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盐论文_南镇武,刘柱,王旭清,徐杰,孟维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盐分,水分,荒漠,绿洲,黑河,入渗。

土壤水盐论文文献综述

南镇武,刘柱,王旭清,徐杰,孟维伟[1](2019)在《不同覆盖方式对盐碱地花生生长发育和土壤水盐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前茬小麦秸秆设置半覆盖(播种行覆盖,T1)、全覆盖(T2)及无覆盖(对照,T0)平播花生3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盐碱地花生生长发育及土壤水盐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使盐碱地花生出苗率、主要农艺性状、单株干物质、单株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产生差异,T1和T2较T0可使出苗率提高20%以上;花针、荚果及饱果期内,T1和T2较T0可使花生叶面积指数分别显着提高20%和30%以上;T1和T2使盐碱地花生土壤温度随生育期呈下降趋势,土壤体积含水量和电导率则呈"W"型下降趋势,且T2在花生饱果期返盐幅度较T0和T1的降低30%以上。由此可见,盐碱地花生播种后覆盖前茬小麦秸秆有利于提高花生出苗率,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叶面积指数,进而增加作物覆盖度,达到控碱抑盐的目的;且全覆盖优于播种行覆盖。(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薛新伟,杨恒山,张瑞富,刘晶[2](2019)在《滴灌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盐运动和次生盐渍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滴灌技术是当前农业节水的主要方式之一。半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强烈,导致农田土壤盐分表聚及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风险增大,在石灰性土壤地区尤为明显。笔者综述了灌溉制度、田间管理、土壤质地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及次生盐渍化影响,并针对目前半干旱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土壤盐分累积效应以及防止次生盐渍化调控途径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2期)

钟悦鸣,王文娟,王健铭,王雨辰,李景文[3](2019)在《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极端干旱区绿洲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及水文过程的改变,绿洲土壤环境因此产生了强烈异质性。植物如何适应高度土壤异质性是绿洲植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性科学问题。而探究植物叶片这一对土壤异质性敏感器官的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有利于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绿洲植物适应的根本策略。【方法】本研究以额济纳这一典型荒漠绿洲的常见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选择25种植物的8种叶功能性状,包括叶片厚度(LT)、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叶片碳氮比(C/N)、叶片氮磷比(N/P),分析了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群落水平上的特征,并探讨了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土壤水盐环境的响应。【结果】(1)在不同土壤水盐环境中,各个叶功能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幅度,其中SLA最大,LCC最小。(2)部分功能性状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或权衡变化趋势。LT与SLA、LDMC与SLA、LPC与LDMC、LNC与C/N、LPC与N/P呈极显着负相关(P <0.01);LCC与LT、LNC与LCC、C/N与N/P呈显着负相关(P <0.05)。LDMC与C/N、SLA与LPC、LCC与C/N、N/P与LCC、LNC与N/P呈极显着正相关(P <0.01);LDMC与LCC、SLA与LNC呈显着正相关(P <0.05)。(3)叶功能性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具有显着的差异。在低水低盐环境中,叶片通过提高LDMC、LNC、N/P,降低LPC、C/N来适应干旱胁迫为主的土壤环境。在低水高盐环境中,叶片通过降低LDMC、C/N、N/P,提高LNC、LPC来适应盐胁迫为主的土壤环境。在(相对)高水高盐环境中,叶片主要通过降低LNC、N/P,提高C/N来适应盐胁迫相对较低、水分含量相对充足的土壤环境。【结论】在额济纳绿洲区域内,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程度的变异和某种协同-权衡的功能组合形式适应极端干旱的环境,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盐分含量对该环境下的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影响更为关键。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对土壤水盐因子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哲,夏辉,袁浩,孟圆,赵新凯[4](2019)在《不同基质下番茄根区土壤水盐分布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番茄根区土壤水盐分布规律,对叁种基质、两种不同灌水量条件下以及叁种基质、两种不同灌水量、两种施肥量条件下番茄根区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的变化特征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育苗箱育苗以及盆栽定植情况下,各基质处理土壤水分与土壤盐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增大的趋势;各基质高灌水量下各土层土壤水分及土壤盐分均比低灌水量下大;灌水后底层土壤水分与土壤盐分略高于表层。而育苗阶段S1基质土壤水分与土壤盐分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均匀,S2与S3基质在垂直方向土壤水分分布均匀,但土壤盐分分布不均匀,同时盆栽定植阶段S1与S3基质土壤盐分累积要多,淋溶风险较大,S3基质具有良好的储水作用。(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10期)

