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老人需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养老院老人需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杨锐[1]2004年在《养老院老人需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模式的变更,社会养老成为养老的主要模式。当老人处于社会养老模式中时,他们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他们是否能适应这种生活状况和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特殊生活等等是给心理应用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需要作为养老院老人精神发展的基本动力,影响着其行为模式的选择、社会适应及身心健康,只有总结分析研究对象需要的内容特点,才能对症下药,进行多方面社会调适。西方需要理论研究很多,从近代到现代都讨论了需要的特点、内容等问题,其中以马斯洛和马克思在需要理论中做出的成就最为突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具体历史性特点的需要观。通过对需要理论的分析比较,我们确定了需要的层次性,有高级需要、低级需要,但都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高级需要为人类所特有,它的追求满足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的依存性,人的全部需要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多种需要的凝结体;需要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的需要与它息息相关,人在社会中,需要也同样要在社会中满足;需要本身是具有相对性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需要的基本内容虽然不会发生变化,但社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需要侧重点及结构不同,反过来导致的对社会要求也不同。 需要与社会是互动的关系。以社会环境支持和养老院老人需要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来考察养老院老人需要的问题。理解他们的需要时,一方面要确认养老院老人在这种非常态养老模式下的基本需要及其特点,另一方面要了解老人的个人关系网络与他们需要满足之间的重要关联。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开始进行研究,访谈法和问卷法的结合研究表明老人对于物质需要的水平较低,而精神需要的水平较高,说明养老院老人生活的空间范围虽然缩小,但对精神生活的质量要求并没有降低,同样要求与社会之间进行交流。健康和照顾上的需要水平较高说明养老院老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同时这个调查还说明与养老院老人需要状况相关的年龄、性别等10项因素。 在此研究结果的启发下,提出四点关于科学建设发展养老院的建议,在养老院建设方面采纳空间的可进入性,发展社区养老功能,对老人的照顾方面提高对高龄老人的科学护理。最后一点是针对老人心理活动方面的建议,要充分关注老人的社会回归,对养老院建设方面的建议属于生活回归,老人心理精神上的回归要倚助于社会的关注。社会工作者要加强对于老人心理方面的研究,解决面对老龄化而引发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改变所带给老人的困扰。同时,正确引导老人的家人处理与老人的关系,弥补非家庭养老方式带给老人心灵上的空虚,重视老人的亲情依赖需要。

