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单兵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一、单兵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贾诚栋[1](2020)在《基于脑电信号与心理学融合的单兵作战心理风险分析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军队逐渐由传统的机械化向科技化转变,现代战争中各国也更加注重现代化。纵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过的几次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单兵化、科技化作战无疑贯穿战争的整个过程,现代战争形势的更新使得世界各国不断投入巨额军费来加强军队的科技化与现代化建设。单兵化作战就是各国现代科技化军队建设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单兵化作战中,对士兵身体状态的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士兵的存活率与战斗的胜率。目前,各国对于单兵作战身体状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兵位置与生命状态的研究上。而调查显示,在作战中,由于经验缺乏等因素导致的紧张等心理状态会对士兵的生命与战斗力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亟需对单兵心理风险展开研究,以降低士兵伤亡与提升战争胜利指数。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采用脑电信号分析与心理学计算融合的方法分析单兵作战过程中的心理风险。在脑电信号分析方面,采用小波去噪的方式处理原始脑电信号中的伪迹与噪声;通过经验小波变换的方式提取脑电信号的特征,形成特征集;采用双向搜索算法选择特征子集,来提高分类的准确率与效率;在脑电信号分类方面,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惩罚因子与核函数参数。在心理学分析方面,通过对军事心理学的研究,采用风险分析当中的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心理风险的辅助计算。最后,将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心理风险加以融合,就可以得到单兵作战心理风险分析的最终结果。为验证以上方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在线模拟作战的方式采集脑电信号与心理学数据。通过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脑电信号分析与心理学计算融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单兵作战过程中的心理风险,可以为未来的战争决策提供较为有效的依据。

于峰[2](2020)在《基于多种通信信道的移动可视指挥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突发公共事务具有发生时间的偶然性、发生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造成不可预估的破坏性等特点,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严重危害,政府需要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举措来解决问题。鉴于突发公共事务通常发生在比较极端条件下,很多时候难以第一时间掌握事故现场的情况,处于远距离的指挥中心难以准确获得现场的音视频数据,无法针对实际情况及时传达处理决策,因此,需要综合应用各种通信信道、采集手段完成外部接入和数据传输,本文提出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设计一套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移动可视指挥系统。本文首先探讨了移动可视指挥系统建设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研究情况,针对目前应急场景下的缺点进行了分析。其次对相关开发技术、功能需求、技术选型以及非功能性需求进行选型论证,以实战性、实用性、易用性为出发点进行系统搭建。系统主要功能不仅包括点对点及多点视频会议、三端多路双向语音视频传输、多通道视频传输、多方式视频显示,还能提供铁锂电池欠压、过充、过流保护功能。另外还可以提供无线路由功能、照明功能以及为外部设备充电功能。文章明确了系统设计原则,设计了系统整体架构,系统主要由中心设备和终端设备组成。其中,中心设备主要包括多点控制单元(MCU)、音视频处理单元和录播服务器;终端设备主要包括设备箱端设备和前端设备,设备箱端设备主要由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接收单元、音视频处理单元和通信控制单元组成,前端设备主要由COFDM发射单元组成。文章重点对系统硬件和会议控制软件(MCS)进行详细设计,明确了系统部署架构。然后对系统前端设备、指挥中心、单兵前端等部分进行了实现。最后对系统软硬件部分进行了测试,验证系统可以发布上线和应用。本文通过建立一套先进的双向音视频应急平台,采用卫星、公网、3/4G、专网等通信方式相结合的技术,同时提供通用输入输出接口。移动可视指挥系统能够用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治安等应急环境下召开远程点对点及多点视频会议,系统具备双向音视频传输、决策判断、指挥调度等功能,可为应急现场、指挥中心及现场救援人员提供各种技术保障,满足现场救援需求,为国家实施防灾减灾措施和制定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崔彤[3](2020)在《基于视觉认知的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军事战争的到来,单兵作战装备也迎来了十足发展。单兵在作战中的状态已经从小部分个体变为了大范围作战信息局域网中的一部分。灵活便携的单兵作战平板作为信息搭载平台,与态势信息显示界面共同组成了提升单兵作战能力的重要装备因素。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的功能系统实现和技术实现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界面人机呈现方式及交互系统操作中没有形成合理的设计体系,与较早发展此项研究的美国,法国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视觉认知理论,对信息显示系统的人机要素,布局要素,交互要素,视觉显示要素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对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内容功能进行总结梳理,从界面的设计的角度对视觉要素进行分类总结。随后基于视觉认知理论对单兵视觉认知特性进行分析,基于此进一步分析视觉特性在视觉注意-认知-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为后续的研究明确思路和方向,建立单兵视觉认知与态势信息界面设计之间的联系。对系统布局,色彩和情感进行调研,以及进行图标特征注意力捕获实验和信息显示界面色彩辨识度实验,获取单兵视觉偏好,为后续态势信息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可用性提供数据支持。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作战平板布局,交互和视觉设计实践方案,并对其进行可用性测试。本文研究结果将会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方法和支持,对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呈现也可起到参考作用。

