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党员知行状况的实证考察——以西华大学为例

“90后”大学生党员知行状况的实证考察——以西华大学为例

杨洁万远英(西华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中图分类号:D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2-0050-01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以西华大学为调查地点,对90后大学生党员的知行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党员在知行上总体呈现出健康的、积极的态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但同时他们在理想信念、理论水平、实践锻炼、自我约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本文从学习教育、实践锻炼、党建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路,以期达到提升90后大学生党员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党员;知行;调查

发展和培养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大学生党员的整体质量直接反映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90后”作为一个代际符号,泛指所有90年代出生的人。“90后大学生”作为“90后”的一个子概念,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随着2008级大学生的入学,高校迎来了首批大规模的“90后”大学生,他们已经逐渐替代80后成为当前高校的主流群体。他们经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他们的言行与建国初期的大学生、“60后”、“70后”乃至“80后”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当前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客观认识“90后”大学生党员的言行状况和群体特征,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对高校党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以西华大学为调查地点,对2008、2009级、2010级大学生党员进行了调查,覆盖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学科。问卷设计了20个问题,涉及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入党动机、理论水平、日常行为、对党建工作的感受和评价等方面。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4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030份,有效回收率84.6%。其中,正式党员所占比例为36.0%,预备党员所占比例为64.0%。

二、“90后”大学生党员知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党员总的来说在知行上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蓬勃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前高校学生中最优秀、最先进的分子,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对党领导下的民族未来有相当程度的认同,对党员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共识,对大学生党员需要提升和强化的能力和素养也有实事求是的认识。调查数据呈现出两个好的趋势:一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呈现出阶段性的成果,90后大学生党员的言行总体上呈现出健康的、积极的态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日常用语文明、道德水平较高、与父母关系融洽、自我要求较为严格等);二是90后大学生党员渴望得到培养和锻炼的要求十分强烈,希望党组织能够更系统地多途径地提高他们的素养。同时,调查数据也显示出,90后大学生党员由于受年龄、经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他们在理想信念、理论水平、实践锻炼、自我约束等方面反映出一定程度的问题,在言行上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党的基本理论有所掌握但不深刻,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呈现出方式较为单一、被动的特点。

在“你了解得比较多的理论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94.8%的被调查者回答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掌握,5.2%的被调查者回答对上述理论“了解都很少”。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党员表现出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党的历史、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奋斗目标等有所认识,但学习掌握得不深入不系统。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认识处于一种朴素的、感性的和不成熟的阶段,对党的性质的认识不甚深刻,个别学生甚至对党的性质与宗旨、“三个代表”的含义这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都不清楚,对一些社会问题缺乏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认识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90后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呈现出方式较为单一、被动的特点。在“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党的理论?”的问卷调查中,85.8%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学校提供的途径,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党校培训、党组织生活等途径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而主动地通过课外阅读、观看新闻、参观相关展览等其他途径的只有14.3%。

(二)对党领导下的奋斗目标和民族前途充满信心,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入党动机存在着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的倾向。

90后大学生党员总体上对党领导下的奋斗目标和民族前途是有很大的信心的,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调查中,97.3%的被调查者都持不同程度的乐观态度,其中83.4%被调查者认为“完全可能”或“很有可能”,只有2.7%的被调查者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在“你入党的动机是什么?”的调查中,58.11%的学生认为入党的主要动机“严格地要求自己”,26.91%的学生认为入党的主要动机“追求共产主义信仰”,5.27%的学生认为入党的主要动机“在学校获得更多的机会”,9.71%的学生认为入党的主要动机“找个好工作,博取一个政治资本”。在撰写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的调查中,只有13.2%的被调查者选择“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68.8%的选择“基本都是在网上抄的”,15.7%选择“东拼西凑”。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存在着功利性和实用主义的倾向。

(三)对党的宗旨认识比较到位,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比较困难。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应该在同学中起好表率作用,应该时常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同时,我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入党动机的多元化,90后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要想时时刻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规范自己的行为,是比较困难的。比如,在“入党之后,你对自己的要求怎样?”的调查中,只有35.6%的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58.4%的学生一如既往,4.9%的学生甚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由于入党后放松懈怠,出现了党员模范作用的弱化和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淡化的现象。当问及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时,有73.1%的同学表示经常让座,23%的同学偶尔让过,3.9%的同学表示从没让过。在“假如你在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你会怎么办?”的调查中,93.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交有关部门处理”和“自己寻找失主”,但遗憾的是,有6.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据为己有”。调查显示,55.9%的大学生党员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自己,有40.4%的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有4.9%的学生党员成为大学生的反面典型。

