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裂解论文_张风义,庞占喜,吴婷婷,耿志刚,廖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热裂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噻吩,黏度,靶向,重油,分散剂,表征,粘度。

水热裂解论文文献综述

张风义,庞占喜,吴婷婷,耿志刚,廖辉[1](2019)在《超临界蒸汽作用下特稠油的水热裂解特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临界蒸汽作用下特稠油的水热裂解特性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进行了超临界蒸汽环境下不同温度、加入气体及不同水油比等因素对特稠油水热裂解的影响研究,并对超临界蒸汽或超临界多元热流体环境中特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超临界蒸汽或超临界多元热流体作用下,特稠油发生明显的热裂解效应,表现为饱和烃含量大幅度增加,并释放出一定量气体,原油物性明显改善,同时也生成了焦炭类物质;加入气体时,会进一步加剧焦炭物质的转化,并抑制沥青质的分解,从而减缓了沥青质的热裂解速率,不利于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该研究对于深入认识超临界蒸汽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机理,并促进超临界蒸汽在深层稠油油藏热力采油中的应用与推广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5期)

邹润[2](2019)在《复合纳米粒子靶向催化水热裂解稠油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轻质原油的不断开采,储量较为丰富的稠油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然而,高沥青质、高蜡的含量使得稠油黏度急剧增大,给采输过程带来困难。此外,在外界条件如压力、温度条件发生变化时,稠油中的沥青质和蜡组分还容易发生析出,造成管路堵塞。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催化水热裂解技术,即通过在地下对稠油进行原位催化,将其中的重质组分部分转化为轻烃,实现油品品质和流动性的提升。在该技术中,水热裂解催化剂与稠油中重组分的接触程度将直接影响催化效率。因此,开发具有沥青质、胶质靶向功能的催化剂尤为关键。梳型共聚物因具有特殊的芳香基团与脂肪侧链,可对沥青质起到靶向分散的作用,为设计高效靶向催化水热裂解稠油的催化剂提供了思路。本文针对沥青质的聚集/析出行为,首先研究了含不同芳香/脂肪侧链的梳型共聚物对沥青质的靶向分散作用。基于以上研究,设计与合成了一种具有稠油靶向催化功能的复合纳米粒子,评价了其催化性能,并对裂解产物进行系统地分析,揭示了催化反应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合成了叁个系列的聚马来酸酐-co-醋酸乙烯酯衍生物(PMVs)。根据侧链接枝基团的不同可分为:仅含芳香侧链(苯、萘、苯并咪唑)的系列Ⅰ聚合物、仅含脂肪侧链(辛烷、十四烷和十八烷)的系列Ⅱ聚合物和同时具有芳香/脂肪侧链的系列Ⅲ聚合物。在沥青质的正庚烷/甲苯模型油体系下,研究了添加不同聚合物对沥青质析出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模型油中沥青质的初始析出点进行测定。通过浊度计、动态光散射仪和光学显微镜分别对模型油的浊度、沥青质的粒径分布和形貌尺寸进行表征。采用流变仪对添加聚合物后稠油的表观黏度进行测量。研究表明,对于沥青质的析出,系列Ⅰ聚合物无抑制作用,系列Ⅱ聚合物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同时具有芳香/脂肪侧链的系列Ⅲ聚合物对沥青质的析出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为此,提出了聚合物对沥青质的靶向分散机理,即芳香侧链的“π-π共轭、氢键作用”可使聚合物靶向吸附于沥青质的稠环芳核上,而脂肪侧链可形成“空间位阻层”来阻止沥青质分子间的进一步聚集。在对不同芳香官能团对沥青质靶向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小空间位阻的苯环较萘环、苯并咪唑环,更合适作为稠油的靶向基团。2.合成了以聚乙烯基咪唑(PVI)为稠油靶向基团、纳米二氧化钛(TiO2)为催化剂载体和催化中心Ⅰ、过渡金属镍离子(Ni2+)为催化中心Ⅱ的复合纳米粒子催化剂(TiO2@PVI/Ni2+)。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复合纳米粒子的化学结构、PVI接枝量、Ni2+负载量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表明,复合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对于TiO2@PVI-1 TiO2@PVI-22和TiO2@PVI-80,其PVI的接枝量分别达到了 5.9%、9.2%和10.7%,相应的Ni2+负载量也分别达到了 1.13%、2.69%和5.26%,说明Ni2+负载量与PVI的接枝量呈正相关。3.以复合纳米粒子作为稠油水热裂解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中反应条件(温度、催化剂用量和油水比)、Ni2+负载量和供氢剂对稠油催化水热裂解降黏的影响。研究表明,较高的Ni2+负载量、裂解温度和催化剂含量,适中的油水比以及添加供氢剂均有助于裂解反应的进行。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下(温度240℃、催化剂用量0.6wt.%、油水比7:3和反应时间24小时),以TiO2@PVI-8 0/Ni2+作为催化剂时,可获得高达83.5%的稠油降黏率,并在添加3wt.%供氢剂时可进一步提升降黏效果至90%以上。4.通过表征未反应稠油、无催化剂反应后油样、加催化剂反应后油样以及加入催化剂和供氢剂反应后油样的流动曲线、触变性、粘弹性和依时性,研究了催化水热裂解对稠油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对流动曲线的分析发现,反应后的稠油由假塑性流体变为牛顿流体;触变环面积大幅减小,说明油样内部微观结构被不可逆地破坏;油样粘性模量(G")的减小和在定剪切速率下黏度到达稳定的时间变短,均表明稠油在水热裂解反应后,其内部叁维网络结构变得松散,内聚力大大减小,表观黏度大幅度降低。5.对催化水热裂解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四组分分离,对反应前后油样中沥青质、胶质、饱和烃和芳香烃的相对含量变化进行测定。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分离得到的沥青质、胶质的分子量、元素组成和结构参数进行表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饱和烃、芳香烃和反应后水样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反应后,稠油中的沥青质、胶质含量分别降低了 2.3%和5.6%,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分别增加6.8%和1.1%。在对裂解后分离产物的结构进行精细分析后发现,在该催化水热裂解体系下,稠油中的胶质发生了烷烃侧链的断裂,沥青质则经历了芳香结构(含氧)的解离。(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4)

