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镜视场论文-赵亚辉,范长江,应朝福,徐建程

目镜视场论文-赵亚辉,范长江,应朝福,徐建程

导读:本文包含了目镜视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学设计,头盔目镜,折,衍射混合,多层衍射光学元件

目镜视场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辉,范长江,应朝福,徐建程[1](2013)在《含叁层衍射元件的60°视场折/衍混合头盔目镜(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含有叁层衍射光学元件的60°视场头盔显示目镜,并给出了系统优化过程和结果.在整个视场和设计波段范围内叁层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均在90%以上,提高了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和像的对比度.此目镜光学系统的出瞳直径为8mm,出瞳距离为22mm.整个系统重量仅为8g,总长度为26.8mm,结构轻便紧凑,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满足头盔显示目镜的使用需求.(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陈智君,林玉池,赵美蓉,周文斌,黄银国[2](2005)在《万能工具显微目镜视场字符识别的预处理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制万能工具显微镜(UTM)自动读数系统的过程中,针对UTM目镜视场数字字符的图像特点,提出了一种数字字符识别预处理算法。算法利用Roberts边缘检测算子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设计了数学形态学算子进行除噪运算,使用了一种改进的投影算法进行字符分割。结合模板匹配算法的识别实验得到的识别率为98.9%。(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05年01期)

周文斌[3](2004)在《万能工具显微镜目镜视场数据采集数字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万能工具显微镜是光学计量仪器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因其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操作方便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本身所固有的缺点,如瞄准麻烦、人眼读数、长期工作劳动强度大等,又限制了它们在某些场合的应用,并且已经无法跟上日益增长的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针对传统目视万能工具显微镜进行数字化改造,在不改变仪器整体结构的情况下,做到万能工具显微镜螺旋读数显微镜自动读数。课题使用面阵CCD对万能工具显微镜中螺旋读数显微镜视场图像进行采集、存储,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给出测量结果的数字化显示。本课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适合本课题的数字图像预处理和识别方法的确定(软件)。好的数字图像预处理是进行下一步工作的基础,另外要确定合适的数字识别方法。本课题中,使用边缘提取、数学形态学及其它各种操作来完成数字图像的预处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图像的二值化,为以后的识别打下了基础,在数字识别方面,应用模板匹配的方法和精度预先保留法,既准确的完成了数字识别,保证了精度,又提高了处理和识别的速度。设计分立式自动读数系统(硬件)。包括视频图像的采集,数字图像处理和识别以及结果的显示,实现仪器的小型化。使用面阵CCD来完成光电转换,使用和DSP接口方便的较新的视频解码器采集图像,应用DSP作为核心处理芯片来控制各种操作,最后在LCD上面显示。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工作,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实现了对万能工具显微镜螺旋读数显微镜的快速自动读数。(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4-01-01)

周文斌,林玉池,赵美蓉,牛轶杰[4](2003)在《分立式万能工具显微镜目镜视场数据自动采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使用面阵 CCD和基于 PCI总线的图像采集卡为硬件电路 ,MATL AB和 VISUAL C+ +为软件核心组成的分立式万能工具显微镜目镜自动读数装置 ,实现在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采集到的图像 ,得到所选图形的测试结果。系统通过软件控制图像的存储 ,利用最大类间方差法二值化、放大、调平、滤波、灰度均衡等方法处理图像 ,由模板匹配方法识别出最后的数字 ,实现了自动采集和自动识别读数(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03年S1期)

周文斌,林玉池,赵美蓉,牛轶杰[5](2003)在《分立式万能工具显微镜目镜视场数据自动采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使用面阵CCD和基于PCI总线的图像采集卡为硬件电路,MATLAB和VISUAL C~++为软件核心组成的分立式万能工具显微镜目镜自动读数装置,实现在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采集到的图像,得到所选图形的测试结果。系统通过软件控制图像的存储,利用最大类间方差法二值化、放大、调平、滤波、灰度均衡等方法处理图像,由模板匹配方法识别出最后的数字,实现了自动采集和自动识别读数。(本文来源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3-06-30)

张慧娟,王肇圻,傅汝廉,母国光,卢振武[6](2003)在《折-衍混合超广角视场目镜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超广角 (70°)赛得莫尔 (Scidmore)目镜的基础上 ,设计了两个折衍混合 70°视场的目镜。其中一个混合系统含有两个折衍单透镜 ,另一个含有一个折衍单透镜。所设计的混合系统与赛得莫尔目镜进行了像差和结构的比较 ,表明折衍混合目镜系统不仅在诸如垂轴像差、垂轴色差、平均场曲等光学性能方面优于传统的赛得莫尔目镜系统 ,而且在尺寸和重量上有非常显着的减少。最后讨论了衍射面的结构参量。(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张慧娟,王肇圻,张春书,母国光,卢振武[7](2002)在《广角70°视场折/衍混杂目镜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传统 4片 70°视场蔡司目镜为基础 ,用折 /衍混杂单透镜代替系统中的双胶合透镜 ,给出了衍射面分别位于单透镜两面不同位置时的折 /衍混杂目镜系统。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折 /衍混杂系统优于传统蔡司目镜 ;垂轴色差降低了 1个数量级 ,像散降低了 34% ,垂轴像差对于 0°、4 9°和 70°视场分别降低了30 %、16 %和 2 0 % ;系统的重量和尺寸有了很大的改善 ,分别降低了 5 7%和 10 % ,该折 /衍混杂目镜满足现代化广角 70°视场的头盔系统的一般要求(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02年09期)

目镜视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研制万能工具显微镜(UTM)自动读数系统的过程中,针对UTM目镜视场数字字符的图像特点,提出了一种数字字符识别预处理算法。算法利用Roberts边缘检测算子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设计了数学形态学算子进行除噪运算,使用了一种改进的投影算法进行字符分割。结合模板匹配算法的识别实验得到的识别率为98.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目镜视场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亚辉,范长江,应朝福,徐建程.含叁层衍射元件的60°视场折/衍混合头盔目镜(英文)[J].光子学报.2013

[2].陈智君,林玉池,赵美蓉,周文斌,黄银国.万能工具显微目镜视场字符识别的预处理算法[J].光电子·激光.2005

[3].周文斌.万能工具显微镜目镜视场数据采集数字化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

[4].周文斌,林玉池,赵美蓉,牛轶杰.分立式万能工具显微镜目镜视场数据自动采集的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3

[5].周文斌,林玉池,赵美蓉,牛轶杰.分立式万能工具显微镜目镜视场数据自动采集的研究[C].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6].张慧娟,王肇圻,傅汝廉,母国光,卢振武.折-衍混合超广角视场目镜系统的设计[J].光学学报.2003

[7].张慧娟,王肇圻,张春书,母国光,卢振武.广角70°视场折/衍混杂目镜设计[J].光电子·激光.2002

标签:;  ;  ;  ;  ;  

目镜视场论文-赵亚辉,范长江,应朝福,徐建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