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空间形态论文_孙娜,张冲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质空间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空间,物质,城市,大院,吉林省,镇江。

物质空间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孙娜,张冲[1](2019)在《吉林省特色科技创新小镇物质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特色科技创新小镇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空间形态尚处于建设形成过程中。本研究基于深入剖析吉林省特色科技创新小镇在空间形态构成方面的建设现状及特征,通过对合心轨道交通文化特色小镇及集安清河人参特色小镇的案例分析,详细了解特色科技创新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在空间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空间特色构建、项目建设落地、区域空间延展及空间功能复合等四大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鲁斐栋,谭少华[2](2019)在《城市住区适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要素研究——基于重庆市南岸区16个住区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重庆市南岸区的16个城市住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GIS及现场勘测获取步行行为、人群社会属性、物质空间形态等基础数据,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模型的数理统计方法,从临近性、连接性和场所性3个方面进行宜步行城市住区的物质空间形态要素分析,结果发现:临近性要素中的设施密度、设施种类、文化娱乐设施密度、教育设施密度、绿色开敞空间密度、公交换乘密度、文化娱乐设施距离和教育设施距离;连接性要素中的街道路网密度;场所性要素中的可步行面积、8 m以上步行道长度密度、地块出入口密度、大于15家/100米沿街商业长度密度是构成城市住区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其中设施数量、街道网络密度、地块出入口密度、大于15家/100米沿街商业长度密度是最重要的要素。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文章提出功能诱发(临近性)、路径诱发(连接性)和场所诱发(场所性)叁大宜步行住区规划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9年07期)

李冠元[3](2018)在《基于社会和物质空间形态的绿色住区规划探析——以兰州金城文化生态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房地产业发展迅猛的今天,住区普遍存在文化、土地、建筑、道路、绿地、服务六方面问题,绿色住区已成为当代居民的迫切需求。在厘清了绿色住区系统构成的基础上,金城文化生态园从社会和物质空间形态出发,针对当前住区问题进行规划构思,提出"文化统领、绿色提升、服务支撑"的规划理念,并从规划结构、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四个方面解析方案,总结规划特色,以期为绿色住区的推广提供指引。(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23期)

蔡宁[4](2018)在《基于历史地图解读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物质空间形态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下称华工)校园办学历史悠久源长。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即华工的前身。自国立广东大学创办至今,校园物质空间形态经过了数代变迁。本文通过对在华工档案馆及以往文献资料中查询得到的历史地图的解读,串联起华工校园物质空间形态的变迁历史:校园早期规划确立"钟"型布局;根据校园"山峦迭翠、池沼荡漾"的特点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校园;发展过程确定了校园南北中轴线及东西向轴线;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建设密度不断加大,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拓展。本文创新性地通过历史地图的读图发现,拟为华工校园规划建设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进一步丰富岭南近代规划与建筑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8年02期)

李晨[5](2017)在《城市物质空间影响下的单位大院围墙形态变迁——以南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昌为案例城市,采用档案查阅、田野调查、平面图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了单位大院围墙形态演变脉络,揭示了地形地貌、城市道路、相邻地块和街道界面等对单位大院围墙的完整性、方向性、闭合性与空间职能等的重要影响作用,相关结论对当前打开单位大院的城市建设实践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7年12期)

