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机制论文_唐长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东北地区,系统论,功能,苏州,经济增长,地方政府。

城市化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唐长春[1](2019)在《基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是当今经济界的重要议题,二者的关系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然后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作用机制,产业集聚对促进城市化的形成和发展、降低城市化成本、提高城市竞争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城市化也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并促进了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了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对接京津——低碳环保 持续发展论文集》期刊2019-06-15)

顾朝林,Christian,KESTELOOT,Ian,COOK[2](2013)在《中国城市化机制:多层次分析视角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Urbanization is a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social evolution, and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human society, in which the focus of economic structure shifts from agricu1ture to non-agriculture,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1 areas is characterized by a gradually decreasing rural population and the steadily increasing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city is exemplified by a gradua1ly urban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of settlements and city-lifestyle of peop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policies, driving forces, and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their impacts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a multi-layered and multi-level perspective.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passed a long period of slow development and entered into a rapid advance stage. However, unlike most European urban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present-day socio-spatial configurations are all related to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in which the Kondratiev cycles give rhythm to their appearances and change,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configurations refer to different temporalities.(本文来源于《北京论坛(2013)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分论坛五论文及摘要集》期刊2013-11-01)

赵玲[3](2011)在《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吉林省城市化机制与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就是要制定差别化的分区分类政策,是从国土空间开发的理念和开发模式上进行重大调整和创新,改变目前空间开发秩序混乱和空间开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论文在对主体功能区和城市化的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的内涵,认为主体功能区理念的提出,是对区域认识从“差异区”到“功能区”的跃进,从区域结构研究到区域外部功能研究的升华。城市化即是产业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集聚过程的空间表现。在主体功能区理念下,城市化的空间扩展是有序的,表现为一种“空间均衡”。吉林省作为一个复杂区域,区域内部地理环境、生态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差异很大,其主体功能区划下城市化发展路径区域差别显着,在全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以此为出发点,本论文提出了“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城市化机制与路径选择”,对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城市化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并结合吉林省实证进行分析与探讨。文中将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从差异区的研究上升到功能区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城市化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明确提出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耦合关系。将城市化的研究从空间模式的研究转向空间均衡的研究。认为,在不同主体功能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耦合关系不同,从而导致其空间表现——空间均衡形式不同;结合吉林省区域状况引入情景分析方法,对长吉图等战略情境下吉林省开发类功能区和限制类功能区提出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城市化路径选择进行分析,重新审视了吉林省城镇体系。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本部分从城市化面临的困境以及主体功能区理念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入手,重点阐述了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在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城市化与区域发展基础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某些地区甚至以制约表现为主,从而,对于城市化的规律性认识也应当进行视角转换——从“差异区”到“功能区”,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环——城市化的成本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加大,制度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对城市化成本的加重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框架。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和第叁章,是论文的理论部分。在梳理、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和城市化相关理论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划下城市化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经济学和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基础上,解释了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问题的新视角,对城市化的认识从集聚——即产业的空间集聚、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走上了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两种力量在区域中的空间均衡的认识过程,认为主体功能区下的城市化是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在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耦合过程,其目的与结果是实现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衡。第叁部分是论文的实证部分,包含第四、五、六、七章。第四章对吉林省城市化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从空间结构看,吉林省中、东、西部地区由于发展条件不同,城市化路径迥异,吉林省城市化区域分异显着。并总结了吉林省城市化驱动机制包括资源促进、外力推动、交通导向和政策导向等机制,提出目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还存在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非对称性、城市化水平差异显着、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小城镇不发达、“结构”转型滞缓和“城市化成本”不均衡等问题。第五章探讨吉林省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研究了吉林省主体功能区划基础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在吉林省自然生态格局、气候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约束以及经济承载能力差异的基础条件下,探讨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并阐述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对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约束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第六章通过对吉林省城市化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些确定的和非确定性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以及国家政策、相邻省区区域发展战略导向等情景分析,提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第七章提出吉林省不同主体功能区城市化路径选择。认为,对于开发类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目标,限制类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保证生态安全,提倡有序的生态移民。第四部分即第八章,是本论文的结论。提出了本文的一些结论性认识,并就论文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说明。(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12-01)

