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色谱固定相论文_许颖,高婷婷,王启晓,屈阳,刘宏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亲和色谱固定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谱,亲和,金属,树脂,白蛋白,亚胺,血清。

亲和色谱固定相论文文献综述

许颖,高婷婷,王启晓,屈阳,刘宏飞[1](2018)在《高分子类型MONOLITH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作为亲和色谱固定相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类型MONOLITH材料(也称整体柱,连续床)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的以高分子为基质的整体型多孔材料,由于其内部独特的叁维连续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在诸多应用领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尤其被认为是分离过滤领域的一个历史性突破。与硅基质MONOLITH材料相比,高分子类型的MONOLITH材料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生物相容性好、化学稳定性高和表面化学性质易调控等特点,因此作为亲和色谱的固定相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上具有更大的优势。本综述重点总结了高分子类型MONOLITH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并论述了近5年来其作为亲和色谱固定相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白雷[2](2015)在《叁齿四唑型固定金属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金属亲和色谱(IMAC)是基于固定相表面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表面的组氨酸残基之间的配位作用而建立的一种生物大分子分离方法,目前已发展成为基因重组蛋白分离纯化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然而,IMAC固定相表面的金属离子容易流失导致IMAC的产业化应用受到了限制。至今,增强固定相金属离子的稳定性,一般是通过增加固定相配基配位数的途径来实现。但是,配基配位数过多,会导致中心金属离子与蛋白质表面的组氨酸残基配位作用被削弱;而配位数过少时,配基与金属离子配位不稳定,造成金属离子的流失。因此,如何设计配位能力强同时又不削弱蛋白质与金属离子之间的作用力,是IMAC固定相配基设计的关键。本文设计了一种叁齿四唑型固定金属亲和色谱配基,以期在不增加配基配位数的条件下降低金属离子流失率。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1)叁齿型N',N'-2-(5-甲基四唑)胺(BMTA)固定金属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性能。大孔硅胶先后与苄氯型硅烷化试剂、3-(2-氨基乙基)胺、溴乙腈反应,最后用“点击反应”制备了BMTA-SiO2固定相。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固定相的结构。以核糖核酸酶A、细胞色素C与溶菌酶为模型蛋白,研究了流动相pH值、竞争洗脱剂浓度对蛋白质在Cu(Ⅱ)、Ni(Ⅱ)和Zn(Ⅱ)固定相上保留时间的影响。叁种蛋白质的保留时间随pH的增加而增加,随咪唑浓度增加而降低,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的螯合强度遵循Cu(Ⅱ)>Ni(II)>Zn(Ⅱ)的次序,证明蛋白质在该固定相上的保留遵循IMAC机理。发现Ni(Ⅱ)从BMTA-SiO2上的流失率明显低于经典的IDA固定相。采用B3LYP/6-31G量子计算法描述了BMTA配体、金属离子、蛋白质表面的组氨酸残基之间的配位模式。最后,用Ni(Ⅱ)-BMTA SiO2柱从大肠杆菌裂解产物中一步分离纯化了组氨酸标签的天蚕抗菌肽B——人表皮生长因子(CB-EGF)融合蛋白,纯度至少9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BMTA-SiO2柱能够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且具有Ni(Ⅱ)离子流失率低的特点。(2)新型氨基双四唑(BTA)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将二腈胺配基键合到氯甲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表面,继而用“点击化学”制备BTA吸附剂。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吸附剂的结构;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BTA吸附剂对Cu(Ⅱ)、Pb(Ⅱ)的吸附热力学、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新型吸附剂吸附容量和吸附时间与传统树酯相当。吸附选择性及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白雷,卫引茂[3](2015)在《低Ni(Ⅱ)流失叁齿四唑型金属螯合亲和色谱固定相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螯合亲和色谱在蛋白质识别与检测、分离与纯化有重要用途。从金属螯合亲和色谱概念提出至今,该色谱模式获得了极大发展。但是,金属螯合亲和色谱固定相表面金属离子易流失的问题至今仍是金属螯合亲和色谱技术发展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基于前期工作,本文通过3-(2-氨基乙基)胺超支化键合,将强金属螯合配基2-(5-甲基四唑)氨(BMTA)键合到硅胶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IMAC固定相,达到在不增加配基配位数的条件下,降低纯化蛋白过程中金属流失率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期刊2015-04-19)

