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闲话》研究

《豆棚闲话》研究

李国明[1]2008年在《拟话本小说式微时的闪光》文中指出《豆棚闲话》是一部未曾被遗忘却稍显关注不足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虽然未完全脱尽话本的外衣,但是,与明清其它拟话本小说相比,它蕴涵了许多新的元素,在当时是一部前锋性的作品。这些新的元素与现代小说血脉贯通,给人带来强烈的惊奇感。其所以如此,是由于艾衲居士在传统小说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结构的变形、叙事角度的转换、情节的淡化、心理刻画和环境描写的加强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豆棚闲话》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石昌渝在《中国小说源流论》中认为“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如果在《豆棚闲话》的起点上再向前迈进,那就要走进近代小说的范畴”。《豆棚闲话》是一部意义深刻而独特的小说集,它的魅力需要人们细细去品味与挖掘,它的得失需要后人给予公平的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豆棚闲话》研究,来认识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笔者以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豆棚闲话》为主要研究版本,并参考其他版本来进行综合研究。全文主体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作者与作品进行梳理,为下面的研究提供一份翔实的材料基础。第二部分,从思想、艺术手法、语言等方面,探讨《豆棚闲话》对白话短篇小说体制结构的革新,以及在白话短篇小说叙事技巧方面的成熟化;论述了《豆棚闲话》对后现代主义艺术方法的运用,以及其在语言上的新特点。第叁部分:论述《豆棚闲话》难以化解拟话本式微的历史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原因以及文学自身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豆棚闲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对《豆棚闲话》文本的仔细研读及重新审视,笔者认为《豆棚闲话》在中国白话小说发展史上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对后世小说框架、结构的创新以及在叙事上所独具特色的影响上,而且表现在《豆棚闲话》迥异于其他话本小说的内在精神上,都彰显了作者求新求变的努力。本文试图对《豆棚闲话》作进一步深入研究,重点阐述它处于---白话短篇走向式微,长篇章回开始兴起---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特殊位置,以及向近代小说范畴迈进的特征。作为一种行将没落的的文学样式,它摆脱不了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最终走向了衰亡,成为一种余响:作为新体的萌芽,它又具有许多新鲜的因素,从而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莉[2]2014年在《《豆棚闲话》的叙事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棚闲话》是清代艾衲居士创作的一部独特的话本小说,全书共十二则故事,以“豆棚”为主线串联成篇。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豆棚闲话》的叙事艺术,以期深层次地挖掘其思想内涵。艾衲居士对《豆棚闲话》的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方式的独特处理,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叙事张力。《豆棚闲话》突破了传统拟话本小说相对单一的叙述者和叙事层次,出现多层次的叙述者进行多层次的叙事,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同时达到了作者顺利阐述思想及价值观的目的。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论述学术界对《豆棚闲话》的研究现状。运用叙事学的方法对《豆棚闲话》的研究仍有诸多薄弱之处,因此,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地分析,指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主要解析《豆棚闲话》的叙事结构。结合学术界对《豆棚闲话》的叙事结构的研究,加之对文本地解读,文章从四个方面阐明《豆棚闲话》叙事结构的独特性。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将其与《十二楼》进行对比,进而探究其在话本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第二章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者和叙事角度两个方面研究《豆棚闲话》。文章从两个全新的角度:叙述者的多层次性和参与故事的程度,对叙述者进行剖析。并从第叁人称限知客观叙事、第一人称限知客观叙事和第叁人称全知主观叙事叁个方面着重阐释了叙事视角的流动性。第叁章主要从现实的叙事层、被讲述的故事层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叁个方面对《豆棚闲话》的叙事层次进行阐述。探究《豆棚闲话》叙事层次的特殊性,思考作者采用这种叙事方式的意图。第四章建立在解读文本思想内涵的基础之上,分别从纳凉场所、“讲学书院”、精神桃花源和现实社会四个方面剖析《豆棚闲话》的叙事空间。揭示豆棚的特殊意义。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所阐述观点的总结。

