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网络结点问题研究

区域创新网络结点问题研究

杨红燕[1]2004年在《区域创新网络结点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网络进行研究,如创新网络的概念、特点、作用等,但对创新网络内部的结点、链条的概念及运行机制涉及甚少。对新产业区研究发现,在相同或相似的外部条件下,有的欣欣向荣,有的在衰退甚至消失。为了进一步探究相同外部条件产生不同结果的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在以新产业区为载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定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内部,从行为主体和非行为主体两方面重新定义了区域创新网络,也提出了区域创新网络结点的一般概念,即指区域创新网络内的能够产生和消耗创新资源、要素的行为主体以及不产生和消耗创新要素和资源、但能中转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非行为主体。结点与结点之间的要素流动的渠道和方式就是链条,表现出结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创新。 本文在广义区域创新网络基础上把结点分为行为主体结点和非行为主体结点,又根据行为主体结点在创新网络中的不同职能和作用,把其划分为价值结点、信息结点、物流结点、制度结点;非行为主体结点分为硬结点和软结点。本文从经济效益机制、知识生产机制、社会整合机制叁方面分析了创新网络内结点的联结机制后又具体分析了创新网络内价值结点同其他结点的联结以及其他结点之间的联结。最后,运用结点理论考察中关村创新网络,提出中关村面临的挑战和建议。

王江龙[2]2004年在《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在当前各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非凡的活力,引起了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研究者和决策者的热切关注。从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来看,普遍存在创新网络不健全,集群内技术创新过程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从而影响集群创新优势。鉴于此,本文着眼于集群创新网络的演进,探讨了集群创新过程问题,目的在于总结适合集群各发展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以发挥集群的创新优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本文首先对企业创新过程模式和集群创新网络作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提炼,界定集群发展的叁个阶段,即初期、成长期、成熟期,并对叁个阶段的集群创新网络进行要素结构分析,提出每个阶段的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架构,分析每个阶段的集群创新网络特征,以及对集群创新过程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集群各个阶段的创新过程特征,提出初期集群的创新过程将趋于线性,成长期集群的创新过程将会向平行过程发展,成熟期集群的创新过程将趋于网络化主导。 接着,本文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两到叁个集群内部创新过程进行解剖,在网络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每个阶段的集群创新过程模式:初期集群的趋于线性的创新过程模式、成长期集群的平行过程主导的创新过程模式、成熟期集群的网络化主导的创新过程模式。并分析了各阶段模式的特征、局限性,提出模式的发展方向。在文章的最后部分,通过对杭州、富阳、宁波和温州等地六个集群的问卷调查,寻找影响集群网络化创新过程的关键网络结点,提出集群创新过程的优化思路。 在上述创新过程优化思路的基础上,文章从面向企业、中介机构、政府叁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集群创新过程模式完善的对策建议。最后,总结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及面向今后研究的展望。

池仁勇[3]2005年在《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评价与构建研究:理论与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以网络形式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而,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也成为国内外理论工作者研究的前沿问题。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探讨,提出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定义,并且对内涵进行分析,揭示创新网络的特征与功能。从不同角度对创新网络进行分类,从而提出了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基本形式。从理论上分析基本形式网络中结点的功能与作用,提出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生命周期划分理论。 通过深入绍兴、宁波、义乌、永康、温州等地访问调查,本文归纳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与地理分布特征等。提出了浙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即,在历史、需求拉动、大企业的衍生等诱因下,在区域文化环境作用下,通过中小企业的地理集聚而自发形成。本文揭示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特征、发展阶段等理论问题。 同时,文章还对浙江省轻纺企业创新网络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应用SNA模型和UCINE76.0软件对浙江省轻纺企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属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浙江省轻纺企业创新网络的中心化程度较高,结点各种中心度不均衡,存在切点、中心区和边缘区等特性。揭示了7个专业市场、绍兴轻纺科技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等处于网络中心结点位置的规律。指出了浙江省轻纺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功能低、关系链具有凝固性等问题。 文章进一步抽样浙江省264家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对中小企业的网络联结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显着相关性。说明了中小企业构建外部创新网络联结能够促进其创新绩效的提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小企业与供应商、科研机构、科技服务中介、客户间联结对创新绩效影响尤为显着。但是,应用DEA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构建外部网络联结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IT、轻纺、医药、建筑、化工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相对效率最高。 基于理论分析和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提出了构建和进一步完善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政策建议。指出必须从提升专业市场、建设小城镇等方面着手,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功能。

