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发光材料论文-刘昌键

纳米发光材料论文-刘昌键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发光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机钙钛矿,纳米材料,发光二极管,柔性白光器件

纳米发光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刘昌键[1](2019)在《无机钙钛矿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钙钛矿材料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光学稳定性。特别是具有量子尺寸效应的纳米级无机钙钛矿的性能更加优异:荧光光谱半峰宽窄,荧光量子效率高(PLQY≈90%),而且可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调节荧光光谱。这些优异的性质使它们在发光二极管、光探测器和激光等领域都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尽管如此,无机钙钛矿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合成无机钙钛矿纳米材料的过程中通常要用有机表面配体,所以当它们应用于光电器件时,量子点薄膜中含有大量绝缘的有机配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光电器件中载流子的传输。不仅如此,无机钙钛矿纳米材料较低的环境稳定性也制约了它们的多样化应用。而且,它们在光电领域潜在的辅助功能也有待挖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无机钙钛矿量子点表面配体密度的控制、稳定性的提高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后处理的优化改善了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器件性能,利用聚合物基质保护了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并构筑了基于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柔性白光发光二极管。除此之外,还探究了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在光电领域潜在的辅助作用,制备了聚合物/无机钙钛矿纳米杂化材料,得到了高性能的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后处理的优化策略,有效控制了其表面配体的密度,进而提高了其发光二极管的效率。首先利用热注射法合成了CsPbBr_3量子点,通过一系列测试,证明我们得到了高度单分散且排列密集的高品质产物。对CsPbBr_3量子点的团聚机理进行了讨论并且对其后处理过程中的离心方法和溶剂组合进行了优化。对比了基于优化前后得到的CsPbBr_3量子点的发光二极管的器件性能:优化后,器件的最大亮度可达到3592 cd/m~2,最佳电流效率可以达到5.0 cd/A,启亮电压为3.4 V,亮度和电流效率分别提高了7.1倍和9.6倍。证明了恰当的后处理方法可以明显提高CsPbBr_3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性能表现。(2)利用聚合物基质保护无机钙钛矿量子点,提高了它的环境稳定性,构筑了基于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柔性白光发光二极管,拓展了其在柔性电子领域的应用。首先利用后封装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大面积、发光均匀、透明、柔韧性、荧光颜色可调、良好的水热稳定性以及自支撑等优点的CsPbX_3量子点/聚合物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展现出理想的水热稳定性。此外,我们选择自主制备的柔性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板,利用CsPbBr_3/聚合物复合薄膜作为颜色转换膜,制备了基于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发光均匀的柔性白光发光二极管。(3)提出了共轭聚合物/无机钙钛矿纳米杂化材料制备方法,并基于此杂化材料得到了高性能的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利用物理掺杂的方法将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引入聚(9,9-二辛基芴)(PFO),制得了PFO/无机钙钛矿纳米杂化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分析,证明了该杂化材料的薄膜中产生了PFO的β构象。随着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含量的增加,PFO的β构象的含量也随之提高。基于含有40%CsPbBr_3量子点的PFO/无机钙钛矿纳米杂化材料的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展现出最好的性能。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可达到5.0 cd/A,最大亮度为2200 cd/m~2。相比于基于PFO的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电流效率和亮度都有很大的提高。证明了PFO/无机钙钛矿纳米杂化材料具有更高的载流子传输能力并对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性能有较大提升。与此同时,也揭示了钙钛矿量子点在光电子领域潜在的辅助功能。(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12-09)

丁佳[2](2019)在《科学家合成新型纳米发光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丁佳)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降雨强研究组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沙印林课题组合作,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发光材料。基于该类金纳米簇的双光子动力疗法具有空间选择性高,安全、高效,不需要避光期等优点,在肿瘤治疗尤其是脑胶质瘤(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1-25)

王婧姝,李雨陶,陈香姗,巩蕾,吴桐[3](2019)在《纳米CaF_2∶Eu~(3+)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LSS(Liquid-Solid-Solution)方法制备了不同Eu~(3+)掺杂量的CaF_2纳米发光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光致发光光谱(PL)对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晶粒尺寸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研究了Eu~(3+)掺杂量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u~(3+)掺杂的CaF_2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红光发光特性,Eu~(3+)最优掺杂量为15%,此时样品具有最大的发光强度;Eu~(3+)最大掺杂量为20%,样品的发光强度在这一掺杂量下反而减弱,这说明Eu~(3+)掺杂量的增加导致样品发生了浓度猝灭.(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寿周翔,孙燕,杨华云,胡克用[4](2019)在《基于纳米材料催化发光传感器阵列的有机气体检测与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2种典型有机挥发气体在6种纳米材料上催化发光特性的研究,设计了基于纳米材料催化发光的传感器阵列,并对不同传感单元上响应信号进行编码,建立不同物质和二进制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验显示,该传感器阵列可对丙酮、丁酮、乙醚、甲醇、乙醇等有机挥发气体进行有效识别,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较高、稳定性较好、响应速度快等特点。(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时代》期刊2019年11期)

