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磷能力论文_许昌超,郑富海,李铤,叶少萍,张俊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磷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菌,内生,细菌,霍尔,发芽率,紫花苜蓿,芽孢。

溶磷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许昌超,郑富海,李铤,叶少萍,张俊涛[1](2019)在《土壤中一株溶磷菌的筛选和溶磷能力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以Ca_3(PO_4)_(2 )为难溶态磷酸盐,从红壤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溶磷能力的溶磷真菌,简称M1,遗传学分析表明该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M1在含Ca_3(PO_4)_2、磷矿粉以及AlPO_4的液体培养基中溶磷峰值分别为75.4, 82.4, 138.3 mg·L~(-1),存在一定的偏好性; M1液体培养基的pH和溶磷能力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M1的溶磷能力受碳源种类影响较大,以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时的溶磷能力是以葡萄糖和果糖为碳源时的2~3倍,以淀粉和纤维素为碳源时的溶磷能力最差;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发现发酵液中包含乳酸、乙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其中柠檬酸的含量和溶磷能力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宋小双,邓勋,遇文婧,周琦,宋瑞清[2](2019)在《辽西地区樟子松根际土壤溶磷真菌的筛选、鉴定及溶磷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磷真菌可提高土壤中的可溶性磷含量,从而改善植物磷素营养,促进植物生长。本研究旨在辽西地区樟子松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溶磷真菌,探讨碳源、氮源对菌株溶磷能力的的影响,以期为樟子松育苗中促生抗逆微生物菌肥的研制提供菌株资源和理论基础。采用透明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来定性和定量筛选高效溶磷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IT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比对鉴定其种属,并利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筛选得到一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ZGT-P05,通过形态和分子测序,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在含有磷酸钙的溶磷培养基中发酵培养7天,菌株ZGT-P05溶磷值为398.25mg/L。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株ZGT-P05的解磷能力具有显着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在最优培养条件下发酵培养7天,对磷酸钙的溶磷值达到442.17mg/L。沙地樟子松根际高效溶磷真菌的获得,为进一步探讨溶磷真菌对樟子松的促生作用和制备适合樟子松育苗的微生物菌肥提供了良好的菌株资源。(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朱静,洪陈洁,吴承祯,苏少川,颜欢欢[3](2019)在《千年桐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溶磷能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初步筛选具有较高溶磷活性的内生真菌。【方法】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的外墩采育场、湖桥工区和书坊林场的千年桐根、茎、叶中分离纯化得到内生真菌。根据菌落在根、茎、叶中出现频率及其直径生长速度筛选优势菌株,进一步对优势菌进行溶磷能力的定性测定。【结果】共分离出155株菌株,其中茎内生真菌60株(38.71%)、叶50株(32.26%)、根45株(29.03%)。湖桥样地采集的内生真菌数量最多、外墩样地最少。选出25株优势菌株,经形态学和18 SrDNA分子鉴定分别为毛霉菌属(Mucor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生赤壳属(Bionectria sp.)、木霉属(Trichoderma sp.)、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盾壳霉属(Coniothyrium 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 sp.)。对优势菌株溶磷效果的试验表明,具有较强溶磷活性的菌株分属青霉属(Penicillium sp.)和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 sp.)。【结论】千年桐内生真菌数量在不同地点和不同器官间分布各有不同,初步确定千年桐内生真菌菌属组成,得到具有较强溶磷活性的菌株分属青霉属(Penicillium sp.)和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 sp.)。(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海云,姚拓,张榕,张洁,李智燕[4](2018)在《红叁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初步探究红叁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改良PKOC2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红叁叶根际的4株优良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溶磷菌培养期间发酵液pH、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菌株MHS7、MHS27、MHS30和MHS49均能分泌乳酸、草酸、苹果酸、富马酸和丁二酸,其中菌株MHS30还能够分泌酒石酸;菌株MHS7溶磷量与pH呈负相关(P>0.05);菌株MHS27溶磷量与pH呈正相关(P>0.05),与分泌乳酸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菌株MHS30溶磷量与pH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分泌有机酸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分泌酒石酸呈显着正相关(P<0.05);菌株MHS49溶磷量与分泌丁二酸呈显着正相关(P<0.05);各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菌株溶磷能力与其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之间的关系存在多样性,不同溶磷菌株存在不同的溶磷途径。(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康文娟,姜哲浩,师尚礼[5](2018)在《紫花苜蓿内生和非内生细菌遗传多样性及其分泌IAA和溶磷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紫花苜蓿内生和非内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和促生能力,从甘肃省3个栽培生态区域的5个紫花苜蓿品种分离内生(植株种子、花、叶、茎、根表皮、根中柱和根瘤)和非内生(根际土壤和田间土壤)细菌,对其进行16SrR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16SrRNA基因、结瘤基因nodC和固氮基因nifH片段测序分析,以及分泌生长素IAA和溶磷的能力。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103株细菌,其中73株为内生细菌,30株为非内生细菌,但叶片中未分离到细菌。所分离的菌株归属于15个属的17个种,其中以Rhizobium radiobacter(20)和Ensifer meliloti(32)菌株为代表的α-变形菌纲(56)为主要组分,且非内生细菌遗传多样性(H=1.997)比内生细菌(H=1.885)丰富。内生根瘤菌株结瘤nodC和固氮基因nifH基因高度保守,而非内生根瘤菌株变异程度高,以及非内生根瘤菌株分泌生长素IAA和溶磷能力强于内生根瘤菌株。(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8年06期)