史蕾[2]2007年在《怀旧治疗对机构养老老年人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抑郁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已有的躯体疾病恶化、残疾的危险性增高、晚年生活质量下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抑郁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如何及时的预防、干预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群体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和医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怀旧治疗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助于协助老年人从鲜活的往事中找回自我,维持自我概念,改善认知功能,减轻忧虑及混乱的状态,提高自尊心,增强自主性及对生活的满意度。白Butler提出怀旧治疗的设想以来,国外研究者已进行了多项有关怀旧治疗对于改善老年人认知、情绪、自尊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来怀旧治疗对缓解老年人抑郁的作用效果更多的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同时,怀旧治疗也被广泛的运用到老年护理机构中,其效果受到肯定。目前国内对老年抑郁的识别与干预方面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见到有关怀旧治疗运用于老年抑郁的研究报道。同时干预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家庭、社区及医院中的老人,很少有研究对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的抑郁症状进行筛查并给予心理干预。然而,随着社会老龄化水平的加快,“空巢”老人家庭的不断增多,老年人照顾需求增加与家庭照顾资源稀缺之问的矛盾日趋突出,养老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人是全社会所有老人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本研究尝试将研究对象选择在机构养老环境下的老年人中,首先选择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运用老年抑郁量表(GDS)、社会支持量表(SSRS)以及自行编制的社会人口资料调查表对养老机构中老人抑郁症状进行调查,分析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怀旧治疗的现有研究经验,广泛征求心理学专家及护理学专家意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的怀旧治疗干预内容和实施方案,并运用怀旧治疗对有轻中度抑郁症状且无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进行了心理干预试验研究,实施治疗过程中,进行认真的访谈记录,深入分析访谈内容,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比较全面、客观的阐述怀旧治疗对缓解机构养老老人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为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同时为护理机构制定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模式,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目的通过调查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并探讨怀旧治疗对缓解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对象与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广州某省级养老院老年抑郁状况进行现况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调查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以性别及年龄分层,抽取年龄≥60岁且无严重认知、听力障碍、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的老人410名进行调查,最终顺利访谈并成功记录有效问卷379份,问卷有效率为92.43%。其中男性132名(34.83%)、女247名(65.17%),年龄60—102岁,平均80.51±7.36岁。使用的调查问卷包括:自编社会人口资料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GDS)中文版、简易精神状态筛查表(MMSE)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录入、统计与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第二部分在现况调查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怀旧治疗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完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探讨怀旧治疗对减轻机构养老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增加抑郁缓解率,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效果。本研究对象选择在常住广州市某省级养老院中有轻中度抑郁情绪的老人,经本次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再次筛选后,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0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人。对照组正常生活,干预组接受为期六周,连续八次的怀旧治疗,其中最初两周每周干预两次,之后四周每周一次,每次干预持续时间为30—45分钟。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两个时间点,以心理测评量表:老年抑郁量表(GDS)中文版、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进行测评,以比较治疗效果。在治疗进行过程中,进行认真的访谈记录,深入分析访谈内容,进行针对个案的定性研究,并将定量研究的结果与定性研究的结果结合进行分析。以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录入、统计与分析。使用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协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379名被试老人中,有146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GDS≥11分),总发生率为38.52%,其中轻度抑郁者116人,占总体被试老人的30.61%,中重度抑郁者30人,占总体被试老人的7.91%。GDS平均分为9.88±6.63,显着高于国内贾守梅等报道的621名社区老人GDS的平均分6.42±5.13(t=10.17,P<0.001)。2、社会人口学因素对老年抑郁症状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职业、受教育程度对抑郁的影响显着,农民组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其它职业组,差异有显着性(X~2=9.651,P=0.022)。文盲组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于非文盲组,差异有显着性(X~2=10.748,P=0.001)。此外,入住养老院时间短以及无任何兴趣爱好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各组间的抑郁发生率的差异在本研究中未见有统计学意义。3、老年人对于自我状况的主观评价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自评生活自理能力、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以及生活满意度较好的老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显着低于自评结果较差的老人,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社会支持的总分显着低于国内常模34.56±3.73(t=18.14,P<0.001)。有抑郁症状的老人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叁方面得分显着低于无抑郁症状的老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客观支持得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t=0.795,p=0.427)。5、运用怀旧治疗进行干预后,干预组GDS分值相对于干预前有显着下降,经t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4,P<0.001)。对照组GDS分值在六周后虽也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9,P=0.123)。经协方差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的GDS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20,P=0.001)。经过六周的怀旧治疗,干预组的老人抑郁症状缓解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的老人,(X~2=5.674,P=0.017)。6、经过六周的怀旧治疗,干预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相对于干预前都有所升高,t检验表明在一般健康状况(GH)、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叁个维度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正常生活(未接受怀旧治疗)六周后,健康调查问卷(SF-36)测得除生理机能以外的各维度比六周前略有升高,但经t检验,各个维度干预前后的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各个维度均分的比较中,经协方差分析,在一般健康状况(GH)、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叁个维度上,干预组的分数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抑郁是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人是全社会所有老人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根据老人心理健康的特点,在老年照护中给予其必要的心理和社会支持,是当前提高和完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中值得重视的问题。2、社会人口学因素对老年抑郁症状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职业、受教育程度对老年抑郁的影响明显。自评生活自理能力、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以及生活满意度较好的老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显着低于自评结果较差的老人。生活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不好,没有享受到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应引起社会的关注。3、在养老机构中实施怀旧治疗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缓解抑郁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群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晚年生活质量,对促进社会的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4、怀旧治疗的实施方案应根据现实环境并结合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实施怀旧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引导的原则,注意各种技巧(如关怀性聆听、正向回馈、接纳、经验分享等)的引用,及时发现老人情感的变化,疏导因不良经历引起的负性情绪,合理应用引导物,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怀旧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适合于在养老机构中由健康保健员及护理人员推广实施。