钱晓磊[4](2013)在《高容量固定金属亲和膜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色谱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金属亲和膜色谱(IMAMC)具有轴向扩散路径短、分离速度快、易于扩大生产等优点,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中具有重要用途。但是与传统的色谱技术相比,膜色谱对蛋白质的结合容量较低,限制了其分离效率的提高。为提高膜对蛋白质的吸附容量,本文利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技术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于再生纤维素膜(RC)表面,再与亚氨基二乙酸(IDA)和羧甲基天冬氨酸(CM-Asp)反应,建立了两种高容量IMAMC固定相的制备方法并研究了其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1)首先在RC膜的表面引入大分子引发剂,然后通过SI-ATRP技术将GMA接枝于膜表面,再与IDA反应,制得IDA型固定金属亲和膜。通过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仪等手段,确定了亲和膜的表面结构。以溶菌酶(Lys)为模型蛋白,研究了IDA型亲和膜对蛋白的吸附性能。发现随聚合时间延长膜对Lys吸附容量逐渐增大。当聚合时间为16h时,亲和膜对Lys的吸附容量可达553.63μg/cm2,该数值高于文献报道数值。同时,还证明了该亲和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建立的固定金属亲和膜色谱对几种标准蛋白有一定的分离能力,对蛋清中的溶菌酶(Lys)有较好的纯化效果,证明制备的亲和膜在生物样品分离纯化中具有应用价值。(2)将GMA修饰膜与天冬氨酸(Asp)反应,再与溴乙酸反应,成功制备了CM-Asp型固定金属亲和膜。用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结构,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改性膜对Lys的吸附性能。与IDA型固定金属亲和膜比较,发现CM-Asp型固定金属亲和膜对Lys的吸附容量低于IDA型固定金属亲和膜,但稳定性却优于IDA型亲和膜。(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3-06-30)

马金菊[5](2013)在《基于SI-ATRP法制备的新型离子交换和固定金属亲和膜色谱固定相及其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膜色谱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膜色谱高效分离的基础是性能优良且稳定的膜,传统方法制备的膜吸附容量低,影响了膜色谱分离效率。基于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法具有修饰密度高且接枝量可控的特点,本论文利用SI-ATRP技术对再生纤维素(RC)膜表面进行改性分别制备了强阳离子交换膜和固定金属亲和膜,并研究了它们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全文主要内容包括:(1)以RC膜为基质,首先将2-溴异丁酰溴键合到膜表面作为引发剂,然后用SI-ATRP法将4-苯乙烯磺酸钠(NASS)接枝到膜表面,制备了高容量强阳离子交换膜,并通过改变ATRP聚合时间来控制接枝率。ATR-FTIR和XPS图谱证明4-苯乙烯磺酸钠己成功接枝到RC膜表面;SEM和AFM图谱显示改性膜表面形貌明显发生了变化;膜改性后纯水通量减小,说明膜表面修饰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膜孔径。用溶菌酶(LYZ)作为模型蛋白,研究了改性膜在静态和动态两种条件下对蛋白质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膜的静态和动态吸附容量均随着ATRP聚合时间延长而增大。当聚合时间为24h时,膜的静态和动态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38.3,92.9mg/mL,高于用传统方法制备的强阳离子交换膜的吸附容量。(2)以RC膜为基质,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通过SI-ATRP技术接枝到RC膜表面,再先后与乙二胺、POCl3反应,制备了膦酸化膜,通过螯合Zr4+,使之转化为固定Zr4+金属亲和膜。以XPS确定了固定金属亲和膜的化学结构。以标准磷酸化蛋白(β-酪蛋白)和标准非磷酸化蛋白(牛血清白蛋白,溶菌酶)为模型蛋白,测定了固定金属亲和膜对这叁种蛋白的吸附量分别为38.5,5.0,5.8mg/mL,说明了固定Zr4+金属亲和膜能选择性分离富集磷酸化蛋白,在蛋白组学研究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3-06-30)

