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铃虫论文_张旭雪,章先飞,徐久永,曹松,黄青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铃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铃虫,抗性,生长发育,温度,棉红铃虫,棉铃虫,月相。

红铃虫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雪,章先飞,徐久永,曹松,黄青春[1](2019)在《5%TXH09水分散粒剂防治棉铃虫和红铃虫的田间药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5%TXH09水分散粒剂(WG)对棉铃虫和红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面喷雾法。[结果]5%TXH09 WG能够有效地降低棉铃虫和红铃虫的虫口密度,减轻害虫对棉花和辣椒的为害,具有较好的持效性,同时对棉花和辣椒具有很好的保蕾铃或保果效果,没有产生药害现象。在同等有效剂量下,5%TXH09 WG和5%氟铃脲乳油(EC)对害虫防效及保蕾铃或保果效果基本一致,2者间无显着差异。[结论]5%TXH09 WG是防治棉铃虫和红铃虫的高效杀虫剂。(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5期)

丛胜波,许冬,王金涛,王玲,武怀恒[2](2019)在《温度对红铃虫甲腹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 spectinophorae Cushman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了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铃虫甲腹茧蜂从卵至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8℃,有效积温为276.1日·度;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有效积温为119.9日·度。在20~36℃范围内,红铃虫甲腹茧蜂卵-幼虫历期、蛹重、化蛹率、羽化率等各生命参数均是随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其在28℃时的历期最短、蛹重最重,化蛹率、羽化率及繁殖力等最高,由此可以推断出其最适温度为28℃。本文为红铃虫甲腹茧蜂的大规模工厂化繁育和田间生物防治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余纯,许冬,黄维,雷明洪,万鹏[3](2019)在《月相和温度对棉红铃虫成虫种群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红铃虫性诱剂,监测了湖南安乡地区2012—2015年红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并用一种基于非凸惩罚的稳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红铃虫的性诱蛾量与温度、月相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据中存在的离群值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月相对棉红铃虫活动有显着影响,但诱蛾量与月球引力无直接关系。主要表现为夜间光线越弱,红铃虫的诱蛾量越大;温度对红铃虫诱蛾量有显着抑制作用,15~35℃时,随温度的上升,红铃虫诱蛾量显着下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许冬,王玲,丛胜波,王金涛,李文静[4](2018)在《红铃虫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基因克隆、序列特征及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pheromone biosynthesis activating neuropeptide,PBAN)基因,分析其序列特征,阐明该基因在红铃虫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规律,以及与交配行为、棉花挥发物间的调控关系,为进一步揭示红铃虫性信息素合成释放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RACE技术克隆红铃虫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基因PgosPBAN的全长cDNA序列,应用DNAMAN 6.0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Protparam、Chou&Fasman等在线分析软件进行蛋白二级结构预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Pgos PBAN在红铃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分析交配行为和棉花挥发物对Pgos PBAN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获得了Pgos PBAN全长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Y987647,该基因c DNA全长1 461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618 bp,编码205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长121 bp,3′端非编码区长722 bp;Pgos PBAN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了滞育激素、α神经肽、β神经肽、PBAN和γ神经肽5种神经肽,N端还含有一个23氨基酸的信号肽;预测该蛋白分子量为2.41 kD,等电点为9.25;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Pgos PBAN与15种鳞翅目昆虫的PBAN位于同一分支,其中与Pgos PBAN进化关系最近的是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PBAN(GenBank登录号:ALM30314.1),表明这两个基因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基因;PgosPBAN在红铃虫不同发育阶段存在明显的表达特异性,以成虫期的表达量较高,幼虫期次之,蛹期最低;PgosPBAN在红铃虫雌、雄成虫体内均有表达,且1—5 d内雄性成虫Pgos PBAN表达量显着高于雌性成虫;交配后1—3 d的红铃虫体内Pgos PBAN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处女蛾;暴露于棉花挥发物1—5 d雄成虫Pgos PBAN表达水平未受到显着影响,而1、8 d雌成虫及8 d雄成虫Pgos PBAN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结论】明确了PgosPBAN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了该蛋白的二级结构特征。根据PgosPBAN在红铃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以及与交配行为、棉花挥发物的调控关系,推测该基因不仅参与了红铃虫雌性信息素的合成释放,在调控雄性信息素以及调节生长发育等方面可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3期)