蔡佳鑫,林日亿,马强,郭彬,梁金国[3](2019)在《噻吩水热裂解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注蒸汽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现的H_2S现象,以稠油中含硫化合物噻吩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耐高温高压反应釜中开展了热裂解和水热裂解实验。通过检测反应后的气相产物和液相产物组成,探讨了噻吩热裂解和水热裂解反应的反应路径、断键机理。结果表明:噻吩水热裂解的主要烃类产物是甲烷和丁烷;噻吩水热裂解的液相中除了大量未反应的噻吩,还包括极少量的烷基噻吩、噻吩基噻吩等噻吩衍生物。质子化作用、一次水解以及二次水解在噻吩水热裂解生成H_2S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S键断裂是噻吩水热裂解反应和热裂解反应的重要步骤。(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向天勇,单胜道,张正红,蓝建明[4](2019)在《水热、热裂解制备稻秸炭的表征与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稻秸为原料,分别通过水热炭化和热裂解炭化制备稻秸炭(分别记为水热炭和热解炭),通过傅立叶红外线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BET分析,比较两种稻秸炭的差异,通过亚甲基蓝、Cu~(2+)的吸附实验,分析其对有机物与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水热炭表面含有更丰富的含氧官能团,结构更加规整,但比表面积低于热解炭;水热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略低于热解炭,但对Cu~(2+)的吸附能力显着高于热解炭;两种稻秸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及热解炭对Cu~(2+)的吸附通过表面吸附及颗粒内扩散共同发挥作用,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水热炭通过表面含氧官能团与Cu~(2+)相互作用,对吸附Cu~(2+)具有显着优势,Langmuir模型更适合于对其吸附数据进行拟合。(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1期)