狄义宁,刘鲁峰,谢林艳,李咏梅,何鹏飞[6](2018)在《一株甘蔗内生菌鉴定及其溶磷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以及16S rDNA、gyrB和rpoB基因片段比对,对分离自甘蔗品种粤糖86-368茎部内的一株D5内生菌进行分类鉴定。在此基础上,使用平板溶磷圈法和液体培养法研究其溶磷能力,并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其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5菌株属于Pseudomonas extremorientalis;D5菌株对不同磷酸盐的溶磷能力表现不同,表现为磷酸叁钙>植酸钙>磷酸铁,溶磷量分别为0.939±0.012、0.655±0.016、0.125±0.005mg/mL,同时,在溶磷过程中,液体培养基的p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活菌数除了在磷酸铁培养基中一直下降外,其他磷源培养基中均是先升后降的趋势。施用菌剂后,处理组(D5+P)比对照组(CK+P)玉米幼苗的总鲜重、总干重、苗株总磷含量分别增加45.92%、32.65%、45.01%。因此,D5菌株具有制备微生物菌肥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崔文艳,何朋杰,何鹏飞,吴毅歆,Shahzad,Munir[7](2018)在《B9601-Y2溶磷解钾固氮能力及防病促进玉米生长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磷钾是植株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大量元素,而土壤中存在一些磷、钾元素多以结合态存在,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和利用,且随着作物复种指数不断增加、高产耗磷耗钾作物品种的推广及有机肥用量的下降,导致土壤中磷钾元素不断被消耗,土壤可溶性磷钾素亏缺已成全国性问题。此外大多施入土壤的氮肥主要是硝态氮肥和其他氮素肥料硝化作用的产物,除少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随水流失,造成了浪费与地表水和地下水含氮化合物富集;大部分磷肥和钾肥施入土壤后容易发生专性吸附及化学沉淀固定,转变成了植物难以吸收和利用的无效态磷和钾。活化及释放土壤中这些难溶性的磷钾元素是农业生产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自然环境中,土壤微生物能够促进植物养分的获取,参与了广泛的生物过程,包括生物固氮作用,不溶的土壤养分转化。土壤与根际微生物互作能够有效地将土壤中难溶性磷钾释放转化成可溶性P、K才能供给植物吸收利用。为了明确解淀粉芽胞杆菌B9601-Y2(下称Y2)的促生长机制,通过摇瓶培养,检测其溶磷解钾固氮活性,通过盆栽试验,探索Y2对玉米生长量和溶磷解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7天时,Y2固氮量为2.9mg/L,解钾量为13.5μg/mL;在第4天时溶磷量达732μg/mL。促生长实验结果显示,Y2发酵液能增加玉米型高28.29%,根长27.21%,叶宽18.56%,鲜重80.93%,干重66.67%;提高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达20.42%、111.01%和17.24%,能提高植株氮、磷、钾含量45.46%、120.17%、68.45%。表明Y2活化了土壤中难溶性磷、钾和具有固氮能力,并能促进植株对氮、磷、钾营养的吸收利用。盆栽防病促生长实验结果表明,Y2能够在1/2量肥料(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条件下分别显着增加玉米的植株生长量,其植株生长量与全量(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植株长势、鲜重和干物质积累量一致,并且还能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防效可达70%以上,因此,生防菌Y2可用于防治玉米病害、实现减肥增效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崔文艳,何朋杰,杨丽娟,何鹏飞,何鹏搏[8](2019)在《B9601-Y2溶磷解钾固氮能力及促玉米生长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的促生长机制,通过摇瓶培养,检测其溶磷解钾固氮活性;通过盆栽试验,探索Y2对玉米生长量和溶磷解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7天时,Y2固氮量为2.9 mg/L,解钾量为13.5μg/mL;在第4天时,溶磷量达732μg/mL。与空白对照相比,Y2发酵液能增加玉米株高28.29%,根长27.21%,叶宽18.56%,鲜重80.93%,干重66.67%;提高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0.42%、111.01%和17.24%,提高植株氮、磷、钾含量45.46%、120.17%、68.45%。研究结果表明,Y2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磷、钾和具有固氮能力,并能促进植株对氮、磷、钾营养的吸收利用。(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何迪[9](2018)在《草酸青霉菌HB1溶磷能力及其生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磷微生物在磷资源循环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草酸青霉菌HB1在高效分解纤维素的同时还具有促进土壤磷释放的特性。因此,本研究以草酸霉菌HB1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的方法对其溶解难溶性矿物态磷的能力进行定性鉴定,进而对其溶解4种矿物态磷源的能力进行定量研究;其次,通过土壤培养试验探究草酸青霉菌HB1在两种磷水平土壤中的溶磷特性;最后,研究草酸青霉菌HB1对蔬菜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其改善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酸青霉菌HB1在磷酸钙、磷矿粉、磷酸铁、磷酸铝为供试磷源的固体平板上均有溶磷的水解圈出现,按照D/d值初步确定HB1溶解矿物态磷素能力的大小为磷酸钙>磷矿粉>磷酸铁>磷酸铝;磷源为磷酸钙,氮源为铵态氮和硝态氮,草酸青霉菌HB1发酵液中有效磷含量分别为884 mg/L和954 mg/L;磷矿粉为磷源且氮源为铵态氮,HB1菌发酵液中有效磷含量可达199 mg/L,且为硝态氮供应的7.14倍;供试磷源为磷酸铁,氮源为铵态氮、硝态氮,HB1溶解的有效磷含量分别为265 mg/L、206 mg/L;磷酸铝为磷源,硝态氮为氮源,HB1溶解的有效磷含量为120 mg/L,为铵态氮的3.29倍。由此可见,HB1菌对磷酸钙的溶磷效果最好。(2)培养21 d后,在低磷土壤中,添加草酸青霉HB1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幅为45.00%;在高磷土壤中,草酸青霉HB1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比对照增加14.17%。因此,草酸青霉菌HB1在低磷土壤中的溶磷效果较好。(3)HB1菌10~6倍发酵液处理黄瓜、辣椒种子,其发芽率分别达到100%、98.67%,分别为对照的1.18倍和1.05倍,相对幼苗高度和根耐性指数为194%、174%和126%、105%;10~7倍的发酵液处理白菜种子,发芽率为92.00%,是对照的1.01倍,相对幼苗高度和根耐性指数为141%、145%,由此说明HB1菌发酵液可提高蔬菜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4)HB1处理的白菜鲜重比对照增加了21.61%,促进了苗期白菜的生长,并且白菜磷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对照,增幅为81.64%,促进了土壤磷的活化;此外,与对照相比,HB1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提高了10.62%和56.41%,细菌、真菌的有效活菌数分别提高了109%和96.45%,添加草酸青霉菌HB1改善了土壤生物学特性。综上所述,草酸青霉菌HB1对难溶性矿物态磷素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在低磷土壤中其溶磷效果更好,且促生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2)

