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北部一次罕见强弓状飑线过程演变和机理

2017年北京北部一次罕见强弓状飑线过程演变和机理

论文摘要

2017年7月7日下午至午夜,河北西北部和北京中北部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最大瞬时风力将近12级并伴有大冰雹的强弓状飑线过程,其触发、演变和维持机制等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利用"配料法"分析了该次飑线过程的环境条件、触发、演变、风暴结构和弓形回波的形成与维持机制。飑线发生在500 hPa冷涡西南部的前倾槽和低空急流形势下;超过2000 J/kg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强0—6 km和0—3 km风垂直切变为弓状飑线及其相关超级单体的生成和维持、大冰雹和地面强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较低的湿球温度0℃层(~3.8 km)是有利于大冰雹形成的融化层高度;对流层中层高达30℃温度露点差与大的垂直减温率造成环境大气具有强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利于弓形回波和地面大风的形成。初始对流形成于西北风和西南偏西风之间的地面辐合线附近。地面大风和冰雹主要分布于低黑体亮温(TBB)和以正闪为主的闪电活跃处。雷达回波显示飑线先由线状对流系统发展成为团状超级单体对流系统,最后演变成弓状飑线。超级单体阶段和飑线阶段都有明显的回波悬垂、弱回波区、中气旋(飑线成熟后期为中涡旋)、强后侧入流及其伴随的入流缺口等;对流层中层急流和大的温度露点差是形成强下沉气流并发展出弓状特征的主要原因;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下沉对流有效位能以及强风垂直切变是飑线维持的原因。

论文目录

  • 1 引 言
  • 2 对流实况和天气形势
  •   2.1 对流天气实况
  •   2.2 天气形势
  • 3 飑线发展环境条件
  • 4 初始对流的触发
  • 5 飑线演变和机理讨论
  •   5.1 飑线演变
  •   5.2 飑线前期结构和发展机制
  •   5.3 飑线成熟阶段结构和发展机制
  • 6 结论和讨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罗琪,郑永光,陈敏

    关键词: 弓形回波,飑线,超级单体,演变,机理

    来源: 气象学报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

    单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507504,2018YFC15068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5051)

    分类号: P458

    页码: 371-386

    总页数: 16

    文件大小: 16552K

    下载量: 189

    相关论文文献

    • [1].自动气象站资料在模拟苏北一次飑线过程中的应用[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06)
    • [2].江淮灾害性大风飑线的特征分析[J]. 气象 2019(02)
    • [3].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4].相同季节和相似区域华南两次飑线过程比较分析[J]. 暴雨灾害 2016(05)
    • [5].一次华南强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 气象 2009(09)
    • [6].低层暖平流强迫背景下湖南两次飑线过程对比分析[J]. 暴雨灾害 2019(02)
    • [7].广东“4.21”飑线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 广东气象 2019(03)
    • [8].川北飑线成熟阶段灾害性大风成因个例分析[J]. 暴雨灾害 2018(02)
    • [9].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一次飑线过程模拟的影响[J]. 气象科学 2017(02)
    • [10].东北冷涡影响下江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模拟分析[J]. 气象 2020(03)
    • [11].2014年一次飑线的发展维持原因分析[J]. 气象 2017(11)
    • [12].江淮地区一次强飑线系统结构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03)
    • [13].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10)
    • [14].冷涡背景下飑线过程统计分析[J]. 气象 2016(09)
    • [15].浙江一次强飑线系统结构特征的数值研究[J]. 海洋气象学报 2019(03)
    • [16].福建沿岸一次飑线过程发生发展机理分析[J]. 气象科技 2019(05)
    • [17].一次华南海岸带台前飑线的结构特征与环境条件的观测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06)
    • [18].地表通量输送对飑线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0(01)
    • [19].一次飑线过程的全闪活动特征分析[J]. 灾害学 2015(01)
    • [20].广东一次强飑线的地面中尺度结构特征分析[J]. 广东气象 2019(02)
    • [21].浙江省春季至夏初飑线分型及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04)
    • [22].广西“4·20”暖区飑线的形成及结构[J]. 高原气象 2018(02)
    • [23].华东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25)
    • [24].初值水汽场对华南春季一次强飑线触发和维持影响的数值试验[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01)
    • [25].湖南不同季节飑线过程的对比[J]. 干旱气象 2018(05)
    • [26].广东两次飑线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分析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06)
    • [27].一次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1)
    • [28].漳州一次台前飑线过程诊断分析及预报服务思考[J]. 福建热作科技 2020(01)
    • [29].2014年5月31日华东地区一次暖区飑线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J]. 气象科学 2018(02)
    • [30].贵州一次暖区飑线过程的环境条件和结构特征[J]. 干旱气象 2020(05)

    标签:;  ;  ;  ;  ;  

    2017年北京北部一次罕见强弓状飑线过程演变和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