丛胜波,许冬,王玲,王金涛,杨妮娜[5](2018)在《温度对红铃虫甲腹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以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 spectinophorae Cushman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考察了不同处理温度条件下对其各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腹茧蜂从卵至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0℃,有效积温为284.7℃;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3℃,有效积温为119.8℃。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红铃虫甲腹茧蜂的世代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历期由20℃时的52.2天降至36℃时的20.1天。28℃条件下该蜂茧重、化茧率、羽化率最高,但与24℃、32℃相比差异不显着。温度过高对红铃虫甲腹茧蜂的茧重、结茧率、羽化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试验温度区间内,红铃虫甲腹茧蜂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繁殖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28℃时达到最高,能繁育40.7个后代,高于28℃后,成虫繁殖力呈下降趋势。36℃时达到最低,繁殖6.0个后代。在20~36℃范围内,子代种群中的雌性比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8℃时达到最高,其中20℃和36℃时,雌性概率低达0.33和0.39。从综合反映昆虫种群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内禀增长率看,红铃虫甲腹茧蜂内禀增长率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加,28℃时达到最大值,为0.168 6。32℃时红铃虫甲腹茧蜂的内禀增长率呈下降趋势,36℃时值达-0.002,呈负增长趋势。本文为利用红铃虫甲腹茧蜂进行田间天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丛胜波,武怀恒,许冬,王金涛,王玲[6](2017)在《红铃虫甲腹茧蜂生物节律及行为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s pectinophorae Cushman是一种跨卵一幼虫期寄生蜂,本文通过录像和拍摄探究红铃虫甲腹茧蜂生物节律和寄生行为。结果发现,红铃虫甲腹茧蜂产卵高峰为9:00—14:00。甲腹茧蜂羽化期约6天,70%个体集中在前3天羽化,90%以上蛹在6:00—12:00间羽化。成虫5:00—19:00均可活动,求偶交配集中在7:00—9:00。红铃虫甲腹茧蜂寄生行为可分为搜寻和识别寄主、刺探产卵、清洁梳理3个阶段。单头红铃虫甲腹茧蜂可连续产卵25~70次,平均单次产卵时间20s。甲腹茧蜂老熟幼虫体长约4mm,自寄主前胸一侧钻出后取食寄主虫体,直至只剩头壳。红铃虫幼虫被甲腹茧蜂寄生后,2~4龄幼虫体长和体重显着低于对照。(本文来源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王玲[7](2017)在《长江流域棉红铃虫钙粘蛋白抗性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铃虫Pectinophora gassypiell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害虫之一,曾经长时间在我国长江流域棉区造成严重危害。自该区域种植转Bt基因棉花(以下简称Bt棉)以来,红铃虫群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随着Bt棉种植比例的不断上升,已经检测到该区域田间红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敏感性下降。为了寻找有效抑制红铃虫对Bt棉抗性发展的方法,本文从长江流域棉区采集红铃虫田间个体,将其与室内抗性个体进行单对配对,从中筛选并纯化出了多个红铃虫Cry1Ac抗性品系;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明确了这些品系对Cry1Ac蛋白的抗性机理及其遗传规律,建立了相应的抗性基因分子检测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从田间筛选并纯化了4个红铃虫Cry1Ac抗性品系,分别为AQ65、AQ47、AQ189与JL88,这4个品系对Cry1Ac原毒素蛋白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04、220、254与289倍,并且均为常染色体偏隐性遗传;其中AQ65、AQ47与AQ189品系对Cry2Ab有低水平的交互抗性(分别为2.60、2.09与1.82倍),而JL88品系对Cry2Ab没有交互抗性。2)这4个抗性品系均是PgCad发生突变且该突变与Cry1Ac抗性完全连锁。与敏感红铃虫PgCad相比,Pg Cad189与PgCad88的基因组DNA分别插入了一个234 bp与3370 bp的片段,PgCad47缺失了一个314 bp的片段,而PgCad65则既缺失了549 bp又插入了198 bp。3)针对4个抗性品系Pg Cad的突变位点设计了8对特异性引物,用于检测4种抗性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2012-2015年长江流域红铃虫的抗性基因频率检测结果表明:Pg Cad47、PgCad189与Pg Cad88在田间的平均频率分别为0.0003、0.0002与0.0003,并且4年间没有显着性差异。4)所有品系均能在常规棉棉铃上完成生活史;4个抗性品系亦能在转Cry1Ac棉棉铃上完成生活史,但其存活率低于常规棉棉铃并且发育历期显着延长、蛹重显着降低;而敏感品系则不能在转Cry1Ac棉棉铃上完成生活史。5)将红铃虫PgCad基因与GFP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在TnH5昆虫细胞中表达融合蛋白并定位:表达敏感红铃虫PgCad-GFP的TnH5细胞对Cry1Ac活化蛋白的半效应浓度(EC_(50))为6.79μg/ml,表达抗性红铃虫钙粘蛋白的TnH5细胞EC_(50)均大于40μg/ml;敏感红铃虫的PgCad-GFP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而对于抗性红铃虫,除了PgCad88A-GFP能定位到细胞膜上外,PgCad47-GFP、PgCad65-GFP滞留在内质网上,PgCad189-GFP主要定位在囊泡上。6)红铃虫成虫饲喂Cry1Ac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0、40与160μg/ml Cry1Ac蛋白的抗、感品系产卵期均显着缩短、产卵量显着下降,但成虫寿命、产卵率、产卵前期与卵孵化率没有差异。当蜂蜜水中的Cry1Ac蛋白提高到160与640μg/ml Cry1Ac时,与对照组相比,抗、感品系的成虫寿命均显着缩短,并且抗性成虫的寿命显着高于敏感成虫。上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红铃虫携带着Bt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主要是钙粘蛋白等位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其抗性基因频率尚处于较低水平,且对Cry2Ab有低水平甚至没有交互抗性。这些研究结论的取得,为延缓长江流域红铃虫对Bt棉抗性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红铃虫对Bt棉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明坤,杨兆光,乔艳艳,杨磊,崔金杰[8](2016)在《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转基因抗虫棉种植后棉红铃虫的发生变化,为该类棉田棉红铃虫的防治提供风险评估。2010~2015年于棉红铃虫二代、叁代发生期对转基因抗虫棉进行青铃剥查,调查棉铃受棉红铃虫的为害情况,结果显示: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种植年限的增加,棉红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的耐受性增强,为害棉花的各项指标加重,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有加重的趋势,且叁代的发生量及危害程度明显高于二代。(本文来源于《棉花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王玲,张才德,齐立,兰杰[9](2014)在《荆州市2013年棉花红铃虫偏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主要棉花产区,抗虫棉推广种植之前,历来遭受红铃虫为害比较严重,在1985年~1998年14年中有9年达中等偏重以上发生程度。1998年,国产抗虫棉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进入中试和商品化生产阶段,荆州市自1999年开始陆续引进种植抗虫棉,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展,红铃虫发生程度明显减轻,在1999年~2012年这14年中,只有2004年、2005年、2006年、2009年为中等发生,(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14年04期)

