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毕晓玉[1]2004年在《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和科技挑战,我国提出了“在我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在这一决策的引导下,我国许多重点大学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课程建设是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通过课程国际化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是摆在我国重点大学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和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对课程国际化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部分,本论文探讨了课程国际化的相关概念,并着重从叁个方面分析了课程国际化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我们能够从思想上或理论上明确地认识到课程国际化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多元文化理论使得学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普遍性理论使得课程与知识的引入与输出成为可能;后现代课程观则要求必须以一种开放的观念来构建课程。在第二部分,主要从叁个方面来探讨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实践问题,即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应如何发展。在现状部分,笔者探讨了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动因,明确提出了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可以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模式,其中主要以内向型课程国际化为主;总结了目前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方法主要有叁种:注入法、专设法和活动法;并总结了目前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主要措施。在考察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了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七点建设性意见。

李云逸[2]2016年在《本科学生国际化教育经历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国际化势头不可阻挡的今天,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之一。本科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国际化教育经历,培养大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和能力,是目前我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探讨本科学生国际化教育经历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丰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另一方面能为我国大学制定国际化政策与学生国际化发展策略提供参考。运用SPSS19.0软件对H大学384名本科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H大学本科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参与程度较以往有显着提高,但总体参与程度仍然偏低;(2)H大学本科学生国际化教育经历的群体差异不大,但各维度内部参与度水平并不均衡;(3)H大学本科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态度积极参与意愿较强,且学习效果良好,但在学校层面促进学生国际化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仍有待加强。采用访谈法对H大学8名具有跨境国际化教育经历的本科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发现,本科学生参与跨境国际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收获与学习效果的问题;(2)语言与文化适应的问题;(3)经费与学校政策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总结出本科学生在本土国际化教育经历的特征和参与跨境国际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特征和问题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在国际化发展战略上,要将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核心主线;在课程国际化上,要以提升国际化课程设置水平为基点;在学术合作与社交活动国际化上,要提高丰富度与精深度;在学生国际化流动方面,既要增加数量又要注重质量;在管理措施上,要完善大学国际化的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

路丽娜[3]2010年在《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程国际化是我国研究型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近年来国家对课程国际化建设相当重视,各高校也都采用了各种方式加强课程国际化建设。课程国际化建设是研究型大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能够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目标定位、较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生源和自由的学术氛围都为课程国际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到目前为止,各研究型大学已经设置了相应的外语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部分学科也已经实施了双语教学,创办了一些联合课程,并对当前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造,注入了世界性问题、国际前沿问题。但是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力度仍然不够大,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外语课程设置单一,英语教学只注重读写、不注重听说,课程的输入和输出并不平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不够科学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课程目标和成材目标等都缺乏全球化的眼光,课程国际化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多媒体工具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批判性思维。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参照美国、澳大利亚等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较高国家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相关经验,坚持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不动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课程国际化的实施,加大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加大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和课程的人文联合,建立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多样化的外语语言,建立国际化的评价和管理方式,应用多媒体工具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对于国外课程国际化的内容和方式应进行批判的吸收,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际化课程模式。

肖新星[4]2016年在《我国高校教师课程国际化参与状况研究》文中认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化的必然的发展趋势,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最重要内容,是高校国际化的基础,教师作为课程国际化的核心,其在课程国际化中的参与是高校实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条件。探讨高校教师在课程国际化中的参与状况,可从教师角度来丰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同时对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促进大学国际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SPSS22.0软件对我国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与美国高校教师相比,我国高校教师课程国际化参与程度较低,且在内向型课程国际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显着高于外向型课程国际化活动;(2)大学教师在课程国际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专业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性,拥有博士学历、高级职称和担任研究生导师的教师群体在课程国际化中的参与程度更高;(3)大学教师在课程国际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学校类型、所在地区显着相关,研究型大学和沿海地区大学教师在课程国际化中的参与程度明显高于非研究型大学和内陆地区大学;(4)课程国际化态度、国际化知识、国际化经历、组织支持对教师在课程国际化中的参与程度有直接影响,其中最显着的影响因素是国际化知识。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以提出促进高校教师参与课程国际化的政策建议: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制定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国际化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激励教师参与课程国际化。

陈晨[5]2012年在《我国重点农业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提供合格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经济全球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密切,也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大学制度的落实还是科学知识的推广都要具体反映到课程的开设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我国重点农业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与农业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全球趋势还不相适应,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也还有一定差距。作为专业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承载了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农业高校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因此,笔者希望以课程国际化理论为指导,对我国重点农业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发展的若干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探讨,试图构建体现时代需要且符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国际化体系。本文选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两所高校,通过对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叁大群体的问卷调查以及相关访谈,从课程目标的国际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实施的国际化、课程合作的国际化、课程评价和管理的国际化五个方面对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实践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所要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针对我国重点农业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经验,分别从政府的宏观管理、高校的微观管理、师生的自我管理叁个角度,对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提出可行性建议。

