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产潜力评价论文_王烨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潜力,土地,评价,喀斯特,耕地,土地资源,贵州省。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烨[1](2017)在《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克山县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耕地是保证粮食增产和稳产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物质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越来越突出,因此通过挖掘耕地生产潜力、提升耕地质量来提高粮食产能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分别从规划、政策与资金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本研究以克山县为研究区,根据耕地质量评价情况核算耕地生产潜力,划分潜力分级区,分析影响耕地生产潜力的主导因素,针对主导因素提出克山县土地整治工作建议措施,为提高克山县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本研究在文献阅读基础上,依据人地关系理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等理论,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综合质量状况,根据质量情况核算耕地生产能力及其提升潜力,划分耕地提升潜力区,通过分析不同潜力区影响耕地质量的主导因素,提出土地整治的建议措施。全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以地块为评价单元,从耕地的立地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态条件、田块条件4方面选取13个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耕地质量分值,全县耕地质量分值最高为91.17,最低为61.07,利用ArcGIS自然断点法将耕地质量划分为高、中、低叁个等级。其中高等地面积74787.92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1.57%,主要分布在克山农场、西建乡、西城镇;中等地面积115034.71hm2,占48.56%,主要分布在北兴镇、发展乡、河北乡、向华乡、古北镇;低等地面积47075hm2,占19.87%,主要分布在双河乡、河南乡、克山镇等,全县耕地质量呈西高东低的态势。(2)耕地生产潜力测算及分区。以乡镇为评价单元,依据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模型将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转化为农用地等指数,利用回归分析建立可实现生产能力关系式,求得各乡镇耕地单产提升潜力,测算其生产潜力指数,全县耕地单产提升潜力最大是西联乡,提升潜力为3293.21kg/hm2,最小是克山镇,提升潜力为1795.76kg/hm2。全县潜力分为两个区,高潜力区包含克山农场、西联乡、西城镇、西建乡、河北乡、古北乡、河南乡7个乡镇,耕地生产潜力指数为31.07%-34.09%,低潜力区包含曙光乡、北联镇、向华乡、西河镇、发展乡、双河乡、北兴镇、古城镇、克山镇9个乡镇,耕地生产潜力指数为22.65%-28.77%。(3)基于四象限法建立耕地质量与耕地提升潜力关系,划分不同耕地质量潜力提升类型区,分析各区影响耕地生产潜力的主导因素,进而提出土地整治方向。高质量高潜力区耕地面积44577.58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8.82%,该区耕地最优,是未来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应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同时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高质量低潜力区面积30210.35hm2,占12.75%,该区主要受土层厚度和水土流失限制,未来应加强黑土保护,同时加强水土综合防治;中质量高潜力区面积37186.83hm2,占15.70%,该区耕地主要受基础设施条件影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中质量低潜力区面积77847.88hm2,占32.86%,该区主要受地形地貌及水资源影响,未来土地整治过程中在保障耕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低质量高潜力和低质量低潜力区面积分别为17953.94hm2和29121.06hm2,分别占7.58%和12.29%,这两个潜力区无论是立地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都处于较差水平,一方面应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同时加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对耕地各质量等级和各潜力区的综合分析,可有效促进耕地质量保护,同时为保障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及土地整治综合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海鹰,陆军辉[2](2016)在《基于AE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基础,其使用的数学评价模型计算复杂、过程繁琐、评价结果抽象,因此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基础性的特点。利用GIS所具有的强大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能力,可以弥补现有土地潜力评价模型的不足,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文章基于Arc GIS Engine(AE)二次开发组件、地理数据库技术、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模型,利用VS2010开发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系统集成了数据加载、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编辑、空间分析和潜力评价以及专题图制作等功能,具备性能运行稳定、评价效率高,数据可视化等特点。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土地生产潜力分析评价,得到可靠、直观的评价结果。研究验证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GIS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为土地管理、农业生产规划等提供管理和分析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6年11期)

余霜,李光,陈庆富[3](2011)在《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地带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并将2007年和2008年的土地实际生产能力与土地预测生产能力进行精度检验,对贵州省2020年土地生产潜力进行综合预测。在此基础上,考虑温饱、小康及相对富裕3种生活类型所需的营养标准,对贵州省在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贵州省在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1年06期)