王金涛[10](2014)在《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抗性基因频率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花(Bt棉)自1996年开始商业化种植。我国Bt棉的种植始于1997年,至2012年,Bt棉占我国总植棉面积的80%,其中长江流域超过90%。Bt棉种植以来,有效控制了主要靶标害虫的为害,提高了棉花产量,减少了杀虫剂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然而,Bt棉的大面积种植给靶标害虫造成的持续高压汰选,可能会导致害虫对Bt棉迅速产生抗性,从而威胁到Bt棉的有效使用寿命。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是长江流域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也是Bt棉花的靶标害虫之一。连续数年的抗性监测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田间种群对Bt棉花的抗性已进入早期阶段,这将对我国Bt棉花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开展红铃虫对Bt棉花的抗性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其抗性水平和抗性基因频率变化,是进行害虫抗性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以红铃虫室内抗、感品系和采自长江流域棉区10多个地点的红铃虫为供试昆虫,采用敏感性测定、单对杂交和DNA分子检测叁种抗性监测方法,对2012-2013年间我国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对Bt棉花的抗性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红铃虫对Cry1Ac蛋白的敏感性测定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2012-2013年长江流域棉区12个监测点的第叁代红铃虫对不同浓度Cry1Ac蛋白的反应。结果表明:2012至2013年,红铃虫各个地方种群的LC50变化范围分别为0.19-0.26和0.17-0.35,对应的抗性倍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1-3.71和2.43-5.00;不同红铃虫种群对Cry1Ac蛋白的抗性倍数均在5倍以下,地区间差异不超过3倍。总体而言,2013年比2012年LCs0的平均值有所上升,大部分地区的抗性水平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性。以上结果表明,Bt棉在长江流域种植13年以后,该流域的红铃虫对Cry1Ac蛋白基本保持敏感。2)单对杂交法检测田间抗性基因频率采用单对杂交法,检测了2012和2013两年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田间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结果表明,2012和2013年分别检测到2个和12个阳性个体,两年的抗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034(95%置信区间为0.0009-0.0108)和0.0165(95%置信区间为0.0096-0.0277),无显着性差异。两年的抗性基因频率平均值为0.0101(95%置信区间为0.0062-0.0163),这比庇护所策略要求的田间初始抗性基因频率的上限10-3高出1个数量级,预示我们应对田间的抗性风险引起注意。3)DNA分子检测法检测已知基因的田间抗性基因频率采用基于基因组DNA的PCR分子检测法,对田间红铃虫进行了已知抗性基因r1,r2,r3的筛选检测。结果显示,2012和2013两年,从10370头田间红铃虫个体中共检测到88个抗性杂合子和12个抗性纯合子,抗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rls, r1r1和,r1r2。计算得出2012和2013两年3个已知抗性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0097(95%置信区间为0.0077-0.0123)和0.0030(95%置信区间为0.0022-0.0041),两年的平均值为0.0054(95%置信区间为0.0045-0.0065)。该结果与单对杂交得出的结果比较接近,证实了PCR分子检测技术应用于红铃虫田间抗性监测的可行性。本文首次将DNA分子检测方法与传统的生物测定和单对杂交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国内红铃虫的抗性监测,明确了长江流域红铃虫田间种群对Cry1Ac蛋白的敏感性及其抗性基因频率,为我国红铃虫抗性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红铃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 spectinophorae Cushman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了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铃虫甲腹茧蜂从卵至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8℃,有效积温为276.1日·度;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有效积温为119.9日·度。在20~36℃范围内,红铃虫甲腹茧蜂卵-幼虫历期、蛹重、化蛹率、羽化率等各生命参数均是随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其在28℃时的历期最短、蛹重最重,化蛹率、羽化率及繁殖力等最高,由此可以推断出其最适温度为28℃。本文为红铃虫甲腹茧蜂的大规模工厂化繁育和田间生物防治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铃虫论文参考文献

