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阵列芯片图像扫描与自动分析技术研究

微阵列芯片图像扫描与自动分析技术研究

朱疆[1]2004年在《微阵列芯片图像扫描与自动分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阵列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测定大量基因同步表达水平的方法。随着微阵列芯片朝着小型化,高通量和弱信号方向发展,荧光检测技术以其易寻址和高灵敏度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在荧光检测技术中,体现生化反应程度的荧光由微阵列芯片扫描仪中的激光激发,并通过光电倍增管或CCD相机捕获形成数字图像,此图像即是微阵列实验分析的原始数据。因此微阵列芯片扫描仪性能以及对原始图像的处理效果将对后续分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微阵列芯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流程,其中重点介绍了荧光检测的方法。结合已有荧光检测方法,设计并制造了一台采用CCD相机的微阵列芯片扫描仪。并对扫描仪线性度、灵敏度和重复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此微阵列芯片扫描仪是一台高性能的检测系统。为自动分析微阵列图像,本文提出了基于投影原理和基于图像统计信息与微阵列探针排布信息的两种分别针对不同类型微阵列图像的阵列斑点定位算法,使得大量实验数据的自动准确分析成为现实。算法主要步骤包括:图像滤波,图像信息提取,阵列斑点定位和斑点位置坐标微调。测试结果表明此算法能对微阵列图像进行准确的自动分析。本文最后通过比较使用不同方法提取得到的芯片数据,以此验证自制扫描仪和图像自动分析算法的实际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自动分析算法对自制扫描仪扫描所得图像分析后得到的数据是有效和可靠的。

梁金庆[2]2006年在《图像SPR分析仪及其微阵列芯片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生物传感技术可以检测生物分子之间的反应,具有免标记、实时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研究。本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图像SPR分析仪及其阵列化敏感芯片的研制和应用实验。 论文分析了图像SPR分析仪的基础理论,讨论了光源不均匀性带来的影响,并且提出了解决办法,为图像SPR分析仪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文还设计了图像SPR分析仪的系统结构,研制和设计了稳定可靠的光学检测系统;设计和制作了角度扫描系统,完成了其机械零件设计和控制电路设计,使其可以按照计算机程序在40°—70°之间连续改变入射角进行扫描以获得SPR曲线,同时也可以把入射角精确地固定于某个特定值以利用光强调制法检测生物分子的反应;设计了测量池及阵列化传感芯片,搭建了自动流通系统,使其可以根据计算机指令完成自动进样;编写了计算机控制和采集软件,使其具有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完善的功能。 论文实验测定了图像SPR分析仪对不同已知折射率的标准溶液的响应,结果表明其折射率分辨率可达1.9×10~(-5),并且响应曲线的线性度良好。本论文利用3X5微阵列芯片,成功地在同一块芯片上对兔IgG、人IgG分别与羊抗兔IgG、羊抗人IgG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检测。 综上所述,本论文研制成一种新型图像SPR分析仪,可对微阵列敏感芯片进行动态检测,实现高通量、多参数、多组份快速检测。该分析系统具有灵敏度高、免标记等优点,且阵列芯片中所设置的参比单元可以消除溶液本体折射率和温度变化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准确性;另外芯片可以再生重复使用,降低了测试成本。