骆红琴,李乃瑄,孙文晓[6](2007)在《一种新型金属螯合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在正庚烷乳液中生成1.5μm的无孔脲醛树脂-二氧化锆复合微球基体,其与丙烯酸甲酯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后,通过亲核取代反应与螯合剂亚氨基二乙酸(IDA)键合,制成IDA-UF-ZrO2固定相,此固定相与铜离子(Ⅱ)螯合后,形成金属螯合亲和色谱固定相(Cu-IDA-UF-ZrO2).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样品,考察了两种新合成的固定相的色谱性能,结果表明BSA在Cu-IDA-UF-ZrO2上的保留时间比在IDA-UF-ZrO2上的保留时间有所增加,同时BSA在Cu-IDA-UF-ZrO2上的保留主要受固定金属离子与蛋白质侧链上氨基酸间配位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骆红琴[7](2007)在《新型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和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分离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亲和色谱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分离速度。当以传统软质凝胶作为亲和色谱载体时,出现了“停滞流动相传质”的问题,色谱峰形较宽,分离时间较长。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在亲和色谱中使用无孔载体的设想。由于载体表面无孔,缩短了生物大分子与载体之间的传质时间,从而缩短了分析时间;同时载体的机械强度大大增加,适用于高压下进行操作。在查阅、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无孔载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择无孔脲醛树脂—二氧化锆复合微球作为亲和色谱载体,在吸取雷姝蕾制备经验的基础上,制备复合微球,并将其用作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固定相和染料配体亲和色谱固定相。具体工作如下:1.合成了亚氨基二乙酸键合的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固定相,用环氧氯丙烷将基体活化后,在碱性条件下与IDA键合。将固定相装填到色谱柱后,得到未螯合金属离子的固定相;选择Zn~(2+)、Cu~(2+)与IDA进行螯合,得到两种螯合后的固定相。选择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为测试样品,考察了两种蛋白在不同pH流动相色谱条件下在叁种固定相上保留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考察了流动相中盐离子浓度对蛋白质在未螯合金属离子和螯合Cu~(2+)的固定相上保留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螯合金属离子后,固定相保留了螯合金属前的性能,但也出现了与螯合金属前不同的情况,未螯合金属离子时,蛋白的保留主要依靠配体离子与蛋白质之间的静电作用,螯合金属离子后,蛋白的保留是配体离子与蛋白质之间的静电作用以及蛋白质与固定金属离子之间配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流动相中加入盐离子后,蛋白质的保留时间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作用规律可用经验公式描述。2.合成了活性艳蓝X-BR键合的染料配体固定相,利用复合微球表面的酰胺键与染料分子中的活泼氯原子的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得到固定相。研究了固定相对BSA静态吸附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BSA在等电点处吸附量达到最大,其饱和吸附量为30.3mg·g~(-1);溶液离子强度增大,BSA的吸附量减小;吸附2h后达到最大吸附量,蛋白的吸附和脱附速度较传统多孔载体快,充分体现了无孔载体的特性。并根据静态吸附的结果,通过改变流动相pH、离子强度对BSA进行洗脱。实验结果表明:对实验制备的固定相,通过改变离子强度进行洗脱更有效。3.建立了BSA染料亲和吸附的空间质量模型,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了BSA吸附平衡常数Ka、蛋白与配体的结合数量n以及空间因子s叁个参数。通过模型的建立确证了染料配体亲和吸附属于中等强度的吸附,可用常规方法进行洗脱,模型结果还体现了无孔载体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07-01-01)

周瑞林,杨屹,于世林[8](2001)在《聚苯酰亚胺树脂非多孔微球亲和色谱固定相基体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用乳液缩聚法合成了 3~ 5 μm的聚苯酰亚胺树脂非多孔微球 ,用作新型高效液相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基体。与多孔微球基体相比 ,这种非多孔微球基体缩短了生物大分子的保留时间 ,所以能保持其高的生物活性和回收率(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雷姝蕾,于世林,李倩怡,杨屹[9](2001)在《脱氧核糖核酸-聚胺基酰胺树状间隔臂-(二氧化锆-脲醛树脂)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高效液相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合成方法。以3-5μm的非多孔二氧化锆与脲醛树脂(UTR)复合物微球用作高效液相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基体,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验该基体的结构和粒径。用此基体末端的酸胺基团为核心,分别与丙烯酸甲酯、乙二胺重复进行三次马氏加成反应和胺化反应,就形成末端为胺基的聚胺基酰胺(PAMAM)星型树状间隔臂。用13C固体核磁共振检测了树状间隔臂的拓扑结构。此间隔臂用丁二酸进行丁二酰化,并在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胺(EDAC)的存在下用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活化,最后与配位体脱氧核糖核酸(DNA)键合,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配位体容量。从而制备了一种[DNA(PAMAM)-(ZrO2-UFR)]高效液相亲和色谱固定相。通过优化色谱柱操作参数,其已用于蛋白质的分析和核糖核酸(RNA)碎片的分离。(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1年10期)

周瑞林[10](2001)在《以聚苯酰亚胺树脂微球为基体的树状间隔臂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分析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叁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全新的用于生物大分子分离的高效液相亲和色谱固定相。 第一步是非多孔3-5微米的聚苯酰亚胺树脂(PPTA)微球的合成,PPTA是一种耐高压、化学性质极其稳定的高聚物,一定尺寸的PPTA微球特别适合用作高效亲和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基体,现有文献中尚未见到相关的报道。本文采用乳液聚合法,在水-四氢呋哺乳液体系中,对苯二胺与对苯二甲酰氯发生反应。通过对反应时间、乳化液HLB值、搅拌速度、反应物配比与浓度等条件的控制,得到所需粒径的微球。第二步在已合成的微球基体上偶联新型树状间隔臂——聚胺基酰胺树脂(PAMAM),大大增加基体对配位体的键合容量。偶联过程包括叁次重复的马氏加成反应和酰胺化反应,最后得到偶联了叁代(G=3.0)树状间隔臂的表面含活泼仲胺基的基体。偶联后产物的~(13)C核磁共振谱图确证了树状体的偶联。第叁步直接利用间隔臂表面的仲胺基,与高碘酸钾氧化后的配位体辅酶1 (NAD)反应生成含亚胺的席夫碱,最后用硼氢化钠将生成的席夫碱还原。通过一系列的紫外吸收谱图验北京化工大学硕十学位论文证反应的进行,并根据定量曲线计算配位体的配位容量。关键词:生物大分子,高效液相亲和色谱,聚苯酞亚胺树脂,树状间隔臂,固定相(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1-05-20)

