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退火论文_石良,宋清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退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温,耐热钢,金刚石,机理,离子,高压,脱碳。

高温退火论文文献综述

石良,宋清阳[1](2019)在《取向硅钢罩式炉高温退火钢卷温度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罩式炉内钢卷实际温度与生产工艺曲线的关系,根据叁垛式罩式炉结构特点,采取在炉内3个钢卷的外侧和中心分别埋入热电偶的方法对钢卷温度进行测试,对外罩炉温、内罩温度、3个钢卷的温度趋势和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钢卷的实际温度能够达到目标值,钢卷实际升温速率、高保温温度、冷却速率和高保温时间与生产工艺曲线趋于一致,能够满足产品需要。(本文来源于《鞍钢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刘昆,黄海广,秦铁昌,李志敏,肖寒[2](2019)在《退火态TC4钛合金型材高温拉伸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向拉伸试验研究了热轧退火态TC4钛合金型材的高温变形行为,分析了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TC4钛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拉伸速率不变时(0.236~1mm/min),抗拉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变形温度分别在773、993和1 093K下保持恒定时,合金的抗拉强度受拉伸速率的影响较小,抗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当变形温度为1 093K时,合金的抗拉强度随拉伸速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变形温度提高或者拉伸速率降低,断口中韧窝数量越来越多,且韧窝的形状逐渐趋于规则,试样的断裂方式由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的混合型断裂转变为韧窝聚合型延性断裂,最后转变为韧性断裂。(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19年08期)

