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地产项目设计方法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地产项目设计方法研究

—暨南京栖霞山山门广场项目案例探讨

聂毅宁

(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进步,旅游地产作为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交叉发展而衍生出的新兴产业,越来越被各界所看好。旅游地产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社会旅游行业和房地产业的融合与协调,是一个值得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发展目标;规划设计;建筑布局

前言

所有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建的、有别于传统住宅项目的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置业项目,可称为旅游地产。较之一般的住宅,旅游地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缝嫁接,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同时拥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极高的投资价值。旅游地产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良性互动,除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带动的社会效益同样不可忽视。本文力图通过对南京栖霞山景区山门广场项目的研究,探索针对以栖霞山为代表的兼具自然景观优势与佛教文化资源的风景旅游区,如何采用全新的设计方法和开发思路进行旅游地产的开发。在本项目中,设计师与业主一起,坚持绿色、高效、智慧的建设理念,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并结合当代科技,营造出一种新的旅游地产项目类型,为今后同类型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项目概况

1.1栖霞山风景区概况及栖霞寺历史沿革

栖霞山风景区地处南京东北郊22公里处,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总面积约八百六十公顷,最高峰海拔286m。栖霞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山中古迹众多,且深秋红叶闻名天下,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南朝时期与江南鸡鸣寺,江北定山寺齐名。栖霞寺不仅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之一,还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声名显赫。

1.2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栖霞山风景区入口处的山门广场,东至栖霞山游客服务中心及山体林缘带、南至山龙线、西至九乡河、北至银矿新村。栖霞山位于新的山水圈层,处于新的机遇期。随着栖霞广场和周边环境整治项目的开展,栖霞山景区整体空间环境将得到提升。作为栖霞山核心景区门户的山门地带则显得尤为重要,其功能和空间环境亟待提升。

1.3发展目标

南京栖霞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佛教文化、枫叶景观、地质文化、茗茶文化、养生文化在此孕育繁荣。不过,拥有如此丰厚资源的栖霞山,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能真正体现出它的魅力。目前栖霞山各项旅游配套设施陈旧,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景区周边吃饭、住宿、停车等条件很难满足基本需求,这种现状和全国其他的一些名山大川相比,极度滞后。

通过本次设计,业主期望打造一个集礼佛、赏枫、禅修、品茗、养生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休闲旅游街区。在提升旅游配套设施标准、解决各项功能性问题的基础上,尊重场地文脉,重点关注佛教文化空间气质的塑造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承。

1.4总体构思

栖霞寺是“三论宗”祖庭,“三论宗”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以众多因缘和合而生(缘起),离开众多因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性空)。

本项目的核心设计思想亦由此展开:重塑场地的精神内涵才能使场地真正获得重生(缘起),而不是直接针对场地功能的改造(性空)。

对使用功能和文化精神的双重要求是栖霞山山门广场改造的缘起。重塑原有场地的空间特质是设计的开始。

2规划设计

2.1空间结构整合

拆除原广场上的商业建筑和游客服务中心,拆除栖霞大道两侧原有建筑,扩大入口广场范围,向西跨过栖霞山西路,通过莲花广场和普渡桥,将栖霞广厅与山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轴两翼的空间布局。

根据前期城市设计成果,栖霞寺山门广场轴线向西延伸,同九乡河西侧的万佛圣坛广场连为一体,成为贯穿整个地块的主要景观轴线。

原有入口摄山门,同现有规划山门广场轴线存在一个夹角,通过轴线标志物的设立,形成转折,引导人流进入栖霞寺主景区。

与入口景观主轴相对应的是纵贯南北的两翼。该区域为服务轴线。随着地形与周边建筑界面,蜿蜒流动的服务轴线,有机自然的将狭长的基地内部各部分有效的串接起来,形成一轴两翼的空间骨架。

广场南北新建长廊用于展示佛教文化;新建集中商业街,传播礼佛用品;莲花广场中建造菩提温室,移植佛教树木的代表菩提树于其中,打造佛教文化氛围。

2.2佛文化标志性节点规划

首先,搬迁栖霞寺山门前现有的山门牌坊至普渡桥下桥处,作为新的地标,预示着即将进入山门前广场。

走过山门牌坊则进入莲花广场,中间规划有菩提温室,利用传统的佛教植物,营造供人停留,游览,思考,回味的公共礼佛空间。

通过空间收放的处理手法,打造第二重院落轩辕苑,在空间上为即将进入的摄山门营造先抑后扬的游客心理。

2.3功能区划规划

根据功能的分布,可分为山门服务配套区,特色商业街区,佛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区以及沿九乡河的景观风光点。

(1)特色商业街区(占比39.7%)

