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子区论文_韩盛博,李伍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扬子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层,页岩,子区,有机质,生物,环境,海相。

上扬子区论文文献综述

韩盛博,李伍[1](2019)在《上扬子区龙马溪组页岩中黄铁矿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铁矿作为页岩的特征矿物,其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构成草莓状黄铁矿集合体的微晶在生长过程中受限于周围环境,可将其作为评判沉积环境水体环境的指标。因此,草莓状黄铁矿结构对还原古海洋沉积水体相有着重要意义。以扬子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黄铁矿样品为基础,基于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对图像中草莓状黄铁矿集合体粒径,微晶粒径进行测量。结合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含量、硫含量数据,对黄铁矿成因和形成环境方面指示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研究区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最大粒径(MFD)和集合体平均粒径与微晶平均粒径比值叁者均偏小,分析沉积环境为闭塞硫化还原环境,草莓状黄铁矿微晶粒径对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具有指征意义。②草莓状黄铁矿形成于同生—准同生阶段;简单成因自行晶状黄铁矿形成于同沉积时期,复杂成因黄铁矿形成于成岩时期。③龙马溪组页岩中孔隙类型发育,黄铁矿周围伴有大量晶间有机质孔和铸模孔,黄铁矿有助于改善储层孔隙。深水陆棚相页岩中黄铁矿与有机质关系密切,对页岩气成藏开发有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吴蓝宇,陆永潮,蒋恕,刘晓峰,何贵松[2](2018)在《上扬子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沉积期火山活动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等时地层格架内建立的火山活动事件与海洋古生产力及氧化还原环境的对应关系,对上扬子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沉积期火山活动及其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斑脱岩主要发育在五峰组沉积期海侵体系域(TST1)与龙马溪组沉积期海侵体系域(TST2)中,这两个体系域均对应高硅高炭的优质页岩相。根据斑脱岩发育的分段性特征,将TST1划为斑脱岩密集段,TST2划为斑脱岩稀疏段,前者斑脱岩发育频次大于1.5层/Ma且斑脱岩累计厚度比(斑脱岩厚度/页岩厚度)大于1%,后者斑脱岩发育频次小于1.5层/Ma且累计厚度比小于1%。TST1(密集段)较TST2(稀疏段)火山活动强度大且频次高,造成TST1有机质含量普遍较TST2高。剧烈且频繁的火山活动对页岩有机质富集具有双重促进作用,一方面火山灰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海洋生物生产力,另一方面火山作用产生极度缺氧的环境提高有机质的埋藏量和保存率。(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8年05期)

林天瑞[3](2018)在《中上扬子区寒武纪第二世浅水地台相叁叶虫生物带的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国际地层指南》有关生物地层单位定义、类型和命名等法规,对我国寒武纪第二世浅水地台相叁叶虫动物群分带中所存在问题提出修订意见,同时也与该区深水斜坡相叁叶虫带划分做了对比,为华南地区寒武纪生物带划分、对比和岩相古地理重建提供较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伍岳,樊太亮,丁怀宇[4](2017)在《上扬子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是我国南方地区页岩气重要勘探层系之一。通过露头、岩心、薄片、实验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识别了该套页岩岩相类型及相关沉积作用方式,在水体氧化还原条件演变规律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其沉积演化模式。牛蹄塘组页岩共包含6类岩相: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含粉砂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黏土质页岩、泥质钙质页岩及粉砂质钙质页岩,主要体现为5种沉积作用方式:砂质机械沉积、钙质化学沉积、硅质生物沉积、泥质絮凝沉积及底流改造沉积。从底到顶,该套页岩表现为一套水体变浅的进积型演化序列,水体还原程度减弱,有机质保存条件变差。牛蹄塘组下段沉积期,盆地相区和陆棚相区分别以硅质生物沉积和钙质化学沉积为主,主体岩相类型为硅质页岩和钙质页岩;上段沉积期,盆地相区和陆棚相区分别以泥质絮凝沉积和砂质机械沉积为主,主体岩相类型为黏土质页岩和粉砂质混合质页岩。提出的牛蹄塘组页岩岩相发育模式及沉积演化规律能为研究区优质页岩的分布预测及页岩气勘探选区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7年06期)

