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探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探

马艳娟(大城县南赵扶镇郝庄小学,河北廊坊065900)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创造性教学原理、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质疑,萌发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可以说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问题能促使学生弄清未知心理需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

质疑的方法很多,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角度质疑。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们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而得到的。然后鼓励学生对新授内容大胆思考、主动提问。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是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那么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又有人问:“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不也一样能推导面积公式吗?”“三角形怎样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呢?”“一个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几个三角形能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此时,有的学生通过割拼、移动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更多同学已经判断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至此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重点得以突出。学生可以动手验证公式了。

二、重组结构,促成创新

认知结构指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经验、认知方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三阶段论:“获得—保持—再认”,是用动态的发展观点去认识认知结构,通过探索学习、认知、迁移。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更新,得到再建。要培养小学生的初步创新能力,就要帮助学生重组认知结构,完善认知方式。在认知迁移的结构化、概括化、自动化上下功夫,促进学生思维的质变,发展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如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笔者引导学生用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探索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上课时师生共同写一些3的倍数:

3122l30

6152433

9182736

当学生发现用观察个位数的特征去判断时行不通,认知上产生不平衡,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我发现第一行各数位上数的和都是3,第二行都是6,第三行都是9,3、6、9都是3的倍数。”在教师引导下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认知结构的更新完善中,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三、让学生多操作,主动探究,激发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也就是说数学离不开动脑,也就离不开动手,小学生的思维常常直接与感性经验相互联系,在感性基础上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实际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皮亚杰说过:“儿童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意思是说实际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量量等练习,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发展。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笔者设计题目“学校走廊用花砖铺地,按两黑、三红、两绿铺。你猜一下第58块是什么颜色?”笔者鼓励学生用代表三种颜色的学具摆放,从直观中寻找规律。最后说明每七个一组循环排列,第58块是第九组的第二个,是黑色。

四、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想象中发展创新

教学中常设计些开放性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纵横沟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在设计开放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是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第二,开放题应使学生获得不同水平的解答。开放题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或数学情境中的多种变因,使学生在解答时必须探索策略,同时在解答后得出结论或发展成另一个问题。

开放题有: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等不同形式。如,一块长方形地长8米,宽6米,要在这块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个空地的一半,该如何设计?这个设计有很强的开放性,使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起草图。有常见的设计,也有超乎想象的:花圃涉及到圆形、椭圆、扇形及多种形状的组合。这样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创新的目的。

标签:;  ;  ;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