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怎样走出旧的常规深入到社区当中去的探讨

医院怎样走出旧的常规深入到社区当中去的探讨

李诗甫(吉林省通化市结核病院吉林通化13400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083-02

当前,各行各业已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把医疗服务推向市场已萧然兴起。那么在市场经济中,医院如何走出旧的常规模式。对于这个问题谈谈我被派往社区门诊八年来的几点看法:

医院进入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发展医院,忽视甚至排斥市场在调节供求关系方面的作用,对医院的性质没有得到十分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医院的生产性认识不足,使医院和社会的交换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群众看病难,看不起病等问题普遍存在,为了解决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院领导决定改变过去医院旧的常规体制,寻找一条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医院深入到社区当中去的新路子。

1下面我就把社区门诊的自然情况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1诊所地处市郊偏僻地段,当地住户有菜农、城镇居民和外来人口等;还有几所大型的制药企业。可以说就外界环境来讲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天地了。

社区门诊的医生是当地卫生所的医生,他对当地的居民是比较熟悉的。由于市内在搞规划建设,有很多老年人离开了喧闹的市中心,来到了稍微安静点的郊区居住。人口老龄化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需要社区卫生服务。国家发展使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期望寿命增加,老年比重上升,我国200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2050年进入老龄高峰期。如何达到“健康老龄化”即要有精神和物资两大保障,而且要有一定的医疗健康保障。

1.2社区门诊遵循关心病人,文明行医的原则,以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神圣的为理念。对患者十分负责。一次一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用手捂着流血的大腿进屋,让我给包扎,亮开伤口一看,只包扎不行,伤口很大呈三角形,必须要缝合,不然很难愈合,问他是怎样伤的,他讲是骑自行车时摔倒所受的伤,根据医生讲此孩子是个没有双亲的孤儿,现在只有身患残疾的叔父带着,可以讲,给这个孩子做什么处置他也没有钱交费的。但是社区的医生却毫不犹豫给他做了最为合理的缝合术处置。有时碰到了经济上特别困难的患者时,医生就把处方交给患者,并告诉其家属购药的具体位置,回来后再亲自给患者进行输液及处置,有一位被狗咬伤的患者到诊所处置后并打了一针狂犬疫苗,到了应注射第二针时患者没有来,医生便主动上门让他来门诊打针,患者讲:“没有钱了,打一针需要几十块钱呢,不打算了。”医生就耐心告诉他“狂犬病毒的潜伏期是几十年,要是没有钱不要紧,先把针扎上,等有钱时再给也可以。”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年纪大的患者行动不方便,只好每天到家里进行往诊,处置,如有出院带药的患者,也是每天到家里进行输液,处置等。

1.3需要在家治疗、输液的人越来越多,做好家庭输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病人而言,环境熟悉,温暖,无需走动,恐惧感小。但对门诊来说,设备,卫生条件均不如医院,操作又只能是一个人负责治疗的全过程,所以,要求护士技术要精湛,工作要有计划性,责任感,有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能利用家里现有的条件和设备完成整个过程,所以输液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1.3.1操作前应先准备好“输液架”,可利用衣架、铁丝、绳子等。

1.3.2给自己找一个较宽敞、干净的地方加药,以免碰到其他物品,污染针头,动作要快,减少污染时间。

1.3.3液体加温,冬季有些液体可以加温,以防低温输液给病人造成不良反应,但有些药物如青霉素,VitC等不能加温。

1.3.4选择血管,尽量以远端末梢开始有计划更换交替使用。

1.3.5固定针头,家庭输液一定要找容易固定的血管,关节处的血管不易固定,必须先考虑好固定方法再穿刺,可用小盒放在关节下,将关节用小盒一起固定。儿童在行头皮穿刺时可用绷带加以固定。

1.3.6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注意浓度,必须按常规稀释和摇匀后再给药,如需输入两种不同药液,但又必须分组给药时,两组间需输入适量的等渗糖或生理盐水,用以冲洗输液管。

1.3.7滴数,家庭输液按要求保持稳定滴速,对老年人,心肺疾病等病人尤其重要。

1.3.8拨针,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形成两个穿刺点,即皮下、静脉,它们之间有一定距离,应采用两点连续成(顺成)压迫止血拨针法。

1.3.9静脉保护,静脉保护问题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有的病人由于长期进行输液造成静脉的破坏,当一旦病重抢救时,静脉通道不能及时建立,而延误了抢救时机。

1.3.10严格对药品和液体的查对,严把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关,严格无菌操作。

家庭输液时对病人来说确实是方便、经济、见效快。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因素,远离医院、抢救设备、药品不全等。所以我们应向社区居民介绍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静点。

2不管白天黑夜,酷暑严寒或是风雪交加都挡不住社区门诊医生出诊的脚步,就这样社区门诊在这块远离市区的边缘地带深深的扎入了百姓居民的生活当中,更有甚者连市内的百姓也不持路途的遥远,乘上利所能及的交通工具来门诊就医的为数也不少。

记得有一对近七十岁的老夫妻,他们的家住市内,到该门诊就医至少坐四站的公交车。当有人问起他们为什么不去市内的医院或诊所时,他的回答很出人意料地讲:“我就在这里就医、输液心里舒服,在市内的医院或是诊所他们除了宰我以外别的什么病也治不到位……”

3该社区门诊就是以这种关心病人、文明行医为原则,以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神圣的为理念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也占有了市场,在这块远离市内的郊区深深地扎下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去年的六月份,这是个不忙但也不太轻松的季节,该门诊的纯收入近万元。这个数字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市场经济带动了医疗服务的发展,促使了医疗与社会等价交换的原则得已体现和实施。使许多老年人看病难及一些看不起病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总体来看,社区诊所的前景是光明的,前途是无量的,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把现在人员的潜能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乘改革之风,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

标签:;  ;  ;  

医院怎样走出旧的常规深入到社区当中去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