王阳[5](2017)在《上扬子区龙马溪组页岩微孔缝结构演化与页岩气赋存》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孔缝结构是页岩储层定量表征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架起研究页岩气微观赋存机理与宏观富集规律的桥梁。本论文以上扬子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实验测试、数值模拟、理论研究等方法,以页岩微孔缝结构演化与页岩气赋存机理为科学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成果: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在研究区内广泛发育,基于野外实测剖面、钻孔统计以及前人资料总结,编制研究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厚度平面分布图。识别出龙马溪组主要发育黑色碳质页岩相、钙质页岩相、粉砂质页岩相、泥质粉砂岩相等4种主要岩相类型。通过定量表征龙马溪组页岩地化特征与矿物学组成,发现龙马溪组有机碳含量垂向分异性明显,下段有机质丰度高,页岩矿物组成复杂,主要包含石英、粘土、长石、碳酸盐岩等,矿物分布非均质性强。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界定不同类型孔隙形貌特征,提出页岩骨架矿物刚性格架对有机质孔隙的保护机制,揭示层理微缝对页岩气赋存运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有效联合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和二氧化碳吸附等实验,实现对页岩孔隙结构全尺度定量表征,揭示页岩孔径分布以双峰态-微孔优势型为主,且孔比表面积主要由孔径小于10nm孔隙贡献,而孔体积主要来源于孔径小于200nm孔隙。通过高温高压原位地层仿真热模拟实验,结合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系统揭示有机孔、溶蚀孔、粘土矿物孔隙形貌动态演化特征,同时结合高压压汞、低温液氮和二氧化碳吸附等测试技术,定量表征微孔、介孔、宏孔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分布)动态演化特征,基于WX2井沉积埋藏史,反演龙马溪组孔隙动态演化规律,建立孔隙网络随热演化的4段式演化机制。同时借助室内甲烷高压等温吸附实验,从Gibbs吸附量定义出发,解释“倒吸附”现象出现原因。引入过剩吸附量校正项,发现以超临界微孔填充模型(SDR)校正得到绝对吸附量更为合理。结合页岩地化、矿物、孔隙结构特征,揭示页岩吸附含气量的物质主控因素,阐明微孔、介孔孔比表面积对页岩吸附含气量的控制作用。最后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使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法模拟系统研究微孔缝中页岩气微观赋存机理,研究发现随着孔径增大,孔隙单位比表面积吸附量呈阶梯式递增,当孔径大于2nm后,单位面积吸附量趋于定值。揭示微孔尺度内甲烷主要以吸附态形式存在,明确孔径分布对页岩含气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唐鹏,黄冰,吴荣昌,樊隽轩,燕夔[6](2017)在《论上扬子区上奥陶统大渡河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滇东北永善莲峰新发现的万和剖面,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地层发育良好、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含有笔石、腕足类、叁叶虫、牙形类、几丁类和疑源类化石,包括了大渡河组、产Hirnantia动物群的观音桥层和龙马溪组。此处大渡河组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灰岩与钙质泥页岩互层,上段为钙质泥岩夹灰岩。笔石自下而上可识别为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下亚带、Tangyagraptus typicus亚带和Diceratograptus mirus亚带)以及Metabo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为凯迪晚期至赫南特早期。几丁类尚未在上段发现,下段属于Eisenackitina ripae带。上段底部(即Tangyagraptus typicus亚带底)产腕足类Kassinellasp.,Leptellinasp.,Paromalomenasp.等,属于深水BA5(底栖组合),在华南同期地层中未见及。观音桥层产典型的Hirnantia动物群,属于BA3,为标准的浅凉水组合。依据万和及相邻地区的资料,厘定了大渡河组。大渡河组分布于扬子台地西部(滇东北—川西南),与扬子台地内部广布的五峰组和扬子台地西南缘的铁足菲克组(大部分)、西缘的大箐组(上部)属同期异相。从产BA5腕足类的大渡河组上段底部,到产BA3赫南特贝动物群的观音桥层,再到龙马溪组下部黑色页岩,是奥陶纪末大灭绝第一幕和第二幕全球气候快速变冷和转暖、海平面迅速地先降后升在扬子海盆的充分反映。(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张钰莹,何治亮,高波,刘忠宝[7](2017)在《上扬子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上扬子区3个下寒武统地层剖面,对岩石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含量和主、微量元素测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早寒武世不同沉积阶段生物初级生产力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第Ⅰ-Ⅱ阶段,浅水陆棚以缺氧铁化海水为主,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深水陆棚为缺氧硫化环境,生物初级生产力较低;斜坡—盆地区为缺氧铁化环境且上升洋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生物初级生产力最高。第Ⅲ阶段,陆棚区与开阔海沟通良好,为氧化环境,有机质难以有效保存;斜坡—盆地区演化为氧化—贫氧环境,由于初级生产力依然很高,大量有机质在氧化分解之前快速堆积埋藏而形成有效烃源岩。总体而言,陆棚区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受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控制,有机质在还原环境中更易保存;斜坡—盆地区富有机质页岩中有机质含量主要受生物初级生产力和沉积环境控制,相同沉积条件下,有机质丰度相较于陆棚区更高。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层系,有机质含量可影响页岩中的含气量,因此发育的陆棚及斜坡—盆地相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层位。(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7年02期)