孙洁[3]2011年在《《豆棚闲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豆棚闲话》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独具特色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以叙事学的眼光来审视《豆棚闲话》,可以看到它的诸多叙事特色。尤其艾衲居士对框架结构和叙述层次的处理,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叙事张力。小说多种叙事视角的相互转换,突破了传统拟话本叙述者全知全能的单一视角,增强了《豆棚闲话》的可读性。作者的遗民身份导致作品思想有颇多矛盾冲突之处,《豆棚闲话》中的遗民思想也是值得挖掘论述的内容。《豆棚闲话》没能名扬小说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作品自身的缺陷,也有体裁和时代环境的原因。本文试图对《豆棚闲话》进行整体研究,力求更为深入地解读这部作品,对其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本论文主体部分共四章,且前有绪论后有结语。具体如下:绪论部分论述了学术界对《豆棚闲话》研究的现状,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指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其范围。第一章,主要论述《豆棚闲话》及其成书的时代背景。介绍了《豆棚闲话》及其作者艾衲居士的基本情况,探讨《豆棚闲话》的版本、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动机,同时简要分析《豆棚闲话》在小说史上的特殊地位。第二章,借鉴中、西方的叙事学理论,从框架结构、叙述者、叙事角度、叙事层次四个方面对《豆棚闲话》的叙事特征及功能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豆棚闲话》在叙事艺术上的特色和创新。第叁章,主要是对《豆棚闲话》思想内涵的剖析。笔者将结合明清易代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对《豆棚闲话》故事中的遗民思想进行分析。第四章,分两节来探讨《豆棚闲话》对后世小说、戏曲创作的影响,并从自身缺陷和客观环境两方面分析其在小说史上受到冷落的原因。结语部分主要概括了艾衲居士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总结本文要阐述的主要观点。

林奥妮[4]2018年在《《豆棚闲话》研究》文中指出《豆棚闲话》作为清初广为流传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后世对作者考证及小说版本情况较为关注。小说中以“豆棚”为线索结构全篇,各则故事独立成章,展现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魅力。艾衲居士在十二则故事中塑造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让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独领风骚。小说中所展现的江南地域风情更让读者领略别样的江南文化气息,对以往小说的继承与发展,凸显其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前人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内蕴及叙事领域,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豆棚闲话》的内容及特色展开研究,重点论述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江南地域特色,力求更深刻全面地解读该作品。本论文共分五章,包含绪言和结语,详情如下:绪言主要关于本论文的选题说明和研究现状。通过了解学界对《豆棚闲话》的研究情况,对相关的论着和论文进行梳理,总结前人研究的经验成果并提出自己的新思路,进一步阐释本论文的学术价值。第一章《豆棚闲话》的作者与版本。首先介绍关于艾衲居士籍贯及身份的不同说法,其次整理了小说的版本情况及相应的成书时间,简述小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第二章《豆棚闲话》的社会风貌。艾衲居士在小说中通过对历史典范的颠覆、对不良世态的揭露、对淳朴时风的颂扬,表露出他对时风世态的关注,揭示了明清易代之际残酷社会现状。婚恋关系的破裂、因果轮回的惩戒、善始善终的显扬使小说从传统话本小说中脱颖而出,寓教于“闲”中警醒世众。第叁章《豆棚闲话》的叙事特征。结合中西方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者、叙事层次、叙事视角等叁方面深入分析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功能,探讨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之处。第四章《豆棚闲话》的江南地域特色。小说几则故事中展现了江南独有的地域风貌,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彰显了江南地区的风俗习惯,从而感受在风土人情背后所隐含的地域文化特色。第五章《豆棚闲话》的文学价值。分别讨论《豆棚闲话》对后世小说作品及戏曲作品的影响,从小说的题材、语言、立意等方面分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通过《转天心》及《豆棚闲戏》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小说对戏曲的影响。结语论述该书对中国文学史所做的贡献及其小说史地位,同时总结本论文论述观点。

李国明[5]2007年在《豆棚闲话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豆棚闲话》处在白话短篇走向式微和长篇章回开始兴起的交接点上,在小说体制的演变飞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国内研究者应有的重视。尽管如此,它在小说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笔者把史料考证与文本研究相结合,推动《豆棚闲话》研究向纵深发展,希望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贾琳[6]2005年在《《豆棚闲话》遗民思想及讽刺艺术初探》文中指出清初白话小说集《豆棚闲话》的作者艾衲居士具有遗民身份,然而以往很少有人从“遗民文学”的角度对《豆棚闲话》的思想内涵作全面的概括分析。本论文尝试将散在各篇、深隐于情节背后的遗民思想加以挖掘论述,结合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背景,探讨《豆棚闲话》的总体思想主旨;并借助对艾衲居士创作思想的研究,揭示遗民知识分子于易代之际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此外,《豆棚闲话》不同寻常的思想内涵,又决定其不同寻常的外在表现形式;该书独到的讽刺艺术,也是本论文的探讨重点之一。全文分为四部分。前言部分说明选题的原因和意义,综述《豆棚闲话》的研究状况,并考证、坐实《豆棚闲话》作者艾衲居士的遗民身份。第一章,从明清易代的历史大背景入手,通过对《豆棚闲话》中有关篇目的分析,揭示艾衲在历史的动荡中对晚明败亡教训的反思,以及对满清暴政统治的隐喻式斥责。结合有关篇目,揭示遗民生存的两难境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遗民”情结不断淡漠的原因。第二章,旨在诠释艾衲在易代之际所作的文化反思。艾衲对佛、老“空柔”学说的批判,是希冀抑彼扬此,恢复并巩固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艾衲通过对儒家旧有天道观的批判以及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宣扬,以文化救亡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遗民思想及立场。第叁章,通过对中国小说讽刺传统发展流变的分析,对《豆棚闲话》的讽刺艺术进行分类比较,从寄寓性讽刺、具有劝惩意义的写实性讽刺、纯写实性讽刺叁个角度说明《豆棚闲话》在讽刺艺术手法上的突破,从而肯定它对后世讽刺艺术(尤其是纯写实性讽刺艺术)的发展所起的不容低估的奠基作用。