亲和色谱固定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固定金属亲和色谱(IMAC)是基于固定相表面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表面的组氨酸残基之间的配位作用而建立的一种生物大分子分离方法,目前已发展成为基因重组蛋白分离纯化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然而,IMAC固定相表面的金属离子容易流失导致IMAC的产业化应用受到了限制。至今,增强固定相金属离子的稳定性,一般是通过增加固定相配基配位数的途径来实现。但是,配基配位数过多,会导致中心金属离子与蛋白质表面的组氨酸残基配位作用被削弱;而配位数过少时,配基与金属离子配位不稳定,造成金属离子的流失。因此,如何设计配位能力强同时又不削弱蛋白质与金属离子之间的作用力,是IMAC固定相配基设计的关键。本文设计了一种叁齿四唑型固定金属亲和色谱配基,以期在不增加配基配位数的条件下降低金属离子流失率。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1)叁齿型N',N'-2-(5-甲基四唑)胺(BMTA)固定金属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性能。大孔硅胶先后与苄氯型硅烷化试剂、3-(2-氨基乙基)胺、溴乙腈反应,最后用“点击反应”制备了BMTA-SiO2固定相。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固定相的结构。以核糖核酸酶A、细胞色素C与溶菌酶为模型蛋白,研究了流动相pH值、竞争洗脱剂浓度对蛋白质在Cu(Ⅱ)、Ni(Ⅱ)和Zn(Ⅱ)固定相上保留时间的影响。叁种蛋白质的保留时间随pH的增加而增加,随咪唑浓度增加而降低,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的螯合强度遵循Cu(Ⅱ)>Ni(II)>Zn(Ⅱ)的次序,证明蛋白质在该固定相上的保留遵循IMAC机理。发现Ni(Ⅱ)从BMTA-SiO2上的流失率明显低于经典的IDA固定相。采用B3LYP/6-31G量子计算法描述了BMTA配体、金属离子、蛋白质表面的组氨酸残基之间的配位模式。最后,用Ni(Ⅱ)-BMTA SiO2柱从大肠杆菌裂解产物中一步分离纯化了组氨酸标签的天蚕抗菌肽B——人表皮生长因子(CB-EGF)融合蛋白,纯度至少9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BMTA-SiO2柱能够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且具有Ni(Ⅱ)离子流失率低的特点。(2)新型氨基双四唑(BTA)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将二腈胺配基键合到氯甲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表面,继而用“点击化学”制备BTA吸附剂。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吸附剂的结构;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BTA吸附剂对Cu(Ⅱ)、Pb(Ⅱ)的吸附热力学、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新型吸附剂吸附容量和吸附时间与传统树酯相当。吸附选择性及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亲和色谱固定相论文参考文献

[1].许颖,高婷婷,王启晓,屈阳,刘宏飞.高分子类型MONOLITH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作为亲和色谱固定相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8

[2].白雷.叁齿四唑型固定金属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性能[D].西北大学.2015

[3].白雷,卫引茂.低Ni(Ⅱ)流失叁齿四唑型金属螯合亲和色谱固定相及性能[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2015

[4].钱晓磊.高容量固定金属亲和膜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色谱性能[D].西北大学.2013

[5].马金菊.基于SI-ATRP法制备的新型离子交换和固定金属亲和膜色谱固定相及其吸附性能[D].西北大学.2013

[6].骆红琴,李乃瑄,孙文晓.一种新型金属螯合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评价[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7

[7].骆红琴.新型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和性能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07

[8].周瑞林,杨屹,于世林.聚苯酰亚胺树脂非多孔微球亲和色谱固定相基体的合成[J].分析科学学报.2001

[9].雷姝蕾,于世林,李倩怡,杨屹.脱氧核糖核酸-聚胺基酰胺树状间隔臂-(二氧化锆-脲醛树脂)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应用[J].分析化学.2001

[10].周瑞林.以聚苯酰亚胺树脂微球为基体的树状间隔臂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合成[D].北京化工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先改变PH后改变离子强度洗脱的色谱图BSA在IDA2UF2ZrO2固定相上的色谱图BSA在Cu2IDA2UF2ZrO2固定相上的色谱图

标签:;  ;  ;  ;  ;  ;  ;  

亲和色谱固定相论文_许颖,高婷婷,王启晓,屈阳,刘宏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