(四)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但党员身份意识淡漠。

“90后”大学生党员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自觉性较强。调查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没有随意践踏草坪、乱扔垃圾、乱刻乱画、讲政治笑话的坏习惯。绝大多数党员在考试中做到了诚信考试,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入党后,你是否有过作弊经历?’的问卷调查中,89.2%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党员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考试中讲诚信。在‘你认为目前我们的学生党员在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吗?’的调查中,53.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多数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38.19%选择了‘个别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8.19%选择了‘几乎都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但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党员仅仅把获取党员称号作为目标,在党内生活中党性不够高,“搞好人主义和庸俗关系学,面对错误的思想行为缺少正气,尤其是对亲近自己的所谓熟人”[2],如在党组织生活讨论发展党员问题时,66.6%的被调查者客观认真的讨论,33%的“凭个人恩怨、好恶投票”或认为“发展谁都无所谓”,发展与否、发展谁与己无关。调查显示,有62.2%的被调查者参加党组织生活是积极主动的,5.1%的人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32.7%的人参加组织生活时常常“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也没有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和责任,把自己混同于一般学生,在“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我感觉怎样?”的调查中,45.3%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光荣”,48.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和普通群众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有很大一批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没有自觉地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去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缺乏党员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78%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迫在眉睫”。

三、提升“90后”大学生党员素质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据统计,普通高校学生党员约占学生总人数的15%。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能够较好地发挥先进性作用,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认可。但同时,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党员一方面肯定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教育和培养的渴望又非常强烈。78%的被调查者表示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务。在“你认为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效果如何?”的调查中,只有39%的被调查者认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效果很好”,61%的被调查者认为“形式主义,没针对性,没多大实际效果”。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应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突出和巩固学生党员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以优良的党风带动高校的学风建设。

(一)开辟多种途径,加强学习教育,提高理论水平。

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党员的先进思想是靠灌输的,是坚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党性修养,长期教育和培养出来的。对学生党员来说,世界观还处在形成阶段,对党的纲领宗旨奋斗目标的认识还不深刻,入党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因此,要从多方面对学生党员继续加强党性教育。本次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支部的组织生活在时间上不能保证,内容贫乏、形式单一,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很不够。学校党组织要注重加强管理,实施科学的、系统的党员再教育工程。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考评制度等方面突出时代性,增强针对性,体现实效性。教育内容要丰富,把握学生党员的思想脉搏,把握好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党员的现实需要,建立动态的教学内容体系,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针对改革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现实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和宗旨观教育、党纪条规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逐步改变过去机械式、说教式的教育形式。采取多种形式,把集中教育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比如,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观看相关影片、参观相关展览,举办专题讲座,开辟专栏展示本校、本省、全国或教育工作者、大学生中特别优秀的中共党员的风采,有计划的邀请高校、企业、政府等不同系统的模范党员与大学生党员面对面交流,以强化榜样的激励作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是不证自明的,譬如,一名大学生党员在参观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组织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后,留言道:“亲爱的祖国:你好!我是一名大学生,也是一名党员。在看完此抗震救灾主题展览后,我哭了。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党员对人民的爱,更是一种精神。在此,我向祖国保证,我会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勇于奉献”。[3]这种教育和感化是触及心灵的,是持久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枯燥、呆板、沉闷的局面。使高校学生党员通过后期的教育培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的,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等方面都始终保持先进性,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90后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中,一定要加强党员意识教育。“党员身份意识,是指党员对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这种特定身份的认识,把自己与一名党员的权利、义务紧密联系起来。党员身份感的最强烈表现是把自己在任一时刻、任一空间和任一事件中的行为表现与党员等同起来,党员身份感的淡漠表现为降低党员标准、不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党组织漠不关心等。”[4]调查显示,只有32.51%的学生党员熟知《党章》中关于党员的权利和义务,67.49%的学生党员对《党章》中关于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只知道一些或全然不知。由此可见,党员身份意识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得到强调和巩固。一方面,是要加强关于党员意识理论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最好是双向沟通的,而不是灌输式的重复和强调;另一方面,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活动,如重温入党誓词、颁发党员证、过政治生日、开展党员活动周等主题活动、佩戴“共产党员”的徽章亮明身份等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提倡“有困难找党员”,强化90后大学生党员的党员身份意识。

(二)搭建党建活动的有效载体,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实践能力。

一是建立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载体。积极鼓励大学生党员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与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等集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活动。要在大学生党员队伍中培养一批“业务先锋”,以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带动更多的学生群体奋发向上。