荣青山,黎胜可,张霜,赵悦,蔡耀荣[5](2018)在《重质原油水热裂解降黏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常规原油产量下降,重质原油的开采和应用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是重质原油密度高、黏度大、开采难度大是重质原油开采所面临的问题。重质原油的降黏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改质降黏和非改质降黏是重质原油降黏的两种重要方式,非改质降黏技术有加热降黏、掺稀降黏、化学降黏等,改质降黏有两种方法,分别为水热裂解和轻度热裂化。水热裂解降黏技术是基于热裂化之上更高效的一种降黏方法,在适当的反应条件和适合的催化剂条件下,能显着降低重质原油的黏度,是一种应用前景较好的重质原油开采技术。(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邱辉[6](2018)在《委内瑞拉重质原油水热裂解最适条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委内瑞拉重油为原料,对低温水热裂解反应可行性进行研究,对基本性质进行表征,并探究水热裂解反应最适反应条件。通过改变水热裂解时间、水热裂解温度、水热裂解水含量等反应条件,并对反应前后基本性质进行测定来确定水热裂解最适反应条件,为水热开采原油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马强,林日亿,郭彬,王泽宇,蔡佳鑫[7](2018)在《噻吩水热裂解生成H_2S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注气热采过程生成硫化氢(H_2S)现象,以稠油中公认的含硫模型化合物噻吩及5种金属盐(AlCl_3,CaCl_2,MgCl_2,NiCl_2,ZnCl_2)为研究对象,开展热模拟实验探究噻吩水热裂解生成H_2S机理。实验表明:(1)金属盐可有效降低反应活化能,促进H_2S的生成;金属阳离子电荷数决定水热裂解反应的难易程度,电荷数越多,反应越容易进行,即金属离子对噻吩催化顺序为Al~(3+)> Ni~(2+)> Mg~(2+)> Ca~(2+)> Zn~(2+);(2)金属盐的浓度决定反应的快慢程度,金属离子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3)对无金属盐及AlCl_3,NiCl_2,MgCl_2,CaCl_2,ZnCl_26种反应体系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通过动力学参数对金属盐催化效果进行验证并得到不同反应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参数。无金属盐及AlCl_3,NiCl_2,MgCl_2,CaCl_2,ZnCl_26种反应体系的反应活化能依次为:57. 31,17. 18,22. 33,24. 38,25. 18,32. 79 kJ/mol。(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王悦满,冯彦房,杨林章,刘杨,侯朋福[8](2018)在《水热及裂解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生物质(锯末)分别在高温裂解(500℃)和水热炭化(260℃)条件下制备得到裂解生物炭(PSBC)和水热生物炭(HSBC),采用土柱试验方法对比PSBC和HSBC在不同施加量(w=0.5%,w=3%)条件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SBC-0.5%和HSBC-0.5%处理对水稻产量无显着影响(P>0.05),PSBC-3%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生长的影响较小;而HSBC-3%处理则导致水稻产量下降64.73%,且主要对产量因子中的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产生负面影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分析表明,与施氮对照(CKU)相比,PSBC-0.5%处理水稻籽粒吸氮量、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23.68%、57.46%和1.86%;而HSBC-3%处理显着抑制水稻生长,籽粒吸氮量比CKU降低67.46%,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则呈负值。研究表明,高施加量HSBC对水稻生长有显着负面影响,而低施加量HSBC对水稻生长影响不显着。因此,在将水热炭应用于农田时,需严格控制其施用量或对水热炭进行改良,提高其生物兼容性,防止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马强,林日亿,冯一波,罗建军[9](2018)在《稠油模型化合物水热裂解生成H_2S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注汽热采过程产生硫化氢(H_2S)现象,以稠油的4种模型化合物(2-甲基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及噻蒽)作为稠油水热裂解的模型化合物,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类型含硫有机物的水热裂解过程及铝离子的催化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种模型化合物在280℃时不会发生水热裂解反应;(2)由于S原子的密度云不同,生成H2_S速率也不相同,且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2-甲基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噻蒽;(3)Al 3+对模型化合物具有催化作用。最后,探讨了4种模型化合物的水热裂解途径。结果表明:H2_S主要由二次水解产生;在含氧条件下,反应过程中醛首先被氧化为羧酸而不是水热裂解生成CO。(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袁巍华[10](2018)在《过渡金属水热裂解催化剂反应效能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储油大国,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原油剩余可开采储量210亿吨,全球排名12位。同时我国也一个耗油大国,2017年全年原油表观消费量为6.10亿吨,其中4.19亿吨为进口。进口原油占到原油总消费量的69%,这是是因为我国的油藏资源多为较难开采的稠油其自身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很差,给开采和集输带来极大的困难。通过对原油降粘技术的研究,解决稠油在开采和储运过程中的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原油的催化水热裂解降粘技术,考察了两个系列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对稠油样品的催化水热裂解降粘效果。考察了稠油样品的理化性质,同时对水热裂解条件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1)选择的两个稠油样品均适合水热裂解催化反应;(2)确定了两个油样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加水量。合成了系列有机铁(III)催化剂和膨润土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稠油水热裂解。在反应温度250℃、反应时间6 h、催化剂Fe-4加量为0.5%时,油样1降粘率可达81.81%,凝点降幅5.6℃。在反应温度250℃、反应时间12 h、催化剂Fe-1加量为0.5%时、油样2降粘率可达77.44%,凝点降幅6.0℃;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催化剂CB-1加量为0.5%时,油样2降粘率达到60.34%,凝点降幅4.3℃。稠油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水热裂解催化反应后,稠油中芳香烃、饱和烃等轻质组分含量增多,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含量减少;TGA、DSC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稠油经水热催化裂解反应后,轻质组分含量明显增加。考察了助剂对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醇与催化剂的协同效果明显。当催化剂Fe-4添加量为油样质量的0.5%、甲醇加量为油样质量的20%时,可使油样1的粘度大幅度下降,降粘率从81.81%升高到了91.23%。当催化剂Fe-1添加量为油样质量的0.5%、甲醇加量为油样质量的20%时,可使油样2的粘度大幅度下降,降粘率从77.44%升高到了85.30%。当催化剂CN-1添加量为油样质量的0.5%、甲醇加量为油样质量的20%时,可使油样2的粘度大幅度下降,降粘率从60.34%升高到了75.90%。(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6-10)

