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主要杂草生态学特征及其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草坪主要杂草生态学特征及其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魏金平[1]2004年在《草坪主要杂草生态学特征及其生长发育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条件的差异对草坪杂草种群的发生动态具有明显的影响,早开堇菜大量发生在管理水平较差的草坪中,鼠掌老鹳草、鹅绒委陵菜是管理水平较好(尤其是水分条件比较优越)草坪的主要杂草种群,赖草主要在管理水平一般的草坪中生长。四种植物的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趋势都为“四峰型”曲线,鹅绒委陵菜种群与早开堇菜种群变化趋势十分相似,而鼠掌老鹳草种群数量季节变化与其主要竞争杂草——鹅绒委陵菜明显不同。根据密度季节波动特点及最大密度出现时间,把四种杂草分为:(春)夏季型杂草,包括鼠掌老鹳草、赖草;秋季型杂草,包括鹅绒委陵菜、早开堇菜。不同植物个体平均大小顺序为:鹅绒委陵菜>鼠掌老鹳草>早开堇菜,个体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都为单峰曲线,个体平均生长速度大小顺序为早开堇菜>鼠掌老鹳草>鹅绒委陵菜。不同植物各器官生物量和生长速度的季节变化趋势都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1)根平均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鹅绒委陵菜>鼠掌老鹳草>早开堇菜,叁种植物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都为双峰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平均生长速度大小顺序为:早开堇菜>鹅绒委陵菜>鼠掌老鹳草;(2)茎平均生物量大小顺序为:赖草>鹅绒委陵菜>鼠掌老鹳草,叁者茎的季节变化趋势都为单峰曲线,茎的平均生长速度大小顺序为:鹅绒委陵菜>赖草>鼠掌老鹳草;(3)叶平均生物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鹅绒委陵菜>鼠掌老鹳草>早开堇菜>赖草,早开堇菜和赖草叶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都为双峰曲线,鹅绒委陵菜、鼠掌老鹳草都为单峰曲线,叶平均生长速度大小顺序为:早开堇菜>赖草>鼠掌老鹳草>鹅绒委陵菜;(4)四种植物有性繁殖器官的平均生物量大小为:赖草稍大于早开堇菜,而鹅绒委陵菜、鼠掌老鹳草的花果生物量都处于极低的水平(0.01克/株以下),赖草、鹅绒委陵菜、鼠掌老鹳草有性繁殖器官的生物量季节变化特点都为单峰曲线,而早开堇菜为双峰曲线。四种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季节变化各具特点,叁种阔叶杂草的叶占营养物质比例最大,赖草茎占比例最大。不同阔叶杂草的根/冠比平均值差异较小,变化于27.7%一犯.84%之间,其中鼠掌老鹤草根/冠比最低,鹅绒委陵菜最高。营养物质在地上营养器官(茎、叶之和)的分配比例大小顺序为:鼠掌老鹤草(69.3%)>鹅绒委陵菜(6 5.67%)>早开荃菜(56.3%),不同植物营养物质在有性繁殖器官上的分配存在显着差异,早开荃菜的花果相对重量为13.9%,鼠掌老鹤草为3%,而鹅绒委陵菜只有1.49%。

魏左平, 魏金平, 李青丰[2]2007年在《北方半干旱地区草坪主要杂草生态学特征及其生长发育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条件的差异对草坪杂草种群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动态影响: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 Bunge)大量生长在管理水平较差的草坪中;鼠掌老鹳草(Geranium sibiricum L.)、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 L.)是管理水平较好(尤其是水分条件较优越)草坪的主要杂草种群;赖草(L. sacalinus (Georgi.) Tzvel)主要在管理水平一般的草坪中生长.4种植物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趋势均为“四蜂型”曲线,鹅绒委陵菜种群与早开堇菜种群变化十分相似,而鼠掌老鹳草种群数量季节变化与其主要竞争杂草——鹅绒委陵菜明显不同.4种植物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季节变化趋势均存在显着差异.

