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

龚正球[1]2012年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价值和人们对其的评价及其态度,既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密切相关,也同其机制、路径和方法密切相关,是我国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而且应当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质上,新时期我们之所以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除了社会需要之外,更多地是出于实效性的考虑。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实效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富有实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是指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的指导下,根据大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等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实际结果或效果,是渗透在其内容、机制、方法和过程中的现实针对性、可操作性、实践性和效果的可评量性等的综合体现,常常表现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所取得的客观效果,彰显着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比较和谐及满意程度。从整体和主流考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比较明显且令人满意的,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大学生爱党爱国和奉献社会的意识日益凸显,崇尚真知立志成才的动能充沛且呈开放多元发展状态,志愿服务和完善自身的要求愈发强烈。但从支流和局部来看,也还存在着一些效果不佳、效用不明显或成效不理想等问题,尤其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着很多需要正视和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一般性政治宣说过重而大学生实际的政治觉悟偏低,政治理想观念趋向于淡化;政治教育个体化而大学生集体意识被削弱;相当一些学生热衷于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奋斗,崇拜自我、追求自身价值和自身利益,等等。导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环境和机制建设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途径与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及其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如何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求确立正确而明晰的目标,并使大目标、中目标与小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要求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程与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工作理念,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个性化、民主化放在核心地位;要求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机制,同时调动各方力量,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是一项长期紧迫的战略任务,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王力萍[2]2013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任何实践活动都内在地包含着实效性,因为在效用尺度的支配下,人们的实践活动在满足人类的相应需要、实现人类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就构成了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实效性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实效性的高低成为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成为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重要尺度。没有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我们常论常需、常论常新的议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尽管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又是很多专家学者所不断探求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本文在认真吸取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复杂环境,通过调查和分析“05方案”实施后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找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惑,探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路径。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在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及特殊表现,阐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前面临的现实外部环境,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者、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内在系统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教学实效性主要是受其内部系统要素影响的结论。第叁部分,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时状况,主要探寻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第四部分,探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路径。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针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学者、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评价体系叁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吴文春[3]2006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如何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叁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地位和作用。此部分从实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内在要求,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等叁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性。这一部分的论述,目的是明确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价值。第二部分: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此部分从两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存在问题,论述了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这一部分的论述,目的是找到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病因”,便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第叁部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此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叁大转变、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这一部分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可操作性的对策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王丽[4]2008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之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工作方法和途径有待进一步改进,育人的合力和工作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出发,结合现状,联系实际,从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及意义。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措施或途径。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及对于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第二部分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并结合现状以及国内外环境变化,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第叁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针对第二部分的问题和原因,以当前高校所处环境为背景,从教育工作者自身着手,联系实际,分别从工作的原则、方式方法、态度、运用的手段和工具等方面出发,采取多载体、多渠道、多方式,并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或对策途径,以达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张杰[5]2012年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文中指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笔者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两年辅导员工作经历和实际调查所掌握的一手资料,对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这一课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以后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有所启示。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就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与方法做简要论述;第二章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实效性的含义、内容、指导思想以及增强此工作实效性的意义进行概述;第叁章在总结分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针对工作中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从落实指导思想、充实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创设良好工作环境五个方面提出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措施;第五章对前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展望。

孙柏秋[6]2004年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八九风波以后,党中央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了一个特殊的重要位置来抓,这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的充分肯定。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项工作做得好坏,是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研究,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由叁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论述了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实现高校安定团结的中心环节。 第二部分:论述了影响和制约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各种社会因素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叁部分:论述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阐述了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怎样去拓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渠道,以及在新时期如何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叁个转变。