郭森[4](2020)在《基于单兵虚拟仿真平台的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设计 ——以多姿势射击状态下的人机尺寸为例》文中提出单兵虚拟作战平台是通过数据调整与虚拟仿真模拟复杂战场环境的综合作战平台,基于此平台的应用方式与虚拟技术优化自动步枪试验定型过程中的人机工效评价流程是本文所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此方向进行设计实践与设计评估。本文通过数据调研与实验方式开展基于单兵虚拟作战平台的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评价研究与设计实践,具体工作内容如下:分析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评价方法,确定了基于单兵虚拟系统的子系统的建立条件。通过研究,建立人枪肌肉模型,提出测试肌肉状态的测试方法;对自动步枪外形模块化分解,分部位确定自动步枪影响人机工效评价外形结构;调研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评价方法结果包括实验法、分析法和实际运行法(主观评价);最后对单兵虚拟平台技术与搭建方式进行调研分析。调研整理枪械外形数据与形态,建立链接虚拟平台的数据库。通过调研,研究国军标中对自动步枪外形数据的要求,建立自动步枪外形设计技术指导表格;调研世界各国自动步枪外形尺寸与外形样式,总结其中的规律,并根据国内外对其的人机工效评价分析其外形尺寸与样式优劣;归纳上述数据,建立数据库并与单兵虚拟作战平台链接。完成了虚拟环境人机工效评价实验,验证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人机工效评价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包含特异数据在内进行分析,无论是主观实验还是客观数据测试,存在于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间对特定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评价结果误差控制在无影响的结果范围之内。完成设计实践“自动步枪样机”与基于单兵虚拟作战平台的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评价子平台建立。通过前期设计目的的制定与模块化结构讨论,确定各部分之间链接方式与部件内部数据调整方式,设计制作可任意调节外形数据的“自动步枪样机”。同时结合“样机”的可调节性与虚拟试验元素要求,搭建虚拟人机工效评价系统。最后对比传统步枪定型试验阶段人机工效评价流程对设计实践进行评估。

王硕,施冬梅,陶贵明,石永相,尚春明[5](2020)在《单兵巡飞弹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文中认为以单兵巡飞弹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几种国外典型单兵巡飞弹的研制背景、作战功能及主要战技指标。通过分析单兵巡飞弹设计中的主要关键技术,包括弹载数据链技术、小型电动力系统技术及新型战斗部技术,提出了相应建议,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伟[6](2019)在《消防现场信息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电器化产品不断增加,由于用电不规范或者线路老化等问题,经常导致火灾爆炸等灾难发生,而大型建筑楼宇内部结构复杂,因此对消防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防员作为火灾等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快速及时救援的重任,一旦消防员发生意外,指挥端不能得到消防员具体位置和实时情况,错过最佳营救时机,这将直接威胁消防员生命安全甚至影响整个救援工作的进度。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消防现场信息记录系统关键技术和设计了系统方案,该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对保障消防员安全和辅助救援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消防救援工作为应用背景,研究和设计了消防救援过程中能够实时获取消防员位置、运动姿态及生命体征等信息的消防现场信息记录系统。首先根据系统实际需求对系统总体方案进行设计,然后重点对系统中消防员室内定位和姿态识别两种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最后对系统进行测试。在综合分析了现有的室内定位技术后,选择室外辅助的RSSI定位和惯性定位两种定位技术,其中对RSSI加权质心算法进行权值修正并对信标节点的部署问题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未修正权值和节点优化前定位性能提高了 19.5%,惯性定位采用加速度双重积分估计位移和四元数姿态解算得到航向角实现室内定位,通过对加速度进行零偏修正和滤波处理,减少了加速度计系统误差和噪声对位移估计的影响。由于RSSI模型定位易受环境的影响,且惯性定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会出现累计误差,所以选择EKF模型对两种定位技术进行融合处理,发挥两种定位技术各自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对人体姿态识别算法进行分析,选择BP神经网络算法对人体运动姿态进行分类识别,通过对姿态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实验测试,由测试结果可知,本文中算法能够满足姿态识别的需求。然后,对硬件系统中各功能模块选择合适的型号和相关电路设计,搭建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和上位机用户界面的设计。最后,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并且对融合定位算法和姿态识别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和设计能够满足系统的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范雅莉[7](2019)在《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防化兵作为担负防化保障任务的专业兵种,发展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与防化兵发展相对应的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带来的威胁日益加剧,致使防化兵在当前国防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随着各国对于防化兵的重视提高,有关防化兵的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会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因此,本文以防化侦查分队以及洗消分队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以及信息化管理理念,以实现对防化兵作业能力的系统化管理与分析为总体目标,建立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系统。首先,本文根据防化侦查分队以及洗消分队作业现状,结合防化兵主要作业特点以及作业流程建立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体系,并针对作业能力评估体系中的定性、定量指标进行了量化;同时,依据业内标准对防化兵作业能力进行了等级标定。其次,依据防化兵作业数据采集的功能需求以及性能需求设计防化兵作业数据总体采集方案。通过数据采集网络节点设计、数据传输加密设计、数据传输协议与存储设计逐步搭建基于无线Mesh网络的防化兵作业数据采集网络。再次,结合防化兵作业数据特点对防化兵作业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依据特征重要度、分类错误率进行特征选择、剔除冗余信息;然后,采用t-SNE算法对特征进一步约简,进行特征降维,解决了防化兵作业能力数据冗余的问题,提高后续评估模型效率。然后,建立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模型。首先,基于BP神经网络以及SVM模型初步构建了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模型,并基于模糊积分原理对分类结果进行信息融合。然后,根据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模型进行作业能力预警。最后,设计与开发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系统。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对系统整体架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进行详细设计,并根据设计要求开发系统,最终实现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