李文鹏[3]2006年在《单个中性粒细胞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活性氧的测定》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是引言,对单细胞分析技术进行综述,将单细胞分析技术大致分为3类,一类是在微通道中分离检测,另一类是微探针检测,第叁类是光学显微成像检测,然后分别对毛细管电泳、微流控芯片、超微电极、光纤传感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普通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全内反射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加以介绍,并阐述了近年来兴起的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技术。本章共引用文献190篇。 第二章建立了用酶动力学和落射显微荧光成像技术检测单个中性粒细胞内过氧化物酶(PO)活性的新方法。中性粒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是一种催化剂,能够催化过氧化氢(H_2O_2)和10-乙酰基-3,7-二羟基吩嗪(ADHP)的化学反应,反应生成具有强荧光的物质试卤灵。基于这一催化反应我们建立了单个中性粒细胞内过氧化物酶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有单细胞进样、细胞溶膜、催化反应、动力学检测等步骤。我们制作了单细胞进样器,单个中性粒细胞在电渗流作用下进入一根毛细管,再将细胞从毛细管转移到微池内。细胞在微池内经过冻融、超声振荡和低渗溶液作用溶解,细胞内PO均匀分散到溶液内,催化溶液中ADHP与H_2O_2反应生成试卤灵。我们用543 nm的He-Ne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对生成的试卤灵进行激发,产生的荧光被安置在倒置显微镜系统上的增强型电荷耦合装置(ICCD)检测到,用ICCD拍摄的荧光图像的校正平均灰度作为定量依据,通过平均灰度的随反应时间增长的速度来测定池内PO活性浓度,并根据活性浓度和池内溶液体积计算出单个中性粒细胞内PO的平均活性为3×10~(-8)U/cell。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7×10~(-8)U/mL。 第叁章利用落射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测定单个中性粒细胞中的H_2O_2。H_2O_2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文献中没有对单个细胞溶膜后测定细胞内H_2O_2的报道。我们将单个中性粒细胞用自制的纳升注射器转移到微池内,经过冻融和低渗溶液作用使中性粒细胞溶解,细胞内H_2O_2释放出来与池中ADHP和HRP反应,生成试卤灵,用543nm激光激发试卤灵,产生的荧光用PMT检测,用标准曲线法测定微池内H_2O_2浓度,进而计算出细胞内H_2O_2含量。细胞内PO和过氧化氢酶对测定的干扰可以忽略。为了消除细胞内原有荧光物质

