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反贫困

宁夏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反贫困

杨柳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宁夏银川750000)

摘要:贫困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也一直是困扰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立足人口可持续发展观,探讨宁夏人口发展与贫困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反贫困。阐述宁夏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发展特点,以及人口与经济、生态环境、文化教育同贫困的因果关系,进而提出反贫困的可持续对策。

关键词:人口;可持续;反贫困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2

一、研究背景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长期发展的指导方针。1994年3月我国成立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制定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今后的计划和远景目标中。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峰会”各成员国确定大会的主题之一为“致力于消除贫困的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绿色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尤其谈到人口问题时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经济欠发达的宁夏一直面临着消除贫困和提高贫困地区百姓生活水平的历史重任。在被批复为内陆开放实验区的新起点上,宁夏如何即加快经济发展又科学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宁夏人口基本状况和发展特点

1.人口总体数量不大,增长速度逐年递减。

2011年宁夏总人口为639.45万,出生人口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65‰,比上年下降0.4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68‰,比上年下降0.4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口5.7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7‰,全年净增人口5.7万人。1998年至2011年以来年平均人口增加103.46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0.82‰。14年来,宁夏总人口逐年增加,其中1998年-2006年增长态势最高,平均自然增产率达11.60‰,但1998年至2011年人口出生率由18.19‰下降至13.65‰,下降了4.5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由1998年的13.08‰下降到8.97‰,下降了4.11个千分点。宁夏人口总体数量不大,增长速度呈逐年递减。(本文统计数据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宁夏2012年统计年鉴》。)

2.人口的出生率、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

与全国相比,宁夏2011年出生率高于全国1.7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4.18个千分点,尤其是宁南山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远高于全国水平。通过表1宁夏各地级市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排名情况来看,同心县、西吉县、海原县、红寺堡、泾源县、原州区等自然条件落后、少数民族聚集的宁夏南部山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表1宁夏各地级市与全国人口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2012年宁夏统计年鉴》

3.人口分布不均衡,中部干旱和宁南山区增长速度较快。

宁夏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引黄灌溉区,南部山区次之,中部干旱带最少。截止2011年底宁夏北部引黄灌区总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55.20%,中部干旱带总人口占19.14%,南部山区占25.66%。其中南部山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91‰,比宁夏人口自然增产率高1.94个千分点,比北部引黄灌溉区高4.71个千分点,见图1。宁夏人口分布反映了宁夏南、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特征。北部自然条件较好的引黄灌溉区,人口较集中;中部干旱地区、南部的高寒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

图1宁夏人口自然增长率折线图

数据来源:《2012年宁夏统计年鉴》

4.人口素质逐步提高,文盲率高于全国水平。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宁夏以往相比,人口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文盲率由15.72%下降为6.22%,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由3690人上升为9152人(全国为8930人),提高2.5倍。但宁夏文盲率6.22%仍高于全国2.14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临近省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的文盲率,全国排名靠后。其中每十万人拥有初中、高中和中专学历的人数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老年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

人口学家普遍认为,60岁以上常住人口占比达到10%,65岁以上常住人口占比达到7%,就表明社会人口结构步入老龄化。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夏65岁以上人口为403917人,占比达6.41%,宁夏人口老龄化已初见端倪。“六普”与“五普”数据相比,0至14岁人口占宁夏常住人口的21.48%,下降6.89个百分点。15至64岁人口占72.11%,上升4.9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6.41%,上升1.94个百分点,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特征。宁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至64岁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幅度较大,与2000年普查65岁以上常住人口24.55万人相比,增长近一倍,接近7%的人口老龄化。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龄化与高龄化速度还将加快,这将给经济社会带来各方面的影响和挑战。

三、宁夏人口发展与贫困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问题,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而是包含数量、质量、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人口增长并非一定导致贫困,但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以及有限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人口与经济。