段炼[8](2018)在《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装甲部队是各国军队必不可少的一个兵种,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其战斗力和军事地位至关重要。决定着装甲车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是车内的驾乘人员,但他们所处的作战环境和条件却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他们战斗力的发挥。首先,装甲车辆乘员舱内部的空间十分狭小,而驾乘人员可能需要在狭小空间中长期闭窗操作,局部环境远远偏离乘员正常生理需求。其次,装甲车内部常常会出现异常的高温状态。在较为炎热的地区和季节中,装甲车在户外作战和训练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等外部热量,再加上自身产生的热量和钢铁装甲造成的内部空间较为封闭,舱内热量得不到有效散发,使得舱内温度常常居高不下。最后,针对我国陆军装甲兵的冷却防护系统研究和热舒适性研究还远远不足,目前还无法完善解决舱内高温环境对乘员的影响。现有的装甲兵冷却防护系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冷却技术和装备并无统一有效的模式,且普遍面临制冷效果差、装备后效果不明显的困境,无法完全满足部队的实用要求。因此,研发适合我军装甲部队的冷却防护系统,对提高我军装甲作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围绕着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的系统设计和性能效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分析了国内外装甲兵冷却防护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确定了个体冷却系统的基本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本文在充分分析了现有的各种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的优缺点后,确定选用装甲兵个体的微环境冷却方案;然后对比了现有的个体微环境冷却方案的各种形式,确定采用冷却效率最高、舒适性和安全性最好的液体冷却服的形式;最后,在各种制冷技术中选择了热电制冷作为冷源装置的基本制冷技术方案。(2)设计开发了热电制冷装置稳态性能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搭建了热电制冷装置性能测试实验台。经分析,实际的热电制冷系统稳态性能不仅与热电材料的优值系数、电偶的面长比等性能参数有关,还与热电元件的级数、接触电阻、接触热阻、冷热端温差等元件参数相关,也与制冷元件工况状态、冷热端换热方式、系统输入控制方案等许多系统因素有关。目前亟需一套能够有效地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有效的测试和评价的系统化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针对实际工况下的热电制冷元件和装置性能测试需求现状,本文开发了一套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该方法和系统既能够实现在真空环境下对热电制冷元件塞贝克系数、优值系数等相关参数的测量,也能够模拟实际工况对热电制冷系统的工作电压、电流、输入功率、散热量、制冷量、制冷系数、制热能效比等参数进行测量,为热电制冷装置的综合性能测试和评价创造了条件。继而完成了测试实验台的搭建,为后续的个体冷却系统的设计选型和性能检测提供了依据。(3)研发了全身式个体冷却防系统,制作了实验样机并进行了系统性能测试。针对部分装甲兵活动较剧烈、散热量较大的情况,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系统主要由冷源装置和全身式液冷服组成。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确定系统设计要求、核算系统设计参数、冷源装置的设计和集成、液冷服的设计选用、热电制冷模块热端散热方式研究、系统样机的开发、样机性能测试等。在热电制冷模块热端散热方式研究中,本文研究了翅片强制对流、热管强制对流和水冷散热等散热方式对热电制冷系统制冷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几种散热方式应用于装甲车舱内的可行性。最终在全身式冷却系统样机制作时采用了热管强制对流散热的散热方式,以保证样机工作性能的可靠和稳定。在对全身式冷却系统样机的性能测试研究显示,样机的制冷功率在40℃的环境温度下可达349W,在50℃下最大输出制冷功率为272W,能够满足最大负荷工况下300W和极限高温工况下150W的设计要求。该系统的制冷效果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环境温度越低,输出制冷功率和系统效率就越大。同时,系统的制冷效果还受到输入工况和循环水流速等因素的影响。(4)研发了分体式个体冷却系统,包括热电制冷头盔和热电制冷背心两种系统,分别制作了样机并且进行了样机性能测试。本文针对部分装甲兵活动灵活性要求较高、人体散热量较小的情况,开发了分体式个体冷却装置,包括热电制冷头盔和热电制冷背心。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确定每个装置的设计参数、核算单个模块的制冷量、完成装置的结构设计、样机的开发和集成、进行样机性能测试等。其中热电制冷头盔能够包裹佩戴者头部和颈部,使用了风冷制冷模块提供冷风吹向佩戴者面部,用水冷制冷模块提供冷水送往佩戴者颈部的循环管路吸热,以风冷和水冷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佩戴者的舒适性需求。对分体式冷却系统样机的性能测试研究显示,两种样机的制冷功率能够分别满足最大负荷工况和极限高温工况的设计要求。在进一步的测试中还发现,分体式个体冷却系统的制冷效果同样也会受到环境温度、输入工况、循环水流速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热电制冷背心的制冷性能还会受到热电制冷模块放置方向的影响。(5)采用了人体客观生理参数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本文研究开发的个体冷却装置的工作效果进行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生理参数和主观感受的测试是同时进行的,5名实验人员在模拟装甲车驾驶舱内高温环境条件的实验室中,共计进行了15人次的生理参数测试,其中有10人次的测试过程中进行了主观舒适度感受的调查问卷测试。实验人员佩戴个体冷却装置,在120min内进行了特定的脑力和体力活动。通过测量实验人员的体表温度、出汗量、心率等客观生理指标,与不佩戴冷却装置的参数进行对比,对个体冷却装置的客观降温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统计实验人员热舒适感受的主观调查问卷结果,评价了穿戴不同个体冷却装置的人体热舒适性效果。(6)本文探索了微纳尺度强化换热技术应用于热电制冷个体冷却系统中的强化换热特性。在对热电制冷头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水冷模块使用的微型循环水泵会在佩戴者脑后不断产生震动和噪音,严重影响佩戴者的舒适性和注意力。为了彻底解决水泵的震动和噪音问题,本文研究了用纳米流体自然循环换热代替水泵强制对流换热的可行性。本文配置了不同材质、浓度和粒径的纳米流体作为循环工质,设计了纳米流体自然对流循环流动与换热特性实验装置,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纳米流体自然对流循环换热特性,为纳米流体在人体冷却装置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大量系统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热电制冷系统制冷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提高热电制冷热端的散热强度。因此本文开发了新型的微纳米尺度热端散热结构,进行了热电制冷模块热端的强化换热散热方式研究。本文采用电镀的方法制作了一种微纳尺度多孔表面和一种基于泡沫金属的微纳尺度多孔表面,将这两种表面结构分别制作在热电制冷元件的热端,形成了两种微纳米多孔结构的热电制冷元件相变散热表面。然后将这两种表面结构的相变散热特性与传统的翅片强制对流、热管强制对流和水冷散热等方式进行了实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种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相变换热的有效沸腾工作的区间,热电制冷模块的制冷功率输出能力和系统的制冷系数要明显优于其它几种散热方式,但目前的散热器结构和循环工质还有一些不足,导致在大功率散热时出现了工质全部蒸发来不及冷却回流的情况,所以现有结构在大功率散热时无法满足使用要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发的个体冷却系统能够满足装甲兵实际使用的需要,为解决我军装甲兵种的热应激和热损伤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的装置,也为基于热电制冷的人体冷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海莲[9](2018)在《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脑肌多源感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机械式结构,它将人的智能与外部机械能量结合在一起,保护人体免受外界伤害,给人体提供额外的动力或能力,增强人体机能,同时提高人体的机动力和耐力。