水热裂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轻质原油的不断开采,储量较为丰富的稠油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然而,高沥青质、高蜡的含量使得稠油黏度急剧增大,给采输过程带来困难。此外,在外界条件如压力、温度条件发生变化时,稠油中的沥青质和蜡组分还容易发生析出,造成管路堵塞。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催化水热裂解技术,即通过在地下对稠油进行原位催化,将其中的重质组分部分转化为轻烃,实现油品品质和流动性的提升。在该技术中,水热裂解催化剂与稠油中重组分的接触程度将直接影响催化效率。因此,开发具有沥青质、胶质靶向功能的催化剂尤为关键。梳型共聚物因具有特殊的芳香基团与脂肪侧链,可对沥青质起到靶向分散的作用,为设计高效靶向催化水热裂解稠油的催化剂提供了思路。本文针对沥青质的聚集/析出行为,首先研究了含不同芳香/脂肪侧链的梳型共聚物对沥青质的靶向分散作用。基于以上研究,设计与合成了一种具有稠油靶向催化功能的复合纳米粒子,评价了其催化性能,并对裂解产物进行系统地分析,揭示了催化反应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合成了叁个系列的聚马来酸酐-co-醋酸乙烯酯衍生物(PMVs)。根据侧链接枝基团的不同可分为:仅含芳香侧链(苯、萘、苯并咪唑)的系列Ⅰ聚合物、仅含脂肪侧链(辛烷、十四烷和十八烷)的系列Ⅱ聚合物和同时具有芳香/脂肪侧链的系列Ⅲ聚合物。在沥青质的正庚烷/甲苯模型油体系下,研究了添加不同聚合物对沥青质析出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模型油中沥青质的初始析出点进行测定。通过浊度计、动态光散射仪和光学显微镜分别对模型油的浊度、沥青质的粒径分布和形貌尺寸进行表征。采用流变仪对添加聚合物后稠油的表观黏度进行测量。研究表明,对于沥青质的析出,系列Ⅰ聚合物无抑制作用,系列Ⅱ聚合物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同时具有芳香/脂肪侧链的系列Ⅲ聚合物对沥青质的析出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为此,提出了聚合物对沥青质的靶向分散机理,即芳香侧链的“π-π共轭、氢键作用”可使聚合物靶向吸附于沥青质的稠环芳核上,而脂肪侧链可形成“空间位阻层”来阻止沥青质分子间的进一步聚集。在对不同芳香官能团对沥青质靶向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小空间位阻的苯环较萘环、苯并咪唑环,更合适作为稠油的靶向基团。2.合成了以聚乙烯基咪唑(PVI)为稠油靶向基团、纳米二氧化钛(TiO2)为催化剂载体和催化中心Ⅰ、过渡金属镍离子(Ni2+)为催化中心Ⅱ的复合纳米粒子催化剂(TiO2@PVI/Ni2+)。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复合纳米粒子的化学结构、PVI接枝量、Ni2+负载量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表明,复合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对于TiO2@PVI-1 TiO2@PVI-22和TiO2@PVI-80,其PVI的接枝量分别达到了 5.9%、9.2%和10.7%,相应的Ni2+负载量也分别达到了 1.13%、2.69%和5.26%,说明Ni2+负载量与PVI的接枝量呈正相关。3.以复合纳米粒子作为稠油水热裂解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中反应条件(温度、催化剂用量和油水比)、Ni2+负载量和供氢剂对稠油催化水热裂解降黏的影响。研究表明,较高的Ni2+负载量、裂解温度和催化剂含量,适中的油水比以及添加供氢剂均有助于裂解反应的进行。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下(温度240℃、催化剂用量0.6wt.%、油水比7:3和反应时间24小时),以TiO2@PVI-8 0/Ni2+作为催化剂时,可获得高达83.5%的稠油降黏率,并在添加3wt.%供氢剂时可进一步提升降黏效果至90%以上。4.通过表征未反应稠油、无催化剂反应后油样、加催化剂反应后油样以及加入催化剂和供氢剂反应后油样的流动曲线、触变性、粘弹性和依时性,研究了催化水热裂解对稠油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对流动曲线的分析发现,反应后的稠油由假塑性流体变为牛顿流体;触变环面积大幅减小,说明油样内部微观结构被不可逆地破坏;油样粘性模量(G")的减小和在定剪切速率下黏度到达稳定的时间变短,均表明稠油在水热裂解反应后,其内部叁维网络结构变得松散,内聚力大大减小,表观黏度大幅度降低。5.对催化水热裂解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四组分分离,对反应前后油样中沥青质、胶质、饱和烃和芳香烃的相对含量变化进行测定。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分离得到的沥青质、胶质的分子量、元素组成和结构参数进行表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饱和烃、芳香烃和反应后水样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反应后,稠油中的沥青质、胶质含量分别降低了 2.3%和5.6%,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分别增加6.8%和1.1%。在对裂解后分离产物的结构进行精细分析后发现,在该催化水热裂解体系下,稠油中的胶质发生了烷烃侧链的断裂,沥青质则经历了芳香结构(含氧)的解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热裂解论文参考文献