宇明明[3]2008年在《合肥市结缕草草坪主要杂草种群数量及生物量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条件的差异对草坪杂草种群的发生动态具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对合肥市结缕草草坪四种主要杂草的调查研究,发现马唐、香附子是管理水平较好(尤其是水分条件比较优越)草坪的主要杂草种群,牛筋草大量发生在管理水平较差的草坪中,白茅主要在管理水平一般的草坪中生长。四种杂草的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趋势都为“四峰型”曲线,在管理水平较好的草坪中生长的马唐种群与在管理水平较差的牛筋草种群季节变化趋势十分相似,四个密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完全相同。根据密度季节波动特点及最大密度出现时间,把四种杂草分为:(春)夏季型杂草,包括马唐和牛筋草;秋季型杂草,包括白茅和香附子。不同植物个体平均大小顺序为:白茅>马唐>牛筋草,个体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都为单峰曲线,个体平均生长速度大小顺序为:牛筋草>马唐>白茅。通过对四种杂草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不同杂草各器官生物量和生长速度的季节变化趋势都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1)根平均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白茅>马唐>牛筋草,叁种植物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都为双峰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平均生长速度大小顺序为:马唐>牛筋草>白茅;(2)茎平均生物量大小顺序为:马唐>白茅>香附子>牛筋草,四者茎的季节变化趋势都为单峰曲线,茎的平均牛长速度大小顺序为:香附子>马唐>牛筋草>白茅;(3)叶平均生物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马唐>白茅>香附子>牛筋草,马唐、牛筋草、白茅、香附子叶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都为单峰曲线,叶平均生长速度大小顺序为:牛筋草>马唐>白茅>香附子;(4)四种植物有性繁殖器官的平均生物量大小为:香附子>白茅>马唐>牛筋草;四种杂草各器官营养分配的主要回归方程分别为:(1)马唐:y_根=0.339538487-0.8273342152x_穗,y_根=0.455053202-0.8636854907x_叶,y_茎=0.378605949-0.16744949538x_穗(2)牛筋草:y_根=0.389936403-0.7818950167x_穗,y_茎=0.502711765-0.7384835593x_叶,y_茎=0.370096921-0.3554469183x_穗(3)白茅:y_根=0.498725700-1.1826991880x_穗,y_根=1.147325934-3.339585457x_叶,y_叶=0.2186300829+0.22891832719x_穗(4)y_根=1.01(?)9(?)930-2.4428941448x_(穗花果),y_叶=-0.01496290351+1.4428061850x_叶,y_根=0.879061130-1.4474956236x_叶马唐、牛筋草、白茅、香附子有性繁殖器官的生物量季节变化特点都为单峰曲线。四种杂草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季节变化各具特点,营养物质在地上营养器官(茎、叶之和)的分配比例大小顺序为:马唐(62.98%)>牛筋草(57.33%)>白茅(54.08%)。

张玮[4]2007年在《草坪主要杂草种群水分生理生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2005年4月~11月期间调查了草坪主要杂草——早开堇菜、止血马唐、铺地委陵菜、鹅绒委陵菜在不同管理水平草坪中的季节发生特征,在2006年7月~10月期间,采用小型蒸渗仪法,研究了持续干旱条件下草地早熟禾与草坪杂草抗旱性特点,分析了不同灌溉频率对各种草坪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管理粗放是早开堇菜、止血马唐和铺地委陵菜大量发生的必要条件;鹅绒委陵菜是管理水平较好(尤其是水分条件比较优越)草坪的主要杂草种群。持续干旱下草地早熟禾与早开堇菜存活时间较长,对土壤水分利用的方式趋向于稳定利用型,土壤含水量呈现直线型下降趋势;鹅绒委陵菜和铺地委陵菜种群存活时间较短,对土壤水分利用的方式趋向于快速消耗型,土壤含水量呈现凹形曲线型下降;止血马唐种群为中间过渡型。叁种耗水类型的植物日蒸腾失水量在存活前期日蒸腾量表现为:快速消耗型>中间过渡型>稳定利用型,存活后期各种群蒸腾量均降低并维持在极低水平。各种植物对不同土层水分的利用率均为:表层>中层>下层,其中铺地委陵菜、鹅绒委陵菜对3个土层的水分利用率都大于草地早熟禾与早开堇菜种群。在每4d灌溉1次的处理下,各植物种群均未受或很少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每8d灌溉1次的处理下,夏季4种植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的影响,一般干旱胁迫出现在灌溉4~5d后。其中草地早熟禾种群出现胁迫症状的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秋季各种群生长正常。每12d灌溉1次处理下,4个植物种群都受到比较严重的干旱胁迫影响,其中草地早熟禾种群受到影响最为显着,其盖度一直低于40%,早开堇菜种群受到干旱影响最小。据此认为在呼和浩特地区,夏季对草坪应采用每4d灌溉1次的频率,8月中旬~9月中旬可采用每8d灌溉1次的频率,9月中旬之后采用每12d灌溉1次的灌溉频率。