解锦[4]2017年在《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高灵敏比色检测分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O-连接-N-乙酰葡萄糖胺(O-linked-N-acetyglucosamine,O-GlcNAc)糖基化是一种与磷酸化相似的、动态的、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由O-连接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OGT)和O-连接N乙酰葡萄糖胺水解酶(OGA)协同完成。OGT负责将GlcNAc基团添加到蛋白质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上,OGA则将GlcNAc从蛋白质上移除。O-GlcNAc修饰和传统的糖基化不同,它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蛋白质上,其糖链结构仅有一个氧糖苷键连接的N-乙酰葡萄糖胺单糖。在细胞内O-GlcNAc修饰和磷酸化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参与细胞的蛋白酶解、转录调控、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等重要生命活动。近年来研究也表明,O-GlcNAc糖基化的异常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研究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分析方法和检测手段,但是由于O-GlcNAc修饰的低丰度和动态变化的特点,O-GlcNAc的检测和研究受到了很大限制。国内外研究者围绕O-GlcNAc修饰与肿瘤的关系也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然而现有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探讨细胞内总的O-GlcNAc糖基化水平,其结果并不能反映特定蛋白的O-GlcNAc修饰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另外,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调节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等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也还有待深入研究。针对目前O-GlcNAc糖基化修饰研究中的不足和空白,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铜沉积信号放大的O-GlcNAc糖基化高灵敏比色检测分析技术,同时应用微阵列芯片技术研究了前列腺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O-GlcNAc糖基化,并进一步探讨了OGA抑制剂对前列腺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铜沉积信号放大的O-GlcNAc糖基化比色检测方法的构建及性能评价在该设计中,麦胚凝集素(WGA)用作O-GlcNAc的特异识别分子,进而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将胶体金颗粒(AuNP)引入到传感器的表面。在还原剂抗坏血酸和硫酸铜存在的条件下,胶体金颗粒催化铜离子还原为铜并沉积于其表面,沉积铜的量与分析物的浓度成比例。其中AuNP催化(代替昂贵而不稳定的生物酶)的铜沉积能够有效地放大检测信号,形成超高的检测灵敏度。在加入氯化铁(FeCl3)后,沉积的铜被叁价铁离子(Fe3+)氧化成Cu2+,同时Fe3+被还原成亚铁离子(Fe2+)。随后,通过Fe2+和红菲绕啉之间的配位产生红色络合物,引起溶液颜色的变化。因此,蛋白质O-GlcNAc修饰的水平可以通过用肉眼直接进行定性评价,或通过测量红色溶液的吸收值来定量检测。本文进一步以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GlcNAc-conjugated BSA)为模型蛋白,对所开发的比色检测方法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GlcNAc-conjugated BSA的检测范围为0.1pg m L-1至10ng mL-1,最低检测限为0.02 pg mL-1,实现了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快速、超灵敏、低成本的分析检测。2.应用所开发比色检测方法总体上评价O-GlcNAc修饰与肿瘤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评估上述比色检测的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本实验研究了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正常前列腺细胞系(RWPE-1)的细胞裂解液中的总O-GlcNAc糖基化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细胞系RWPE-1相比,癌细胞系PC-3的总O-GlcNAc糖基化水平显着升高,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3.应用蛋白质微阵列芯片总体上评价O-GlcNAc修饰与肿瘤的关系以及验证OGT和OGA在O-GlcNAc修饰中的作用蛋白质微阵列芯片的结果表明:癌细胞系PC-3中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细胞系RWPE-1中的水平,同时经OGA抑制剂Thiamet G处理的PC-3、RWPE-1细胞的裂解液中O-GlcNAc修饰水平均高于未处理细胞系,验证了抑制OGA的活性能够提高细胞内总O-GlcNAc修饰水平。此外,与正常前列腺细胞RWPE-1相比,前列腺癌细胞PC-3中OGT表达水平升高,OGA的表达水平降低。这些结果也表明,O-GlcNAc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可能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4.构建抗体微阵列芯片并用于肿瘤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和O-GlcNAc修饰的并行分析本实验应用抗体微阵列芯片研究了细胞裂解液中c-Myc、NF-κB、p53叁种蛋白的表达及其O-GlcNAc修饰水平,其中涉及经Thiamet G处理的PC-3、RWPE-1细胞和未经Thiamet G处理的PC-3、RWPE-1细胞。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细胞相比,OGA抑制剂处理后的两种细胞中的c-Myc、NF-κB蛋白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升高,而p53蛋白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水平却降低,这说明OGA抑制剂促进了c-Myc、NF-κB两种蛋白的O-GlcNAc糖基化,抑制了p53蛋白的O-GlcNAc糖基化。并且与RWPE-1细胞系相比,PC-3细胞中c-Myc和p53的O-GlcNAc修饰水平降低,而NF-κB的O-GlcNAc修饰水平升高。5.OGA抑制剂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O-GlcNAc糖基化水平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本文通过细胞计数、MTT实验、细胞划痕实验等对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行了评价。结果展示,经OGA抑制剂处理的细胞,其O-GlcNAc糖基化总水平升高,同时细胞增殖能力增强,迁移情况却没有明显改变。综上所述,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胶体金颗粒催化铜沉积进行信号放大的高灵敏显色检测技术,实现了低丰度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的检测;同时,研究了前列腺癌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O-GlcNAc糖基化,探讨了OGA抑制剂对前列腺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丰富了肿瘤和蛋白质糖基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并为肿瘤的靶向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毅[5]2006年在《脑脊液病原体检测芯片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的病原体诊断仍然靠形态学检查、脑脊液病原体培养以及免疫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缺乏敏感性、特异性,而且费时费力,尤其是一些难以进行培养的病原体感染,更难检测和确诊。由于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及时准确的诊断才能进行成功的治疗,而早期治疗能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因此,建立一种早期平行快速诊断方法至关重要。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基础上的生物芯片技术,以其高度并行性、多样性、微型化和自动化的突出特点,在病原体的分型、鉴定、耐药性检测及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多种研究,显示出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建立一种早期平行快速的诊断方法成为可能。 研究目的:分别以带正电荷的尼龙膜和玻片为基片,建立两套微阵列芯片检测系统,包括检测病原菌靶基因的寡核苷酸微阵列和检测病原体抗体的抗原微阵列。 研究方法: 1.脑脊液病原菌寡核苷酸微阵列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其应用 (1)寡核苷酸微阵列的设计 首先确定脑脊液常见病原菌的种类,选择以下细菌作为研究的对象:醋酸钙不动杆菌、脆弱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坏死梭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卡他莫拉氏菌、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奈瑟氏球菌、消化链球菌、巴斯德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沙门氏菌属、肺炎链球菌等。通过网络检索查找这些细菌的基因序列,确定选择16S rRNA基因为所要研究的靶基因,并下载检索到这些细菌的所有16S rRNA基因序列,经过比较分析,得到每种细菌的典型序列,借助于计算机软件,设计出一对通用引物,通过网络Blast功能和计算机软件的分析,构建出20种细菌的进化树,在上、下游引物之间,针对每种细菌设计出两条特异性探针。

