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回收论文_李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油回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石油,回收率,油层,麦草,外环线,甲烷,表面活性剂。

石油回收论文文献综述

李川[1](2009)在《上海石油回收油气助力绿色世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9月4日,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来到位于上海市高阳路的胜利加油站加油,他惊奇地发现,与以往相比,这里已闻不到油气味道。   胜利加油站是上海石油首批完成改造的站点之一。截至9月初,该公司已对40座加油站完成了油气回收改造。另有30座加油站的改(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09-09-09)

何泽能,李振山,籍国东[2](2005)在《油田污染土壤中石油回收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华北油田原油和华北平原典型表层土壤为模拟原料,配制了石油污染土壤.在十余种表面活性剂中发现曲拉通、平平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石油烷基苯磺酸钠四种洗油效果较好.根据单纯形格子点法设计了这四种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实验,并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复配实验结果进行了优化分析,确定了叁组最佳洗油剂配方:(i)3(曲拉通)∶1(石油烷基苯磺酸钠);(ii)2(曲拉通)∶1(平平加)∶1(石油烷基苯磺酸钠);(iii)3(曲拉通)∶1(平平加)∶2(壬基酚聚氧乙烯醚)∶4(石油烷基苯磺酸钠).叁种配方的助剂为硅酸钠和碳酸钠,助剂量分别为30—50%.以此为基础,分别考察了搅拌温度、时间、强度、固液比和加药浓度的变化对石油污染土壤清洗效率的影响,并根据正交实验结果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搅拌强度为150r/min、搅拌时间50min、搅拌温度75℃、固液比1∶20、加药总浓度0.3g/L时,对含油13.42%的污染土壤,脱油率为90.15%.清洗后污油无明显乳化现象,且浮于液面,只须简单刮油即可回收.若将药剂使用量增加到2.5g/L时,脱油率可达98%以上.(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周强,陈中豪,张红东[3](1998)在《草类碱木素的催化磺化改性及其在石油回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石油磺酸盐和木素磺酸盐在提高石油回收中的应用,并根据我国实情,提出了草类碱木素磺化改性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学报》期刊1998年S1期)

周强[4](1998)在《麦草碱木素的催化磺化改性及其在石油回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制浆黑液中的碱木素具有多分散性较大、分子不均一的特点,为有效提高技术木素产品的整体性能,长期以来采用先级分木素、后在均相体系中反应的方法,对碱木素进行化学改性,但此法存在木素利用率低产品难从反应相中分出的缺陷。为真正高效利用碱木素,本论文根据我国实情,紧紧围绕着麦草碱木素两步磺甲基化(第一步为羟甲基化,第二步为磺化)及其应用这一主题,以开发出在反应过程中既可催化反应又能使木素分子均一化的多相催化体系为主要目标,系统地展开了研究。 本文在麦草碱木素级分的化学特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及制备固体碱(沸石)催化剂的方法,探索并确立了多相催化羟甲基化反应这一崭新技术路线,并通过对此工艺条件下所得的羟甲基化木素产品的分析,提出了沸石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深化对此催化机理的理解及为未来的工业放大实验作准备,还进行了羟甲基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研究。最后,对羟甲基化麦草碱木素的磺化及其在石油回收中的应用亦进行了探讨。 麦草碱木素级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功能基如酚羟基、甲氧基、羰基等随级分分子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结合木素各级分的结构单元比例的分析结果,可归结为木素进行分级分离主要有利于提高未来改性产品的整体性能。由此说明在改性反应过程中,改变反应体系,利用多相催化反应过程来解决木素的不均一性是可行的。 根据沸石催化剂的设计原理,说明利用其特定孔道内的活性中心,可实现反应分子的择形催化过程,从而达到改变已知化学反应的途径及产物选择性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合成出了适合木素羟甲基化反应的沸石催化剂,其化学组成通式为(1~5)M_(2/n):Al_2O_3:(1~10)SiO_2:(0~10)H_2O(M指一种可交换的阳离子,n为阳离子的价数),孔径在3~13(?)间。 多相羟甲基化正交试验得出较优反应条件为:温度80℃、时间240min、沸石催化剂用量1wt%。此外,由反应产品具有类似西瓜的清香味及熔程在80~120℃间可知,多相催化反应效果是明显且独特的。 对羟甲基化木素的化学特性研究表明,沸石催化产品具有酚羟基增多、均一性提高以及平均分子量显着下降的特点,但与均相催化产品的总体结构差异不大,说明沸石催化剂不仅具有催化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断键功能。其催化作用原理则主要体现为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两方面。 均相羟甲基化的动力学研究表明,木素与甲醛反应为二级反应,其活化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1998-05-01)