[1].张风义,庞占喜,吴婷婷,耿志刚,廖辉.超临界蒸汽作用下特稠油的水热裂解特性实验[J].特种油气藏.2019

[2].邹润.复合纳米粒子靶向催化水热裂解稠油的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3].蔡佳鑫,林日亿,马强,郭彬,梁金国.噻吩水热裂解反应机理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

[4].向天勇,单胜道,张正红,蓝建明.水热、热裂解制备稻秸炭的表征与吸附特性[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5].荣青山,黎胜可,张霜,赵悦,蔡耀荣.重质原油水热裂解降黏技术研究进展[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8

[6].邱辉.委内瑞拉重质原油水热裂解最适条件探究[J].当代化工.2018

[7].马强,林日亿,郭彬,王泽宇,蔡佳鑫.噻吩水热裂解生成H_2S实验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8

[8].王悦满,冯彦房,杨林章,刘杨,侯朋福.水热及裂解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

[9].马强,林日亿,冯一波,罗建军.稠油模型化合物水热裂解生成H_2S实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8

[10].袁巍华.过渡金属水热裂解催化剂反应效能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多形体A在两个对映体空间群中的十二...四氢萘质量分数对水热裂解产物...四氢萘质量分数对水热裂解产物...温度和时间对油溶性钼盐催化水热裂解·3图卜2水热裂解反应的初始过程水热裂解反应温度对裂解后稠油黏...

标签:;  ;  ;  ;  ;  ;  ;  

水热裂解论文_张风义,庞占喜,吴婷婷,耿志刚,廖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