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归因论文_毛江华,魏炜,廖建桥,景珍思

导读:本文包含了他人归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谦,成就,自我,小学教师,不道德,成份,偏差。

他人归因论文文献综述

毛江华,魏炜,廖建桥,景珍思[1](2017)在《不同胜任力水平下大学生自谦归因对他人评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际吸引力和胜任力评价两个维度探讨大学生自谦归因对他人评价的影响。以120名大学生为样本,采用2*2的组间情景实验设计,让被试观测情景材料中不同胜任力水平个体的自谦归因后作出评价,研究发现,不同胜任力水平下大学生自谦归因对人际吸引力和胜任力评价上存在交互效应,当材料中大学生胜任力水平高时,自谦归因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吸引力。然而,当材料中大学生胜任力水平低时,自谦归因不仅不能提高人际吸引力,反而减少了他人对大学生的胜任力评价。(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7年05期)

赵银[2](2016)在《情绪和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归因偏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影像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促使了心理学家对社会交往领域中涉及“多种心理过程”的关注:与移情、心理理论和代理人理论不同,因果归因的加工过程很少受到重视。因果归因对构建复杂的世界,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易化预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自动产生的对社会情境中事件发生原因的假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方式。此外,人类是群居动物,其进化上的成功与竞争、合作、社交等精细能力有关。并且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加复杂,交往的对象不仅有熟悉的亲人、朋友,还包括了陌生人和点头之交。社会情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促使情绪在人际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规则似乎是社会情境越复杂和模糊,人们越可能需要开放的、精细的、有意义的思维,借助基于自身记忆的观点以做出合适的反应,越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采用结果相互依赖性任务和面孔工作记忆范式,以及3(情绪:悲伤中性高兴)×2(心理距离:近远)×2(反馈条件:积极消极)的被试间(实验一和实验二)和混合实验设计(实验叁和实验四,反馈条件为被试内变量),考察了情绪、心理距离和时间因素影响自我-他人归因的心理及神经机制,结论为:(1)中国文化下的被试在进行自我-他人归因时存在“自谦归因”特点。(2)如果没有时间限制,高兴情绪下的被试在对自我-他人进行归因时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而悲伤情绪下的被试则表现出“抑郁式”归因偏差;高兴情绪下被试自信水平高于中性情绪,且回忆成绩较差,悲伤情绪下被试的自信水平最高且回忆成绩好。(3)如果存在时间限制,高兴情绪下的被试在对自我-他人进行归因时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而悲伤情绪则不会产生影响。(4)无论是否存在时间限制,心理距离都会产生影响,被试进行自我-朋友归因时产生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差显着低于自我-陌生人,且被试对自我-朋友归因时信息的回忆成绩和自信水平均显着高于自我-陌生人。高兴情绪下被试面对熟悉的朋友时更倾向于表现出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而悲伤情绪下被试则相反,面对陌生人才会表现出自我服务归因偏差。(5)左脑、前额叶、顶叶皮层和皮质中线结构是被试进行自我-他人归因加工依赖的脑区。对情绪而言,自我-他人归因加工受到被试情绪状态的显着影响,高兴情绪主要影响N1和P2成分,而悲伤情绪主要影响N2成分。对心理距离而言,在N1、P2、N2和440~540ms的波幅上,被试进行自我-朋友归因时诱发的神经活动显着大于自我-陌生人归因时。情绪和心理距离的交互影响体现在皮质中线结构上。(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3-30)

李婕[3](2012)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尊、他人意图归因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同伴冲突是儿童学习、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而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是检测个体社会化发展水平、社会技能与适应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拟从影响冲突解决的认知机制入手,探讨自尊与对他人意图的归因对冲突解决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乌海市一所普通小学高年级学生34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的调查工具为自尊调查表The Self-esteem Inventory(Coopersmith,1967)、自编他人意图归因问卷和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尊水平不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2)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他人意图的归因总体来说倾向于善意归因且性别差异显着,女生更容易做出善意归因,男生更容易做出敌意归因。(3)小学高年级学生冲突解决策略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倾向于使用问题解决策略和内倾化策略,男生倾向使用外倾化策略。(4)自尊水平、对他人意图归因与冲突解决策略存在相关性。在冲突情境下,高自尊者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进行善意的归因,更多的采取问题解决的冲突解决策略;反之,低自尊者在面临冲突情境时,容易对他人的意图进行敌意归因,更多的使用外倾化的方式来应对冲突。(5)自尊水平可以直接预测冲突解决策略中的问题解决、外倾化和内倾化维度,同时自尊水平还受到对他人意图归因的调节作用而间接影响上述叁个维度;对他人意图的归因对冲突解决策略中的问题解决、外倾化和内倾化维度有直接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5)