池仁勇[4]2007年在《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国内外创新网络理论的系统文献综述,本文归纳了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基本框架,以及网络结点的关系链形式。利用2001~2003年264家浙江省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网络结点联结强度对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新产品开发都有显着的正影响。但是,中小企业与不同结点联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与科研机构联系最为重要。并且,本文还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效率问题,结果表明,IT、建筑、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效率相对较高。

盈利[5]2008年在《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创意产业集群不断涌现,这些区域由于具有持续的创新功能和活力,成为国内外区域经济学者研究的热点。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创意产业已经出现萌动,建立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但这些新兴的创意产业集群,与国际上发达的创意产业区相比,在集群的竞争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及竞争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创意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网络结构特征,目前,国内外学者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对如何提高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都集中在传统产业集群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上,而对于刚刚兴起的创意产业集群,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网络结构的视角来分析和阐释创意产业集群,希望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如何更好的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在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分类,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意产业形成集群的条件入手,阐明了创意产业是适合以集群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并提出创意产业集群具有网络特性,个人创造力的贡献性、风险投资难度性等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其次,在阐明了网络结构是创意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创意集群网络结构的构成要素,层次分类进行系统研究,指出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区别与其他集群网络结构的不同之处,如企业创新思想来源的内部性,隐性知识的强联系性,非正式网络的重要性等。第叁,分析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动态演进过程,认为创意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演进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叁个阶段,初始期线性主导,发展期平行主导,成熟期网络主导是各个阶段的特征。第四,分析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创新效应。认为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通过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的共同作用可以带来创新效应,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最后,对北京市的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结构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目前北京创意产业集群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网络结构不尽完善,创新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成熟的网络结构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北京市今后应注重创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发挥集群网络中人才的先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增强集群网络融资能力;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集群网络结点培育;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集群网络资源整合能力;促进产学研有效合作,强化集群网络联结功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集群网络制度环境;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优化集群网络社会文化环境;从而使得创意产业集群网络得到优化,进而提升创意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王艺博[6]2013年在《外部环境、孵化网络对孵化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孵化器作为一种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新型经济组织和政府支持科技创新、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工具,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采纳和实际运用,并得到长足发展。