张建宇,陈庆安,王艳辉,李河宗,吴春京[3](2019)在《Cu/Al复合带高温短时退火的组织与性能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冷轧法制备的Cu/Al复合带在温度475~525℃下退火1~8 min,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了Cu/Al复合带在退火过程中的温度场,并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仪、能谱(EDS)仪、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显微硬度计等检测手段研究了Cu/Al复合带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Cu/Al复合界面依次生成了CuAl_2、Cu_9Al_4和CuAl等3种金属间化合物,在Cu/Al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小于4μm的退火工艺范围内,Cu和Al基体发生完全再结晶形成等轴晶并且Cu、Al基体的显微硬度能够迅速的降低至低温长时间(350℃/1h)退火的硬度。另外,提出了金属间化合物初生相的形核机理,分析计算了高温短时退火工艺下的形核动力学,并提出了非等温条件下金属间化合物生长厚度的经验数值方法。(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郭龙锁[4](2019)在《肼类有机物掺杂金刚石大单晶的高温高压合成及退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交代矿物,其主要来源于地下120-200千米深的上地幔层,经过火山喷发随地幔岩浆被带到地表。由于金刚石形成条件的苛刻及形成环境的多样性,在金刚石形成过程中捕获了环境中的物质成分并保存于金刚石内部形成金刚石包裹体。这些包裹体为我们研究金刚石形成机制提供了直观的素材,也为研究地球地幔物质循环的提供素材。天然金刚石形成环境的探索是研究金刚石形成机制至关重要的一步,碳素来源、形成条件、如何结晶成金刚石晶体等问题的线索均可以通过金刚石内部的包裹体中寻找蛛丝马迹。研究发现,金刚石其内部含有的杂质元素有氮、氢、氧、硼、硫等50多种,但是广泛存在于金刚石中的只有氮、氢、氧叁种元素。氮元素是最早被发现的,也是研究最广泛的杂质元素。其次,氢元素作为仅次于氮的另一重要元素,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还有就是氧元素,氧存在于金刚石晶体中的认识由来已久,而且金刚石包裹体的物质成分绝大部分都含有氧,氧在地球内部的含量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关于氧掺杂金刚石的研究国际上很少。对天然金刚石来说,氮、氢、氧在金刚石成核、生长过程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金刚石形成机制的过程中不能将叁者割裂开来研究,应该将他们同时存在于金刚石生长环境中,这对于研究金刚石形成机制以及研究地球地幔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借助于高压设备—国产六面顶液压机,采用温度梯度法,在NiMnCo-C体系中通过添加含氮、氢、氧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添加剂成功合成出了氮氢氧共掺杂大尺寸金刚石单晶;并对氮氢氧共掺杂金刚石单晶进行高温高压退火制备出了IaA型金刚石单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添加C_3H_5N_3O、C_3H_8N_4O_2和CH_6N_4O作为添加剂为金刚石合成环境提供氮、氢、氧成分进行高温高压金刚石单晶合成实验,分别研究了合成环境中氮、氢、氧不同原子比对金刚石生长的影响。2、首次对氮氢氧共掺杂体系中合成的金刚石进行高温高压退火实验,成功制备出类“天然”IaA型金刚石单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黄斌,刘静,程朝阳,汪汝武[5](2019)在《脱碳退火还原温度对高温Hi- B钢组织和磁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脱碳退火后不同还原温度对高温Hi-B钢抑制剂、显微组织、织构、表面氧化层以及成品板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碳退火后提高还原温度减弱了表层抑制剂的作用,表层晶粒长大,促使表层的高斯组分进一步增强,使得轧向的(001)位向更为明显,有利于促进高温退火阶段高斯组分的二次再结晶,从而使最终产品形成强烈的高斯织构和完整的晶体组织。此外,提高还原温度,表面氧化膜中Fe含量下降,Si含量上升,使得氧化膜的结构更为致密,有利于发挥氧化膜在高温退火阶段的作用,从而使二次再结晶更完善,磁性能更优。(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李知来,刘钟馨,冯婷,黄金[6](2019)在《高温退火对GdF_3∶Yb~(3+),Er~(3+)晶型的转变及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立方相GdF_3∶Yb~(3+),Er~(3+)颗粒,并对其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通过XRD、SEM、TG-DSC以及PL等分析了不同温度退火对颗粒的形貌、尺寸、晶体结构及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立方相GdF_3∶Yb~(3+),Er~(3+)晶型在740.15℃转变为立方相NaGdF_4∶Yb~(3+),Er~(3+),相比于未经过退火处理的样品,在980 nm红外光激发下,高温退火后能有效提高发光性能,并且随着温度的提高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800℃达到最大值,红绿光比例(R/G)由0.09上升到4.55。借助能级跃迁模型,分析认为随着退火温度升高,颗粒团聚致使粒径尺寸由100~300 nm增加到5~8μm、晶体结晶度提高、高温下由立方相GdF_3∶Yb~(3+),Er~(3+)晶型转变为立方相NaGdF_4∶Yb~(3+),Er~(3+)晶型均能提高颗粒上转换发光能。(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晓红,卢小伟,何乃如,吉利,李红轩[7](2019)在《退火温度对氧化铬薄膜结构和高温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GH-4169高温合金基体上沉积氧化铬薄膜,并对薄膜进行了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500、600、700和800℃)对薄膜形貌、薄膜结构、薄膜力学性能及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升高,薄膜表面缺陷减少,氧化铬晶化趋于完善,薄膜硬度下降.高温摩擦学性能方面薄膜经500和600℃退火后,在环境温度从室温到800℃宽温域范围内摩擦系数较退火前均有所增加;经800℃退火后的薄膜在环境温度为400~600℃时的摩擦系数均明显下降,但室温摩擦系数明显升高,宽温域内摩擦系数波动较大;700℃退火后薄膜宽温域内摩擦系数在0.21~0.33之间,波动较小.(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超,江河,董建新,章清泉[8](2019)在《钴基高温合金GH5605铸态组织及高温扩散退火过程中元素再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O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谱分析(EDS)并结合热力学及动力学计算结果对采用真空感应熔炼和电渣重熔二联工艺生产的GH5605合金电渣锭的枝晶形貌、元素偏析和析出相进行分析.探索了合金的高温扩散退火制度并结合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压缩模拟实验分析高温扩散退火前后的合金特征.结果表明:GH5605合金中的枝晶和元素偏析情况较轻,主要偏析元素是Cr和W并在枝晶间处偏聚,电渣锭中的主要析出相包括奥氏体、晶界M23C6以及晶内和晶界处的奥氏体与M23C6板条状共晶相.经1210℃/8 h扩散退火处理后枝晶和元素偏析基本消除,共晶相基本回溶.(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夏添,向志东,贺铸,胡守天,骆忠汉[9](2018)在《环形炉高温退火的水扩散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氛含水量对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的工艺质量具有显着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了环形炉高温退火中钢带层间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钢带涂层中Mg(OH)_2分解速率与升温速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试验证实了内罩内水蒸气分布的均匀性,建立了环形炉高温退火水扩散模型。结果表明,由于钢卷在退火过程中内部的升温速率不均,使得不同区域Mg(OH)_2的分解速率也不相同,钢卷的排水过程长达28 h。保护气氛的成分和钢带层间气隙的大小对排水速率影响显着,不同工况下,钢卷平均含水量可相差20%以上。此外,钢卷下端面与底板接触紧密,排水不畅,使用镂空底板可以大幅降低钢卷层间平均含水量。(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8年12期)