二是创建社会实践活动载体。学生党员通过学校党组织搭建的“党员示范岗”、“党员学风督导队”、“党员示范寝室”、“文明标兵班级”、“支部创新活动”等载体,组织引导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学校学风建设,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通过“一帮一”、志愿者服务、“与毕业生同行”等活动,引导学生党员立足校园,服务同学,奉献社会,成长成才;鼓励学生党员无偿献血、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参与资助灾区和贫困学生等活动,使他们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从而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党组织提供的暑期社会实践、企业参观、社区走访及志愿者服务的平台和机会,使大学生党员能切身地了解社会民生,就业创业,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更多的大学生党员成长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搭建网上组织生活载体。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示范岗、支部创新活动等传统载体基础上,学生党员们可发挥创造性,开辟博客、QQ群、BBS等大学生喜欢常用的载体开展学习实践。运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在引导、塑造、培养大学生过程中的新型载体作用。可以开展网上学习活动,如,可以开辟学生交流专区,学生党员通过这一平台关注学生热点,解答学生困惑;在线观看网络视频、下载学习资料、链接个人博客等,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还可以建立虚实结合的网上党支部,如预设组织生活的主题,进行网上民主评议等,让大学生感受党员责任与义务,体验权利与服务,以此来加强对打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引导,提高党建工作成效。

(三)探索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的新机制,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一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机制。高校作为培养党的接班人的重要园地,把好学生党员的入口关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工作。在“你身边的同学被吸收入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的调查中,62.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习成绩好”,这反映出,目前,学习成绩是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最主要的因素。作为学生党员,在学习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主要表现。但同时,我们不能把它视为唯一的标准。学生党员不仅应是学习的楷模,而且应是理想的标杆、品行的榜样。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应将学习成绩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社会工作、群众基础结合起来。将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拔尖,但又确实是学生公认的个人素质高、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学生发展为中共党员。具体地说,在考察发展对象时,一是要注意考察因素的权重,可以适当调整“专业成绩好”、“工作突出”、“群众评价好”的比例,将“群众评价好”的权重提高;二是要注意考察的方式,除了保留在成绩、工作能力方面的考察方式外,相应的制定一套全校范围内公开的言行方面的考核体系,将学生平时的诚信行为(如有无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等)、社会公德行为(如志愿者经历等)等纳入其中,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是积极探索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培养机制。预备党员之所以有一年的预备期,就是为了让党组织能更好地考察每一位党员,确保党员质量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对学生党员“重发展,轻教育”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重”发展前的教育、培养、考察,“轻”发展后的继续教育和严格管理。预备党员在一年的考察期中,表现如何,是不是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以“为人民服务”为行事宗旨,是不是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考察,使预备期成为一个空窗期,由于缺乏相继的有效的培养、锻炼和考察,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监督和激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影响了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因此,笔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在坚持和完善高原有的学习制度、联系人谈话制度、思想汇报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日常管理制度的同时,建立预备党员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尤为重要。

1.提供平台,严格要求。严格要求就是要督促预备党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现实中,由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学生预备党员缺乏接受锻炼的平台,使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为此,高校党组织应构筑一个让他们能得到锻炼的平台,要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让其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让学生预备党员参与支部工作、担任学生辅导员等,使其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使预备党员在活动中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增强自觉履行党员义务、践行党的宗旨的自觉性。

2.内外结合,严格监督。“内外结合”指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有效结合。党内监督主要是利用组织生活会,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预备党员发现不足并及时整改;群众监督则是指非党员同学对预备党员的评议,通过举办学生预备党员风采展,向全校公开预备党员的身份,置于全校师生的监督之下;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如重温入党誓词、颁发党员证、过政治生日等主题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共产党员”的徽章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提倡“有困难找党员”,强化90后大学生党员的党员身份意识。真正使“一名学生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通过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强化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

3.严格考察,把好转正关。严格考察,就是对学生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表现情况要进行全面、综合、客观的考察,不只听汇报,更要在实践中考察。党支部要通过联系人谈话、定期组织测评、群众评议以及转正前的述责答辩等方式考核预备党员的政治纪律和政治立场、政治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先锋模范作用、组织观念、奉献精神、工作态度作风、工作成绩、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学关系等方面,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班级评议、学生党员互评及辅导员评议相结合,最后由支部大会表决能否按期转正。如果在预备期内,表现不突出甚至思想还有所倒退的,应作出延期转正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从一个只有53名党员的党发展到如今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和党的群众基础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保证其纯洁性和增强其凝聚力的问题。90后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新生力量,他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何充分发挥90后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万远英,于晓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

[2]江泽民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8。

[3]震不跨的民族魂.[Z].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11。

[4]谢枝文.大学生党员身份感与归属感的调查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作者简介:

1.杨洁,女,1988年出生,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2.万远英(通讯作者)女,1966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政治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

注:该文是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之比较研究”(CJS09-22)的研究成果之一,受到西华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XZD0903-09)的资助。

标签:;  ;  ;  

“90后”大学生党员知行状况的实证考察——以西华大学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