张文学[7]2012年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快慢、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古往今来,世界各国无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具有鲜明阶级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活动,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在经济转轨、政治转制、文化转向、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相关研究,正是迎接世界发展挑战、顺应中国发展趋势、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这项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巨大的实践价值。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教育理念,将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近年来发展的瓶颈,将极大地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空间和创新维度,将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当前,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多从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而本文则借鉴制度学的视角,从制度化的概念入手,梳理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思想,探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现实诉求,探寻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建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运行机制,提出实施制度化的可操作性措施和保障措施。全文由七部分组成,可以分为叁篇,即理论篇、历史篇和实践篇。其中,导论为引;第一章、第叁章、第四章为理论篇;第二章属于历史篇;第五章、第六章属于实践篇。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导论。开篇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本课题的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制定并搭建了本文的研究基本思路及基本框架,阐述并总结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等内容。本文的研究主要缘起于笔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着;对学术创新的追求;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理论意义而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借鉴与融汇;就实践意义而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研究,可以培育相关主体的规范意识;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科学理性发展之路。本文全面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制度的一般性研究成果、不同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研究成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具体研究成果等叁大视角整理出国内研究成果;从1640年至19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20世纪以来等叁大阶段挖掘出国外研究成果,分阶段、分时期、有步骤地梳理古今中外制度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本研究累积了宽广深厚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围绕着“一根主线”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叁大板块”即“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制度化的体系建构”、“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叁个问题”即为什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制度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制度化展开研讨。并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即文献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点明研究的重难点后,力图实现叁大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的转变、界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概念、探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体系和运行方式。第二章制度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从“制度”的概念入手,在“制度”的词源学解释和多学科透视的基础上,划分了制度存在的各种类型,揭示了制度的强制性、主体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等特征,整理出了制度、制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等概念的含义。详细划分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类型,进一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特征,具体辨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最后,界定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概念,指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解决社会发展需要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需要这一具体矛盾,由高校主导、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参与,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使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有章可循的动态化、长期化互动发展过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具有科学化与人性化兼顾、政治性和价值性交融、整体性与开放性并存、实践性和反思性并重、灵活性和艺术性穿插五大主要特征,提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导向定位、控制保障、协调整合和约束规范等正功能。通过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确立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的基础。第叁章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概念,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其制度化思想的确立,有一个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了方便追溯,分为叁大块,即古代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演进、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沿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历史回顾。第一,古代教育与思想政治制度化思想的历史追溯为叁大阶段:一是先秦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发轫;二是秦汉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兴起;叁是宋元明清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精细发展。第二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历史沿革,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发展分为二大时期,即晚清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思想的维新性寻觅、民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启蒙。第叁,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历史,有建党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实践;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思想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新发展。通过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发展历史,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带来“叁大规律”和“五大启示”:“叁大规律”是指国情规律、传承与进化规律、政治优胜劣汰规律;“五大启示”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不平衡性;健全与完善领导评估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方向发展;鼓励解放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文化发展底蕴:回应理论创新要求、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克服体制建设难题,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科学化发展之路。第四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现实诉求。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由于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方位变化带来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较大转变,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并导致原本应发挥其巨大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发展的困境。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笔者主张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本文从四大方面点明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顺应制度环境变迁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之义;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由之路。第一,在分析人的现代化与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第二,制度环境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制度化建设,制度约束对象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走制度化发展道路;第叁,分析现代大学制度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有内在的契合之处,于是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引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第四,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不佳的表现,思考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来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可以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式的工作方法转向为科学化的教育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第五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当前,在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框架下,应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目标不一定能够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按照预期设想顺利实现,反而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本章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取得的五大成果,查找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叁大主要问题:第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限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所导致的制度内容的残缺化、制度过密化和制度去道德化;第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地位不高、作用发挥不够和形式化倾向的问题;第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实际参与度不高、实效性不强和评估不合理等方面,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失真。为了解决以上难题,本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造成的:第一,制度环境所限。作为历史产物的制度,其制定与执行过程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就大学生而言,主要影响其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是社会转型变革期的大环境、陪伴学生成长的家庭小环境以及深刻发展变化的学校环境这叁大环境;第二,制度主体的局限。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矛盾与冲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目标、意义、内容、要求等方面存在偏差,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失效;第叁,制度本身的缺陷。由于制度目标本身的不合理、制度内容不明确而使得制度本身存在软肋与缺陷;第四,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由于没有建构起协调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缺乏发展保障;第五,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系统的创新不够。主要表现在制度理念创新和运行模式创新不够。等等这些极大地降低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第六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的建构。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原因,不在于为了单纯的理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破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建设难题,建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本章属于实践篇。第一,从制度化的内在结构入手,理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即坚持公正性和合法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人性化和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实践性和可行性相一致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第二,详细介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在积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结合最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规则体系、组织体系与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目标体系包括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教学目标;规则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从明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则体系、规则体系的价值、制度化规则体系制定的依据之后,探索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规则;组织体系是保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制度化组织,即校级组织(学工部、宣传部、校团委等)、院级组织(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学生自我组织(学生会、分团委等),本文将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等作为分析重点,进一步优化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组织体系;保障体系是维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要臻备政策保障、思想保障、知识保障、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七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系统,只有建立起协调、平衡、高效的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系统最优效益,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反思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其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化的机制保障,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在建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的基础上,为保证制度的有效顺利实施,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入手,探讨出与制度化体系相配套的制度化运行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围绕五大方面来进行。第一,制度化的领导与组织机制;第二,制度化的舆情调研与信息反馈机制;第叁,制度化的监督与实施机制;第四,制度化的激励与调节机制:第五,制度化的评价与保障机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制度化体系的建构只是手段,保证制度体系的良性运行才是最终实现的目的。只有以制度化的运行机制来保证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调研、预警、实施、监督、评估、奖惩、保障等环节都以制度加以规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过程的制度化,才能真正保证教育活动取得切实成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研究视角的多重切入,其实践活动的多种多样,要想全面、系统、完美的建构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制度化体系,不是单个人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本文的研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吸取古今中外制度化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做了以下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探索与基础理论的研究准备工作。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制度性活动;意识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的重要性;查找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难题;指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调动大学生的修身自主性;尝试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以发展为导向,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等。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已成为时代必须、学科建设的要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需要以开阔的胸怀、全球的视野、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上下而求索、左右而互搀地坚定远行,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谱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