索忠源,付立铭,刘邦,张志浩,王毅坚[10](2018)在《退火工艺对Cr25耐热钢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Cr25耐热钢进行1150℃×5 h扩散退火,570℃×5 h去应力退火两种退火工艺处理,并利用X射线(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分析合金在1100℃×100 h的氧化增重、氧化膜形貌、相组成及抗氧化机理。结果表明:高温扩散退火后,使原沿晶粒间连续分布的Cr_(23)C_6溶解,提高了铁素体基体的铬含量,并在晶内异位析出,从而使氧化速率由570℃去应力退火时的0.23 mg/(cm~2·h)降至1150℃扩散退火时的0.12 mg/(cm~2·h);同时使氧化膜结构由低温处理时的Cr_2O_3-Fe_2O_3-FeCr_2O_43层结构转变为高温处理时所形成的连续致密Cr_2O_3结构,提高了合金的抗氧化性能。(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高温退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单向拉伸试验研究了热轧退火态TC4钛合金型材的高温变形行为,分析了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TC4钛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拉伸速率不变时(0.236~1mm/min),抗拉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变形温度分别在773、993和1 093K下保持恒定时,合金的抗拉强度受拉伸速率的影响较小,抗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当变形温度为1 093K时,合金的抗拉强度随拉伸速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变形温度提高或者拉伸速率降低,断口中韧窝数量越来越多,且韧窝的形状逐渐趋于规则,试样的断裂方式由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的混合型断裂转变为韧窝聚合型延性断裂,最后转变为韧性断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退火论文参考文献

[1].石良,宋清阳.取向硅钢罩式炉高温退火钢卷温度测试分析[J].鞍钢技术.2019

[2].刘昆,黄海广,秦铁昌,李志敏,肖寒.退火态TC4钛合金型材高温拉伸行为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9

[3].张建宇,陈庆安,王艳辉,李河宗,吴春京.Cu/Al复合带高温短时退火的组织与性能演变[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4].郭龙锁.肼类有机物掺杂金刚石大单晶的高温高压合成及退火研究[D].吉林大学.2019

[5].黄斌,刘静,程朝阳,汪汝武.脱碳退火还原温度对高温Hi-B钢组织和磁性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9

[6].李知来,刘钟馨,冯婷,黄金.高温退火对GdF_3∶Yb~(3+),Er~(3+)晶型的转变及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J].发光学报.2019

[7].刘晓红,卢小伟,何乃如,吉利,李红轩.退火温度对氧化铬薄膜结构和高温摩擦学性能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19

[8].刘超,江河,董建新,章清泉.钴基高温合金GH5605铸态组织及高温扩散退火过程中元素再分配[J].工程科学学报.2019

[9].夏添,向志东,贺铸,胡守天,骆忠汉.环形炉高温退火的水扩散模拟[J].钢铁.2018

[10].索忠源,付立铭,刘邦,张志浩,王毅坚.退火工艺对Cr25耐热钢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粒子附近形变区与基体形变带形核示意...在10wt%UHMWPE的UHMWPE/DIDP/LP中,混...测试图形:四种不同方法生长的一维TiO2纳米结...合金板材加工过程示意图(a)微柱拉伸实验[22]

标签:;  ;  ;  ;  ;  ;  ;  

高温退火论文_石良,宋清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