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降低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研究

有效降低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研究

李聪[1]2004年在《有效降低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出现风险,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局性、社会性问题。亚洲金融风波的教训提示我们,经济危机的产生往往源自金融的脆弱性,而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导致金融体系脆弱的根源。因此,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也是经济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建设银行建设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改革已经走到了关键时刻。而过高的不良资产正是横亘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关。无论是改制上市的基本条件,《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法》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还是建设银行自身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有效降低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是现阶段建设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建设银行资产质量的特征并找出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和措施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论文从资产质量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到资产质量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深入地论述了资产质量的重要性;从达到行业监管要求、提高综合竞争力以及股份制改革的需要叁个方面论述了建设银行提高资产质量的必要性。 其次,论文根据建设银行资产质量的现状,通过结构分析、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以及纵深的原因分析,归纳出建设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即巨额的不良资产及其形成机制的问题、资产结构有待优化以及增量资产的隐性风险问题、消化不良资产的手段及效益问题。得出“要从根本上改善建行的资产质量并实现信贷经营良性循环的目标,必须有效降低不良资产——即从源头上、过程上建立防范、控制、化解、盘活不良资产的长效经营机制”的结论。 最后,针对建设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防范、控制、化解、处置不良资产的各个环节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朱明[2]201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迅猛发展,针对各种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项目投放的资金每年都创新高,激进的业务发展带来的是日益增高的坏账率,如何化解坏账成为了各大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是解决坏账问题的一种方式。在美国,资产支持证券一向是债权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资产化,金融机构可以将不良资产剥离,从而解决部分坏账问题。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一个商业模式,重点在于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左边的信贷资产出售进行融资。通过将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将风险资产转换为现金流,使总体资产的风险度降低,相应的资本要求也会降低。因此,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财务指标的改善是较为明显的。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则一直落后于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自2008年次贷危机后更是暂停了资产证券化的审批,直到2012年重启。可以说,目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无论法律、技术以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都还不完善。随着监管层面的放开、政策的支持以及银行目前的现状,可以预见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必然会崛起,越来越多的银行意识到资产证券化在处理不良资产中的作用,资产证券化将被国内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于此同时,我们也应吸取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在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不应设计多重结构,资产包应清晰明确,并且控制杠杆,充分分散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以避免再次重演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情况。

高鹏[3]2017年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比较和借鉴》文中研究指明从全球金融业发展历史经验来看,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一些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劣变,贷款违约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呈上升的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过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集中爆发的情况,各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在如何有效化解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风险方面积极探索,并根据本国基本国情和资本市场发展情况,总结了有本国特色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笔者从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出发,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系统的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主要国家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做法及其处置效果,并据此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所暴露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对策和解决方法。为我国银行业提供借鉴。第一章,以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现状开篇,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本章节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出发,并将本文的不良资产概念限定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其次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并分析了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第叁章,介绍了西方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产生背景。分别阐述了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主要国家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集中爆发时,各国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采取的处置措施以及处置效果。第四章,本章节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列举了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方式尝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王琴[4]2017年在《H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案例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仍然处于最薄弱的地位。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匮乏,金融服务不到位,而这几年在经济转型以及自身经营的发展需求下,作为农村经济重要支撑的农村信用社纷纷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完成后,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额较农信社时期虽有所下降,但是与各商业银行相比仍是差之千里。在农商行成立初期,如何切实有效盘活农商行不良资产,这关乎农商行未来运营发展的关键,所以不良资产的管理必须作为农商行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H农村商业银行是于近年新成立的金融机构,发展态势良好,经营规模扩张速度惊人,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不良资产规模的不断攀升。在对全国农商行的统计报告中,H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远远超出了同业水平,这引起了银行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H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对该行的不良资产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对H农商行的经营发展现状作了简要介绍,通过对H农商行利润表、不良资产五级分类分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介绍了当前H农商行不良资产的严峻情况。接下来重点分析了H农商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农商行的不良资产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原因,二是新增不良资产。着重分析了H农商行新增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发现H农商行从信贷机制、从业人员素质到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的重点部分是对H农商行不良资产管理分析。从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两方面进行展开阐述,分析当前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缺陷与不足。进而在后一部分针对这些不足和缺陷给出了对策建议,包括集中式管理模式的推荐和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等。最后简要的对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类金融机构提出了两点建议。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重点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通过对H农商行不良资产管理分析,在解决H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问题时,希望也能够为全国其他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不良资产提供经验借鉴。