刘淼[3]2017年在《北京市民办养老机构自身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北京也已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老龄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正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带来的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所引发的矛盾,已在近几年内集中体现,再加上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老龄社会面临着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更加复杂的问题。由于目前养老服务业需求缺口较大,而且现在北京市的公办养老机构只接受特定条件的老人,这使得单纯依靠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已经无法满足北京市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从中央到北京都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但由于养老市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政策保障未能彻底落实到位,且民办养老机构的自身建设存在短板,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北京市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生存困难,另一方面,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不到位,无法满足北京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本文介绍了北京市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以及民办养老机构的概况。以老年人需求为切入点,进行了两项调研,通过对北京市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调研,分析影响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因素及服务需求。同时,与北京市叁家民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和入住老人进行访谈,并对入住老人进行了满意度调研,得到目前入住老人对养老院各方面服务的满意度。结合两个调研得出的结论,分析出目前北京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自身问题。再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总结国内外养老机构的先进经验,为北京市民办养老机构如何在政府引导下,解决自身短板,促进发展提出建议。

肖卓翼[4]2017年在《济南市L区民办养老院养老现状与入住老人满意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口增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人们的养老观念开始发生转变,老人养老需求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机构养老。机构养老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支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只依靠政府力量主办的养老院没有办法实现老年人多种多样需要,非营利民间组织或个人主办的养老院开始获得成长的机会和更多的空间。在非营利民间组织或个人主办的民办养老院颐养天年是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它是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有力推手。在中国各大省会城市中,泉城济南相对比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入住民办养老院的老年人对机构的看法、体验以及评价将会影响到民办养老院的未来发展,关乎到民办养老院的改进策略。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文献收集以及统计分析的方式说明了目前济南市L区民办养老院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和国内外民办养老院发展完善、成熟地区的经验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研究选取了 5家L区民办养老院,根据住在院内老人的基本情况和住在院内的老人对院方的软件合意程度、硬件合意程度以及满意度延伸讨论等四个维度分别研究剖析。研究结果发现在养老院房间的通风采光状况、饭菜搭配、护理态度、身体自理能力和交际等方面显着影响到入住老人对民办养老院的评价。从民办养老院自身来看,民办养老院应该谨慎选择养老院环境,在饭菜搭配上不断完善,适时对入住老人进行心理干预,配置心理咨询师。协助老人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态度,鼓励、督促入住老人多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疏导心结。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应该为民办养老院创造公平的竞争氛围、为民办养老院提供适度的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应该多多宣传民办养老院的优势、鼓励公众选择民办养老院、帮助民办养老院实现资金筹集的多渠道。结合这两个方面的改善可以帮助民间力量主办的养老院达到进一步成长的目的,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

张雪霞[5]2006年在《成都市养老院老年人需求状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缩小,老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养老最终成为了很多老人不可避免的选择。我国的养老院起步较晚,设施及服务不完善,相关的老年人护理高级人才严重匮乏。为了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提高养老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养老院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吸引更多老年人选择社会养老,并推动社会养老健康发展,就必须首先解决关系到养老院老年人切身利益的需求问题,只有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才能提高他们对养老院生活的满意度,也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选择社会养老。因此,有必要了解养老院老年人的需求状况。 研究目的 1.了解成都市养老院老年人需求状况。 2.分析成都市养老院老年人需求影响因素。 3.了解成都市养老院基本情况。 对象与方法 2005年9月~2005年11月间,在符合纳入标准的6家养老院中,以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养老院500位老人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全部数据输入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用于了解养老