近年来,该技术得到了士兵作战、助老康复、航天载人、武警防爆等许多领域的广泛关注,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展开深入研究。与此同时,人体运动意图的精密感知识别,不但能够帮助人们掌握人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和工作需求等,而且更重要的是为这些领域研制外骨骼机器人,使外骨骼机器人与人体共融,实现人机协同控制,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功能需求带来了可能性。本论文将结合有关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仅以士兵、航天员或老年人等用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为应用对象,深入研究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脑肌多源感知策略和方法。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体下肢典型动作分析及其多源感知策略研究。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执行任务中,为保证在遇到复杂的地形、多变随机的任务时,人机间的耦合性和动作的高随意性切换,不仅要基于典型步态规划程序驱动执行特定的下肢动作,还需要实时的感知人体下肢的运动,并对运动模式进行识别,进而才有可能实现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与人体协调运动。故本文在分析常见的下肢动作模式基础上,提炼出常见的下肢六种动作模式作为后续研究基础的,同时研究出基于脑电预先感知、肌电精细感知和光纤形变感知的多源信息感知方法,在机器人控制中强调了人的智能,以期推进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实用化。2)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脑电预先感知方法研究。针对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感知需要,研究了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脑电信号检测识别分析方法。通过实验采集了人体下肢六种想象运动的C3、C4通道的脑电信号,并对C3、C4通道的脑电信号进行了降噪预处理,再运用小波变换对预处理后的脑电信号进行了分解,提取了小波系数均值和能量值共同对信号的特征值进行表征。在特征提取后,采用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其进行了识别分类,并得到了人体下肢六种想象动作模式平均分类识别率为66.11%的识别率,达到了脑电预判感知的目的。3)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肌电精细感知方法研究。深入分析人体下肢动作的产生机理,选择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四块肌肉作为表面肌电信号的测试对象。拾取人体下肢四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以其为研究对象。针对人体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多动作模式识别问题,研究了基于小波变换的特征提取方法和基于PCA的特征降维方法,建立了面向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多类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式识别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了优化讨论。结果表明,所选的特征表征方法能够从不断变化、复杂的肌电信号中提取出代表人体下肢特定动作的特征向量,而且所选的优化的多类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代表不同动作的特征向量具有理想的分类效果。4)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的光纤形变感知方法研究。根据下肢各关节的结构以及运动机理,分析了各关节的运动特性,深入分析下肢的运动规律,选择膝关节角度为感知人体下肢运动的测点,选择光纤角度传感器测量膝关节角度并构建了光纤形变感知人体下肢运动测量系统,基于上述的膝关节运动的光纤感知结果,再利用分形维数来表征下肢的运动特征。将分形特征值矢量带入到设计的支持向量机中去,利用支持向量机对下肢各模式下的数据样本进行模式识别,采用网格搜索和交叉验证算法对分类器参数进行优化,将人体下肢运动识别为走、跑、上斜坡、下斜坡、蹲和起等几种运动模式,识别率可达到95%。5)脑肌多源精密感知系统构建及其信息融合方法研究。脑电信号是所有感知方法之中最快速的一种,可预先感知,在预测人体运动方向方面,能较好的摆脱数学模型的束缚;肌电信号感知方法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能较为准确和快速地识别人体下肢动作模式;光纤形变感知系统具有高度的测量精确性以及较短的反应时间,能及时获取人体膝关节角度及肢体的位置与姿势,且光纤形变系统对数学模型有着更小的依赖,从而得到更可靠且完善的数据。为此,本文围绕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人机协同控制需要,在上述脑电、肌电和光纤三种人体运动意图感知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在实验室搭建了集脑电、肌电和光纤检测于一体的人体下肢运动意图脑肌多源感知系统,研究了其多源信息融合的方法。最后,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所构建的人体下肢运动意图脑肌多源感知系统及其基于信息融合的脑肌多源精密感知方法是有效的,可以用于人体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人机协同控制。

李增彦,李小民[10](2017)在《单兵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未来单兵作战武器智能化、装备一体化,单兵作战无人机是未来战场上一类重要武器,能够通过随身携带的无人机对近程作战范围内目标进行有效的侦察或打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对国外单兵无人机进行了分类及介绍,通过分析其关键技术,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单兵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兵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脑电信号与心理学融合的单兵作战心理风险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脑电信号与心理学理论及技术分析
    2.1 脑电信号的基础理论
        2.1.1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2.1.2 脑电信号的特点
    2.2 军事心理学
        2.2.1 军事心理学基础理论
        2.2.2 军事心理学发展史
    2.3 作战心理风险及风险评估
        2.3.1 风险及作战心理风险
        2.3.2 作战心理风险评估
    2.4 脑电信号处理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脑电信号处理与模式分类
    3.1 脑电信号预处理
        3.1.1 基本预处理技术
        3.1.2 基于小波去噪的预处理
    3.2 基于经验小波变换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
        3.2.1 基本特征提取方法
        3.2.2 基于经验小波变换的特征提取
    3.3 基于双向搜索算法的特征选择
        3.3.1 基本特征选择算法
        3.3.2 基于双向搜索算法的特征选择
    3.4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模式分类
        3.4.1 基本分类方法
        3.4.2 遗传算法改进支持向量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心理学方法的单兵心理风险分析
    4.1 层次分析法
        4.1.1 层次分析法概念及基本原理
        4.1.2 层次分析法操作步骤