王征洋[5]2017年在《中国宏观债务的市场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当增长的收入通过日益提高的负债融资杠杆转向资产投资时,经济整体的负债水平和资产投资规模都迅速提高。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我国投资资产同质、结构单一,资产价格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市场资产长期价格预期系统下降,经济整体的实质性债务负担将比名义性债务负担更快速增长。鉴于此,中国宏观的债务风险严重程度如何,以及我国当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避险政策,这些不仅是政府部门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应当引起经济学界重视的重要课题,本文即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建立理论及实证模型,系统研究了中国经济在收入超常规增长、经济增长转型下经济增速下调、债务杠杆加速增长、资本市场结构单一化四者构成的宏观债务市场风险及我国可采取的对策。文章通过详实的数据,细致剖析了我国经济当前的总体债务水平以及债务结构,并在金融不稳定假设的理论框架下,从主权部门自身资产风险市场价值波动所测试的主权部门债务风险和从商业银行体系预期金融风险极值损失所测试的金融系统债务风险两个角度,分别利用现金流折现法及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法对我国宏观债务的市场风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最后,通过对国际、国内去杠杆的案例研究,并在剖析我国债务快速上升原因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化解我国当前债务风险可能的政策选项。本文对我国宏观债务市场风险的量化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结论。一方面,通过对主权部门资产的市场风险价值进行估值,本文发现,2011年-2014年,在假定的中等偏高风险参数的敏感度测试下,我国主权部门的资产风险市场价值已逼近对应年份主权部门总负债的水平,且此种逼近程度在逐年上升。而在设定的高风险极端情况的压力测试下,我国主权部门则会陷入资产市场风险价值低于负债的困境,即处于所谓"明斯基时刻"。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判断,我国主权部门的预期债务风险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出现可能的金融危机时在市场违约风险交替传染机制中所面临的极值损失的测试,本文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预期极值损失在市场出现重大风险时会急剧上升。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期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的冲击,占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近70%的10家上市银行中至少1家银行违约破产的概率接近30%;在99.9%的置信水平下,10家银行联合违约的预期资产极值损失接近5万亿人民币的量级。2015年下半年当我国金融市场面临"钱荒"危机时,10家银行中至少1家银行违约破产的概率达到10%;在99.9%的置信水平下,10家银行联合违约的预期资产极值损失达到3万亿人民币的量级。根据这一结果判断,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面临市场震荡时实际上已较为脆弱,假定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必须出手填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缺口以防止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的代价也将较为高昂。本文认为,我国化解当前债务风险的政策选择有:实施更为有效和定向准确的财政政策,托底实体经济的长期增长;强化国有资产的资本市场化运作,从国家的角度弱化对市场化运作的国家主权部门资产的直接管理,建立起通过资本市场灵活投资配置机制来调控其国家控股比例的机制;实施更为结构化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杠杆的快速增加;大力发展直接股权融资,推进市场化的债转股、贷转股等资产证券化进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方法创新。本文优化了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模型(SCCA)构建多元极值分布函数的方法,采用student-Tcopula函数刻画银行间的相依结构,从而对涵盖整体金融市场风险的商业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在预期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极值损失进行了估值,进而用以评估我国整体经济体系预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为更好的贴近我国主权部门实际,本文优化了自由现金流模型(FCFF)中相关参数的核算方法,进而从衡量我国主权部门资产市场风险价值的角度来评估主权部门的预期债务风险。第二,理论应用创新。本文重构了承担国家债务风险的我国主权部门风险调整后的资产负债表(risk-adjusted balance sheet),并通过选取各类市场化资产估值的合理风险参数创新性地将金融估值的一般模型(现金流折现模型)应用到我国主权部门资产市场价值的测算中。同时,考虑到市场风险估值参数值核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敏感度多情景分析方法测算了估值的置信区间,并根据估值的结果来研判国家债务风险及其预警状况。

段洁[6]2008年在《我国上市银行贷款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贷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性资产,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主要手段。为了应对银行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激烈竞争,国内银行掀起新一轮上市浪潮,补充资本,扩大贷款规模。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欧美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出现巨额亏损。此次危机的源头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大量逾期违约,这给我国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敲响了警钟。对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研究,以前多是集中在信贷资产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不良贷款对经济金融风险的影响、化解不良贷款对策等方面,但把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针对其资产质量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阐述商业银行贷款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2004-2006年我国上市银行贷款质量现状入手,比较国内外银行贷款管理水平及发展态势,从实证角度分析贷款质量各指标与经营目标实现程度的关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阐述贷款的概念及分类,分析贷款业务风险及成因,并对贷款质量的分析指标、评价方法作相应介绍。(2)以我国上市银行2004-2006年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从贷款规模、贷款质量及结构、贷款客户集中度和贷款行业分布等方面分析我国上市银行贷款质量现状;同时,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贷款质量问题的启示。(3)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时序资料和截面资料结合起来,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贷款相对规模、贷款质量结构、贷款集中度对“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各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4)根据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找出问题,得出结论,并针对问题提出提高我国上市银行贷款质量和绩效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增长,贷款总量稳中有升,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贷款相对规模的高低对银行盈利性水平的影响并不显着,与流动性水平、资本充足性水平呈负相关关系。(2)我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降低,资产质量高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水平,但与国际先进资产管理水平仍有差距。贷款质量的结构始终是影响银行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不良贷款率与盈利性水平、流动性水平和资本充足性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3)就我国上市银行目前情况而言,贷款客户集中度的提高对短期内盈利增长有一定的贡献,并尚未对流动性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对资本充足性水平影响也较小。(4)我国上市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中,制造业、交通业仍是贷款投放比例较高的行业,房地产业和个人贷款的贷款投放比例增长较快。在当前货币政策紧缩、个人征信系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也应加强对房地产业和个人贷款的关注。针对目前我国上市银行贷款质量的状况,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拟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适当降低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保持较好的资产内部结构,以分散风险,实现资产多样化。(2)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主动出击,切实保证贷款资产的及时收回,从根本上降低资产的信贷风险。(3)密切关注不良贷款结构指标变化情况,一旦发现不良贷款结构有从次级向可疑、损失类逐渐向下迁徙的趋势,应及时查明原因,尽早采取补救措施。(4)加强经济周期分析和行业分析,降低信贷集中度,争取实现平稳持久的盈利。(5)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叁查”制度,严格审批手续,对风险进行全程监督和控制。(6)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社会征信及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建设,形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不断提升公众的信用意识。(7)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提高自身信贷质量,谨慎进行金融创新,应选取质量较好的信贷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