姜华男[6]2012年在《用于生物微粒捕获的微阵列芯片的研究》文中提出微阵列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蛋白质、核酸、细胞等生物微粒的方法。在生物、制药、检疫等许多领域中,生物微粒的捕获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通过捕获分离出样品中不需要的生物微粒,实现对样品的提纯;通过捕获特定的蛋白质分子或者细胞,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生物传感器件的表面修饰可以靠捕获生物微粒到器件的特定位置来实现。本文设计并制造了一种能够捕获溶液中的生物微粒的微阵列芯片。芯片采用n型硅片为材料,尺寸为22mm×22mm,捕获阵列是60×60的微圆柱阵列。圆柱直径为100μm,中心间距为150μm,高度为100μm。圆柱阵列通过光刻、溅射、剥离、ICP刻蚀等微电子工艺制备。在ICP刻蚀中,提出了增加基片温度和刻蚀/钝化时间比的方法抑制了刻蚀底部的“草地”;提出了在钝化和刻蚀阶段通入SF6和C4F8混合气体的方法平滑了刻蚀侧壁的粗糙程度,并通过多次试验优化了基片温度、刻蚀/钝化时间、混合气体流量等参数,取得了良好的刻蚀结果。芯片的表面修饰分为纳米Au颗粒的制备和MUA分子层的自组装两个步骤。纳米Au颗粒通过将芯片浸入到HAuCl4的HF溶液中制备,将表面制备了纳米Au颗粒的芯片浸入MUA的无水乙醇溶液中实现了MUA分子在Au上的自组装。本文利用偶联在MUA分子层上的蛋白质分子来捕获生物微粒。生物微粒的捕获实验分为抗体捕获和细胞捕获两部分,实验结果用荧光标记法检测。微阵列芯片对抗体的捕获效率约为72%~86%,对细胞的捕获效率为80%。

肖芳[7]2013年在《TIA诱导人脑缺血耐受的循环miRNAS的差异表达谱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TIA诱导人脑缺血耐受的循环miRNAs的差异表达谱,预测筛选与缺血耐受相关的miRNAs,探讨miRNAs调控人脑缺血耐受诱导内源性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有前驱TIA的脑梗死患者(处理组)和无前驱TIA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血清各5例。对有前驱TIA的脑梗死患者的miRNAs和mRNAs设计基因芯片,利用该芯片获得TIA诱导人脑缺血耐受的miRNAs和mRNAs表达谱,并与无前驱TIA的脑梗死患者比较,分析出TIA诱导人脑缺血耐受的miRNAs和mRNAs的差异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变化显着且与缺血耐受相关的miRNAs进行功能预测。结果通过miRNA微阵列芯片我们不但检测出了miRBase19.0数据库人脑中有差异表达的miRNAs104个;同时我们还发现TIA诱导缺血耐受后,has-miRNA-185-5p、has-miRNA-320b和has-miRNA-320d等呈高表达,具有上调的趋势;通过mRNA微阵列芯片分析,我们发现有差异表达的基因481个。其中,BCL2L15和TGM2等表现出下调的趋势。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GO分析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s的靶基因结合mRNA芯片的结果,发现了几个与缺血耐受相关的miRNAs如(has-miRNA-185-5p、has-miRNA-320b)和mRNAs如(BCL2L15、TGM2)。结论TIA可以诱导人脑缺血耐受miRNAs的差异表达,一些差异表达的miRNAs及其预测的靶基因与缺血耐受的保护机制相关。

