娜[6]2006年在《企业文化与激励约束机制》文中提出本文从企业文化的产生及内涵两个方面介绍了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并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以及反映企业文化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 论证了激励约束机制产生的必然性,介绍了目前的几种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剩余索取权出让的激励约束机制,剩余控制权出让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分析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从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的假定、意识形态对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的特性叁个方面论证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激励约束机制的可行性。 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企业文化的形成,认为人力资本专用性表明了个人对企业的依赖性,加深了企业文化的形成;团队生产中的忠诚精神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是团队生产中博弈的结果。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意识态的经济资源弥补了制度建设的不足,成为有效的激励约束手段。

王伟强[7]2008年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和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创造者,知识员工更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赢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知识员工流失严重,总体短缺的状况。所以,研究建立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方法激励知识员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西方激励理论、中国传统激励理论的指导下,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角度,利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西安、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实证调研对象,把对知识员工激励问题研究的触角延伸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域。本文在广泛吸取国内外众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学术成果基础上,梳理和归纳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因素及其作用规律。结合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员工的特点,对知识员工激励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的具体方式,寻求建立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一般规律和激励知识员工的现实对策,期望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激励知识员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本文由七个部分九章内容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知识员工激励研究动态,说明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第二章)阐述了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必须了解和把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特点,知识员工的涵义、范围、特征、分类,激励机制的内涵、特征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了管理学激励理论、经济学激励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中国传统激励思想对激励知识员工的重要指导作用。第叁部分(第叁章)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激励知识员工的经验、方法,以及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启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激励约束知识员工的方法主要有:薪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市场竞争激励机制、道德声誉激励机制、人性化管理激励机制。这些机制既是对知识员工的激励,也是对知识员工的约束。第四部分(第四章)以实证调研为基础,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得到了西安、杨凌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对激励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总结出不同个体背景的知识员工对激励因素的感受程度和重要性认识规律。通过对西安、杨凌688名知识员工的网络调查与153名知识员工的问卷调查,得到了西安、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对激励因素的重要性排序:薪酬福利、领导素质、个人发展、企业发展。利用SPSS1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方差分析,并与国内外其它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个体背景的知识员工对激励因素重要性的认识规律,分析了知识员工对各种激励因素的感受程度:知识员工的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工作性质、企业类型、工作地点等是影响他们对激励因素重要认识的调节变量。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部分(第五章)论述了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的原则,设计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框架结构,对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化组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激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知识员工的策略,并对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效率进行了评价,建立了知识员工激励机制模型。结合实证调研结果,提出了在我国现有的体制环境下激励知识员工必须遵循的原则,设计了激励约束知识员工的五因素框架模式。对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化组合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知识员工的激励策略。对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效率进行了评价,探讨了知识员工激励机制中的委托代理风险和控制力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动态博弈模型。第六部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根据实证调研,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激励约束知识员工的具体方法。根据知识员工的特点和需求,介绍了知识员工年薪制、知识员工福利计划、知识员工技术入股、知识员工股票期权、知识员工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物质激励方案,重点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股票期权、技术入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非物质激励知识员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在深入分析非物质激励知识员工的必要性、我国企业非物质激励知识员工误区的基础上,指出非物质激励知识员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用情感激励、工作(事业)激励、领导激励、创新激励、学习激励、企业文化激励、声誉激励的非物质激励知识员工方案。从激励与约束的关系、市场竞争的环境、知识员工的特点、企业激励成本四个方面分析了知识员工“约束”难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市场约束、产权约束、法律约束、企业绩效考核约束、社会舆论和社会道德约束知识员工的建议。第七部分(第九章)简要论述了全文的研究结论,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今后知识员工激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薛峰[8]2010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业,特别是近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与实力强大的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还普遍低下,存在着经营效益较低、金融创新乏力、资产质量缺乏可持续的保障等诸多问题,商业银行的产业竞争力还亟待提升。尤其是在当前几乎整个金融市场已经向全世界开放,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外商业银行造成冲击的背景下,国外商业银行不仅不放弃中国市场,反而更加看重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虽然在这次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介入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深,受到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小,但随着危机的后遗症慢慢展现,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将要面对国内经济下滑可能带来的市场需求萎缩和风险以及大量信贷投放带来新的不良贷款的隐患,另一方面也要面对实力雄厚、极具竞争优势的国外银行大举“进攻”我国的竞争和挑战。因此,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产业竞争力,既能提高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市场地位,也能使我国的优秀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更为矫健。基于此,本文研究商业银行的产业竞争力无疑就具有相当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特别的,与已有有关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的研究是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企图将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组织理论具体运用到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研究中,探索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原因,然后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产业竞争力。因此,从上述背景和写作出发点考虑,本文将论文题目定为“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力求首先通过选择适当的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接着同样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产业组织内外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和把握;然后再在对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组织结构二者均已把握的基础之上,选择计量工具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两者的相关关系和相关背后的组织结构原因;最后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用于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和同时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目的的政策建议。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和框架,以及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理论基础:针对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首先对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在认清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叁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产业竞争力的内容结构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然后对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产业组织机制进行了探索和阐述,即通过从产业竞争力的视角来对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对产业组织的不同理论流派对竞争与效率的观点进行整理,解析产业竞争力形成的产业组织机制;最终从产业组织理论提出对产业竞争力的解释框架,形成后文展开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第叁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实证: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背景与分析基础作了阐述,即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发展及体系演变的历程之后,从商业银行业所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出发,在借鉴已有学者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体现商业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叁性原则为标准,构建了一个基本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接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构成的主要商业银行以及上市商业银行为代表性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和上市商业银行的现实竞争力状况做了实证分析和把握。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实证:商业银行的产业组织结构既包括产业组织外部形成的市场结构因素,也包括具体到企业组织层面的治理结构因素。本章分两节进行阐述,第一节研究产业市场结构状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进退壁垒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剖析;第二节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主要是以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适当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状况进行了研究。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在第二章产业竞争的产业组织机制的理论支撑之下,针对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第叁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结果,通过计量工具的使用,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结合其他实证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在得出二者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对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业外部环境分析: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所处的客观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商业银行业外部宏观环境所存在的潜在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其次借助于波特的竞争力五力模型,对商业银行的产业环境从产业潜在竞争对手状况、业内现有银行之间的竞争强度、客户讨价还价能力和产业替代性产品的竞争压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在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业目前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因素,提出改善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达到减少金融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政策建议。为了使分析内容尽可能做到完善,文章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借鉴相关理论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动静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等,其中计量和统计工具的运用较为普遍。从本文可能的创新性来讲,本文重视研究视角的新颖性和实证方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较具创新性。在研究视角上,以产业组织结构为切入点,以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为导向,结合产业环境,寻求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政策路径;在进行研究的具体过程中,通过选取行业中的主体银行和先进银行为研究对象,充分反映文章研究的“产业”目的,在对产业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创新性的引入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并对治理结构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论文对环境因素也给予了重视和考虑。但同时由于笔者对理论的解读不够深入,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银行的研究未能全部涉及,影响了研究的完整性,以及数据搜集上的不足等遗憾,又使得文章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都需要笔者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予以弥补和完善。