李培礼,张长川,王伟烽,崔建东,罗闯[5](2019)在《磁性/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致化学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多巴胺(DA)在其表面自动氧化聚合形成核/壳结构纳米粒子(Fe_3O_4@PDA);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水相合成法合成了CdSe量子点,并由L-半胱氨酸修饰其表面;由制备的核/壳结构纳米粒子与CdSe量子点通过静电吸引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兼具有磁性和电致化学发光(ECL)的纳米复合材料。Fe~(3+)、Cu~(2+)、Cd~(2+)对复合材料ECL强度增强或猝灭的性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离子浓度与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利用此性质检测这些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郭春芳[6](2019)在《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制备和发光性能方面的改善性研究,以及在多色发光、白光材料、生物环境检测、光动力学治疗、太阳能电池、多功能纳米探针和医学成像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阐述了核壳型上转换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最后,展望了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市场前景,总结性地评述了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研究和改性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来源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鉴燕楠[7](2019)在《基于金属纳米材料和DNA放大技术构建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有许多恶性疾病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有的甚至会发展成癌症。准确检测不同肿瘤标志物对癌症的治疗非常重要。小分子microRNA(miRNA)作为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参与机体的许多功能,有望成为一种最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细胞内的过氧化氢参与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也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学标志物。灵敏地检测生物标志物,为防治人类疾病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手段。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被广泛地用来检测各种生物标志物。金属纳米材料有机地结合了金属材料和纳米材料的优良特性,合理利用其催化性能或者光学性能等以检测癌症标志物,将会在预防癌症方面产生良好的效果。DNA信号放大技术以其反应条件简单温和、信号放大效率高而备受关注。因此,将不同功能的金属纳米材料与有效的光信号放大技术引入生物传感器以检测生物标志物对于研究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1)对DNA信号放大技术进行初步研究,设计了一种环保地、灵敏地检测miRNA的方法。利用水热法制备联吡啶钌功能化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加入少量的汞离子后材料的框架裂解,大量的发光离子联吡啶钌从材料框架内释放,产生强烈的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calluminescence,ECL)信号。目标miRNA的加入使两个发卡探针之间发生杂交链反应,并在传感表面形成长链DNA。利用上述原理构建一种ECL传感器将目标物的检测定量,从而灵敏地检测miRNA。(2)将金属纳米材料与低成本的纸微流控技术相结合,设计并构建了一种灵敏检测细胞内过氧化氢的ECL细胞传感器。将金属纳米材料的ECL性能与信号放大性能和二茂铁对发光团的信号抑制作用结合在了一个实验体系内。将金纳米粒子负载到联吡啶钌@二氧化硅上,得到光信号更强的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继续往体系中加入DNA链修饰的二茂铁分子,二茂铁分子抑制发光探针的信号,使“信号关闭”。工作区域的金钯纳米粒子对加入的细胞内过氧化氢有催化效果使其产生羟基自由基,进一步断裂DNA链,二茂铁分子离开体系,使“信号开启”。利用上述机理可以灵敏地检测细胞及细胞内的过氧化氢。(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6)