    4.2 基于单兵作战的层次分析法
        4.2.1 构造层次模型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分析
    5.1 实验
        5.1.1 实验目的
        5.1.2 数据来源
        5.1.3 脑电信号分类模型
    5.2 融合层次分析法的单兵情绪识别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多种通信信道的移动可视指挥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可视指挥系统需求分析
    2.1 相关技术分析
        2.1.1 COFDM技术
        2.1.2 卫星通信技术
        2.1.3 视频传输技术
        2.1.4 Spring技术
        2.1.5 MySQL技术
    2.2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4 技术选型分析
    2.5 其他需求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可视指挥系统详细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3 系统整体信号流向设计
    3.4 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3.4.1 小型化电源供电系统
        3.4.2 多路音视频系统
        3.4.3 系统通信模块
        3.4.4 系统显示模块
        3.4.5 设备面板结构
        3.4.6 核心模块电路
    3.5 指挥中心MCS系统设计
        3.5.1 应用架构设计
        3.5.2 功能模块设计
    3.6 系统部署架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可视指挥系统实现
    4.1 前端设备实现
        4.1.1 单兵
        4.1.2 卫星便携终端
        4.1.3 前端设备箱
        4.1.4 遥控器
    4.2 指挥中心实现
        4.2.1 多点控制单元
        4.2.2 MCS软件控制台
    4.3 部分实现代码
        4.3.1 登录界面代码部分代码实现
        4.3.2 会议查询代码部分代码实现
        4.3.3 新建会议模板代码部分代码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可视指挥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配置
    5.2 测试过程
        5.2.1 单兵测试
        5.2.2 前端设备箱测试
        5.2.3 MCS软件测试
        5.2.4 环境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视觉认知的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兵信息化装备发展研究现状
        1.2.2 战场态势信息界面发展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方法和路径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作战平板态势信息设计要素
    2.1 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概述
        2.1.1 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
        2.1.2 作战态势信息系统特征
        2.1.3 作战态势信息系统功能特征
    2.2 信息显示系统设计要素分析
        2.2.1 布局要素
        2.2.2 界面信息要素分析
        2.2.3 界面色彩元素分析
        2.2.4 界面交互元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态势信息界面设计与视觉认知
    3.1 态势信息系统视觉认知机理
        3.1.1 视觉认知机理
        3.1.2 态势信息系统认知特征
        3.1.3 态势信息系统中的视觉认知问题
    3.2 视觉选择注意与态势信息界面
        3.2.1 视觉选择性注意模型
        3.2.2 态势信息界面中的视觉选择注意
    3.3 认知负荷与态势信息界面
        3.3.1 认知负荷影响模型
        3.3.2 认知负荷与态势信息界面设计要素
    3.4 态势信息显示设计与视觉认知交互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视觉认知的作战态势信息显示界面研究
    4.1 单兵视觉偏好调研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方法及流程
        4.1.3 目标用户分析
        4.1.4 单兵视觉认知偏好问卷调研
        4.1.5 用户访谈
    4.2 作战态势信息显示系统界面图符特征实验研究
        4.2.1 图符特征设计注意捕获实验
        4.2.2 验证实验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作战态势信息显示系统界面图符色彩实验研究
        4.3.1 态势信息图表色彩分析与提取
        4.3.2 态势信息界面地图背景色彩分析与提取
        4.3.3 态势地图色彩显示元素辨识度实验研究
        4.3.4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视觉认知特性的作战态势信息显示系统设计策略
    5.1 单兵视觉认知与态势信息显示系统设计
        5.1.1 态势信息界面结构及设计流程
        5.1.2 视觉认知与态势信息界面设计要素
    5.2 态势信息显示系统设计策略
        5.2.1 布局设计
        5.2.2 图符设计
        5.2.3 色彩设计
        5.2.4 系统交互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视觉认知特性的作战态势信息显示系统设计实践
    6.1 态势信息显示系统设计背景
    6.2 态势信息显示系统交互设计
        6.2.1 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布局设计
        6.2.2 态势信息系统功能架构
        6.2.3 态势信息系统交互原型设计
    6.3 作战平板态势信息系统设计
        6.3.1 界面图符设计
        6.3.2 界面组件设计
        6.3.3 界面视觉效果设计
        6.3.4 作战平板按键设计
    6.4 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设计评估
        6.4.1 评估目的
        6.4.2 评估方法
        6.4.3 界面操作区域的可达性分析
        6.4.4 界面信息显示的高效性评估
        6.4.5 可用性测试评估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单兵视觉偏好调研问卷
    附录B 色彩实验区分度调查
    附录C 图符特征注意力捕获实验图片素材
    附录D 态势地图色彩显示元素辨识度实验素材图片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4)基于单兵虚拟仿真平台的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设计 ——以多姿势射击状态下的人机尺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步枪人机工效研究发展现状
        1.2.2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1.2.3 学术研究现状
    1.3 全文研究内容与流程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内容流程
    1.4 研究创新
2 自动步枪人机工效分析与单兵虚拟系统设计条件
    2.1 影响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评价的外形数据因素分析
        2.1.1 人枪肌肉模型的建立与测试方法
        2.1.2 自动步枪模块化设计
        2.1.3 自动步枪外形数据与人机工效关系部件解析
        2.1.4 人枪交互环节影响人机工效评价因素概述
    2.2 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评价方法