孙勇,蒋继宏,孙忠胜,布会敏[10](2018)在《江西原生态种植甘薯根际细菌的溶磷、产生长激素及抑菌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甘薯根际细菌的溶磷、产生长激素(IAA)能力,及筛选对甘薯黑斑病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采用5种培养基分离江西原生态种植的甘薯根际细菌,并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的初步鉴定,测定菌株的溶磷作用,分泌植物生长激素的能力和对甘薯黑斑病菌的抑菌能力.从甘薯根际共分离到可培养细菌菌株653株,鉴定的菌株128株,分属于13目20科36个属,其中,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的细菌最多,占比43.7%;菌株较多的属为马赛菌属(Massilia)、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分别为28,18和13株.供试的98株甘薯根际细菌中具有溶磷效应的细菌较少,占比8.2%,其中溶磷效果较好的菌株为klbmp 11-11,klbmp 13-6和klbmp 15-37;而能产IAA的细菌较多,占根际细菌的63.3%,IAA分泌量在23.72~130.51μg/mL的菌株有28株,以菌株klbmp 6-34的分泌量最高;通过抑菌试验可发现共有18株菌株对甘薯黑斑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以菌株klbmp 4-8和klbmp 14-1的抑菌效果最明显,可作为防治甘薯黑斑病菌的优良菌株.(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溶磷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溶磷真菌可提高土壤中的可溶性磷含量,从而改善植物磷素营养,促进植物生长。本研究旨在辽西地区樟子松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溶磷真菌,探讨碳源、氮源对菌株溶磷能力的的影响,以期为樟子松育苗中促生抗逆微生物菌肥的研制提供菌株资源和理论基础。采用透明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来定性和定量筛选高效溶磷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IT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比对鉴定其种属,并利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筛选得到一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ZGT-P05,通过形态和分子测序,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在含有磷酸钙的溶磷培养基中发酵培养7天,菌株ZGT-P05溶磷值为398.25mg/L。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株ZGT-P05的解磷能力具有显着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在最优培养条件下发酵培养7天,对磷酸钙的溶磷值达到442.17mg/L。沙地樟子松根际高效溶磷真菌的获得,为进一步探讨溶磷真菌对樟子松的促生作用和制备适合樟子松育苗的微生物菌肥提供了良好的菌株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磷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许昌超,郑富海,李铤,叶少萍,张俊涛.土壤中一株溶磷菌的筛选和溶磷能力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宋小双,邓勋,遇文婧,周琦,宋瑞清.辽西地区樟子松根际土壤溶磷真菌的筛选、鉴定及溶磷能力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3].朱静,洪陈洁,吴承祯,苏少川,颜欢欢.千年桐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溶磷能力测定[J].广东农业科学.2019

