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国论文_杨高举,黄先海,Huang,Deyuan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发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技术,蛙跳,技术创新,国际,高技术产业,地位,动力。

后发国论文文献综述

杨高举,黄先海,Huang,Deyuan[1](2014)在《内部动力与后发国分工地位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增加值率和生产率作为跨国可比的国际分工地位度量指标,引入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中,刻画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受国内技术创新、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以及FDI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机理,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内的技术创新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协同性提升,是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内部动力,而FDI溢出效应的作用相对有限。因而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内部动力,而非依赖于FDI的溢出效应。(本文来源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期刊2014年02期)

杨高举,黄先海[2](2013)在《内部动力与后发国分工地位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增加值率和生产率作为跨国可比的国际分工地位度量指标,引入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中,刻画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受国内技术创新、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以及FDI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机理,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内的技术创新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协同性提升,是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内部动力,而FDI溢出效应的作用相对有限。因而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内部动力,而非依赖于FDI的溢出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詹爱岚,曹耀艳[3](2012)在《通信标准后发国的标准创新与竞争启示——基于日韩通信标准化及创新模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通信标准竞争中,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亚国家作为技术标准后发国,随着技术研发能力的逐步增强,以及与国外技术差距的逐步缩小,在标准创新与标准化问题产生了类似的国家诉求,也有着各自的标准实践。文章通过对日韩通信标准化模式及创新比较,认为通信标准后进国在标准创新与竞争中应在标准技术的选择、创新或再创新;政策干预的先决条件;策略性联盟叁个方面多做筹划。更重要的是日韩两国在通信领域的技术追赶,在通信标准化及标准技术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和思考的地方。(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陈一博[4](2012)在《技术创新中心变迁与技术后发国的追赶路径——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美国、英国、日本3个国家1890—1992年和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10个国家1975—2005年的技术创新、纯技术效率改进、规模效率改进,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进行了测度,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叁阶段最优技术追赶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日本作为技术后发国成功实现追赶的典范,严格遵循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叁阶段技术追赶路径。亚太、拉美等诸多新兴经济体至今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与其没有遵循叁阶段技术追赶路径有关。中国对于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较为不足,应当以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推进技术创新的政策着力点。(本文来源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期刊2012年07期)

张大伟,杨丽娟[5](2011)在《电子书标准化中的政府角色与“后发国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内容无法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没有信息组织方式的标准化,网络阅读的优点是无法实现的。缺乏标准对于中国电子书行业发展的抑制作用已经凸现。政府强制推行标准的缺点是价格机制与技术竞争难以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通常比政府更了解自身的成本和技术进步的潜力。为了避免政府强制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可以考虑通过行业(产业)协会制定开放性标准。标准是国家之间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尽管中国在电子书标准上属于后发国,但是技术进步的本质决定了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技术领先者和后发者的地位会发生转变。中国在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和互通的情况下,应积极吸引各方力量参与以形成联盟,推动中国电子书行业的标准最终转换成为国际标准。(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1年04期)

黄建康,孙文远[6](2011)在《后发国基于服务外包的产业升级风险及规避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服务外包是经济全球化的新标志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对后发国来说,发展服务外包可以使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占据更有利环节,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后发国基于发展服务外包实现产业升级的模式也许是个"美丽"陷阱。文章对后发国以发展服务外包为依托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11年05期)