但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研发成本不断升高、专业技术知识日趋专业化,孵化器从概念内涵到运作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一孵化器已经无法满足创业活动的多重个性化需要,以网络的方式链接各类创新主体成为当前孵化器发展的主要模式,同时,孵化器在构建孵化网络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特定环境中,科学地构建孵化器网络、加强孵化器网络成员关系治理、有效提高整体网络运行绩效,是孵化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围绕着孵化网络绩效,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纵观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可知,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结果还停留在表面。他们大多从宏观视角入手,剖析孵化网络的整体特征对孵化绩效的影响作用。而孵化网络涉及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结点,不同类型的主体在孵化网络治理过程则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不同作用。对于孵化器而言,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对孵化网络内多个结点关系进行平衡和构建,抓住孵化网络内的关键网络结点联结,以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治理机制,已有研究还鲜有涉及。目前学者们对孵化网络与孵化绩效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在孵企业视角出发,考察孵化网络对在孵企业成功毕业率、产品研发速度、创业绩效的影响;同时,由于各孵化器内外环境的差异,它们有不同的绩效追求目标,新创孵化器侧重于其自身的快速成长,而已具备一定实力的孵化器可能更加追求其社会价值,各孵化器的绩效追求目标也有很大差异,而目前很少有学者从孵化网络视角系统地剖析孵化网络特征对孵化器不同产出的影响。同时,在孵化器内部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在孵企业,孵化网络的结点特征对不同在孵企业的绩效是否存在差异,对于不同的在孵企业而言,各个网络结点的关系是否同等重要,已有研究都未曾考虑。因此,有必要从孵化网络的微观结点特征入手,系统地考察外部环境对孵化网络的影响作用、孵化网络对孵化器多维绩效的影响作用及其对在孵企业绩效的权变影响机理,为未来学者和实践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孵化器网络理论和孵化绩效提供方向。本文从微观视角来探讨如何整合孵化网络资源以提升孵化绩效,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孵化网络结点构成,提出孵化网络结点联结模型,并确定孵化网络微观结点特征指标;(2)剖析外部环境特征,分析外部环境对孵化网络的影响作用机理;(3)剖析孵化器绩效维度结构,揭示孵化网络对孵化器多维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4)揭示孵化网络对不同在孵企业绩效的权变作用机理;(5)设计调查问卷,对本文所提模型及假设进行验证。具体来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构建了外部环境对孵化网络微观结点特征的影响作用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揭示了外部环境特征对孵化网络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从客观环境视角解释了孵化网络结构差异的原因,为孵化器如何在特定环境中构建孵化网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认为,孵化器构建孵化网络需要适应其外部环境的特点。首先,本文基于微观结点视角对孵化网络进行解析,剖析其结点构成,建立孵化网络联结模型,并提出孵化网络结点联结的特征指标,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外部环境的叁个维度(动态性、敌对性、复杂性),并分析了叁个维度对孵化网络四类联结(智力结点、中介结点、资金结点、引导结点)的关系强度和网络规模的影响作用,构建了外部环境对孵化网络的影响作用机理模型,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验证。本文的影响机理模型细化了外部环境对孵化网络影响的发力点和着力点,为孵化器在特定环境中科学构建孵化网络提供了理论依据。(2)本文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孵化网络对孵化器多维绩效的影响作用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揭示出孵化网络各结点微观特征对孵化器孵育绩效、运营绩效、创新绩效和经济绩效的作用关系。本研究从孵化网络视角解释了孵化器绩效差异的原因;在孵化网络结点影响作用的考察上充分考虑到了孵化器不同维度绩效的特征,为孵化器针对性地提高各维度绩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认为,孵化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政府公益性服务色彩,其产出与一般企业不同,因而要对其绩效进行维度划分。首先,本文分析了孵化器的产出,将其分为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并根据不同产出的特点,结合相关孵化器绩效的研究,将孵化器绩效划分为孵育绩效、运营绩效、创新绩效和经济绩效四个维度,最后深入分析了孵化网络四类联结(与智力结点、中介结点、资金结点、引导结点)的两个特征指标——关系强度和网络规模对四个维度绩效的影响作用机理,提出本文的孵化网络对孵化器绩效影响作用模型,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实证。本文的影响作用模型细化了孵化网络对孵化器绩效的发力点和着力点,能够帮助孵化器发现各类网络结点关系构建过程中的不足,为孵化器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不同维度绩效提供理论依据。(3)本文揭示了孵化网络对不同在孵企业的影响作用,从微观视角构建了孵化网络对在孵企业绩效的权变影响机理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本研究首次从微观视角分析孵化网络对不同在孵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拓展了孵化网络对在孵企业绩效的研究思路,为孵化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针对性提高不同在孵企业绩效指明方向。本研究指出,对于不同类别的在孵企业,其需要的核心资源和服务是不同的,因此,本文从行业、发展阶段和成长阶段叁个角度分析了不同在孵企业的成长特点。同时,本文认为在不同类别的在孵企业中,从发展阶段视角对在孵企业分类最容易考察孵化网络对其绩效的权变影响作用,因此,本文从微观视角分析了孵化网络结点联结特征对不同发展阶段在孵企业的影响作用,构建了孵化网络对在孵企业绩效的权变影响机理模型,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实证。本文的研究结果拓展了孵化网络对在孵企业绩效的研究思路,丰富了当前孵化网络与孵化绩效关系的研究视角,为孵化器针对性提高各在孵企业绩效提供理论依据。