许敏杰[7]2014年在《《豆棚闲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与同时代文人在小说创新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的小说形式的分化和决裂,这种决裂同样体现在中国白话小说自身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方面。艾衲居士本身正是白话小说的自觉革新者。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说明和《豆棚闲话》的研究现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对当前该着作的相关研究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第二章论述艾衲居士其人和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在《豆棚闲话》中的流露。他是前明遗民,作为儒家的虔诚弟子,他经历了家国之殇、离乱之苦。在节操守变的巨大考验面前,备受煎熬的儒生,必须为自己的立场寻求出路。最终,他没有学死国死节的史可法,对新朝抱有希望,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只得隐居乡野,将自己的遭遇化为文学作品的灵魂,不再盲目尊崇儒家教条,着述文章亦不再中规中矩,开始“离经叛道”的“化嬉笑怒骂为文章”、“莽将二十一史掀翻”。《豆棚闲话》正是基于这样的契机创作完成的。第叁章依据白话小说发展的历史,论述艾衲居士和他的《豆棚闲话》所处的文学环境及艾衲居士的文人思想意识即他的自觉创新意识,并由此得出《豆棚闲话》在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和意义。第四章论述《豆棚闲话》别具一格的结构形式。这种讲述故事的结构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上可谓第一人,它不仅体现在叙事的人物不固定性,还有错综复杂的叙述层次,更有他安排讲述故事的数量词“十二”上,中国人对“十二”的理解是独特的,表达了一种地域文化色彩。第五章重点论述衲居士和他的《豆棚闲话》对后世戏曲文学的影响。首先是由《豆棚闲话》其中所写某则或某几则故事改编的戏曲文学,如与其时代相距较近的唐英《古柏堂戏曲集转天心》、范希哲《叁幻集》中的《豆棚闲戏》,出自《豆棚闲话》中的叁则翻案故事;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文学形式,如清乾隆间曾衍东写过一部文言小说集《小豆棚》。光绪年间项震新就在该书的《序》中称其为《小豆棚闲话》。可见《豆棚闲话》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