李淑平[7]2003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金融事业顺利发展的问题。为提高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确保我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1999年以来,我国对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共计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成立了华融、信达、东方、长城叫家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广对所有银行信贷资产进行五级分类管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也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加大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从2000年开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首次出现了增幅下降,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了不良余额净下降。2001年底,四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首次出现双下降。2002年以来,四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保持双下降势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两方发达国家相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不良资产无论是绝对数字还是相对比例都是比较高的。 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对银行来说直接影响银行收益能力,导致银行资信下降,影响银行自身的稳定;对国民经济来说会减少国家税赋收入,诱发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经济信用制度,严重的甚至引发国家金融危机。因此,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成为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本文讨论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资产。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形成原因、管理模式分析,结合与国外银行的比较,提出银行最大化地实现不良资产回收的管理模式(事后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及对不良资产的具体处置方式,探讨了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应该建立的授信风险管理体系(事前控制不良资产)。希望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帮助。

徐建鹏[8]2008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探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金融业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但是依然存在各种金融风险。其中一个重大风险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我国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但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仍然很大,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和手段还很单一。这些不良资产不仅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对金融体制的稳健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尽快有效的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概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并从银行内外部两个方面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银行的财务状况、资金周转等方面对巨额不良资产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银行资产结构与运行效益关系模型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内部动因,从而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紧迫性。并且分析了国内外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国外方面,介绍了美国、韩国和泰国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对各国的处置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我国的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借鉴;国内方面,从资产管理公司及商业银行内部自行处理两个方面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原则、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借鉴。

高媛[9]2014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积累了巨额的不良资产,而且新的不良资产正在不断的形成,不良资产的总额正在不断增大,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这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并且已经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和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通过数据调查展示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入研究了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不善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控制和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商业银行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障碍。这些问题一方面集合了制度性因素和市场性因素,另一方面也综合体现的了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不可抗拒的的因素和现实政的策、决策失误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做到从全方位着手: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分散银行的风险;在技术层面提高银行的操作水平,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流程来防范不良资产的形成;同时,还要提高监管水平。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管理工作,从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

唐艳芳[10]2006年在《论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政府作为》文中指出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银行深化改革,而且关系到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市场经济成熟国家,还是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都出现了银行业巨大的不良资产导致银行危机的情况。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不论是制度安排或机制上的问题,都有赖于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一系列深层次改革。因此,对促进不良资产下降的政府作为展开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界定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并归纳出论文的主要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状况与对经济的影响。本章诠释了银行不良资产的的概念,对不良资产的分类情况进行了说明,对我国银行当前不良资产的规模、结构、分布以及总体变化趋势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指出不良资产问题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除了会给银行业本身带来效率损失,同时严重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还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第叁章,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本章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累积历程作了描述,指出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不规范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够。并分别从存量不良资产和增量不良资产形成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环境因素,即所谓体制性和非体制性因素。第四章,以政府为主导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必要性。首先简要地界定财政制度的概念,对本文所依据的财政学原理等理论作简要的综述。随后,归纳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理论和实践发展,并进行简要评述。第五章,以政府为主导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本章针对国际上不良资产的成因和处置情况,对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以及转轨国家匈牙利、波兰等国家以政府为主导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实践作了评述和总结,指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第六章,以政府为主导的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本章集中讨论若干需要政府推动的导致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生成的体制性和机制性改革问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相应的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有效降低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研究[D]. 李聪. 电子科技大学. 2004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 朱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17

[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比较和借鉴[D]. 高鹏. 吉林大学. 2017

[4]. H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案例分析[D]. 王琴. 安徽财经大学. 2017

[5]. 中国宏观债务的市场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D]. 王征洋. 南京大学. 2017

[6]. 我国上市银行贷款质量分析与对策研究[D]. 段洁. 西南大学. 2008

[7].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对策研究[D]. 李淑平. 浙江大学. 2003

[8].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探究[D]. 徐建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9].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高媛. 河北大学. 2014

[10]. 论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政府作为[D]. 唐艳芳. 厦门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效降低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