唐云[8](2019)在《基于聚(6-羧基吲哚)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研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发光(ECL),又称电致化学发光,是指在电极表面产生的物质经过电子转移反应形成激发态,从激发态再返回基态的过程中产生光辐射的现象。ECL是电化学和化学发光的巧妙结合,具有操作简单、光学背景噪音低、发光纯度高、灵敏度高等优点。电极修饰材料是影响ECL传感器灵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聚吲哚类纳米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电性,在传感器中常作为电极修饰材料。利用不同官能团修饰聚吲哚纳米材料,可以调节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而且通过不同基团的相互作用,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比较容易地固定在电极表面。花状金纳米粒子(FGNs)是一种具有优异导电性的纳米花状结构,可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并与聚(6-羧基吲哚)(PICA)形成纳米复合材料,使材料的性能得到较大提高。石墨烯量子点(GQDs)作为一种新型碳材料,具有环境友好、低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征,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聚(6-羧基吲哚)/花状金纳米粒子(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为电极修饰材料,以GQDs为ECL发光体,构建了叁种新型的ECL生物传感器,主要内容如下:1.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首先,采用一步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GNs修饰电极,并以此为基础,制备了新型的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循环伏安曲线测试表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和氧化还原稳定性。扫描电镜图表明,复合材料呈现疏松多孔的花状核-壳结构,不仅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而且可有效减小离子扩散距离,提高电极导电性。制备的GQD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且稳定的ECL强度。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与GQDs的优异性能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实现ECL信号放大,拓宽其在ECL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潜力。2.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检测凝血酶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和GQDs构建了一种灵敏检测凝血酶的ECL适体传感器。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快的电子转移速率,作为电极修饰材料可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氨基修饰的凝血酶适体1链(TBA1)与带羧基的PICA/FGNs通过亲核反应共价偶联到电极表面。球状金纳米粒子(AuNP)连接的GQDs-DNA S3和凝血酶适体2链(TBA2)作为ECL信号探针。AuNP的存在可以增加GQDs的负载量,两者的结合具有双重信号放大效应。该ECL适体传感器显示出较宽的线性范围0.001-10 nM、较低的检出限0.05 pM,以及良好的稳定性、选择性和重现性。同时,该适体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实际人血清样品中的凝血酶,对生物蛋白的临床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3.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的免标记电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检测黄曲霉毒素B1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及GQDs和棒状金纳米粒子(AuNRs),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免标记ECL适体传感器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B1)。通过电化学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的花状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加速电子转移并增加电极的比表面积。GQDs和AuNRs通过层层滴涂法修饰到电极表面。AuNRs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可有效改善ECL信号,同时提高适体的负载能力。在优化条件下,该ECL适体传感器对AFB1表现出准确灵敏的分析性能,检测范围为0.01-100 ng mL~(-1)之间,检测限为3.75 pg mL~(-1)。同时,该适体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选择性和重现性,在食品安全监测和环境分析中具有潜在应用。4.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检测前列腺抗原基于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和GQDs开发了一种检测前列腺抗原(PSA)的夹心型ECL免疫传感器。核-壳结构的花状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电极修饰材料,不仅用于固定一抗(Ab1),而且能够提高电极的电导率。GQDs通过酰胺键固定在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PEI-GO)上,并在此基础上修饰AuNP,所得的AuNP/GQDs-PEI-GO复合物用于连接二抗(Ab2)。通过PSA与Ab1和Ab2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将GQDs连接到电极表面。PICA/FGNs纳米复合材料、AuNP和PEI-GO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GQDs的ECL信号。在优化条件下,该ECL免疫传感器在1 pg mL~(-1)-100 ng mL~(-1)范围内对PSA具有特异性响应,检测限低至0.44 pg mL~(-1)。同时,该免疫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有望为PSA和其他生物标记物的真实样品检测开辟新的检测途径。(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4)

张磊[9](2019)在《基于黑磷纳米材料的电致化学发光新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对黑磷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的研究,开发出新的电致化学发光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通过液相剥离法结合高速离心合成了黑磷量子点(BPQDs)。通过高分辨率透射显微镜(HR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拉曼光谱表征BPQDs的表面形态和厚度,平均尺寸为8.2nm左右。在中性条件下,研究了BPQDs修饰的玻碳电极在Ru(bpy)_3~(2+)中的电致化学发光(ECL)行为。没有共反应物的情况下,在修饰电极上获得强阳极ECL信号,与空白电极相比,修饰电极上的信号增强了近叁个数量级。电化学结果表明BPQDs可以显着催化Ru(bpy)_3~(2+)的氧化过程,这意味着BPQDs可以作为Ru(bpy)_3~(2+)的共反应物并与其作用产生很强的光发射。多巴胺可与Ru(bpy)_3~(2+)的氧化产物反应,并显示出对ECL发射的明显抑制作用。可以在0.1nM-50nM的范围内灵敏地检测多巴胺,检出限为0.022nM。目前的工作表明,BPQDs是一个潜在的ECL平台,并且有望用于制造新型ECL生物传感器。2.在水溶液中,通过液相剥离结合高速离心从BP晶体上剥离出黑磷纳米片(BPNS)。通过TEM,XPS,AFM,拉曼光谱,UV-vis吸收和荧光光谱表征合成的BPNS的形态。合成的BPNS呈现多层结构,横向长度约为300nm,可在380nm发出荧光。制备了BPNS修饰的玻碳电极(BPNS/GCE),在中性条件下,以叁丙胺(TPrA)为共反应物,在修饰电极上获得了强阳极电致化学发光(ECL)信号。过氧化氢对阳极ECL信号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被灵敏地检测。在1-1000nM的范围内,ECL强度的降低值与H_2O_2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96nM(3σ)。所提出的修饰电极具有高灵敏性和良好的稳定性。结果揭示了BPNS在ECL研究中的新特征,以及2D纳米复合材料在ECL传感领域的潜在应用。3.黑磷量子点(BPQDs)可以与Ru(bpy)_3~(2+)反应产生强阳极电致化学发光(ECL)信号。然而,BPQDs的不稳定性和缺乏功能基团限制了其在ECL生物传感器中的进一步应用。通过将BPQDs镶嵌到苯乙烯-丙烯酰胺(St-AAm)共聚物纳米球中来合成均匀尺寸的BPQDs-St-AAm纳米球(BSAN)。相当数量的BPQDs可嵌入纳米球中,并与Ru(bpy)_3~(2+)反应生成强阳极ECL信号,与单独的BPQDs产生的信号强度相当。氨基聚合物赋予BPQDs与DNA连接的能力,并可用于制备能灵敏检测溶菌酶ECL适体传感器。所提出的适体传感器在0.1-100 pg mL~(-1)浓度范围内可以对溶菌酶进行灵敏检测,并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检出限为0.029 pg mL~(-1)(3σ)。这说明了BP纳米材料的ECL传感应用有望用于检测各种蛋白质。(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3)