        2.2.1 实验法
        2.2.2 分析法
        2.2.3 实际运行法
    2.3 单兵虚拟作战平台应用技术分析
        2.3.1 单兵虚拟作战平台与unity3D
        2.3.2 单兵虚拟作战平台与虚拟现实技术
        2.3.3 搭建数据库应用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自动步枪外形尺寸及样式调研与数据库建立
    3.1 国军标中的自动步枪外形数据阈值
    3.2 世界各国枪械外形数据调研
        3.2.1 自动步枪全枪长数据分析
        3.2.2 自动步枪枪管长度数据分析
        3.2.3 自动步枪质量数据分析
        3.2.4 准星距离枪托抵肩面长度的调研分析
        3.2.5 自动步枪握把类型数据分析
        3.2.6 扳机到枪托抵肩面长度数据调研
        3.2.7 数据综合分析
    3.3 各国自动步枪外形形态调研
        3.3.1 世界名枪外形形态分析
        3.3.2 自动步枪外形模块形态分析
    3.4 数据库的建立与链接单兵虚拟平台展示
        3.4.1 数据库搭建语言SQL
        3.4.2 unity3D项目链接SQL项目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单兵虚拟作战平台的人机工效评价实验之可行性分析
    4.1 搭建单兵虚拟作战平台基础引用
    4.2 虚拟环境评价体系可行性分析
        4.2.1 设计实验与被试人群选取条件
        4.2.2 实验样本
        4.2.3 主观条件下差异性试验结果
        4.2.4 客观条件下差异性试验结果
        4.2.5 针对试验数据中的特异性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单兵虚拟作战平台的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评价方法设计
    5.1 设计理念、目的与意义
    5.2 “自动步枪样机”设计
        5.2.1 样机外形模块化分类
        5.2.2 样机模块组合
        5.2.3 样机机械结构分析
        5.2.4 “样机”设计技术方案与定型
    5.3 “自动步枪样机”使用说明
        5.3.1 枪身部件
        5.3.2 护手部件
        5.3.3 下机匣部件
        5.3.4 枪托部件
        5.3.5 弹匣部件
    5.4 基于单兵虚拟作战平台的人机工效评价子平台设计
        5.4.1 子平台“样机”链接与数据调整方式展示
        5.4.2 虚拟平台元素搭建
        5.4.3 虚拟平台的人机工效评价流程
        5.4.4 子平台的unity3D呈现方式
    5.5 设计评估
    5.6 本章小结
6.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单兵巡飞弹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单兵巡飞弹的战术技术要求
2 国外典型单兵巡飞弹发展现状
    2.1 美国单兵巡飞弹
        2.1.1 弹簧刀
        2.1.2 战鹰
    2.2 以色列单兵巡飞弹
        2.2.1 英雄30
        2.2.2 萤火虫
        2.2.3 RotemL
    2.3 波兰战友单兵巡飞弹
    2.4 土耳其阿帕谷-II单兵巡飞弹
    2.5 斯洛伐克掠夺者AX-1单兵巡飞弹
3 关键技术分析
    3.1 弹载数据链技术
    3.2 小型电动力系统技术
    3.3 新型战斗部技术
4 结束语

(6)消防现场信息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2.1 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惯性导航的发展现状
        1.2.3 人体姿态识别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2 系统方案设计与相关技术分析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1 系统功能需求
        2.1.2 系统体系结构
    2.2 惯性定位技术分析
        2.2.1 惯性定位框架
        2.2.2 惯性定位基本原理及应用
    2.3 人体姿态识别技术分析
        2.3.1 基于机器视觉的姿态识别
        2.3.2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姿态识别
    2.4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2.5 生命体征信息技术分析
        2.5.1 体温信息应用分析
        2.5.2 血氧信息应用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室内定位算法研究
    3.1 室外辅助室内定位方法
        3.1.1 定位模型
        3.1.2 基本的室内定位算法
        3.1.3 基于RSSI权值修正的加权质心算法
        3.1.4 节点优化布置分析
        3.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惯性导航室内定位方法
        3.2.1 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
        3.2.2 四元数法姿态解算
        3.2.3 姿态角测试与分析
        3.2.4 行人航迹推算算法
    3.3 加速度积分计算位移算法
        3.3.1 加速度传感器基本原理及应用
        3.3.2 加速度积分计算位移原理
        3.3.3 公式法计算位移原理
        3.3.4 坐标系的转换
        3.3.5 加速度测量数据误差分析及零偏校正
        3.3.6 位移仿真结果分析
        3.3.7 导航定位结果测试
    3.4 惯性导航与RSSI模型融合定位算法
        3.4.1 常用的室内定位融合算法
        3.4.2 EKF融合定位原理
        3.4.3 EKF定位算法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人体姿态识别算法研究
    4.1 数据预处理
        4.1.1 去除野点
        4.1.2 滤波处理
    4.2 姿态特征分析
        4.2.1 姿态特征提取与选择
        4.2.2 姿态判别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姿态识别算法
        4.3.1 神经网络模型
        4.3.2 BP神经网络结构
        4.3.3 BP神经网络参数的选择
        4.3.4 网络的训练算法
        4.3.5 BP神经网络的算法
    4.4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4.4.1 实验数据
        4.4.2 分类结果与测试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消防信息记录系统设计
    5.1 系统硬件设计
        5.1.1 系统硬件组成
        5.1.2 微处理器模块选择
        5.1.3 传感器模块选择及电路设计
        5.1.4 无线通信模块选择
        5.1.5 WiFi通信模块选择
    5.2 系统软件设计
        5.2.1 软件开发环境与平台搭建
        5.2.2 惯性传感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5.2.3 网络通信软件设计
        5.2.4 消防员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5.2.5 用户界面的开发与设计
        5.2.6 数据获取与解析程序设计
        5.2.7 数据库设计
        5.2.8 One NET云平台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功能测试与仿真分析
    6.1 数据采集模块功能测试
    6.2 无线通信功能测试
    6.3 系统整体测试与实现
    6.4 消防员室内融合定位实验与分析
        6.4.1 实验结果
        6.4.2 定位误差分析
    6.5 姿态识别仿真与分析
        6.5.1 姿态识别结果