邹俊[9]2014年在《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逐渐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竞争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经营灵活,不断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而那些缺乏活力,反应迟缓,缺乏创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当前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保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来看,积极实施战略重组是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企业战略举措。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市场存在大量的战略重组的机遇,但也暗藏着风险,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虽然企业竞争力问题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但针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却较少,尤其深入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关系的就更少。因此,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企业重组和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系统性和动态发展等研究角度出发,将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博弈论相结合,以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问题,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并选取两家中央企业做深入的案例对比分析,最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加快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举措。全文除去导论和主要研究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在导论中,首先,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中央企业由来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和相关说明;再次,对本文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是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企业重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近年来有关企业重组和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定位。首先,从产业组织视角对传统的企业性质问题进行深入考察,从产业组织的演化发展角度探讨不同时代产业组织的发展的特点,进而对现代企业性质进行再思考;其次,在对现代企业性质反思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性质从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两方面进行重新认识;最后,对中央企业功能定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先从宏观的对国有经济定位着手,然后再探讨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第叁章主要回顾和总结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历程。本章对从2003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后中央企业经历的几次特点鲜明的战略重组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2003—2004年)、发展阶段(2005—2007年)、深化阶段(2008—2010年)和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并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主要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从企业自身、产业组织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叁个层面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因问题;其次,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重组中存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最后,着重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与垄断边界问题,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中央企业的规模边界问题,并指出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可以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实现规模经济,然后从市场势力、是否存在垄断利润和可竞争市场构建叁个角度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是否会带来垄断问题。第五章主要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其次,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存在的瓶颈;最后,研究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能力和创新叁个核心要素出发,以央企资源、跨国经营能力、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制度创新四个核心指标为中心来构建适合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十一个一级指标和四十一个二级指标。第六章主要从交易成本角度考察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首先,分析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零交易成本下企业重组战略并非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其次,分析了在现实世界的正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正交易成本下企业若要迅速提升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战略重组就会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再次,着重分析了正交易成本下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理,分析了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及战略重组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最后,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进行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选择、市场阻扰、囚徒困境和动态博弈分析。第七章主要是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对比分析。本章选取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分析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一个是中国建材集团大力推进战略重组,通过战略重组获得协同效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个是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战略重组活动中盲目扩张、战略目标短浅,重组后整合乏力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最终不但没有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反而拖累了公司经营业绩,致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第八章主要是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为了有效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央企业有许多方面需要配套改革,进行系统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本章提出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模式创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跨国经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以及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对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刘丽文[10]2007年在《基于激励约束机制的公司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部分更加要求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为了谋求发展,在推行企业战略的同时,良好的公司治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管理人员也逐渐认识到,有效的公司治理是增加企业竞争力,使之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武器。因而,相关人员对有效的公司治理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是公司治理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公司治理的实质是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出发,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代理人具有道德风险、搭便车等驱动和行为,为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和滥用,两者的契约关系就需要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安排。目前对于公司治理的系统理解与分析目前主要有委托代理角度分析公司治理,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角度分析公司治理,融资角度分析公司治理,财务治理角度分析公司治理等几种系统分析角度。考虑到激励与约束机制一直都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关注问题,是现代企业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公司相关高管人员追求企业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更加使得他们关注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导致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行动不能直接让委托人观察到,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对此问题的解决形成激励理论的核心。虽然学者们对于激励理论的研究非常广泛,然而笔者发现从激励约束视角系统分析公司治理的文章却很少见,因而本文以此视角为切入点,对公司治理进行分析。本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财务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从激励约束的视角对公司治理设置了相关指标,并从这些指标入手对我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切入点与以往不同,因而为公司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与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 如何利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D]. 王为. 吉林大学. 2004

[2]. 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陈丹. 河海大学. 2005

[3]. 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D]. 金霜. 南京财经大学. 2011

[4]. 中国央企竞争力研究[D]. 周渤. 吉林大学. 2014

[5]. 沈阳盛京银行竞争力提升研究[D]. 马新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6]. 企业文化与激励约束机制[D]. 王娜. 贵州大学. 2006

[7].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 王伟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8]. 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 薛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9].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邹俊. 吉林大学. 2014

[10]. 基于激励约束机制的公司治理研究[D]. 刘丽文. 西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何利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