赵媛媛,何春阳,李晓兵,黄庆旭,杨洋[4](2009)在《干旱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综合影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目前在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典型生态边缘区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综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首先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 Model)对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干旱化对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又在遥感数据生成的1990,1995和2000年1k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970~2006年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变干趋势,但波动明显,干旱导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在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分别减少了约16.61×106t和19.55×106t。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增加率分别为2.64%和2.55%,在此基础上,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增加了5.36×106t和4.48×106t。从整个研究区尺度来看,1990~1995年和1995~2000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分别减少了约11.24×106t和15.08×106t。从基于气象站点的泰森多边形尺度来看,研究区的西北区域,主要包括陕西、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对于气候变化比较敏感,而包括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在内的研究区华北南部区域和内蒙古北部主要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严建武[5](2008)在《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对地貌类型多样化区域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进行评价并生成网格数据,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型是区域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研究区庆阳既有典型的黄土丘壑地形,又有十多个面积相对较大的塬面,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兼有。由于庆阳地区深处中国内陆,加之复杂的地形条件,从而引起温度、降水等生态环境因子复杂的时空变异,这些生态因子引起热量和水分的差异,直接决定着庆阳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高低。将这些生态环境因子时空定量化,并生成网格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是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庆阳地区复杂的地形,根据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特点,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在客观分析评价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本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地区为研究区,选取了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等3个方面10个生态指标因子,基于Arc GIS 9.0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采取专家打分和特菲尔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的隶属函数,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确定了各生态指标因子的权重,利用GIS的空间插值模块建立了相关生态指标因子空间数据库,然后进行了生态指标因子的空间迭合分析,建立了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体系及其综合指数模型,模拟出庆阳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等级分布,最终形成了庆阳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等级分布图,并且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庆阳农业资源开发以及西部大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供农业区域开发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有效系数在0.257~0.916之间,平均为0.587,整个地区自然生产潜力水平为中等偏上。2.根据生态指标因子对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贡献大小,结合庆阳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确定了影响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生态指标因子:坡度、坡向、≥0℃年积温、年平均降水、无霜期、相对湿度、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就本研究区庆阳地区来说,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和坡度,一般是降水愈少,坡度愈大,土壤质量愈差,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就愈低。3.庆阳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综合指数模型(Potential Land ProductivityIntegrated Index):PLPII=年平均降水(Aap)×0.2761+坡度(S)×0.2080+坡向(A)×0.1041+积温(T)×0.0395+无霜期(F)×0.1183+相对湿度(H)×0.1578+全氮(H)×0.0307+全磷(P)×0.0078+全钾(K)×0.0181+有机质(O)×0.03924.建立了甘肃省庆阳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10个生态指标因子的空间数据库,模拟出庆阳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布等级图,该分布呈现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土地资源生产潜力逐渐升高的特征。5.本研究是首次采用GIS技术对甘肃省庆阳这种地形复杂的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等级分布做定量化计算和模拟,而且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不仅为陇东丘陵沟壑区开展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在方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更是为农业、国土、林业等政府部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土地规划与整治、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5-01)