任艳妮[8]2015年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的一元主导的、带有浓郁政治气息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开放、自由、竞争的信息社会环境。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为主的大众传媒已经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尤其是对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大学生,传媒的影响力更加明显和深远。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要想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中发挥引导思想、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将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融入学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现状与问题的实证调研,提炼归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与接受的内在机理和联系,并根据传播要素及传播过程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情况,构建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从以下六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绪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核心概念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为研究的展开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和理论基础。任何科学问题的研究都必须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基础上进行和展开的。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传播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问题研究主要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叁个层面展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是否接受和接受程度如何是评价有效性的最终标准。第叁章,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依赖及嬗变。本文以传播要素为横轴,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历史为纵轴,分析和总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历史特征和路径依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自由、开放的大众传媒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固定模式和传统的路径依赖逐渐失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凸显。第四章,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行为,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本章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静态层面——传播要素对有效性的影响,动态层面——传播过程环节对有效性的影响。当然,在大众传播时代,传媒环境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对传播要素、传播过程的影响,进而影响传播结果的有效性。第五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的优化。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传播要素本身应该具备的积极属性及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如何继续提升和优化这些积极属性以实现有效传播。第六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的实现路径。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因此,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在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考察,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因素及提高有效性的路径问题。其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视角。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鉴传播学来重新审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无论是从理论创新还是实践需要,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同时,这种研究视角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突出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在信息传播系统中,教育者(传播者)和受教育者(受众)都是传播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双方地位平等,关系紧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与否直接决定了传播活动的成败。因此,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就是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第二,初步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分析研究多采用本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在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叁者的统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构成、效能发挥、运行过程和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传播障碍,寻找消除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和模式,由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有效展开,初步构建了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理论框架。第叁,构建了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模式,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新尝试和探索。目前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都倾向于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型的传播模式。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并不只是存在唯一一种传播模式,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传播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展现出所有的传播活动。因此,本文分别探讨了不同信息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唐国华[9]2013年在《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维护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着名论断,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不断加强并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注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和谐校园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新的时期依然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学校的政治稳定的客观需要,是营造校园和谐思想氛围的有效举措,是净化学校治安环境的重要保障,是确保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稳定的基础。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当前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迅速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寻求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手段,是每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出发,以和谐校园建设为着眼点,以学校安全稳定为研究目的,结合新时期时代特征和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特别是在高校如何有效开展进行研究,试图揭示一般性工作规律并探索重点研究领域的特殊性规律,得出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方面运用的一系列理论知识和经验总结,从而坚定一个认识,即“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强调一个作用,即科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学校特别是高校安全稳定中的作用,完善一套方法,即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学校特别是高校安全稳定中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体系。本文分别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角、突发事件背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关注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视角等领域指导我们有重点地开展实践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对学生社区和社团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校园保安和后勤员工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知识和经验的理论化、体系化研究。

刘文革[10]2011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会失去任何意义。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很多专家学者所不断探求的理论课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考察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教学实效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施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认可,但在教学的实效性上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如,大学生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深刻的政治辨别力。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政治认同感,但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如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上,在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方面,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存在错误观念。部分大学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为的指南,变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的以知识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是最根本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知识内容为中心的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为重知识传授而不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细化;不注重通过启发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来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动机;更不注重探索和利用知识内容向思想品德转化的规律;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不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标准。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我们必须把当前以知识内容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教学,这不仅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规律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研究[D]. 龚正球.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王力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13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吴文春. 厦门大学. 2006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王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D]. 张杰. 华北电力大学. 2012

[6].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D]. 孙柏秋.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7].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 张文学. 中国地质大学. 2012

[8].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D]. 任艳妮. 西北工业大学. 2015

[9]. 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维护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唐国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刘文革.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