强琴平[10](2019)在《叁种典型稀土离子掺杂微/纳米氟化物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镧系元素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材料是一种可以将低能量的近红外光转化为高能量的紫外或可见光的无机晶体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在3D显示技术、温度传感器、上转换(UC)激光器、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而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较低的上转换发光效率限制了这些材料在诸多领域的应用。与氧化物基体系相比,氟化物具有低声子能量,从而降低稀土离子激发态的猝灭。本博士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稀土掺杂的叁种典型的氟化物BaLiF_3、NaLuF_4和NaGdF_4为研究对象,以提高上转换发光强度为切入点。从而推进上转换材料在多色显示、温度传感、光学加热等方面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湿化学合成了一系列xmol%Yb,1mol%Ho/1mol%Er/1mol%Tm共掺BaLiF_3微晶,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基质成相、形貌尺寸和发光性能等特性的影响。研究在不同pH值下样品的溶解再结晶的过程及其对形貌的影响。研究其可能的生长机理。研究Yb~(3+)浓度掺杂对BaLiF_3:xmol%Yb,1mol%Ho上转换发光的影响。并研究Li~+离子掺杂增强Er~(3+)-Yb~(3+)共掺的BaLiF_3微晶的上转换发光机制。为BaLiF_3微晶在生物以及多色发射的微米器件领域的应用打下基础。2研究Li~+掺杂对NaLuF_4:Ln(Ln=Yb,Ho,Er and Tm)纳米/微米晶体、形貌和尺寸的影响。探究通过Gd~(3+)离子的掺杂和制备工艺两条路径,合成良好的NaLuF_4:10mol%Yb,1mol%Ho,xmol%Li(0≤x≤20)单相样品。研究NaLuF_4:10mol%Yb,1mol%Tm,xmol%Li(0≤x≤20)样品的发光强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探究异常增强的红光(695nm)发射机制。在Li~+掺杂的NaLuF_4:10mol%Yb,1mol%Er,xmol%Li(0≤x≤18)晶体中,探究占据位点的情况和对样品形貌的影响,Li~+掺杂浓度对提高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效率的机制。3.研究了Mn~(2+)离子掺杂对基质形貌尺寸、发光性能、温度传感和光学加热等特性的影响。主要包括NaGdF_4:20mol%Yb,1mol%Tm,xmol%Mn、NaGdF_4:20mol%Yb,1mol%Er,xmol%Mn与NaGdF_4:20mol%Yb,1mol%Ho,xmol%Mn样品,其发光颜色覆盖了从蓝光到近红外光的区域。系统研究了Mn~(2+)对这叁种材料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同时,探究其能量传递的机制。研究由激发功率引起的FIR变化和光学加热性能,为上转换纳米颗粒在光谱调控,多色输出、温度传感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纳米发光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丁佳)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降雨强研究组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沙印林课题组合作,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发光材料。基于该类金纳米簇的双光子动力疗法具有空间选择性高,安全、高效,不需要避光期等优点,在肿瘤治疗尤其是脑胶质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发光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昌键.无机钙钛矿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器件[D].南京邮电大学.2019

[2].丁佳.科学家合成新型纳米发光材料[N].中国科学报.2019

[3].王婧姝,李雨陶,陈香姗,巩蕾,吴桐.纳米CaF_2∶Eu~(3+)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寿周翔,孙燕,杨华云,胡克用.基于纳米材料催化发光传感器阵列的有机气体检测与识别[J].计算机时代.2019

[5].李培礼,张长川,王伟烽,崔建东,罗闯.磁性/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致化学发光性能[J].化学世界.2019

[6].郭春芳.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

[7].鉴燕楠.基于金属纳米材料和DNA放大技术构建电化学发光传感器[D].济南大学.2019

[8].唐云.基于聚(6-羧基吲哚)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研制与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

[9].张磊.基于黑磷纳米材料的电致化学发光新体系构建[D].安徽工业大学.2019

[10].强琴平.叁种典型稀土离子掺杂微/纳米氟化物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9

标签:;  ;  ;  ;  

纳米发光材料论文-刘昌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