周建华[7]2011年在《企业孵化器网络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新型经济组织和政府支持科技创新、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工具,自诞生之后的半个世纪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采纳和实际运用,并得到了长足发展。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随着区域经济环境和产业基础环境的改变,从概念内涵到运作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化发展成为当今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方向和主要趋势。科学构建区域性企业孵化器网络、加强企业孵化器网络成员关系治理、有效提高整体网络运行绩效、努力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孵化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在系统分析有关企业孵化器研究成果和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孵化器网络结构和成员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长沙市企业孵化器网络发展为例,对企业孵化器网络结构属性、绩效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1)基于大量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地理概念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角度出发,给出了企业孵化器网络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特征,系统构建了企业孵化器网络结构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详尽阐述了企业孵化器网络结构组成、网络成员之间交互关系以及企业孵化器网络结构属性等理论问题。这些理论构建可指导实现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区域内各类企业孵化器的协同发展,也将大大增强各类企业孵化器的整体孵化功能和区域产业培育功能。(2)将传统模式下的企业孵化基本功能向前拓展和向后延伸,并借鉴企业成长理论与区域产业发展理论,构建了企业孵化器网络模式下“四级”孵化与“叁重”评估相结合的网络孵化服务模式。“四级”孵化主要包括科技成果孵化、初创科技企业孵化、潜力型企业加速孵化和新型产业孵化,这四个层面呈递进耦合关系。建立了以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初创科技企业成活率评估和潜力型企业产业化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叁重”评估机制,以保证企业孵化器网络整体孵化的有效性和孵化资源的匹配性,并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率。基于企业孵化器网络的“四级”孵化、“叁重”评估的网络孵化模式,可实现从科技成果孵化到区域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的整个产业链孵化,诠释了企业孵化器网络的价值与功能。(3)借鉴企业成长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构造了企业孵化器网络模式下孵化企业的孵化成长绩效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多种状态下孵化企业之间、企业孵化器与区域内其它孵化企业之间、其他网络成员与企业孵化器之间的交互行为特征和效果,得出了相关结论和启示。这些结论为管理和协调企业孵化器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提高企业孵化器网络整体营运能力和孵化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解决途径。(4)构建了企业孵化器网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长沙市企业孵化器网络为例,基于改进的S-C-P产业网络研究范式,从网络结构、网络行为、网络产出等叁个方面着手,采用文献借鉴、专家咨询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和筛选出企业孵化器网络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相应的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理论和方法对长沙市企业孵化器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凝聚性、成员联结度等结构属性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建立了完整的区域性企业孵化器网络运行监测和评价体系。通过该方法的实际运用,可对区域企业孵化器网络发展进行有效监管与适时调整,也为相关部门的评价实践提供了评价模型与方法。