康颖蕾[6]2007年在《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目前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空巢老人问题突出,居家养老方式有困难的背景下,为了探讨养老院养老是否适合城市老人,本文对城市养老院老人的生活满意进行了研究。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指个体各方面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主观满意程度。它可以作为测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中笔者把生活满意度作为衡量养老院是否适合老年人养老的重要因素。本文调查城市养老院,揭示养老院老人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和养老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变化,试图证明养老院是适合老年人养老的方式之一。并且通过对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养老院中的生活满意度。本文以成都市2所养老院:颐乐村养老院、颐乐福利中心,作为调查对象。方法以现场观察法,访谈法,资料分析法为主。笔者花了一年的时间不定期到这两家养老院进行数据收集、观察和访谈。笔者收集了颐乐村养老院的298名老人的入院登记资料,并做了分析,得出了多个维度的数据。并对这298名老人做了总体满意度调查。对这两家养老院的建筑设施,管理制度,老人生活状况等等进行了现场观察。对老人和老人家属的访谈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发现养老院软硬件支持、老人之间支持、子女支持、护理员支持等社会支持因素对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很大,并对这四个维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且通过与老人及家属的访谈发现老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不是固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认知的变化也能带来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笔者还对颐乐村养老院的吴军院长做了深度访谈。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养老院老人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社会支持对养老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很大影响,并按社会支持网络的来源分别对养老院进行了调查研究。养老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是经历了一个从服从、同化到内化的变化的过程。改变传统的对养老院的认知或者引入新的认知也能提高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养老院养老方式对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有积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仍需不断的探索。

赵彦霞[7]2016年在《失能老人机构照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我国4000多万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区照护服务供给均难以满足,需要发挥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以解决失能老人长期的、专业化的照护需求。机构照护模式作为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最合适的模式得到不断发展。本文在对天津市X公办民营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入住老人、护理人员及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以掌握不同程度失能老人对日常照料服务及医疗服务需求的状况。了解到轻度失能老人偏重于对日常照料服务的需求,中度、重度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目前我国大部分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喂药、输液等简单的医疗服务,难以满足失能老人全方位的医疗需求。此外,我国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单一、护理人员短缺、专业水平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支持力度小,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也是导致失能老人机构养老照护服务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重要原因。本文针对失能老人机构养老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各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强化国民的照护风险知识教育及引导、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鼓励公众参与、建立第叁方评估机制、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照护模式等对策建议。

高岩[8]2012年在《上海市机构养老供需平衡研究》文中提出上海市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地区,在其加速发展中呈现出少子、高龄的老龄化趋势。机构养老作为一种社会化养老方式,专业化、规范化程度较高,在设施、人员和技术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受到了众多老人和家庭的青睐。然而,相对于老年群体的扩大、需求层次的提高,机构养老的供给情况却不容乐观,最突出的矛盾莫过于供给的床位数量、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当前老年群体的需求。本文以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以其供需平衡为研究内容,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相关理论。国内研究集中概况和总结了机构养老服务的必要性、需求、供给以及出现的问题;国外研究重点介绍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四国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在理论层面的探索上不仅吸收了马斯洛需求理论、老年脱离理论、老年亚文化理论等知识,还引入了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福利学两大学科作为理论支撑。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起点,客观描述了上海市老龄化的进程、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模式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发展机构养老所具备的优势。再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出现的问题,全面地阐述了机构养老服务的供需背景以及当前的主要矛盾。上海市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分析以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展开论述。宏观需求方面选取2010年上海市统计局关于本市公民养老意愿调查的老年组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机构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并估算当前养老机构的需求量;微观需求方面借助实地调查数据,通过交叉分析了解入住机构的老年群体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宏观供给方面主要评价了机构养老服务的规模、区位布局、经费投入以及制度支持的实际情况;微观供给方面运用SQ测量工具分析入住机构老人对当前机构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结合供需两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包含不同性质、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床位供需以及项目设置与多样需求、资金来源与老年承受力、人员配置与需求、政策配套与落实的八项矛盾,并指出了产生的原因。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利用调整后的“宋健人口模型”、“年龄——性别模型”、“曲线参数估计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对未来10年内的床位数量进行测算,得到了机构养老发展的发展趋势。最后将调查和研究成果与上海的实际情况加以比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供需不平衡间矛盾的对策建议。

