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阜康为例

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阜康为例

周跃志[1]2004年在《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阜康为例》文中提出绿洲是一个历史范畴,绿洲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新疆绿洲开发建设有着漫长的历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轨迹。新中国成立以后,绿洲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人类对绿洲作用、影响呈现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绿洲人地关系的内涵,绿洲随着人类社会前进,孕育和发生着变化。20世纪末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新疆被提到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战略新增长点和新支点的高度。 尽管绿洲处于变化之中,但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是绿洲问题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绿洲稳定性问题与绿洲问题一并提出,并作为绿洲问题的中心议题,受到各方面关注。绿洲稳定性是一个涉及自然与社会学科诸多领域的复杂综合问题。多年来,诸多学者围绕绿洲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叁大议题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新疆绿洲发展到今天,以土地开发、水土开发为核心的外延扩张式农业开发,向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特别是工业开发转变,在开发建设内涵方式更替的推动下,现代绿洲人地关系表现出新特点,面临着新问题,迫切要求不断发展的绿洲理论技术的支持。新疆阜康绿洲是这一演化的典型代表,有着自然绿洲形成的自然条件,历经几次农业历史开发,今天正在进行着工业建设。对现代阜康绿洲典型案例剖析,是认识和把握新疆现代绿洲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 在多学科、多角度、多方法研究揭示绿洲问题的同时,我们发现,关于绿洲稳定性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揭示,然而,至今在绿洲稳定性问题上仍然缺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效融合,绿洲稳定性问题的研究,虽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欠缺各学科的有效综合,自然与人文交叉理论基础还显薄弱,制约了绿洲稳定性研究的深化,也不适应于现代绿洲开发建设实践步伐。 本文以绿洲生态的跨度联系性(Bridging relationship)和生态与经济整体性(eco-economicsholism)为思想基础脉络,从大绿洲生态系统和绿洲大经济系统视野尺度,运用系统论、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更为宏观和高一级组织尺度,研究揭示绿洲发展系统(Oasis development system)的基本问题: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目标为: 1)从历史变迁的宏观层面,对比分析阜康绿洲演变的宏观轨迹和现代绿洲的趋势特点,试图回答现代绿洲研究的组织层次、尺度(hierarchy and scale)定位、选择问题。中文摘要2)现代绿洲演变是人文与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试图回答现代绿洲发展系统中人文与自然两大驱动力的祸合的形式特征和基本机制,从而建立绿洲发展系统演进的基本理论框架。3)揭示在人地相互作用下的现代绿洲稳定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绿洲发展系统的稳定、发展基本关系理论框架.4)建立现代绿洲稳定性评价的方法。本研究中的绿洲稳定性的尺度体系界面为:小时间尺度下的现代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是:1)绿洲是景观与功能的统一体,绿洲在景观与功能上与荒漠背景形成的高对比性是绿洲概念的本质规定,是绿洲的各种表现形式如现代绿洲、老绿洲、白然绿洲、_f矿绿洲的共性。2)代绿洲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生态的跨度联系”和“经济空间连续性”,“大绿洲生态系统一一一MPoEDS”和“绿洲大经济系统一一王〔55”的复合系统MPOEOS氏SS是现代绿_洲发展问题研究的生态系统边界和概念系统的基本组织尺度(组织视野)。3)现代绿洲发展系统DS演替的基本机制是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共进: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的恶性共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向好的良性共进。后者是现代人工绿洲演进的追求日标.双向共进机制决定的绿洲发展系统状态分为4个象限,6种现实类型。4)绿洲稳定性是绿洲发展系统的演进的整体状态,经济与生态的独立发展都不能说明系统的总体状况。绿洲稳定性内涵为:生态基础的保障性、经济发展的动力性和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5)机合是实现正向共进演替的基本途径。绿洲空间结构是绿洲稳定性招体性的重要内涵,其演变呈现出“强点弱线”向“纵横多点多线”转变,优化的空间结构为具有更高稳定、开放、整体性的“十字坐标型”格局。农牧粗合、农工祸合,生态与经济的社会制度祸合是阜康绿洲祸合的基本节点。6)运用模糊综合法评价了阜康3个时段(滑动平均)的稳定性:,99么2002年阜康绿洲稳定性呈增强态势,1998年前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之后稳定性有一定幅度增长,2002年处于基本稳定性状态,但临近基本稳定状态下限,属敏感阶段,双向变化可能性人。评价结果与阜康绿洲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基本相符,也验证了本文关于绿洲稳定性的基本理论观点。中文摘要7)阜康绿洲未来仍保持稳定性增强的趋势,但到2010年增幅减慢.但是,处于卜业化初期阶段的阜康绿洲,由于缺乏生态与经济共进的制度性硬约束,其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因此阜康绿洲系统的整体稳定状态,取决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对比关系。8)阜康绿洲良性发展的根本出路和战略思想是建立生态经济社会。

张远东[2]2002年在《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与绿洲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植被数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优势种生态位、群落排序与分类、种群空间格局,以及它们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分景观样带,分析了阜康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的特征、动态及其影响因子;通过阜康叁工河流域土壤水盐的动态观测,对于绿洲稳定性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结论如下: 1、阜康荒漠绿洲过渡带物种多样性在群落间差异显着,总体上多样性水平较低;对荒漠植被,以重要值或盖度为指标计测多样性指数较为可行。土壤pH值,全盐量,Cl~-,K~++Na~+,Mg~(2+),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P与物种多样性有显着相关关系。 2、阜康荒漠绿洲过渡带灌木、半灌木按生态位宽度可分成4类;根据生态位重迭矩阵,红砂和梭梭之间、囊果碱蓬、里海盐爪爪、多枝柽柳和长穗柽柳之间重迭较大,其余种重迭值均较小。Simpson、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王刚生态位重迭公式对该区更为适用。 3、通过梯度分析,阜康荒漠绿洲过渡带群落可分为8个类型,物种可分成5个生态类型;DCA排序效果优于CCA和DCCA;土壤和空间因子解释了植被分异的23.4%,其中土壤因子占11.5%,空间因子占11.6%,二者交互作用占0.3%。 4、过渡带红砂和梭梭服从随机分布,梭梭幼苗表现为聚集分布。对于荒漠植物优势种群,x~2拟合检验效果不好。 5、过渡带各类型群落间土壤水盐动态存在显着差异,土壤水盐的梯度变化是群落分布和演替的根本原因。 6、在阜康各景观带中,随人为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强,景观多样性、破碎度和均匀性增加;荒漠绿洲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位于洪积扇与冲积平原的耕地和荒地面积变动上,关键影响因子是水土资源利用下的土壤水盐动态变化。 7、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阜康荒漠绿洲地下水位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地下水位的连续变化又影响了土壤水盐在空间上的分布。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影响冲积平原新绿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8、绿洲NDVI值显着大于荒漠,二者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动规律;灌溉、气温和降水是绿洲NDVI变化的驱动因子,荒漠稀疏植被NDVI与绿洲气侯、水文因子相关不显着或无实际意义;绿洲NDVI的驱动因子只适用于干旱区的绿洲区域,而不适用于干旱区荒漠系统。 9、阜康荒漠绿洲各地形部位生态系统的稳定状况及特征均不相同,在利用与管理中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阜康为例[D]. 周跃志. 新疆大学. 2004

[2]. 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与绿洲稳定性研究[D]. 张远东. 东北林业大学. 2002

标签:;  ;  ;  ;  ;  

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阜康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