        6.5.2 性能与误差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总结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军用无线自组网技术研究现状
        1.2.2 基于作业能力的评估研究现状
        1.2.3 单兵作战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架构
    1.4 本章小结
2 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系统总体设计
    2.1 防化兵作业现状分析
        2.1.1 防化兵作业分队
        2.1.2 防化兵主要作业内容及作业特点
        2.1.3 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现状分析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2.3 系统概念及总体架构设计
        2.3.1 系统概念设计
        2.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4 系统业务流程总体设计
    2.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6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7 本章小结
3 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体系建立
    3.1 防化兵作业流程及防护等级区分
    3.2 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体系建立
    3.3 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指标量化及评估等级标定
        3.3.1 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指标量化
        3.3.2 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等级标定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无线Mesh网络的防化兵作业能力数据采集
    4.1 防化兵作业能力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4.2 无线Mesh网络技术概述
    4.3 防化兵作业能力数据采集总体方案设计
    4.4 防化兵作业能力数据采集详细设计
        4.4.1 防化兵作业数据采集网络节点设计
        4.4.2 数据传输加密设计
    4.5 数据传输协议与存储
        4.5.1 数据传输协议
        4.5.2 数据存储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t-SNE算法的防化兵作业能力特征降维
    5.1 基于随机森林的防化兵作业能力数据特征选择
        5.1.1 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原理
        5.1.2 基于随机森林的防化兵作业能力特征选择
    5.2 防化兵作业能力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5.3 基于t-SNE算法的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特征降维
        5.3.1 t-SNE算法原理
        5.3.2 基于t-SNE算法的防化兵作业能力特征降维
    5.4 案例分析
        5.4.1 样本划分
        5.4.2 特征选择
        5.4.3 无量纲化处理
        5.4.4 特征降维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模糊积分的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
    6.1 BP神经网络模型
    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
    6.3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6.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
    6.5 基于模糊积分的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融合及预警
        6.5.1 模糊积分模型
        6.5.2 基于模糊积分的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融合
        6.5.3 基于模糊积分的防化兵作业能力预警
    6.6 案例分析
        6.6.1 基于BP神经网络和SVM模型的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
        6.6.2 基于模糊积分的防化兵作业能力模型训练
        6.6.3 降维对比分析
        6.6.4 防化兵作业能力预警
    6.7 本章小结
7 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系统详细设计与开发
    7.1 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系统详细设计
        7.1.1 基础信息模块设计
        7.1.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7.1.3 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模块设计
        7.1.4 作业能力诊断模块设计
        7.1.5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7.2 数据库设计
        7.2.1 数据库规划
        7.2.2 数据库需求分析
        7.2.3 数据库流向设计
        7.2.4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7.2.5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7.3 开发环境配置
    7.4 系统运行实例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装甲兵冷却系统概述及研究现状
        1.2.1 空调系统方案
        1.2.2 个体微环境冷却方案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热电制冷技术分析
    2.1 热电制冷原理与机理分析
    2.2 热电制冷系统理想循环与极限工况
        2.2.1 热电制冷理想循环
        2.2.2 热电制冷理论极限工况
    2.3 热电制冷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热电制冷系统综合性能测试方法及装置研究
    3.1 热电制冷系统综合性能分析
    3.2 测试方法与装置
        3.2.1 测试系统
        3.2.2 测试方法
    3.3 实验台的搭建
    3.4 本章小结
4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研究
    4.1 个体冷却系统研发要求
    4.2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结构研究
    4.3 全身式个体冷却系统性能研究
        4.3.1 热端散热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2 全身式冷却系统实验样机制作
        4.3.3 全身式冷却系统性能测试与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分体式冷却系统研究
    5.1 热电制冷头盔系统研究
        5.1.1 热电制冷头盔结构研究
        5.1.2 热电制冷头盔样机制作
        5.1.3 热电制冷头盔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5.1.4 热电制冷头盔性能研究
    5.2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研究
        5.2.1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结构研究
        5.2.2 热电制冷背心系统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个体冷却装置人体穿戴效果研究