孙永超,刘建波[8](2017)在《华南上扬子区奥陶纪特马豆克阶的海平面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较为精细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基础上,对位于华南上扬子区4条剖面的沉积相组合以及沉积相序列进行分析,建立上扬子区特马豆克期高分辨率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10个沉积相,划分出3个沉积相组合,分别沉积于浅潮下带、深潮下带和页岩盆地带;识别出5次重要的海侵事件,分别发生在TS.1a早期、TS.1a晚期、TS.1c早期、TS.1c晚期和TS.1d晚期,其中TS.1c早期的海侵为特马豆克期最大海侵事件。通过与其他板块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对比,发现上扬子区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张琳娜,樊隽轩,侯旭东,孙宗元,陈清[9](2016)在《地层数据的常用空间插值方法介绍和比较分析——以上扬子区宝塔组厚度重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插值是利用离散数据研究地质体及其属性特征的空间分布模式和规律的重要技术方法。本文系统介绍空间插值的原理、工作步骤以及地层学数据在插值中的相关特点,并以华南上扬子区广泛分布的一套碳酸盐岩——奥陶系宝塔组的地层厚度重建为例,介绍反距离权重法、样条函数法和克里格法3种常用插值方法各自的特点。反距离权重法的插值结果位于已知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保留细节特点,但易出现"牛眼"效应;样条函数的插值结果较平滑,但是预测值会出现超出已知最大值或最小值的现象,因此适用于属性值渐变的情况;克里格法不属于精确性插值,其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能较好地反映数据的整体变化趋势。综合来看,数据点数量越多、分布越均匀、值变化越平缓,插值效果就越好。但在数据条件给定的情况下,根据数据的统计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是保证插值结果质量的重要前提。(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孙永超,刘建波,李家腾[10](2016)在《浅议上扬子区下奥陶统桐梓组》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上扬子区桐梓组为下奥陶统最底部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通过贵州习水吼滩剖面桐梓组的系统分析,并结合上扬子区多个相关剖面的资料,确定桐梓组以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页岩为主,偶夹薄层生屑灰岩。桐梓组主要形成于浅潮下带至深潮下带环境,其沉积厚度具由西向东逐渐增大的趋势,白云岩所占比例由西向东逐渐减少。通过对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分析,初步得出桐梓组白云岩成因:在台地浅滩附近以混合水白云岩化为主,在台地内部以回流渗透作用为主。整个桐梓组自下而上可以建立5个牙形石带,分别是Cordylodus angulatu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Scolopodus?pseudoplanus带、Paltodus deltifer-Triangulodus proteus带、Triangulodus bifidus带、Serratognatus divers带。桐梓组上下界线均为穿时界线,底界由西向东向上穿时,顶界向下穿时。(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上扬子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等时地层格架内建立的火山活动事件与海洋古生产力及氧化还原环境的对应关系,对上扬子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沉积期火山活动及其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斑脱岩主要发育在五峰组沉积期海侵体系域(TST1)与龙马溪组沉积期海侵体系域(TST2)中,这两个体系域均对应高硅高炭的优质页岩相。根据斑脱岩发育的分段性特征,将TST1划为斑脱岩密集段,TST2划为斑脱岩稀疏段,前者斑脱岩发育频次大于1.5层/Ma且斑脱岩累计厚度比(斑脱岩厚度/页岩厚度)大于1%,后者斑脱岩发育频次小于1.5层/Ma且累计厚度比小于1%。TST1(密集段)较TST2(稀疏段)火山活动强度大且频次高,造成TST1有机质含量普遍较TST2高。剧烈且频繁的火山活动对页岩有机质富集具有双重促进作用,一方面火山灰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海洋生物生产力,另一方面火山作用产生极度缺氧的环境提高有机质的埋藏量和保存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扬子区论文参考文献

[1].韩盛博,李伍.上扬子区龙马溪组页岩中黄铁矿成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2].吴蓝宇,陆永潮,蒋恕,刘晓峰,何贵松.上扬子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沉积期火山活动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8

[3].林天瑞.中上扬子区寒武纪第二世浅水地台相叁叶虫生物带的划分[J].地层学杂志.2018

[4].伍岳,樊太亮,丁怀宇.上扬子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J].现代地质.2017

[5].王阳.上扬子区龙马溪组页岩微孔缝结构演化与页岩气赋存[D].中国矿业大学.2017

[6].唐鹏,黄冰,吴荣昌,樊隽轩,燕夔.论上扬子区上奥陶统大渡河组[J].地层学杂志.2017

[7].张钰莹,何治亮,高波,刘忠宝.上扬子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J].石油实验地质.2017

[8].孙永超,刘建波.华南上扬子区奥陶纪特马豆克阶的海平面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张琳娜,樊隽轩,侯旭东,孙宗元,陈清.地层数据的常用空间插值方法介绍和比较分析——以上扬子区宝塔组厚度重建为例[J].地层学杂志.2016

[10].孙永超,刘建波,李家腾.浅议上扬子区下奥陶统桐梓组[J].地层学杂志.2016

论文知识图

元坝叁维工区须家河组厚度图五指山—美姑地区龙马溪组烃源岩残余...晚二迭—中叁迭世扬子板块在中国大陆...上扬子区航磁异常图上扬子区布格重力异常图(单位:...上扬子区中、下叁迭统膏盐岩盖...

标签:;  ;  ;  ;  ;  ;  ;  

上扬子区论文_韩盛博,李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