李晨[6](2016)在《南昌单位大院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位大院是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且独具特色的一种空间构成单元。现代意义上的单位大院起源于民国时期,而在1949年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中得到普遍推广并成为城市空间构成与扩展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的外延式发展,单位大院相继进入城市腹地并占据重要地段,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城市转型过程中不少单位大院经历了各种形态变化甚至空间瓦解,导致中观层面职住靠近的城市空间格局被打破,而几乎同时暴露的交通、环境和社区活力等城市问题也促使人们思考两者间的内在关联。以城市交通为导向的规划设计思想渐成主流,单位大院因占地规模大、空间封闭等形态特征与"小街区、密路网"的街区型城市空间格局形成反差。近日,官方"打开单位大院"的呼吁与质疑让单位大院成为关注焦点之一。"单位大院是否应该打开,如何打开"应当建立在中国城市空间建构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本文立足城市设计学科,应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格局重构中的热点现实问题,以单位大院为视角,展开对中国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构成规律的研究,旨在揭示两者的形态关联性,既建立对单位大院的科学理性认知,也为相关地段的城市形态更新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选择南昌作为案例城市,以类型形态学方法为基础,整合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和城市设计、建筑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建构"时间—空间—类型"叁位一体的立体式形态分析框架,展开对单位大院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系统研究,而两者的结构性关联成为形态解析的核心。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缘起篇"中,通过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来认知单位大院,其中前者包含单位大院相关概念辨析、分类研究与形态解析,后者主要关注南昌单位大院空间缘起与发展演变问题。第二部分"关联篇"中,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空间层级揭示单位大院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结构性关联,其中宏观层面关注单位大院空间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形态关联,中观层面关注单位大院与城市内部物质空间形态组织的结构性关联,而微观层面则主要关注单位大院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建构与场所活力塑造等问题。第叁部分"更新篇"中对关联性的研究,主要以形态更新为视角来展开,具体包括单位大院更新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影响、单位大院对城市控规的影响,以及新城区建设中的单位大院现象等。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提出以单位大院为视角研究中国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并为此建构了 "时间—空间—类型"叁位一体的立体式形态分析框架,对开展城市形态学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并提供参考;2、关于单位大院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关联性方面的成果,直指单位大院集中地段的城市形态构成与发展规律,为中国的城市建设、管理、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视野与指导;3、对南昌城市开展的深度案例研究对当地政府、城市规划与设计部门的工作具有直接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10-19)

徐夏青[7](2016)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冯嘴子村空间形态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传统村落,它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冯嘴子村位于淮河流域,并且村内现存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冯嘴子村空间形态不仅具有我国传统村落的共性,又包含着鲜明的地域特征。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很好的把握村落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使得村落的历史风貌和地域性特征受到破坏。鉴于以上背景,如何在发展中科学、有效地保护冯嘴子村,已成为重要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冯嘴子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并对其保护和利用价值进行评估,采用归纳、比较等方法,挖掘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运用传统村落保护和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深入探讨冯嘴子村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重现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景,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得以改善,既能保护村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将村内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并且也能够更好的展现村落地域性特色,同时也可以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上的收入。并试图探寻冯嘴子村保护与发展的有效、科学的模式,希望对冯嘴子村建设方面能起到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的意义,实现冯嘴子村空间形态的“有机更新”。(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恩琪,韩冬青,董亦楠[8](2016)在《江苏镇江市村落物质空间形态的地貌关联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镇江市复合的自然地貌条件,将其乡村聚落形态划分为四大地域类型区:岗地湖荡、山地丘陵、江南平原和沿江圩区。基于对2012年卫星影像和Google叁维地形数据的采集,选取20个典型样本村落图解呈现其4kmx4km的周边环境和整体村落形态。通过分析各样本在空间分布、规模、密度以及肌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总结归纳不同类型自然村落在选址、生长和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以此作为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物质空间形态特色塑造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6年04期)

鲁斐栋[9](2014)在《城市住区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趋势背景下,步行作为一种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其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在我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以“车”为本的建设模式对城市步行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蔓延、超大街区尺度、门禁社区、公共空间私有化以及缺乏步行自行车设施等诸多因素进一步导致了城市步行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研究机动化时代城市环境中步行的空间需求,进而营造良好的适宜步行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当今城乡规划建设研究的基本课题。首先,本文通过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理论的梳理,以行为干预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并阐述步行行为的叁大影响要素(倾向要素、促成要素、强化要素)及其空间形态内涵,并将其归纳为临近性、连接性和场所性叁个方面作为人群步行行为的空间环境需求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描述步行出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特征评价因子和计算模型。其次,本文以重庆南岸区的16个城市住区为对象,通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人群步行行为、社会属性的数据,并依据GIS和现场勘测获取物质空间形态评价因子数据,进而通过SPSS软件应用相关分析法分析筛选影响步行出行的相关参量;而后,进一步运用逻辑斯蒂克回归模型,通过控制个体的社会经济特征变量的影响,研究分析物质空间形态因子对步行出行行为的影响程度,提取临近性、连接性和场所性叁个方面的关键性指标,构建适宜步行的住区物质空间形态特征。最后,本文通过借鉴其他相关研究并在结合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功能诱发(临近性)、路径诱发(连接性)、场所诱发(场所性)叁大规划设计对策。此外,本文进一步提出构建步行单元,并进一步探讨其空间规模和空间形态构成要素,为宜步行住区的构建提供了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6-01)