胡钜鑫,虎胆·吐马尔白,李卓然,穆丽德尔·托伙加[5](2019)在《基于HYDRUS-2D模型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上口宽排盐浅沟下土壤水盐运移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运移为研究对象,根据室内试验参数及田间测坑试验在HYDRUS-2D中建立模型,利用实测值与模型模拟值进行对比,调整模型参数,确定建立模型的准确性。根据已有的模型,对不同上口宽排盐浅沟的排盐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生育期膜下滴灌棉田不同深度盐分和水分的变化情况,分析模拟结果对比不同排盐沟的上口宽对土壤排盐效果的影响。为合理制定土壤排盐模式,减少和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张晓龙,周继华,来利明,姜联合,郑元润[6](2019)在《黑河下游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和养分的变化特征,对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黑河下游垂直于河道的乌兰图格嘎渣监测断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分析距河道4 500 m范围内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和养分在沿河梯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电导率、土壤总碳、土壤总氮、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在沿河梯度上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随着沿河距离增加,土壤含水量大体表现为下降的变化趋势,在300 m和2 950 m处达到峰值,均值分别为26.57%和8.72%;而土壤容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4 500m处最高,均值为1.73g·cm~(-3)。土壤pH值随着沿河距离的增加呈凹型变化趋势,较大值出现在距河岸300-800 m和4 000-4 500 m处,均值分别为9.21-9.24和8.7-9.18,而土壤电导率则大体呈凸型变化趋势,较大值出现在距河岸2 200-3 200 m,均值为5.69~(-1)4.92 ms·cm~(-1),盐分表聚现象严重。随着沿河距离增加,土壤总碳、土壤总氮、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基本都表现出显着下降的变化趋势,在4 000-4 500 m处值最小,均值分别为5.71、0.11、2.81和73.76mg·kg~(-1),土壤养分(0-10cm)波动最为明显,由表层向下呈逐渐降低趋势。在沿河梯度上,生态输水对近河岸地带土壤的演变机制和恢复趋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沿河距离增加影响力渐小。在荒漠河岸生态系统恢复中,可在垂直河岸梯度上延长生态输水距离,促进地下水水位回升,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属性。(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璐,张晴雯,潘英华,陈雅囡,胡鑫隆[7](2019)在《竹炭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化学改良剂是改良利用盐渍土的重要措施之一。竹炭型土壤调理剂(Bamboo-charcoal Soil Amendment,BC)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但其用量至关重要。本文按照BC占干土的比例设置为0‰、4‰、8‰、12‰、16‰、20‰,通过盐化潮土的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探求改良轻度盐渍土的较适宜BC用量范围。结果表明:1)施用BC能够增大湿润锋运移深度,增加土壤累积入渗量。相同历时(240 min)情况下,施用BC处理的湿润锋移动深度较CK分别增加4.5%、11.9%、10.2%、15.3%和17.6%,累积入渗量较CK分别增加5.1%、18.4%、11.2%、23.5%和23.6%。2)添加BC可以改变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随BC用量的增加,0~10 cm土层含水率呈减小趋势,10~30 cm土层含水率呈增大趋势。3)各BC处理的土壤浸提液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盐分分布呈"底聚型";土壤湿润区中Cl-和Na+在剖面上均呈"L"型分布;4)综合土壤水盐的剖面分布及其数量特征,BC施用量为8‰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但此用量的实际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高金花,张礼绍,廉冀宁,柏宇,郭奇[8](2019)在《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技术土壤水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技术,是一种将膜下滴灌和暗管排水技术结为一体的复合型节水灌排技术。为探究该技术条件下的玉米大田作物土壤水盐和有机质运移规律,在吉林省前郭县前诸尔钦村选取试验地,通过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T1)、膜下滴灌(T2)和传统种植(T3)叁个不同小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同一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T1、T2、T3变化幅度分别为9.46%、15.35%、23.49%,说明膜下滴管结合暗管排水有助于改善土壤保水性;T1各层土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脱盐,20、40、60 cm土层脱盐率分别为40.5%、38.8%、27.9%,T2玉米生长后期出现深层土壤积盐现象,积盐率为95.2%,T3降雨条件下出现深层土壤积盐,干旱条件下出现表层土壤返盐现象;T1在玉米生长后期,20、40、6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增加,T2、T3呈下降的趋势,说明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利于作物生长。本研究还利用Hydrus-1D建立土壤水分运移模型,模拟效果较好,模型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9期)