杨智慧[8]2010年在《《豆棚闲话》与“叁言”叙事艺术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以来,以“叁言”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掀起了拟话本小说的创作高峰,且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和叙事规范,比如每篇小说都有固定的篇首诗词、入话、正话、篇尾诗词;特有的“说书人”叙事口吻;说教色彩浓重等等。此后的拟话本小说作者一直将其奉为圭臬,以此为标准来进行创作。而明末清初艾纳居士的拟话本小说《豆棚闲话》在内容、形式等很多方面都突破了传统拟话本小说的叙事套路,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叙事手法:《豆棚闲话》运用叙事框架,构建了多层叙述层次;作者构建了一个在豆棚下聚众闲话的“豆棚世界”,在这里,乡老们畅所欲言,互讲故事,形成了特有的小众话语空间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拟话本小说的近代特点,因此石昌渝称之为是话本小说演变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清初问世之后,《豆棚闲话》也被屡次刊印,但随着拟话本小说的衰落却淡出人们的视野。前人对《豆棚闲话》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豆棚闲话》内容、叙事、思想等领域的单一研究。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通过《豆棚闲话》与传统拟话本小说的代表“叁言”的叙事艺术的比较研究,清晰直观的发掘出《豆棚闲话》在叙事方面较之传统拟话本小说的改革和新变。从而帮助我们重新诠释《豆棚闲话》,并系统研究和把握《豆棚闲话》在叙事学方面所体现出的拟话本小说的进步性和近代转型趋势。本文主体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豆棚闲话》的研究现状。包括近年来学术界对《豆棚闲话》的版本和作者的研究,以及对《豆棚闲话》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比较《豆棚闲话》与“叁言”的创作动机之异同;第叁部分比较《豆棚闲话》与“叁言”话本形式之异伺;第四部分又分为叁个小部分,分别通过叙述者与叙述分层、叙事视角和叙事意象几个方面的内容来重点比较《豆棚闲话》与“叁言”的叙事手法之异同;而这一部分也会得出和探讨《豆棚闲话》对于整体性话语空间的营造和“豆棚”这一意象对于“小众”话语消解宏大历史叙事这两个创新式命题。第五部分主要是在以上几部分内容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豆棚闲话》的近代性与拟话本小说的近代转型。《豆棚闲话》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话本小说形式的藩篱与桎梏,从形式上完成了白话短篇小说近代转型的初步探索。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文学本身的缺陷,使得这种探索没能抛砖引玉,发扬光大。而《豆棚闲话》的改革对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容置疑的推动作用,它的新变也需要我们再作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孟敏[9]2010年在《《豆棚闲话》形容词研究》文中提出在语言的构成成分中,词汇对社会变化的反映最迅捷、最敏感,语法则相对稳定。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能最直接地反映出语言的发展变化;语法作为语言的组词造句的规则,有指导、调节语言实践的作用。’专书词汇研究则是汉语史词汇研究的基础组成部分。专书,尤其是白话小说,具有通俗化、民间化、口语化的语言特征,能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某一时期的词汇和语法面貌。本文尝试对《豆棚闲话》这部白话小说的形容词进行系统地描写,以期能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一点贡献。目前,对《豆棚闲话》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其词汇面貌和语法面貌尚未被人们重视和研究,因而,对这部小说的词进行探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富有意义了。此外,形容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对其进行探究分析也有助于汉语的教学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豆棚闲话》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意义,对《豆棚闲话》的语料价值和版本问题一一作了评述,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豆棚闲话》形容词的界定。首先对形容词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简要概述,总结了汉语词类划分采用的几种标准,介绍了形容词界定和分类的标准,然后对《豆棚闲话》形容词进行了具体界定。第叁章,《豆棚闲话》形容词的构成情况。首先从音节角度看,分为单音形容词和多音形容词两类。其中,多音形容词包括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然后,深入分析了单音形容词的多个义项和多音形容词的内部词素关系。第四章,《豆棚闲话》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分析了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即它们充当谓语、定语、补语、状语、宾语、主语的情况。第五章,《豆棚闲话》形容词的构形、语用和其他特点。分析形容词的构形特点,总结形容词的语用特点,探讨形容词的连用现象及其他特点。

廖加[10]2012年在《从《豆棚闲话》看《汉语大词典》的补订》文中认为本文以《豆棚闲话》中的词语为研究对象,并比照《汉语大词典》,运用统计、比较、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豆棚闲话》中的词语进行穷尽性调查,把研究调查得出的结果逐一与《汉语大词典》进行核对,力求发现并纠正《汉语大词典》在处理和收录相关词条时存在的词条失收、义项遗漏、书证缺失或滞后等问题,希望能为《汉语大词典》的补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豆棚闲话》内容、版本及研究现状,并交代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汉语大词典》词条拾遗。主要是对《汉语大词典》未收《豆棚闲话》的11个词条进行详细的描写和考释。第叁章《汉语大词典》义项补缺。主要是通过对9个词语的释义进行考察,弥补《汉语大词典》义项失收的不足。第四章《汉语大词典》书证增补与调整。主要是考察《汉语大词典》中没有书证,或书证滞后,或书证乱序的136个词语,提出增补与调整的建议。第五章结语。总结本文的基本观点,并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拟话本小说式微时的闪光[D]. 李国明. 曲阜师范大学. 2008

[2]. 《豆棚闲话》的叙事学研究[D]. 秦莉. 兰州大学. 2014

[3]. 《豆棚闲话》研究[D]. 孙洁. 扬州大学. 2011

[4]. 《豆棚闲话》研究[D]. 林奥妮. 辽宁师范大学. 2018

[5]. 豆棚闲话研究综述[J]. 李国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

[6]. 《豆棚闲话》遗民思想及讽刺艺术初探[D]. 贾琳. 首都师范大学. 2005

[7]. 《豆棚闲话》研究[D]. 许敏杰.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8]. 《豆棚闲话》与“叁言”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 杨智慧.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9]. 《豆棚闲话》形容词研究[D]. 孟敏. 山东大学. 2010

[10]. 从《豆棚闲话》看《汉语大词典》的补订[D]. 廖加. 广州大学. 2012

标签:;  ;  ;  ;  ;  ;  

《豆棚闲话》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