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杨明[1]2003年在《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 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主要从机理研究和治疗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于发病机理,至今仍未阐明清楚。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很多,但总体疗效,尤其是严重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第二篇着重介绍了近5、6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进展。包括中医辨证治疗、单方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泡洗治疗等方面。 临床研究部分观察了针灸与中药糖络宁合用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符合标准的DPN病人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中药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中药组予具有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通络的糖络宁治疗,治疗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弥可保(甲钴胺)治疗。对病人的症状、神经传导速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07%。经Ridit检验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及对照组(P<0.01),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还显示糖络宁对DPN病人的肢体麻木、疼痛、踝反射、踝反射减弱等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明显,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总体优于弥可保。针刺与糖络宁合用在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上总体优于单纯应用糖络宁。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糖络宁是治疗DPN安全而有效的药物。针刺与糖络宁合用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说明联合应用针刺与中药治疗DPN在临床上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进一步说明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DPN是可行的方案。

刘蕊[2]2018年在《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评价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疗效以及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决策。研究方法根据国际循证医学/Cochran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制定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文献的纳入标准。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手工检索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资料库。纳入研究的文献采用Jadad质量记分法进行评分。分析软件使用RevMan5.2。对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各效应量均以95%可信区间(950%CI)表示。根据可能出现异质性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根据异质性存在与否可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者固定效应模型。用森林图进行疗效评价,用漏斗图来分析是否存在偏倚。研究结果1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相较于单用药物治疗可更为有效地降低患者餐后2H血糖及空腹血糖,[Peto OR=5.79,95%CI(4.34,7.73),P<0.00001],可以更好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PetoMD=-1.19,95%CI(-1.61,-0.76),P<0.00001]。2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相较于单用药物治疗疗效更佳[Peto OR=3.49,95%CI(2.06,5.92),P<0.001],并在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Peto MD=-66.46,95%CI(-100.66,-32.26),P<0.001]、血肌酐[PetoMD=-17.37,95%CI(-27.00,-7.75),P<0.001]、血尿素氮[PetoMD=-1.41,95%CI(-2.14,-0.69),P<0.001]。同时可以改善相关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胆固醇[Peto MD=-1.04,95%CI(-1.73,-0.36),P=0.003]与甘油叁酯[PetoMD=-0.52,95%CI(-1.01,-0.03),P=0.04]的含量。3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针药结合较单独药物治疗同样具有优势[Peto OR=5.28,95%CI(4.63,6.02),P<0.001],针药结合治疗相较于单用药物治疗可以显着改善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增加正中神经[Peto SMD=1.18,95%CI(0.92,1.45),P<0.00001]、腓神经[Peto SMD=1.20,95%CI(0.86,1.55),P<0.00001]、尺神经[Peto SMD=3.97,95%CI(1.58,6.37),P=0.001]、胫神经[Peto SMD=1.62,95%CI(1.08,2.16),P<0.00001]的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并增加正中神经[Peto SMD=1.22,95%CI(0.98,1.46),P<0.00001]、腓神经[Peto SMD=0.99,95%CI(0.71,1.27),P<0.00001]、尺神经[Peto SMD=2.81,95%CI(1.02,4.20),P=0.02]、胫神经[PetoSMD=1.12,95%CI(0.55,1.69),P<0.00001]的运动神经传导速率。4针药结合相较于单用药物治疗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更为有效[Peto OR=4.1,95%CI(2.55,6.59),P<0.0001]。5针药结合相较于单用药物治疗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更为有效[Peto OR=3.26,95%CI(2.16,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研究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相较于单用药物治疗更为有效,但是仍需严格设计、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支持这一结果。

谭海灯[3]2012年在《针药并用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加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针药并用在治疗DPN上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中医药的优势,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理,为临床运用该方法治疗DPN提供参考依据及研究方向。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电针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6周,将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及主要实验室检查、感觉阈值测定,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进行比较,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1.8%,两组对症状改善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神经体征疗效总有效率上,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9.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在肌电图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分别为P<0.01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上,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本试验治疗过程中,未曾发现患者对药物过敏或有不良反应,叁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等安全性观测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神经体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大多伴有气虚血瘀有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电针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调节胰岛素和血糖水平,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本方法安全有效,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治疗DPN的优势和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红雨[4]2008年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着重从病因病机、中医辨证治疗、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中药外洗、针灸治疗、穴位注射治疗及其他治疗等方面概述近10多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进展。第二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主要从机理研究和临床治疗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于发病机理,至今仍未阐明清楚。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很多,但总体疗效,尤其是对严重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65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在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取①足叁里、叁阴交、昆仑;②阳陵泉、丰隆、悬钟进行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双侧,两组交替使用);对照组针刺足叁里、阳陵泉、丰隆、叁阴交、悬钟、昆仑(穴位均为双侧)。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和红细胞山梨醇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为62.07%,经Ridit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还显示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可提高双侧胫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针刺觉、震动觉、踝反射减弱等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并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降低血红细胞山梨醇含量。结论: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可显着提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提示穴位注射疗法治疗DPN有一定的优势。