    6.1 人体穿戴客观生理指标效果研究
    6.2 人体穿戴主观感受效果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微纳米尺度强化换热技术研究
    7.1 纳米流体自然循环换热特性研究
        7.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7.1.2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7.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7.2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强化换热特性研究
        7.2.1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制作工艺
        7.2.2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热端换热模块集成
        7.2.3 微纳米尺度多孔表面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1: 热舒适性调查问卷(全身式)
附录2: 热舒适性调查问卷(分体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英文论文
    论文Ⅰ
    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脑肌多源感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士兵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航天机器人辅助技术国内外现状
        1.2.3 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人体运动意图感知技术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人体下肢典型动作分析及其多源感知策略研究
    2.1 人体下肢骨肌生物力学分析
        2.1.1 人体下肢骨骼简介
        2.1.2 人体下肢关节
        2.1.3 人体下肢肌肉系统
        2.1.4 飞行过程中的人体生物力学分析
    2.2 人体下肢运动分析
    2.3 人体下肢典型运动模式
    2.4 航天员典型运动模式分析
        2.4.1 航天员舱外活动
        2.4.2 航天员舱内活动
    2.5 人体下肢运动意图多源感知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脑电预先感知方法研究
    3.1 脑电信号概述
        3.1.1 脑电信号的产生
        3.1.2 脑电信号的分类
    3.2 利用脑电信号进行人体运动意图预判的可行性分析
    3.3 BCI技术原理
    3.4 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脑电信号采集与预处理
        3.4.1 脑电信号的采集
        3.4.2 脑电信号的降噪预处理
    3.5 小波变换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
        3.5.1 小波变换原理
        3.5.2 小波基的选择
        3.5.3 小波变换的频率分析
        3.5.4 小波变换的能量值表征
        3.5.5 脑电信号小波特征构建
    3.6 支持向量机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3.7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运动想象脑电信号分类方法
        3.7.1 LS-SVM算法分析
        3.7.2 LS-SVM的参数选择
        3.7.3 人体下肢运动想象脑电信号分类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肌电精细感知方法研究
    4.1 肌电精细感知方法概述
        4.1.1 表面肌电信号的产生模型
        4.1.2 肌电精细感知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4.2 SEMG测试点的选取及采集
        4.2.1 作用于六种运动模式的腿部主要肌肉分析
        4.2.2 SEMG测试点的确定
        4.2.3 肌电精细感知系统的搭建
    4.3 基于MALLAT小波分解与PCA的 SEMG特征表征方法研究
        4.3.1 SEMG信号的小波消噪预处理方法
        4.3.2 基于MALLAT小波分解的SEMG特征提取
        4.3.3 基于PCA的 SEMG特征降维
    4.4 人体下肢多动作表面肌电信号的模式分类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光纤形变感知方法研究
    5.1 人体下肢运动步态分析
        5.1.1 步态周期分析
        5.1.2 人体下肢典型运动测量分析
    5.2 人体下肢光纤形变感知系统的工作原理
        5.2.1 光纤感知器设计
        5.2.2 光纤出射端光强分布分析
    5.3 人体下肢运动的光纤数据采集
    5.4 基于分形理论的特征提取方法
    5.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模式识别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脑肌多源精密感知系统构建及其信息融合方法研究
    6.1 信息融合的方式
    6.2 人体下肢运动意图多源感知系统的构建及融合方法
    6.3 基于脑电、肌电和光纤的人体下肢运动意图信息融合方法
        6.3.1 脑电预先感知系统与光纤形变感知系统的融合方法
        6.3.2 基于D-S论证的脑肌多源信息融合
        6.3.3 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脑电、肌电与光纤多源感知信息融合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单兵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单兵SUAV特点及用途
2 单兵SUAV分类及发展现状
    2.1 单一结构飞行模式
        2.1.1 固定翼类
        2.1.2 旋翼、扑翼类
    2.2 复合结构飞行模式
    2.3 可重构飞行模式
3 关键技术分析
    3.1 结构设计技术
    3.2 传感测量技术
    3.3 控制导航技术
    3.4 侦察跟踪技术
4 结束语

四、单兵系统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脑电信号与心理学融合的单兵作战心理风险分析方法[D]. 贾诚栋.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基于多种通信信道的移动可视指挥系统设计[D]. 于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视觉认知的单兵作战平板态势信息设计研究[D]. 崔彤.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单兵虚拟仿真平台的自动步枪人机工效设计 ——以多姿势射击状态下的人机尺寸为例[D]. 郭森.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单兵巡飞弹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J]. 王硕,施冬梅,陶贵明,石永相,尚春明. 飞航导弹, 2020(03)
  • [6]消防现场信息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伟.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7]防化兵作业能力评估与预警系统设计与研究[D]. 范雅莉.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基于热电制冷的装甲兵个体冷却系统研究[D]. 段炼. 山东大学, 2018(04)
  • [9]人体下肢运动意图的脑肌多源感知方法研究[D]. 王海莲.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单兵无人机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J]. 李增彦,李小民. 飞航导弹, 2017(06)

标签:;  ;  ;  ;  

单兵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