田琪[4](2012)在《内在,他人及环境归因问卷的中文版修订及与脑r-fMRI信号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社会认知是指人们思考自己,他人及社会环境的认知过程,归因方式作为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解释事件和他人目的的方式。归因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使用何种归因方式与人们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研究归因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有利于了解精神疾病产生的心理机制。国内缺少精神疾病患者归因的测查工具,因此修订中文版内在、他人及环境归因问卷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一是修订中文版内在、他人及环境归因问卷(C-IPSAQ),为国内归因方式的测查提供更适合的工具。目的二是测查我国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中是否有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特异的归因方式。目的叁即是试图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于正常人归因方式的静息态fMRI证据。研究方法:将英文问卷原版翻译成中文版并通过回译最终确定中文版问卷用于本研究中。问卷测查中,200名正常人和49名抑郁患者完成了内在、他人及环境归因问卷(C-IPSAQ),贝克抑郁量表(BDI)和归因方式问卷(ASQ),另4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只完成了C-IPSAQ和BDI问卷,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fMRI数据收集中,对21名正常人和2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静息状态下全脑磁共振扫描,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研究结果:C-IPSAQ有着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六个分量表的平均克朗巴赫α系数为0.697(从0.674到0.738),评分者间信度和点二列条目-总分相关系数均较高。同时效度用C-IPSAQ与ASQ的相关关系来测定,C-IPSAQ的自利偏差归因分数(EB)与ASQ的自我服务偏差分数(SSB)显着正相关,他们能测查出相似的归因特征。另外C-IPSAQ的分数与BDI分值的相关和回归系数也证实了其良好的同时效度。用能测查出不同人群间的不同的归因方式特征来证实问卷的区分效度较好。妄想患者右侧枕中回的局部一致性低于正常人;在正常人群中有内在归因方式的人的右侧枕中回的局部一致性高于有外部他人归因方式和外部环境归因方式的人。研究结论:中文版内在、他人及环境归因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好。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多倾向于负性事件内归因,正性事件外归因;有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群较少的倾向于把负性事件归因于环境;有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没有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着较多的负性事件外部他人归因,即把负性事件较多的归为他人的原因。与正常人相比,妄想患者右侧枕中回的功能降低,而且此脑区活动一致性较好还可能与内在归因方式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1-01)

张晖,林穗莉,张积家[5](2011)在《自身成就状况对小学生对他人成败归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被试,研究自身成就状况对小学生对他人成功和失败归因的影响,发现小学生倾向于对他人成败作内部归因,但自身成就状况影响对他人成败的归因。成就状况好的小学生更多地将他人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内部原因,成就状况差的学生更多地将他人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榜样教育要考虑小学生自身成就状况对学生对他人成败归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11年08期)

江文[6](2009)在《小学教师对他人组织沉默的归因调查研究——基于东莞市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调查小学教师对他人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组织沉默现象的归因,对小学教师组织沉默归因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随机抽取广东省东莞市公办小学13间、民办小学11间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教师不同情境中的沉默归因倾向不同;同一情境中沉默归因存在教龄等差异。(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09年07期)

黄秋香[7](2006)在《儿童在未知方、有势力的他人及内部叁方面归因特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法,以291名六年级和初叁学生为被试对象,探讨儿童在未知方、有势力的他人及内部叁方面的归因特点。结果表明(1)儿童经常采用未知方和有势力他人及内部的归因方式。(2)六年级学生与初叁学生在总未知方、总有势力他人控制项目上差异显着,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未知方归因和有势力他人归因认可程度降低。总内部控制项目上六年级与初叁学生差异不显着。(3)初叁男女学生在总未知方控制、总内部控制项目上无显着差异,但在总有势力他人控制项目上有显着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大程度认可有势力他人控制归因。(4)初叁学生学业成绩和总未知方控制分值、总有势力他人控制分值有显着的负相关,与总内部控制之间无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06年03期)

张学民,郭德俊[8](2000)在《奖赏结构与结果效价对儿童自我—他人成就归因与评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的奖赏结构和结果效价对儿童自我 -他人成就归因、自我 -他人奖赏评价的影响。实验采用 2× 2× 2混合设计 ,其中自我 -他人归因与评价为被试内设计。被试为小学五年级学生 74名 (男生 36人 ,女生 38人 ) ,实验通过解决一系列迷津测验来创设成功和失败情境。实验结果表明 ,奖赏结构对儿童自我 -他人能力归因的影响、奖赏结构与自我 -他人归因的交互作用对能力归因的影响、自我 -他人运气归因均达到了显着性水平 ;努力和任务难度归因不显着 ;儿童对自我和他人的成就结果倾向于做能力和运气归因 ,较为忽略努力和任务难度在成就行为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00年03期)