高欣[5]2005年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文献整理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包括针刺治 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hathy DPN)文献整理、临床研究及文献综述叁部分。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文献整理部分,首先整理了古籍中针灸治疗消渴病的相关内容及近现代文献对消渴病的治疗经验。其次,我们仍以针灸治疗糖尿病(消渴病)为基础,以针刺治疗为重点,对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补泻方法、针刺量、疗程、影响疗效的因素、作用机理等进行分析归纳,进一步深化对针刺治疗 DPN 的规律认识,从而归纳总结针刺治疗 DPN 的治疗方案。所选文献以针刺为主,包括单纯针刺、电针、针药结合、水针等。 临床研究部分观察了针刺治疗 DPN 的疗效。符合标准的 DPN 病人60 例,随机分为针刺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针刺组针刺肝俞、脾俞、肾俞、胰俞、肺俞、足叁里、叁阴交、太溪、曲池、合谷、阳陵泉、外关、太冲。对照组给予口服弥可保治疗。同时对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血流变进行了观察。结果: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 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53.33%,经 Ridit 检验,针刺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优于弥可保。研究证实,针刺可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痉挛、针刺觉、震动觉、踝反射减弱等临床症状,改善神经传导性、同步性,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变变化,是治疗 DPN 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从发病机理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基础研究进展。第二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药物治疗 DPN 的进展,主要包括西药和中药两部分。目前,临床治疗 DPN 的西药很多,但总体疗效,尤其是对严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药在此治疗中有着一定的疗效,在改善 DPN 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石玥[6]2007年在《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包括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hathy,DPN)临床研究及文献综述两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主要从机理研究和治疗方面进行了评述。第二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应用中医药疗法治疗DPN的进展,主要包括中医辨证治疗、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几部分。临床研究部分观察了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DPN的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5例DPN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33例)和单纯针刺组(32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穴位注射组取(1)足叁里、叁阴交、昆仑;(2)阳陵泉、丰隆、悬钟进行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两组交替使用);针刺组针刺足叁里、阳陵泉、丰隆、叁阴交、悬钟、昆仑。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和红细胞山梨醇含量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穴位注射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针刺组为66.67%,经Ridit分析,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针刺组(P<0.05)。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可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痉挛、针刺觉、震动觉、踝反射减弱等临床症状,改善神经传导性、同步性,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降低血红细胞山梨醇含量。本研究证实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法是治疗DPN的可行治疗方案。

马彬[7]2013年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张海燕, 邬伟魁, 李芳, 万亮琴, 宋伟[8]2012年在《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探讨西药、中药、中西药结合针灸或穴位注射在治疗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胃轻瘫、神经原性膀胱、周围神经病变、情绪障碍、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末梢神经病变、并发带状疱疹、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疗效。搜集整理CNKI等数据库针药结合治疗DM相关文献43篇。研究表明,药物结合针灸比单纯用药物或针灸的疗效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针药结合治疗DM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大多属于临床小样本观察,机制尚不明确。探索药物和针灸在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制剂,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刘树芬[9]2011年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选穴规律文献整理研究初探》文中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hathy)是糖尿病会引发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可能会产生病变,可能会出现知觉障碍、深部反射异常等表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高达60%,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小于30岁者为5%;高于30岁者为50%;50-60岁为其发病高峰年龄。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有些患者甚至没有症状,因此容易被忽略。西医临床上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治疗效果也差。根据统计数字,全球约有超过2亿人口为糖尿病患者,2025年会增加到3亿8千万人次。全球花费在治疗及预防糖尿病的支出高达232亿美元,估计到2025年甚至会冲到302.5亿美元。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病症的优势在于副作用少,疗效显着。多年来我国运用中医药、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更属国际先进行列。中医文献中并无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名,且对此症详述不多;但是针灸在糖尿病的治疗确是历史悠久,且成为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常用治疗方法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中医“痿证”、“痹证”范畴,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经由近现代大量中医临床实验,对于此DPN有了更完善的认识与掌握,同时在临床上之应用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在目前,西医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与手段,而中医针灸治疗DPN则显示疗效好、副作用少而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针灸治疗在辨证治疗上的运用广泛,单一针刺疗法为最常见之法,局部加灸、电针,或施行穴位注射,或者搭配中、西药物皆能提高疗效。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选穴己遍布十四经脉及经外奇穴共高达101个穴位。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运用,因选穴繁杂多样,不便于临床推广,更不利于针灸治疗选穴的规范化。本研究整理针灸中有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病症的报导,做出针灸治疗的配穴规律建议,足叁里、曲池、合谷、叁阴交、太溪是治疗DPN的有效穴位。五个穴位中,有足叁里、曲池、合谷叁个为阳明经穴,针刺这些穴位能使脏腑气血通畅,郁邪得除,宗筋得养;叁阴交为足叁阴经交会穴,可调脾经之气,并能补益肝肾,行气活血;太溪以补肝肾强筋骨,着重滋阴以固本。总而言之,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因病情轻重、人体适应性等不同,用针次数及效应并非截然都成正比。病程长,疗效低;病程短,疗效高;病情轻者疗效高,反之较低;疗程不同,疗效不同,但疗效不随着疗程的增加而提高。故其治疗在临床上除了选穴多以阳明经穴为主,注重补益,同时兼顾行气活血外,还是要依病人病情、年龄、机体反应等因素来考虑针灸疗程长短、留针时间、及刺激量大小。

吕发强[10]2016年在《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23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针药并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口服硫辛酸胶囊和降糖药物(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控制患者的血糖,使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采用静脉滴注前列地尔进行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患者临床的总有效率为91.3%,治愈率为43.5%。治疗后患者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腓肠神经SNCV、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腓总神经MNCV及最短F波潜伏期较之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患者采用口服药物与肌肉注射药物相结合进行治疗,促进了糖尿病患者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的改善,从而有效控制了糖尿病引起的一系列慢性并发症,其临床治疗效果显着,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杨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Meta分析[D]. 刘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3]. 针药并用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谭海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4].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D]. 关红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5].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文献整理与临床研究[D]. 高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6]. 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D]. 石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7]. 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

[8].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 张海燕, 邬伟魁, 李芳, 万亮琴, 宋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9].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选穴规律文献整理研究初探[D]. 刘树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0]. 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23例临床观察[J]. 吕发强.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标签:;  ;  ;  ;  ;  ;  ;  ;  ;  ;  

针药并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