潘魏松[8]2015年在《UV-B胁迫下黄花蒿基因表达差异及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文中认为青蒿素是从药用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的含有过氧桥键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对治疗疟疾、特别是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疗效显着,且毒副作用较小。目前青蒿素的主要来源是从黄花蒿植株中提取,但是野生黄花蒿资源日益匮乏且青蒿素含量偏低,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应用。研究发现许多生理生态因子都影响活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受到一系列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影响。中波紫外线(UV-B)辐射(280~320 nm)是太阳光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类重要的光生态因子,对人类、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均具有显着影响。近年来,药用植物对UV-B刺激的反应,以及UV-B刺激后植物体内活性代谢产物的积累是植物次生代谢领域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研究了低剂量的UV-B(1.44 k J m-2 d-1)对黄花蒿植株中基因表达及青蒿素生物合成的诱导调控作用,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和相关生理生化实验对诱导机制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方面的工作:首先研究了黄花蒿植株在UV-B处理下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胁迫处理10天后,处理组活性代谢产物青蒿素含量比对照组上升了30.5%,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增加,通过伊文思蓝染色法检测到叶片细胞死亡增加。为了阐明UV-B的诱导机制以及全面地研究UV-B处理后黄花蒿转录组的总体响应,通过整合黄花蒿相关转录组信息设计了一款集成43692个探针的基因芯片,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了UV-B对黄花蒿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芯片实验发现了35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172个上调,186个下调。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相关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发现几类可能在黄花蒿UV-B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相关酶基因、次生代谢物合成相关酶基因、响应脱落酸刺激相关基因。最后,本课题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实验进行黄花蒿UV-B胁迫响应机制的探讨。通过化学反应显色等方法测定了信号物质活性氧的含量和抗氧化酶系的活力,结果显示:UV-B胁迫下,黄花蒿叶片中的活性氧(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含量显着上升,过氧化物酶活力显着提高。通过ELISA方法测定了黄花蒿叶片中内源植物激素脱落酸的含量,发现在处理第8天和第10天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达到对照的2倍和1.5倍。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从转录组水平全面研究了药用植物黄花蒿对UV-B胁迫的响应。研究发现使用低剂量的UV-B照射(1.44 k J m-2 d-1)处理黄花蒿盆栽苗可以提高青蒿素的含量。我们分析筛选出与黄花蒿UV-B胁迫响应相关的基因,并研究了活性氧等信号物质在UV-B胁迫下的动态变化。本研究为有效利用UV-B刺激青蒿素合成以及研究黄花蒿UV-B胁迫响应机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李欢[9]2012年在《长链非编码RNA在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的表达差异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被国际肾病及肾脏病理学会划分为Ⅱ型狼疮肾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根据免疫发病机理,可将MsPGN分为IgAMsPGN(肾小球系膜区免疫沉积物以IgA沉积为主)及非IgA MsPGN(在肾小球系膜区没有IgA沉积,non-IgA MsPGN)两大类。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非编码RNA的一种,其转录本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但是没有翻译蛋白的能力。过去人们曾经认为lncRNA是转录过程中的副产物,没有什么功能。最近的研究显示,lncRNA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涵括了基因转录、翻译及表观调节多个过程。这些功能的发现,也使得科研人员将目光聚集到lncRNA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所起的作用上,并有了很多新的发现。目的:通过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non-lgA MsPGN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在信使RNA(Message RNA,mRNA)和lncRNA(?)的表达差异,筛选出差异显着的lncRNA及其基因座附近协同变化的基因,从而探索lncRNA在non-IgA MsPGN发病机制中潜在的作用。