张晨光,张克斌,李瑞,毛军[6](2007)在《宁夏盐池县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的解决荒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该文以位于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区的宁夏盐池县为例,探讨该区土地潜力,建立了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并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依据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将该区域分为137个地块,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建立其属性数据库,结合有关专家判断,根据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土地潜力等级进行了评价。盐池县是宁夏沙化土地面积最大,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达53.6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5.14%。(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崔方让,李新平,魏迎春,刘刚[7](2007)在《新疆和田开发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与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是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关键。采用潜力衰减法和权重法对和田开发区的农业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初步估算在自然降水和灌溉条件下该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为301.11 kg/hm2和8 312.74kg/hm2,土壤修正系数为f(s)=0.4199。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提高本地区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措施。(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任继周,林慧龙[8](2006)在《农田当量的涵义及其所揭示的我国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一个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能力评价的新量纲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当量是把单位面积标准传统农田一年一熟种植水稻的食物产出作为标尺,来衡量一切农用土地相对食物生产潜势的计量单位。它是适于衡量草地农业系统的评价土地资源食物生产能力的新量纲。本研究在界定了农田当量内涵的基础上,指出ALEU是运营模式(m)和核算尺度(T)的函数,是食物当量的“面积”表述,农田当量可以评价任何农业系统的食物生产潜力。对我国现行农业运营模式下的食物生产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存农用土地的食物生产能力仅利用了生产潜力的43.59%,还有巨大的食物生产潜力有待开发。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将现有耕地的20%实行草田轮作,以全国现有可用草地的3%建立丰产栽培草地,对全国草地农业的食物资源潜力做出估算,其食物生产潜力相当于新增0.52亿hm2农田当量,全国实行草地农业系统,其食物生产能力将是现行系统的1.23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柴琛[9](2005)在《基于DEM的大同市土地生产潜力网格数据的生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对地貌类型多样化的区域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并生成网格数据,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型是区域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 研究区大同的山地、丘陵面积约为其国士总面积的61%,由于山区具有复杂的地形条件,从而引起了日照条件、太阳辐射、温度、降水等生态环境因子复杂的时空变异,这些生态因子引起了热量和水分的差异,直接决定着大同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将这些生态环境因子时空定量化,并生成网格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GIS软件为工具,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大同农业用地进行生产潜力网格数据的生成与评价。从建立山区生态环境因子时空分布模型入手,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生成日照时数、太阳辐射、温度、降水与参照作物蒸散量等生态环境因子的网格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AEZ评价模型进一步模拟研究区农作物(以春小麦、玉米、高梁为例)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用地生产潜力受地形、降水量、土地质量限制作用明显,从而表明了研究区应优化种植制度,加大水利建设,建立合理灌溉制度、改良土地质量的必要性。所以本研究不仅对多山地、丘陵地区进行土地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大同农业生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王道杰,崔鹏,朱波,韦方强[10](2004)在《泥石流滩地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以云南小江流域蒋家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江流域泥石流滩地水源充足、热量丰富,气候生产潜力(47641kghm-2)较高。本文应用加权指数和法确定了不同类型泥石流滩地(荒滩地、改良滩地和非改良滩地)土壤有效系数f(s)分别为0.405、0.684和0.594;根据生产力阶乘公式计算其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分别为19295kghm-2、32586kghm-2和28299kghm-2。通过实地调查验证,本文对泥石流滩地生产潜力的估算与现实生产力水平基本吻合,证明本文提出的泥石流滩地土壤有效系数切实可行。(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4年06期)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基础,其使用的数学评价模型计算复杂、过程繁琐、评价结果抽象,因此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基础性的特点。利用GIS所具有的强大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能力,可以弥补现有土地潜力评价模型的不足,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文章基于Arc GIS Engine(AE)二次开发组件、地理数据库技术、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模型,利用VS2010开发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系统集成了数据加载、数据管理、数据查询、数据编辑、空间分析和潜力评价以及专题图制作等功能,具备性能运行稳定、评价效率高,数据可视化等特点。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土地生产潜力分析评价,得到可靠、直观的评价结果。研究验证了土地生产潜力评价GIS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为土地管理、农业生产规划等提供管理和分析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王烨.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克山县土地生产潜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

[2].王海鹰,陆军辉.基于AE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3].余霜,李光,陈庆富.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J].南方农业.2011

[4].赵媛媛,何春阳,李晓兵,黄庆旭,杨洋.干旱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综合影响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9

[5].严建武.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D].兰州大学.2008

[6].张晨光,张克斌,李瑞,毛军.宁夏盐池县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

[7].崔方让,李新平,魏迎春,刘刚.新疆和田开发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与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

[8].任继周,林慧龙.农田当量的涵义及其所揭示的我国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一个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能力评价的新量纲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草业学报.2006

[9].柴琛.基于DEM的大同市土地生产潜力网格数据的生成与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0].王道杰,崔鹏,朱波,韦方强.泥石流滩地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以云南小江流域蒋家沟为例[J].土壤通报.2004

论文知识图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结果操作流程图一3可挖掘潜力指数PZ和P3在广西的分布一4可挖掘潜力指数Pl和P3在广西的分布城门镇199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城门镇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

标签:;  ;  ;  ;  ;  ;  ;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论文_王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