颜建军[8]2009年在《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构建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但由于面临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技术创新周期日益缩短以及不断涌现的非连续技术变化,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因此需要用一种集成的和有机的方法来对创新进行思考,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创新问题。这需要面向战略需求的技术集成创新,把新知识、新技术、企业价值观集成起来,通过跨学科合作的创新行为,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集成创新从企业层次讲,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基于企业层面的集成创新呢?集成创新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更多的建立在组织和组织间的网络联系以整合资源。集成创新的组织运作在兼顾“内部组织集成”与“外部组织集成”的同时,综合起来就是着力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应用。本文在综合评述国内外集成创新和创新网络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命题,对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构建及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首先通过对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价值链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综述与分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在集成创新网络这种崭新的创新模式下,可以把不同组织的核心能力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和相互学习,减少交易成本,以较小的代价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原有的和培育出新的核心竞争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和巩固竞争地位,为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从集成创新的外部网络联结和内部要素集成创新实践的两个层面界定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突破了以往学者对网络概念的定义,从网络的结点与链条形成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基本架构,建立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概念体系,同时通过对集成创新网络的核心结点与价值网络中的供应商结点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博弈分析,论证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有效性。然后,基于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与运行这一主线,本文探讨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机制。首先提出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原则,从集成创新网络的集成方式、合作伙伴选择、集成平台建设和组织结构设计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机制;在网络的构建过程中研究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网络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伙伴选择叁阶段模型及其实现方法,为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接着,本文运用集成理论的思想,从目标集成、信息集成、资源集成、知识集成、文化集成、过程集成等方面研究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要素集成机制及模型。通过这些要素的集成,从而实现组织集成,形成一个多企业的集成体---集成创新网络,而基于价值网的过程集成像一条红线,将网络资源、信息、知识、活动和结点企业串起来,成为一个跨组织边界的价值创造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是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成功运作的保障。本文从新经济社会学的互动整合机理入手,结合网络互动整合的过程和效应,设计了基于互动整合机理的企业集成创新网络运行机制,并构建了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运行模型,为企业集成创新网络运作机制的设计提供了有建设性的参考。最后对本文企业集成创新网络、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企业通过与包括相关企业、大学、政府等外部组织的联结建立的企业集成创新网络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本论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为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集成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机制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的借鉴。

曹洋[9]2008年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技术创新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而高新区作为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的源泉,在地方经济、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地位已勿庸置疑。高新技术所蕴含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失败,使得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己由过去那种相对独立的、内部的、偶然的创新模式发展成为持续的、网络化的、系统性创新模式,并由此衍生出分工与协作并存的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技术创新网络已成为产出技术成果、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的重要保证,这在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等高新区的发展中得以证实。因此,对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进行研究,对我国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对技术创新网络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模型,并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结点构成、网络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网络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按照点——线——网的研究思路,对创新网络的运行所涉及到的结点功能、联结关系、网络协同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并从四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和阐述。第叁,本文突破对创新网络多为描述性研究的局限,对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网络联结机制的优化、以及网络的系统性创新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指出制度安排对实现网络系统性创新的重要作用。第四,本文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的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作为案例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找出它们成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发展的借鉴作用。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建立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从优化制度安排与完善制度环境两个方面提出我国高新区技术创新网络建立与优化的对策建议。

文(女雩), 李小建[10]2003年在《企业网络发育程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分析企业网络的发育和完善程度出发,探讨影响网络创新能力的因素。文章指出,网络发育程度与创新能力(创新数量、创新发生的频率)是正相关的。从宏观上讲网络越密集、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联系越有效、网络联系越稳定、网络自我更新能力越强、网络的开放性越强、网络越能根植于当地的良好的区域环境,越容易激发创新;从微观上讲,网络中行为主体的学习能力越强,其创新发生频率越高,创新能力越强。

参考文献:

[1]. 区域创新网络结点问题研究[D]. 杨红燕.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2]. 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研究[D]. 王江龙. 浙江大学. 2004

[3].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评价与构建研究:理论与实证[D]. 池仁勇.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4].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J]. 池仁勇. 管理世界. 2007

[5]. 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D]. 盈利.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6]. 外部环境、孵化网络对孵化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王艺博. 吉林大学. 2013

[7]. 企业孵化器网络构建与绩效评价研究[D]. 周建华. 中南大学. 2011

[8]. 企业集成创新网络构建及机制研究[D]. 颜建军. 中南大学. 2009

[9].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技术创新网络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08

[10]. 企业网络发育程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 文(女雩), 李小建. 世界地理研究.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区域创新网络结点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