李莅[7](2010)在《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跨越作为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虽然各国都在积极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但理论研究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兴起的。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深层次的技术跨越理论成果并不多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在解释并指导一国产业实现技术跨越方面,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技术跨越,构建产业技术跨越理论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论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刻画了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关联及其产业发展效应,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现象,论证了技术跨越主体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积累过程以及技术生态环境的构建,并归纳和比较了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论文沿着产业技术跨越客体—主体—环境的分层研究与讨论,在企业与产业两个层面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后发国在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知识与市场资源,提升本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完善本国产业技术生态环境,选择合理的技术跨越模式的基本观点。全文共分九个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内容包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产业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是后续各章的研究基础。首先,从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领域里探寻技术跨越思想的来源;其次,对后发国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梳理,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传统及现代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进行回顾,有利于从理论发展角度理清思路;再次,界定了产业技术跨越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扩散、技术赶超以及技术跨越;接着,利用前沿生产函数等分析工具对技术跨越的类型进行辨析;最后,对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关键要素进行归纳和总结。第叁章,全球价值链中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发展。全球价值链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后发国企业既是全球价值链企业网络中的成员,更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主体。本章首先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及产生动因、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涵,分析当代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跨越所处的国际分工背景;其次,从企业视角解构全球价值链,包括网络成员、网络结构、网络驱动力、网络治理方面的分析。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关联是全球价值链知识传递产生的核心概念,从关联的含义、关联的分类以及关联实现途径方面逐层展开。接着从产业层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对后发国产生的影响,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目标冲突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产业技术进步效应。最后,基于技术跨越实现条件的文献回顾基础上,构建了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影响因素的菱形理论结构,并据此提出后续论文的分析框架。第四章,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作为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客体研究部分,本章从影响产业技术跨越的知识与人才要素着手,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主体,技术扩散的特点与动因,技术扩散的渠道以及实现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最后引入一个评价全球价值链技术扩散的计量模型。第五章,技术学习与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企业层面的技术学习与能力积累是后发国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前提和基础,本章是对技术跨越主体的研究。首先从概念上从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结构等概念进行综述,并对企业技术跨越和技术跨越能力的概念作了界定,同时设计了一个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本章阐述了后发企业技术学习模式对于技术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意义;接着利用加工贸易这种全球价值链的具体嵌入方式,分析阶段性知识边界以及知识传递机制和技术扩散的具体过程。最后,结合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的类型以及实现方式,分析全球价值链具体嵌入过程对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积累的影响。第六章,基于产业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环境构建。本章作为技术跨越的环境研究部分,从全球价值链对国内市场需求、产业链完整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出发,探讨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环境因素。首先从技术的环境属性、技术生态的主要特征以及技术生态环境的含义与构成,从概念层面阐述良好的技术生态环境对于该国技术能力积累的意义;其次,从产业链、技术链到产业技术链的系列概念相关性辨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产业技术链整合是实现技术跨越的必备条件。最后,提出构建有利于实现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网络模式。第七章,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案例研究。本章通过对韩国CDMA产业以及印度软件产业技术跨越的案例研究,得出产业技术跨越的实现需要得到政府扶持、技术标准确立、国内产业价值链完整性构建等结论。第八章,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本章旨在归纳总结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每种模式的含义、实现形式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论述了技术跨越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九章,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在前面各章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并对论文后续研究指出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0-04-01)

汪立鑫[8](2008)在《制度参数、国家规模与后发国“蛙跳”》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构建了一个有关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之间技术扩散的正规模型,该模型将制度背景作为一个参数引入,借以从形式上分析制度背景对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过程的影响;模型的动态分析从形式上展现了后发国家在技术水平上超越先发国家("蛙跳")的全过程,并推论出后发国成功实现"蛙跳"的先决条件是:后发国由制度参数与经济规模参数所决定的综合参数能够由比先发国低的值跃升为比先发国高的值。此外,文章还基于经济制度由相关利益主体间制度博弈均衡所决定的这一分析框架,进一步尝试性地解释了制度参数变化的非均匀性,并对中国未来实现"蛙跳"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08年03期)

张旭昆[9](2007)在《后发国经济增长的追赶动态及路径选择——评黄先海教授的《蛙跳型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画卷既有着连续性,又有着跳跃性。因为连续,所以有了累积性;因为跳跃,所以又有更替性,表现为先发国与后发国的兴衰交替,赶超与被赶超。从现代世界经济发展来看,后发国追赶先发国家的成功范例起码就有四次之多。第一次是美国成功赶超英国,这也是后发(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易先忠,张亚斌,刘智勇[10](2007)在《自主创新、国外模仿与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拓展的中间产品种类扩张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在鼓励自主创新和模仿国外技术两难中的权衡,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取决于相对技术水平和模仿能力。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由于中国相对技术水平较低,技术进步以模仿国外技术为主,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不强,现阶段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以模仿为主的技术进步,但随着中国相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将逐渐凸显。(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07年03期)

后发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增加值率和生产率作为跨国可比的国际分工地位度量指标,引入产品内分工分析框架中,刻画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受国内技术创新、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以及FDI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机理,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内的技术创新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协同性提升,是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内部动力,而FDI溢出效应的作用相对有限。因而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内部动力,而非依赖于FDI的溢出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发国论文参考文献

[1].杨高举,黄先海,Huang,Deyuan.内部动力与后发国分工地位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英文)[J].SocialSciencesinChina.2014

[2].杨高举,黄先海.内部动力与后发国分工地位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

[3].詹爱岚,曹耀艳.通信标准后发国的标准创新与竞争启示——基于日韩通信标准化及创新模式比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陈一博.技术创新中心变迁与技术后发国的追赶路径——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

[5].张大伟,杨丽娟.电子书标准化中的政府角色与“后发国策略”[J].新闻大学.2011

[6].黄建康,孙文远.后发国基于服务外包的产业升级风险及规避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1

[7].李莅.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8].汪立鑫.制度参数、国家规模与后发国“蛙跳”[J].财经研究.2008

[9].张旭昆.后发国经济增长的追赶动态及路径选择——评黄先海教授的《蛙跳型经济增长》[J].浙江社会科学.2007

[10].易先忠,张亚斌,刘智勇.自主创新、国外模仿与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J].世界经济.2007

论文知识图

东北地区城市群(六)区域发展政策集...后发国参数由相对较低经济先行国家和经济后发国铁路...年度研究综述2006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

标签:;  ;  ;  ;  ;  ;  ;  

后发国论文_杨高举,黄先海,Huang,Deyua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