郭勇,尹鑫卫,李彦,陈园园,崔梦琪[9](2019)在《农田-防护林-荒漠复合系统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耦合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节水灌溉条件下干旱内陆区不同景观单元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水盐通量变化特征,以新疆叁工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景观格局农田-防护林-荒漠为研究对象,利用2018年4月—9月连续定位观测数据资料,分析各景观单元作物生育期(4月1日—6月28日)和非生育期(6月29日—9月15日)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其变异性、土壤水盐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农田-防护林-荒漠复合系统BP神经网络土壤水盐耦合模型,并对所建模型参数敏感性及应用可行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各景观单元作物生育期和非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均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层、水平递变和季节波动特征;按变异性可划分为3个典型土层:活跃层(0~40 cm)、次活跃层(>40~140 cm)和相对稳定层(>140cm);距防护林越近,农田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分别呈降低和升高趋势,荒漠均呈升高趋势;单次降水和灌溉事件后各景观单元各典型土层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随时间分别均呈负指数函数和叁次函数变化趋势。土壤控制体(单位面积深140 cm土柱)内,生育期农田和防护林均为向下水分通量,非生育期均为向上水分通量,荒漠两时期均为向下水分通量;农田和防护林土壤贮水量与土壤积盐量随地下水位下降、蒸散发量增大均呈递减趋势;荒漠土壤水盐通量对各因素及其交互效应响应较微弱;生育期最后1次充分灌溉的淋洗作用可使该系统土壤积盐量趋于平衡状态。拓扑结构为32-36-6的BP神经网络土壤水盐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灌溉和地下水位是影响该系统土壤水盐动态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节水灌溉条件下绿洲-荒漠共生系统寻求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平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马雅静,王哲,李志萍,李琪,侯伟男[10](2019)在《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盐分的变化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拟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以衡水地区为例,研究该地区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该地区地下微咸水对灌区玉米进行灌溉时,受气象因素影响,表层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变化较小,随土壤埋深的增加逐渐增大;含水率变化频率随埋深的增加逐渐减小;土壤表层含盐量最高,呈现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在降水及灌溉水的作用下,土壤含盐量下降明显,由初始值2.39 g/kg降至1.40 g/kg;考虑地下水作用,土壤在160 cm处出现盐分富集现象;当土壤水分通量增大时,土壤接受降水补给,洗盐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土壤水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滴灌技术是当前农业节水的主要方式之一。半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强烈,导致农田土壤盐分表聚及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风险增大,在石灰性土壤地区尤为明显。笔者综述了灌溉制度、田间管理、土壤质地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及次生盐渍化影响,并针对目前半干旱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土壤盐分累积效应以及防止次生盐渍化调控途径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盐论文参考文献

[1].南镇武,刘柱,王旭清,徐杰,孟维伟.不同覆盖方式对盐碱地花生生长发育和土壤水盐变化的影响[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薛新伟,杨恒山,张瑞富,刘晶.滴灌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盐运动和次生盐渍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钟悦鸣,王文娟,王健铭,王雨辰,李景文.极端干旱区绿洲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4].王哲,夏辉,袁浩,孟圆,赵新凯.不同基质下番茄根区土壤水盐分布规律试验研究[J].节水灌溉.2019

[5].胡钜鑫,虎胆·吐马尔白,李卓然,穆丽德尔·托伙加.基于HYDRUS-2D模型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上口宽排盐浅沟下土壤水盐运移模拟[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9

[6].张晓龙,周继华,来利明,姜联合,郑元润.黑河下游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9

[7].刘璐,张晴雯,潘英华,陈雅囡,胡鑫隆.竹炭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分布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8].高金花,张礼绍,廉冀宁,柏宇,郭奇.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技术土壤水盐特性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9].郭勇,尹鑫卫,李彦,陈园园,崔梦琪.农田-防护林-荒漠复合系统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耦合模型建立[J].农业工程学报.2019

[10].马雅静,王哲,李志萍,李琪,侯伟男.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土壤水盐采样点位置图各年份土壤水盐空间分布图淋洗灌溉下土壤水盐在剖面上的...不同植被下表层土壤水分(a)和电导率(b)...9灌水定额为35mm时土壤水盐对...8灌水定额为30mm时土壤水盐对...

标签:;  ;  ;  ;  ;  ;  ;  

土壤水盐论文_南镇武,刘柱,王旭清,徐杰,孟维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