该区域以南北条状形态布置,形成了空间转折多变的商业街区。贯穿南北的空间,不拘泥于简单的现行轴线关系,而是形成了蜿蜒流动的商业服务主轴。

(2)山门服务配套区(占比9%)沿栖霞大道轴线,山门服务配套区之前,为一圆形的中心入口广场。根据地形现状,该广场向上抬高约3m,加之向下开挖的道路,形成了立体的交通形态。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过境车辆对入口广场的影响。

(3)佛学禅院(占比18%)佛学院位于轩辕苑南侧,为原栖霞中学的校舍所改建而成。总体为二至三层院落式建筑所构成。内部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有禅房、讲经所、法堂等功能。酒店位于佛学院南侧,栖霞山的西南侧。

(4)文化创意产业区(占比33.3%)该区域北侧及西侧均为现状保留建筑,根据实际功能加以改扩建。并在开口处节点设置了小城门,强调出入口空间形态。周边保留的多层建筑,根据功能,将其改造为创意办公区,以满足开放型办公空间的使用。

2.4交通系统

(1)机动车流线分析场地三面临城市主要干道,东侧紧靠栖霞山。内部保留一条现状道路,并将其改造成生活性道路以满足场地的需求。在地块北,中,南各设有3个地下车库,配合少量的地面停车,以方便每个组团的使用需求。各组团均设有车行出入口,紧靠地下车库出入口,方便车辆进出。

(2)人行流线分析沿场地主要轴线设计有朝拜敬香的主要人行流线,沿九乡河东侧设有河滨休闲漫步人行流线,而在东侧的商业区内部,设计多条传统街巷流线以打造丰富多变的商业空间,为区域创造商业最大化的价值。

(3)旅游流线规划旅游大巴及轨道交通均规划在场地外围的栖霞广厅处,由此方式前来的游客通过栖霞广厅进入场地。自驾前来的游客群可直接进入山门广场停车场,直接进入场地内部。

2.5绿地系统

景观系统的构架形成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模式,由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广场绿地、组团绿地、庭院绿地等合理搭配,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复合、稳定且具有优美自然景观效果和良好生态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

基地内现状树木众多,且多为名木,因此在规划研究中将重点研究植物的保留、移栽以及筛选。

2.6景观系统

沿场地主轴规划有主要景观序列,串联主要的游客集散广场。沿场地中部设计有贯穿南北地块的次要景观序列,保持场地整体的统一性。沿河规划有河滨休闲带,并透过此向场地内部渗透,在贯穿南北的商业街内形成多个空间节点。

2.7公共服务系统

根据旅客路线及商业人行流线,在场地的节点处设计有集合点,自行车租赁点,游船码头,ATM机以及公共电话等多处公共服务设施,以方便游客的使用需要。

场地内部约150m规划有一个公共厕所,以满足旅游旺季时,大量游人的需求。2.8空间类型

(1)根据街巷两边建筑的高度不同,设计有9~12m的主要通道和6~9m的次要通道。

(2)沿道路的广场空间可设置树阵式绿化,小型水景,为休憩及聚集空间服务,是重要的临街形象空间;中央广场结合莲花雕塑设置佛法空间,绿化空间,集散广场空间等。

(3)围合庭院中心可设置集中的绿化空间,小型广场空间等,结合建筑,水景,石景形成各具主体的景观空间。

2.9建筑风格特点

南京地处苏中平原,传统民居兼有北方官式与江南的民间风格,形成了徽派建筑与江南民居的融合。在主体规划框架的控制下,我们从传统民居的“街巷”及“院落”入手,组织建筑的群体关系。利用街巷组织串接起各建筑单体,通过院落,组织内部流线,梳理组合体量关系。

2.10建筑群体布局

在建筑风格的总体把控上,根据所处区段的不同,我们将建筑群分为两大部分。(1)传统风貌区。该区域为中心广场、合院及山门服务配套区。处于栖霞大道轴线的尽端,栖霞寺山门的前端。该区域空间序列位置重要,且靠近栖霞寺,需通过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形态,与千年古刹相协调衔接。(2)传承风貌区。该区域包括特色商业街区,佛学精舍区及文化创意产业区。该区域毗邻传统风貌区,需通过历史符号的传承与演绎,通过古典元素与现代造型的融合,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结语

本次设计是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集集散、演艺、宗教活动、宗教商业、科普和游憩休闲为一体的风景区入口旅游地产设计规划。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而又不失其独立性,提倡一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做到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借助创新的设计理念。通过多样灵活的功能配置及开发方式,在争取获得该地块最大的开发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展现云林深深藏古寺,草场旷旷纳浮沉的旷达景象。

标签:;  ;  ;  

佛教文化旅游地产项目设计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