[1].张旭雪,章先飞,徐久永,曹松,黄青春.5%TXH09水分散粒剂防治棉铃虫和红铃虫的田间药效评价[J].农药.2019

[2].丛胜波,许冬,王金涛,王玲,武怀恒.温度对红铃虫甲腹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3].余纯,许冬,黄维,雷明洪,万鹏.月相和温度对棉红铃虫成虫种群动态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9

[4].许冬,王玲,丛胜波,王金涛,李文静.红铃虫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基因克隆、序列特征及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8

[5].丛胜波,许冬,王玲,王金涛,杨妮娜.温度对红铃虫甲腹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丛胜波,武怀恒,许冬,王金涛,王玲.红铃虫甲腹茧蜂生物节律及行为学观察[C].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7].王玲.长江流域棉红铃虫钙粘蛋白抗性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8].明坤,杨兆光,乔艳艳,杨磊,崔金杰.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的影响[J].棉花科学.2016

[9].王玲,张才德,齐立,兰杰.荆州市2013年棉花红铃虫偏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14

[10].王金涛.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抗性基因频率检测[D].华中农业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红铃虫-棉红铃虫红铃虫金小蜂-黑青小蜂高等教育全国第二次棉红铃虫防治学术...灭杀毙-图25 喷了灭杀毙以后如遇雨,应重新...—2015年汇总数据诱蛾量与月相和日...曹赤阳

标签:;  ;  ;  ;  ;  ;  ;  

红铃虫论文_张旭雪,章先飞,徐久永,曹松,黄青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