李浏兰, 陈少林, 刘刚, 罗李平[6]2014年在《地方高校数学专业课程国际化探讨》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课程国际化两个方面。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停留在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阶段,而课程国际化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地方高校数学专业课程国际化存在着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滞后、师资力量不足、生源不理想等诸多困难,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课程国际化,营造课程国际化氛围,增强师资水平,加强学生的外语培训,增加学生国际交流的机会。

陈明[7]2005年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因此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基本任务,处于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服务于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高等教育的新的思想和新的实践及其相互的转化都要通过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变化发展才能得以完成。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理论及实践都绕不开的基本问题。由于其中介性质所具有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变化,因而也是一个谈论很多,但难以谈清的老问题。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知识和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益突出。在国际化的背景下,知识的国际共享和人才的国际流动是必然的趋势。为适应时代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国际化是高教改革的当务之急。人才培养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模式是对具体实践的简化、概括和抽象。因此,要准确把握和认识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首先做到对人才培养活动本身所涉及的因素、过程、环节及其关系有完整全面的理解,其次是要将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本文尝试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系统论和模式论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来把握人才培养实践活动的因素、过程、环节之间的关系,从模式论的角度来实现对人才培养实践原型的抽象、概括和简化,从而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建了一般的模式,勾画了其结构,划分了其层次和类型,分析了其要素和关系,以达到对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论认识,为认识其生动变化的实践建立理论基础。国际化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概莫能外。通过分析总结学者们的观点,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高教资源国际间优化配置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实践活动或机制,它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涉及到高教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是一场有重点、有步骤的整体推进的运动。就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而言,观念国际化现代化是根本,社会(国际、国内市场)需要是导向,自身和环境条件是基础,培养目标国际化是定位,现代大学制度是保障,培养过程(尤其是课程)是核心,评价和认证国际化是标

许永旺, 张良[8]2012年在《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和国外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水平的建议。

李爱萍[9]2005年在《美国“国际教育”:历史、理论与政策》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国际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发展勃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这半个多世纪中,美国国际教育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政策与教育制度并对当代美国社会与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体现出向全球教育转型的趋势。本论文探讨美国国际教育问题的历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美国的国际教育理论与国际教育政策,目的是在清理美国国际教育发展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探明美国国际教育的实质与特点;国际教育与国民教育、全球教育的关系;国际教育理论与国际教育政策及其实践的关系,为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建设以及国防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论文分为导论、国际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国际教育的理论与观点、国际教育的政策与法规,以及结语五个部分。 “导论”部分阐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文献综述;研究范围与问题;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特色与后续研究。 第一章“美国国际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以几个重要国际教育法案颁布的时间为依据,将国际教育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国际教育的“萌芽期”(1936—1946);国际教育的“勃发期”(1946—1966);国际教育的“回落期”与“抗争期”(1966—1991);国际教育的“强盛期”(1991—2002);国际教育的“转型期”(2002—)五个部分进行阐述,每一个部分又围绕国际教育政策、国际教育管理、国际教育实践与国际教育理论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叙述,使国际教育的历史发展可以通过国际教育的四个问题得到具体展现,使历史研究与问题研究紧密结合,在国际教育历史的纵向陈述中完成对国际教育四个问题的纵向比较。最后,在对国际教育历史进行追溯的基础上,概括出美国学者对国际教育基本含义的认识。 第二章“美国国际教育的理论与观点”在对不同美国国际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将美国国际教育理论按“问题”而不是按思想家分为五个方面进行介绍与阐述:国际教育与社会发展;国际教育与教育变革;国际教育与课程开发;国际教育与教师培训;国际教育与教育研究。其中每一个问题之下又包括不同国际教育的具体教育理论或教育观点,例如“国际教育与社会发展”就包括:“国际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本质”;“国际教育是国家社会安全的保障”;“国际教育是全球公民生活的需要”叁种不同观点,事实上也是叁个思想家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专题的国际教育思想可以通过不同国际教育家的不同研究视角得到展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这一专题思想的总体认识。与此思路一样,本章试图通过对国际教育思想五个问题的阐述与介绍,

古永司, 林静[10]2016年在《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省级开放大学的启示——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公认的核心要素,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以及课程国际化在美国高校优势明显。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注重与境外高校、机构交流,签订友好协议,积极资助教师在国际舞台亮相,支持学生赴境外留学深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但国际化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国际化的合作面偏窄,形式不够多样化,"走出去"多、"引进来"少,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有待加强,基础设施亟待完善,资金管理及效率不足方面等因素,制约了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加强师资"引进来"力度,利用自身优势创新留学生来源,共享共建课程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毕晓玉.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 本科学生国际化教育经历实证研究[D]. 李云逸. 湖南大学. 2016

[3]. 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研究[D]. 路丽娜. 兰州大学. 2010

[4]. 我国高校教师课程国际化参与状况研究[D]. 肖新星. 湖南大学. 2016

[5]. 我国重点农业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实践研究[D]. 陈晨.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6]. 地方高校数学专业课程国际化探讨[J]. 李浏兰, 陈少林, 刘刚, 罗李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7].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8]. 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 许永旺, 张良.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9]. 美国“国际教育”:历史、理论与政策[D]. 李爱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0].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对省级开放大学的启示——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古永司, 林静.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标签:;  ;  ;  ;  ;  ;  ;  ;  

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