既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关系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出发点,也是短期难以超越的制约因素,这突出表现在人口多、压力大和经济发展缓慢等方面上。人口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数量的增长总是要超过产出的增长,结果导致对产出的争夺,即人口增长抵消GDP的增长值。宁夏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建国以来,宁夏人口自然增产率居高不下,至1995年稍有缓解,但仍远高于全国水平。人口持续快速的增长使宁夏难以摆脱贫穷落后,人口增速最快的宁南山区一直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82年的“三西”农业建设至今,宁夏始终没有停下扶贫的脚步,如“双百扶贫计划”、“吊庄移民工程”、“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等,尽管年年扶贫,旧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却不断出现。宁夏出生人口整体上山区出生数量多于川区,农村多于城市,低教育水平的多于高教育水平等。这些矛盾和不平衡都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成果相当程度上被新增人口消耗掉。宁夏2011年总人口为632.955万人,GDP为2102.21亿元,人均GDP为33043元,低于全国人均GDP35083元,其中宁夏贫困人口集中地南部山区2011年GDP为28.5亿元,远低于全国水平和邻近省区。

2.人口与生态环境。

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和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凸显。历史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人类不断掠夺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导致的严重生态后果:植被破坏、林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增多。宁夏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南部山区也是全国有名的苦甲之地,这里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导致生产力低下的南部山区耕地大幅增长,耕地扩大意味着天然草场、森林面积减少,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业和生产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而旱作农田容易导致地表水土流失,有机质下降。

3.人口与文化素质。

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极大有利于经济繁荣。人口文化素质低,首先表现在人们思想落后,观念传统守旧,而且难以转变、更新。其次表现在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低,目光短浅。再次,缺乏更新生产技术的必要的文化基础,无法形成打破传统、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的内在动力,无力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致使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而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六普数据显示宁夏文盲率为6.22%,高于全国2.14个百分点,贫困地区文盲率最高。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渠道。农村贫困地区十分有限的财政不可能使教育投入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会导致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滞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制约人口素质的提高,增大脱贫致富的压力和难度,陷入“人口越多,素质越低,经济发展越慢”的恶性循环中。

四、宁夏人口可持续与反贫困的基本思路

宁夏自然条件差,经济底子薄,庞大的贫困人口群体及人口的增长特征,在短时期难以扭转。若想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只有坚定可持续发展道路,以较低的生态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较高的发展速度,保持人口与生态、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1.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

一个接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与一个接受过较低教育的劳动力所承载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不同的,文盲劳动力所承载的人力资本存量是零。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能力,增强反贫困的物质基础,使农村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宁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特点是数量多、素质低。人口素质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以及贫困发生率有着显著关系。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国策,面对当前人口发展状况和特点,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定位人口发展政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宁夏六百三十九万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和谐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针对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老龄化具体可采取:将城镇非就业人口、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特别关注城市的低保和其它低收入家庭的保险费负担和就医过程中负担问题;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重点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发展多种形式医疗补充保险等措施。

3.加速城镇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因宁夏贫地区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特殊性和局限性导致贫困地区的城镇数量、规模、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发展滞后。截止2012年底宁夏炎黄城市带有建制城镇7个,中部地区干旱带有4个,而南部山区仅有4个。加速城镇化是解决宁夏“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城镇化聚集了第二三产业,可以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人口减弱对土地的依赖,促进人口流动。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就越大,农民收入水平就越高。因此,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使贫困地区尽早摆脱贫困。

4.加大扶贫力度。

扶贫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增长与摆脱贫困的必要前提,加大农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在扶贫开发同时注重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支持力度,出台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生态建设等扶贫优惠政策;培育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譬如宁南山区根据当地特色,重点培育种草养畜、马铃薯、菌草、中药材、小杂粮、蔬果等特色产业的建设。同时还应做好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的扶贫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心慧.宁夏人口与可持续发展[J].《宁夏科技》1997(2)。

[2]梁西霞.朱志玲.种永斌.宁夏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10。

[3]魏淑清.宁夏人口问题与政策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2)。

[4]李禄胜.宁夏人口与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人口》2009(5)。

标签:;  ;  ;  

宁夏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反贫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