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曹鸿(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过程有助于大学生增长才干,锻炼能力;有助于缩短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文章根据当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指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

0引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下,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有待丰富,社会实践基地不能满足需要等方面。因此,应该在巩固已有的社会实践成果之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使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及现状

高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在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搞好第二课堂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思想水平。通过把书本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也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和多样型;实践活动的模式已从集中性、短期性走向社区化和持久化。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均有自己的社会实践体系,主要包括由高校教学部门主管的教学性社会实践,各院系根据专业情况开展以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实践,如生产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由由团委及学工部门主管的以“受锻炼、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促进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其活动内容和形式由初期的“一般性公益劳动”发展到今天的社会调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内容和形式日趋丰富。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育人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

2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2.1传统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长期影响,人们把教育看成是为了传授知识,为了让受教育者获取一张就业通行证,或者是为了选拔高层次的人才,这是对教育“育”人这一基本功能的背离。一些学校和家庭固守片面发展的取向,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仅仅理解为学好知识,掌握技,忽视社会实践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与力量。学校、家长围绕升学,片面追求智育,忽视各方面共同发展,尤其是劳动素质的教育。很多学校不顾教学大纲的要求,长期不开设劳动实践课、劳动技能课,不注意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大大抑制了学生个性、劳动技能、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而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

2.2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摆上学校的重要日程。

2.3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效果不佳

绝大部分学校在学生本科学习期间会组织并安排其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学习到了实际知识,但仍有少数学校未组织社会实践,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部分由学生自行安排,而学生大部分由于单位不接收、考研复习、不愿实践等原因未能真正参与实习。此外,部分学生在自己寻找的实习单位未能接受专业培训,在公司实习基本是“打杂”,无工资或补助,实践效果较差。

2.4学生未能真正深入参与实际工作

很多学生再实践期间主要是参观,实际工作较少,对专业学习及能力培养作用不足,学习效果一般。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数安排在大三、大四年级,需要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不同于低年级的认识实习,因此,实践的目的要求也远不止参观车间厂房,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际工作才是重点所在。

3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对策

针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组织、完善制度、强化措施、改变观念,建立有院校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从组织上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

3.2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态度的引导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到位,仅当成一门学位必修课,应付了事,对此,高校应积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完善专业学习的重要过程。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身认识到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效。

3.3扩大宣传力度

加强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而言,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具有个体社会化功能、成才的催化功能和理论的强化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使产学研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多方受益的事。在宣传过程中,高校要扮演主角,可通过宣传资料、演讲、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

3.4提供经费、场地及必要的培训、服务,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首先,高校应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高校教务部门、各院系等必须加强与社会各部门、各单位的沟通,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社会资源,在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农村乡镇等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争取各院系各专业都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律和社会知识的培训,提供心理咨询和信息咨询,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创造社会效益,获得社会认同。

3.5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估体系

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利于调动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高校应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为通过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学校探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认证制度,凡在校学生参与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并顺利完成任务的,可以通过申领综合素质认证手册的方式得到学校的认证;将学生社会实践结果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档案,做到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各种推优评优活动挂钩,调动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这也是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尹丽.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2):21-22.

[2]李欢,段冬林.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02):62-63.

[3]吴永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1-33.

[4]盛连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01):101-104.

标签:;  ;  ;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