吴扬[10](2013)在《西安地区新建农村物质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是我国农村建设发展最为显着的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21世纪初的十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背景下,基层农村的建设行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农村的逐渐富裕使得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对其自身居住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新的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本文即是对改革开放至今30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农村空间形态所发生的变化及现状的初步认识。论文选取笔者的家乡陕西省西安地区的新建农村作为研究对象,以目前新建农村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规划、独立建设”及“独立建设”叁种建设模式作为划分依据,分别选取典型案例,通过资料搜集、田野调查的方法,客观地展现出不同建设模式下新建农村的空间特征,论文参考吴越教授之前的相关研究,采用其实态考察的研究方法,试图以观察者的角度力求客观地对新建农村的现状空间进行展示,并用建筑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分别对典型案例的村落空间、街道空间、院落空间叁方面展开分析,并与旧村形态的进行比较,发现各自的空间特征,并结合村民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在对比中体现新建农村的优势与缺陷。在此基础上,将叁种不同建设模式下的农村空间形态做横向对比,总结出当地新建农村的空间形态的特质。最后,提出一些自己对新建农村的理解和对现状的看法。对于新建农村的研究是有待发展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是能够引起普遍讨论的社会问题。新建农村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改变甚至是颠覆了传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存在有着自身的合理性,但同时又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民居住环境质量、怎样才能保留住具有地域文化品格的本色建筑、怎样才能形成传统与现代和谐互补的设计理念、怎样才能找到某些适应农村未来发展要求的建筑形态等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论题。本论文期望通过笔者浅显的调研分析,对我国新建农村的规划建设和研究储备提供微薄的力量,也为我国新建农村的发展呼吁更广阔的学术关怀和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3-06-01)

物质空间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重庆市南岸区的16个城市住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GIS及现场勘测获取步行行为、人群社会属性、物质空间形态等基础数据,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模型的数理统计方法,从临近性、连接性和场所性3个方面进行宜步行城市住区的物质空间形态要素分析,结果发现:临近性要素中的设施密度、设施种类、文化娱乐设施密度、教育设施密度、绿色开敞空间密度、公交换乘密度、文化娱乐设施距离和教育设施距离;连接性要素中的街道路网密度;场所性要素中的可步行面积、8 m以上步行道长度密度、地块出入口密度、大于15家/100米沿街商业长度密度是构成城市住区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其中设施数量、街道网络密度、地块出入口密度、大于15家/100米沿街商业长度密度是最重要的要素。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文章提出功能诱发(临近性)、路径诱发(连接性)和场所诱发(场所性)叁大宜步行住区规划设计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质空间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孙娜,张冲.吉林省特色科技创新小镇物质空间形态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2].鲁斐栋,谭少华.城市住区适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要素研究——基于重庆市南岸区16个住区的实证[J].规划师.2019

[3].李冠元.基于社会和物质空间形态的绿色住区规划探析——以兰州金城文化生态园为例[J].城市建筑.2018

[4].蔡宁.基于历史地图解读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物质空间形态变迁研究[J].中外建筑.2018

[5].李晨.城市物质空间影响下的单位大院围墙形态变迁——以南昌为例[J].华中建筑.2017

[6].李晨.南昌单位大院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关联性[D].东南大学.2016

[7].徐夏青.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冯嘴子村空间形态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8].王恩琪,韩冬青,董亦楠.江苏镇江市村落物质空间形态的地貌关联解析[J].城市规划.2016

[9].鲁斐栋.城市住区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研究[D].重庆大学.2014

[10].吴扬.西安地区新建农村物质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一57普口村落景观(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商城遗址公园、小游园传统街巷街巷节点可理解度示意图一6管口村全景(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标签:;  ;  ;  ;  ;  ;  ;  

物质空间形态论文_孙娜,张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