M,V,Ivanov,张松林[5](1990)在《石油矿床中微生物的地球化学活动性对石油回收的强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油层中微生物的地球化学活动性和生物学研究是促使石油回收率提高的微生物学方法的基础。 在苏联,油层微生物群的研究可以上溯到1926年,那时,在层间水中首次发现有细菌的存在。对这类“新居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在石油矿床中的分布具有某种规律性。研究证明地表水的注入是决定这种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在未被水浸的含油地层中或缺乏水交换的油田里通常缺少微生物。这一事实是地质历史中油藏自然存在的原因。地表水所携带的氧气氧化了油层中的烃类,并造成了复杂的微生物食物链起作用的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1990年04期)

张士林[6](1986)在《国外水面石油回收机械装置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在水运中的流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可能污染水域和沿岸建筑物。随着海上石油开采和运输的日益增长,消除石油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已成为当今沿海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各种类型的水面石油回收机械装置便应运而生。尤其是1967年“托里·卡尼翁”号油轮失事,更加推进了这一趋势。不仅国际海事协商组织拟定了建造石油回收船计划,而且苏联、日本及欧美各国也建造了很多这类机械装置。本文就上述问题简要归纳如下,以供参考。一、根据附着原理设计制造的回收机械 附着原理就是利用设备的传动机构粘附石油。可以利用长带或网,钢制圆筒、圆盘以及多细孔材料作为传动机构。大多数水面石油回收装置均以附着原理为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1986年01期)

А,В,КУЗЪМЕНКО,张士林[7](1984)在《现代的水面石油回收工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环境保护的总课题中,与用于清除海运溢油及海损溢油工具的制造有关的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1967年“托里·坎昂”号油轮失事以后,水面石油回收装置受到极大的关注。由于企图消除该油轮失事所造成的后果,为了和溢油进行斗争,得到了关于必须完善现有回收工具和制造新型回收工具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协定促进了这一结论的形成。在这方面,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作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海协的努力,制定了防止船舶污染公约(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和1978年补充议定书。目前,在海协组织范围内,正在拟定建造石油回收船的计划。(本文来源于《交通环保》期刊1984年Z1期)

石油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华北油田原油和华北平原典型表层土壤为模拟原料,配制了石油污染土壤.在十余种表面活性剂中发现曲拉通、平平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石油烷基苯磺酸钠四种洗油效果较好.根据单纯形格子点法设计了这四种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实验,并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复配实验结果进行了优化分析,确定了叁组最佳洗油剂配方:(i)3(曲拉通)∶1(石油烷基苯磺酸钠);(ii)2(曲拉通)∶1(平平加)∶1(石油烷基苯磺酸钠);(iii)3(曲拉通)∶1(平平加)∶2(壬基酚聚氧乙烯醚)∶4(石油烷基苯磺酸钠).叁种配方的助剂为硅酸钠和碳酸钠,助剂量分别为30—50%.以此为基础,分别考察了搅拌温度、时间、强度、固液比和加药浓度的变化对石油污染土壤清洗效率的影响,并根据正交实验结果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搅拌强度为150r/min、搅拌时间50min、搅拌温度75℃、固液比1∶20、加药总浓度0.3g/L时,对含油13.42%的污染土壤,脱油率为90.15%.清洗后污油无明显乳化现象,且浮于液面,只须简单刮油即可回收.若将药剂使用量增加到2.5g/L时,脱油率可达98%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油回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川.上海石油回收油气助力绿色世博[N].中国石化报.2009

[2].何泽能,李振山,籍国东.油田污染土壤中石油回收的模拟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5

[3].周强,陈中豪,张红东.草类碱木素的催化磺化改性及其在石油回收中的应用[J].中国造纸学报.1998

[4].周强.麦草碱木素的催化磺化改性及其在石油回收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8

[5].M,V,Ivanov,张松林.石油矿床中微生物的地球化学活动性对石油回收的强化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1990

[6].张士林.国外水面石油回收机械装置概况[J].海洋环境科学.1986

[7].А,В,КУЗЪМЕНКО,张士林.现代的水面石油回收工具[J].交通环保.1984

论文知识图

第四篇 工业交通邮电通信业4-6 按行业分规...第四篇 工业交通邮电通信业4-6 按行业分规...四、工业4-9 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第四篇 工业交通邮电通信业4-6 按行业分规...第四篇 工业交通邮电通信业4-6 按行业分规...第四篇 工业交通邮电通信业4-6 按行业分规...

标签:;  ;  ;  ;  ;  ;  ;  

石油回收论文_李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