方法:收集4例non-IgA MsPGN患者的肾皮质组织和一例正常对照组的肾皮质组织,经过细胞破碎液破壁和低俗离心后,通过TRIzol法分离提取总RNA,使用Nanodrop ND-1000紫外吸收测定法和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质量,然后将RNA经合成双链cDNA试剂盒制备为双链cDNA并用单色荧光标记,再与12x135K的特制芯片杂交,经Axon GenePix4000B仪扫描,得到的图像输入NimbleScan软件和Agilent GeneSpring软件进行调校和统计分析,输出芯片杂交的结果。这个结果再进行Gene Ontology(基因本体论,GO)、Pathway分析及mRNA与lncRNA基因座位置关联分析,从中找出与non-IgA MsPGN密切相关的lncRNA。最后,采用RT-PCR(?)(?)部分基因的芯片检测结果进行检测,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经过折迭倍率过滤(fold-change filtering),使得显着差异表达的mRNA与lncRNA(?)内数据达到显着水平(P均<0.05)。发现检测mRNA转录本中有3095个约16.42%的编码转录本有显着的差异表达(fold-change≥4),其中1461个上调,1634个下调;检测的lncRNA转录本中有2846个约15.37%的长链非编码转录本有显着的差异表达(fold-change≥3),其中1431个上调,1415个下调。经GO、Pathway分析及mRNA与lncRNA基因座位置关联分析,发现有5个lncRNA在non-IgA MsPGN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潜在作用:AF1180924、AK092233、 AK130579、AK023598、AK055915。结论:non-IgA MsPGN患者免疫功能的紊乱,细胞自我凋亡的信号传导以及对炎症介质的受体活性方面也失调。lncRNA可潜在调控与这些功能相关的基因,所以我认为lncRNA有可能在non-IgA MsPG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现让[10]2006年在《乏氧诱导因子-1α基因沉默逆转肺癌细胞放化疗耐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乏氧,即组织氧分压的降低,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与肿瘤无限制生长、氧耗增加、血供不足及PH值降低、肿瘤组织血管发育不良导致富氧血液分流等有关,但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尽管乏氧给肿瘤细胞的生长造成了不利的局面,但一系列基因和代谢的改变使肿瘤细胞能在不利的环境中存活甚至增殖。例如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促进糖及能量代谢、促进红细胞生成增加、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严重乏氧凋亡增加)等。乏氧引起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改变和对机体的影响使乏氧成为抗拒放化疗的主因之一,乏氧肿瘤细胞在治疗过程中残留下来,成为日后肿瘤复发的种子。 在肿瘤乏氧的适应性反应中,参与的基因多达上百个,其中多数基因的启动子都含有约50bp的乏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HRE),乏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与其结合,调控其表达。因此如阻断HIF-1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就可阻断肿瘤细胞对乏氧的适应性反应,改变其对治疗抗拒的状态。 HIF-1是由HIF-1α和HIF-1β亚基构成的异二聚体。HIF-1β蛋白,又称为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在正常与乏氧条件下均持续表达。HIF-1作用主要是由HIF-1α亚基的表达和活性决定的。HIF-1α蛋白水平和转录因子活性受细胞内氧浓度的精确调控。正常氧浓度条件下,HIF-α与抑癌基因蛋白von Hippel-Lindau(VHL)结合,通过泛素蛋白酶途径被降解,半衰期只有大约5mins。乏氧条件下,HIF-

参考文献:

[1]. 微阵列芯片图像扫描与自动分析技术研究[D]. 朱疆.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 图像SPR分析仪及其微阵列芯片的研制[D]. 梁金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6

[3]. 单个中性粒细胞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活性氧的测定[D]. 李文鹏. 山东大学. 2006

[4]. 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高灵敏比色检测分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D]. 解锦. 西南大学. 2017

[5]. 脑脊液病原体检测芯片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其应用[D]. 刘毅. 山东大学. 2006

[6]. 用于生物微粒捕获的微阵列芯片的研究[D]. 姜华男.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 TIA诱导人脑缺血耐受的循环miRNAS的差异表达谱及功能分析[D]. 肖芳. 广西医科大学. 2013

[8]. UV-B胁迫下黄花蒿基因表达差异及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D]. 潘魏松. 苏州大学. 2015

[9]. 长链非编码RNA在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的表达差异研究[D]. 李欢.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10]. 乏氧诱导因子-1α基因沉默逆转肺癌细胞放化疗耐受的研究[D]. 宋现让. 山东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微阵列芯片图像扫描与自动分析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