王培君[9]2012年在《基于城市家庭结构变迁视角的我国养老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方式。社会养老又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以房养老等方式。家庭结构与养老方式联系紧密,在不同家庭结构中,家庭中的老人所选择的养老方式也各不相同,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家庭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使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而空巢家庭数量也迅速增长。目前,城市空巢家庭超过老人家庭的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城市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社会化养老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将成为社会的主要养老方式,我国的养老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我国的家庭结构主要以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为主,但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城市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家庭结构呈现核心化、小型化的趋势。我国现今的城市家庭结构主要以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为主,空巢家庭、单亲家庭异军突起,单身家庭、丁克家庭开始出现。据统计2005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13人,2010年为3.10人,5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0.03人,下降幅度高达0.96%。因此,在现今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探讨家庭结构的变迁对养老方式的影响,研究现代中国各种家庭结构中老人养老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二个部分是家庭结构的研究,第叁个部分是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主要儿种家庭结构视角下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最后是基于城市家庭结构变迁视角,提出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和对策。将力争在研究视角、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方面提出自己的创新点。一是提出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结合各种家庭结构的特点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养老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与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对策。二是充分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分析家庭结构变动与养老方式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将养老保障改革的对策建议奠定在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基础之上。

刘智文[10]2018年在《应用摩腹改善养老院老人功能性胃肠病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并探讨单独应用摩腹的方法对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便秘的养老院老人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名老人,按照老人入住的楼层,分为被动摩腹组和主动摩腹组;被动摩腹组由研究人员实施摩腹,主动摩腹组由老人自己实施摩腹,共干预28天。分别记录两组老人的身高和干预前、后两组老人的体重。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天后、干预7天后、干预14天后、干预28后天记录两组中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老人的中医症候积分;记录两组中患有功能性便秘老人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积分、斯托大便分类法图形以及每日的排便次数和每日的肠鸣音的次数。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年龄、BMI和肠鸣音用独立样本T检验;文化程度和每日大便次数用秩和Mann-Whitney U检验;中医症候积分和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积分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大便形状的类型用构成比描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纳入了31名老人进行摩腹干预,其中被动摩腹共干预了15名老人,年龄为(80.53±5.67)岁;主动摩腹共干预了16名老人,年龄为(78.63±4.67)岁;2.摩腹干预后两组中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老人的胃胀、胃痛有灼烧感、嗳气、嘈杂、早饱和餐后饱胀等症状症候积分明显降低,与干预前症状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被动摩腹组临床疗效优于主动摩腹组(P<0.05);两组干预前后BM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摩腹干预前后两组中患有功能性便秘老人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被动摩腹组临床疗效优于主动摩腹组;摩腹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大便形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摩腹组干预前后排便次数及肠鸣音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BM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摩腹能够缓解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便秘老人的临床症状,促进胃肠蠕动,增加大便的次数,但在短时间内对老人体重指数的影响不明显;2.连续摩腹干预7天后,摩腹对患有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养老院老人有临床疗效;3.被动摩腹和主动摩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症状都有改善的作用,被动摩腹优于主动摩腹,但主动摩腹更加符合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行为,也能积极响应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大力提倡和促进老年人以健康保健为导向的自我管理行为的举措,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养老院老人需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杨锐. 吉林大学. 2004

[2]. 怀旧治疗对机构养老老年人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史蕾. 南方医科大学. 2007

[3]. 北京市民办养老机构自身发展研究[D]. 刘淼.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 济南市L区民办养老院养老现状与入住老人满意度研究[D]. 肖卓翼. 山东大学. 2017

[5]. 成都市养老院老年人需求状况调查研究[D]. 张雪霞. 四川大学. 2006

[6]. 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研究[D]. 康颖蕾. 四川大学. 2007

[7]. 失能老人机构照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彦霞. 天津财经大学. 2016

[8]. 上海市机构养老供需平衡研究[D]. 高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2

[9]. 基于城市家庭结构变迁视角的我国养老方式研究[D]. 王培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2

[10]. 应用摩腹改善养老院老人功能性胃肠病的效果研究[D]. 刘智文. 石河子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  

养老院老人需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