王树明,左从现[9](1998)在《运动中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体育成就情境中对大学生的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运动归因主要以运动兴趣、努力和素质能力为主,归因倾向于内部的、自我可控维度。(2)自我归因与他人归因存在着显着性差异。(3)优差生之间的归因有着显着的不同。(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1998年04期)

丁长江,王宪清[10](1993)在《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归因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归因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研究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问题。在研究中,设置家庭、学校、社会等叁种道德情境,让儿童对各种情境中他人的道德与不道德行为进行归因。采用“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归因结果加以统计处理,从而揭示出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的主因素构成及其发展特征。(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1993年04期)

他人归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神经影像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促使了心理学家对社会交往领域中涉及“多种心理过程”的关注:与移情、心理理论和代理人理论不同,因果归因的加工过程很少受到重视。因果归因对构建复杂的世界,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易化预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自动产生的对社会情境中事件发生原因的假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方式。此外,人类是群居动物,其进化上的成功与竞争、合作、社交等精细能力有关。并且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加复杂,交往的对象不仅有熟悉的亲人、朋友,还包括了陌生人和点头之交。社会情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促使情绪在人际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规则似乎是社会情境越复杂和模糊,人们越可能需要开放的、精细的、有意义的思维,借助基于自身记忆的观点以做出合适的反应,越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采用结果相互依赖性任务和面孔工作记忆范式,以及3(情绪:悲伤中性高兴)×2(心理距离:近远)×2(反馈条件:积极消极)的被试间(实验一和实验二)和混合实验设计(实验叁和实验四,反馈条件为被试内变量),考察了情绪、心理距离和时间因素影响自我-他人归因的心理及神经机制,结论为:(1)中国文化下的被试在进行自我-他人归因时存在“自谦归因”特点。(2)如果没有时间限制,高兴情绪下的被试在对自我-他人进行归因时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而悲伤情绪下的被试则表现出“抑郁式”归因偏差;高兴情绪下被试自信水平高于中性情绪,且回忆成绩较差,悲伤情绪下被试的自信水平最高且回忆成绩好。(3)如果存在时间限制,高兴情绪下的被试在对自我-他人进行归因时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而悲伤情绪则不会产生影响。(4)无论是否存在时间限制,心理距离都会产生影响,被试进行自我-朋友归因时产生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差显着低于自我-陌生人,且被试对自我-朋友归因时信息的回忆成绩和自信水平均显着高于自我-陌生人。高兴情绪下被试面对熟悉的朋友时更倾向于表现出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而悲伤情绪下被试则相反,面对陌生人才会表现出自我服务归因偏差。(5)左脑、前额叶、顶叶皮层和皮质中线结构是被试进行自我-他人归因加工依赖的脑区。对情绪而言,自我-他人归因加工受到被试情绪状态的显着影响,高兴情绪主要影响N1和P2成分,而悲伤情绪主要影响N2成分。对心理距离而言,在N1、P2、N2和440~540ms的波幅上,被试进行自我-朋友归因时诱发的神经活动显着大于自我-陌生人归因时。情绪和心理距离的交互影响体现在皮质中线结构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他人归因论文参考文献

[1].毛江华,魏炜,廖建桥,景珍思.不同胜任力水平下大学生自谦归因对他人评价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

[2].赵银.情绪和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归因偏差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6

[3].李婕.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尊、他人意图归因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4].田琪.内在,他人及环境归因问卷的中文版修订及与脑r-fMRI信号的相关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张晖,林穗莉,张积家.自身成就状况对小学生对他人成败归因的影响[J].教育导刊.2011

[6].江文.小学教师对他人组织沉默的归因调查研究——基于东莞市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9

[7].黄秋香.儿童在未知方、有势力的他人及内部叁方面归因特点的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

[8].张学民,郭德俊.奖赏结构与结果效价对儿童自我—他人成就归因与评价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

[9].王树明,左从现.运动中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8

[10].丁长江,王宪清.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归因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3

论文知识图

责任归因和有无他人在场对助人行为态度...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心理影响因素的理论...个体行为的完全归因模型3 冲突的原因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动机系统模型一3失败归因的发展趋势

标签:;  ;  ;  ;  ;  ;  ;  

他人归因论文_毛江华,魏炜,廖建桥,景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