姚震宇[4](2011)在《空间城市化机制和人口城市化目标——对中国当代城市化发展的一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从城市人口变化还是城市空间变化角度观察,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中国的城市化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的城市化是以地方政府经营土地使用权为内在动力的空间城市化过程,这一机制是由一系列土地法规催生形成的。这一城市化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无意于解决人口城市化中跨省市流动人口的异地城市化问题;它造成空间意义上低效率的假性城市化;更为重要的是,它造成了具有宏观影响的土地金融风险。本文基此认为,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调整和规范地方政府策动的空间城市化机制,规避其产生的问题,通过激励设计促进城市化在机制与目标方面的协调。(本文来源于《人口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黄盛[5](2010)在《基于财富回流现象的城市化机制解释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更加紧密,社会财富也伴随城市发展在城市中继续快速聚集。无论城市政府还是学术界仍倾向于以区域分工的方式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但笔者意识到,城乡间人口流动已达到空前的规模,社会财富也随着人口流动而被大量转移至郊区甚至更加偏远的农村地区(文中称为“财富回流现象”)。种种迹象表明城市绝对集中论似乎正在逐渐失去站稳脚跟的基石。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若将城市化视野仅仅局限于“如何将城市规模壮大,如何吸引人口进入流入城市”的传统思维,显然过于狭隘与不合时宜。面对处于“流动状态”的城市化现实来说,我们更应将城市化的定义扩大到全社会,着眼于对城市化是如何发生的;着眼于当前的城市特征为什么会如此;着眼于这些城市现象对社会演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着眼于如何构建富有中国特色城市理论体系等一系列本源性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每个阶段的城市发展都有其内在逻辑模式,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通常的理论研究是基于前者基础上的,但本研究试图以当前社会形势为背景,在财富回流现象的基础上对城市化的微观机制做初步解释。为此,文章首先回顾了城市解释的基础;再斟酌了城市化量度的恰当参数,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演绎城市化机制的内在逻辑;最后,为了让本研究更具说服力,笔者就以徽州西溪南实证研究对前文观点加以在解释,重申本研究城市化解释的内在合理性与必要性,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3-01)

齐亮[6](2006)在《浅析城市化机制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各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呈正相关。城市化会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并且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那么城市化机制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呢?这正是我们所要理解和学习的,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经济管理中,使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真正达到经济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对外经贸》期刊2006年06期)

吴莉娅[7](2006)在《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征发生较大变化。世界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长江叁角洲城市群发展产生的网络化效应、制度创新等对苏州城市化均产生积极作用。从市场机制角度出发,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对苏州城市化起基本作用。资本、货币、金融市场化促进城市化投资机制的完善与发展;技术市场建设构成城市化的提升机制,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城乡人口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城市化发展;而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则构成城市化的牵引机制,也是推动开发区建设这种城市化空间扩展新动力出现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李诚固,高艳丽,高相铎[8](2004)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以矿产资源开发与重化工业基地建设,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与城市体系的形成。这种特殊的城市化道路使东北老工业基地从整体上表现为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在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城市化(城市化规模与空间扩展,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有序转变)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与要素重组,企业与产业的集聚,新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地区经济整合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城市化的推进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综合性举措。(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12-01)

秦军[9](2004)在《系统论与城市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系统论的理论 ,对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进行了剖析理解 ,阐述了城市化在内、外部的交叉作用过程中 ,显示出的一系列特点和规定性 ,提出了我国城市化的总体发展趋向。(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4年12期)

魏中海[10](2003)在《城市化机制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推进是其运行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调节机制。研究和把握城市化机制 ,对于我们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城市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城市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Urbanization is a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social evolution, and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human society, in which the focus of economic structure shifts from agricu1ture to non-agriculture,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1 areas is characterized by a gradually decreasing rural population and the steadily increasing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city is exemplified by a gradua1ly urban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of settlements and city-lifestyle of peop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policies, driving forces, and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their impacts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a multi-layered and multi-level perspective.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passed a long period of slow development and entered into a rapid advance stage. However, unlike most European urban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present-day socio-spatial configurations are all related to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in which the Kondratiev cycles give rhythm to their appearances and change,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configurations refer to different temporalitie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化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唐长春.基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机制研究[C].对接京津——低碳环保持续发展论文集.2019

[2].顾朝林,Christian,KESTELOOT,Ian,COOK.中国城市化机制:多层次分析视角的研究(英文)[C].北京论坛(2013)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分论坛五论文及摘要集.2013

[3].赵玲.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吉林省城市化机制与路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姚震宇.空间城市化机制和人口城市化目标——对中国当代城市化发展的一项研究[J].人口研究.2011

[5].黄盛.基于财富回流现象的城市化机制解释与反思[D].浙江大学.2010

[6].齐亮.浅析城市化机制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7].吴莉娅.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化机制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

[8].李诚固,高艳丽,高相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C].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4

[9].秦军.系统论与城市化机制[J].山西建筑.2004

[10].魏中海.城市化机制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计划经济体制与自上而下城市化机制1 “两型”思想下的武汉城市圈新型城非公有制经济同城市化关系图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的机制模型AR特征多项式根倒数值示意图西溪南果园节点整治示意图

标签:;  ;  ;  ;  ;  ;  ;  

城市化机制论文_唐长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