[4].李海云,姚拓,张榕,张洁,李智燕.红叁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8

[5].康文娟,姜哲浩,师尚礼.紫花苜蓿内生和非内生细菌遗传多样性及其分泌IAA和溶磷能力[J].草原与草坪.2018

[6].狄义宁,刘鲁峰,谢林艳,李咏梅,何鹏飞.一株甘蔗内生菌鉴定及其溶磷能力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8

[7].崔文艳,何朋杰,何鹏飞,吴毅歆,Shahzad,Munir.B9601-Y2溶磷解钾固氮能力及防病促进玉米生长效果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崔文艳,何朋杰,杨丽娟,何鹏飞,何鹏搏.B9601-Y2溶磷解钾固氮能力及促玉米生长效果研究[J].玉米科学.2019

[9].何迪.草酸青霉菌HB1溶磷能力及其生物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10].孙勇,蒋继宏,孙忠胜,布会敏.江西原生态种植甘薯根际细菌的溶磷、产生长激素及抑菌能力[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pH值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不同氮源对荧光假单胞菌JW-JS1溶磷能不同碳氮源组合对溶磷能力的影...可溶性磷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不同温度对荧光假单胞菌JW-JS1溶磷能碳源量对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标签:;  ;  ;  ;  ;  ;  ;  

溶磷能力论文_许昌超,郑富海,李铤,叶少萍,张俊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