赵利清[5]2004年在《草坪杂草发生动态与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调查在叁个不同管理水平的草坪群落中共出现杂草82种(包括种下单位)。管理水平较差的草坪群落中有杂草69种;管理水平一般的草坪群落中有杂草38种;管理水平较好的草坪群落中有杂草37种。管理水平较差的草坪群落中,春季和秋季是早开堇菜占优势,夏季是止血马唐占优势;管理水平一般的草坪群落中春、秋季节是赖草占优势,夏季也是止血马唐占优势;管理水平较好的草坪群落中整个生长季是鼠掌老鹳草、鹅绒委陵菜、赖草占优势,且以鼠掌老鹳草的优势度最大。 叁种管理水平不同的草坪群落中杂草的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变化规律是,管理水平较差和一般的草坪群落中,杂草的香农-威纳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和秋末;管理水平较好的草坪群落中,杂草的香农-威纳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夏末秋初。 由于管理水平和建植时间的不同,草坪杂草发生动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一年生杂草占优势的草坪杂草阶段;(2)多年生阔叶杂草占优势的草坪杂草阶段;(3)多年生阔叶杂草和一年生恶性杂草交替占优势的草坪杂草阶段;(4)具根茎的多年生禾草和一年生恶性杂草交替占优势的草坪杂草阶段;(5)具根茎的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阔叶杂草占优势的草坪杂草阶段。 草坪群落中不同植物的水势日变化均值大小为早开堇菜>鹅绒委陵菜>鼠掌老鹳草>赖草>铺地委陵菜>草地早熟禾。 草坪群落中不同植物的光合速率日均值大小为:铺地委陵菜>鼠掌老鹳草>赖草>早开堇菜>草地早熟禾>鹅绒委陵菜。 草坪群落中不同植物的蒸腾速率日均值大小为:铺地委陵菜>早开堇菜>鼠掌老鹳草>赖草>鹅绒委陵菜>草地早熟禾。 草坪群落中不同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均值大小为:鼠掌老鹳草>赖草>铺地委陵菜>早开堇菜>草地早熟禾>鹅绒委陵菜。 草坪群落中草坪草和几种主要杂草的生理抗旱性大小依次是草地早熟禾>止血马唐>铺地委陵菜>鹅绒委陵菜>早开堇菜>鼠掌老鹳草>欧亚旋覆花。 在管理水平较好的草坪中土壤物理性质优于管理水平较差的草坪土壤物理性质,所以,在管理水平较好的草坪中植物可以更充分的利用土壤水分。

邓旭[6]2010年在《外来物种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入侵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原产于美洲,是一种外来入侵恶性杂草,在我国已经蔓延到20多个省份,在湖南省已经入侵到10多个县市,探讨豚草入侵机制对有效控制其为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研究了豚草在种群及群落等方面的一些生态特性,分析了其有利于入侵的几种生态对策和群落特征,为入侵机理研究和有效控制提供基础。1、对湖南省豚草入侵区群落生境进行调查,量化了样地坡向、坡度、土壤湿润度等14个生态因子,主成分(PCA)结果表明,描述豚草生境的11个生态因子所含信息可由叁个综合因子表征,分别命名为“光湿因子”、“环境因子”和“植物多样性因子”,豚草分布与坡向、坡度、水源距、土壤湿润度等因子正相关,与样地植物种数、总株数、杂草盖度、距耕地距等因子呈负相关。2、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不同生境豚草入侵样地中4-10月杂草的种类和数量,采得本地植物83种,其中常见本地植物41种,隶属19科。与本地植物优势群落相比,豚草入侵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下降显着或极显着,均匀度指数变化小。豚草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春夏季上升,秋季变化小。3、对豚草4-9月的主要生长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Logistic方程能很好地拟合豚草株高、茎粗、生物量的生长动态变化,拟合精度在0.94以上,同时还建立了株高、茎粗、生物量与5个气象因子的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CAR),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可以用来对豚草的生长进行预测。盆栽实验与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模拟野外湿润偏阳条件下豚草种子发芽率达74.5%,模拟各生境盆栽实验中幼苗成苗率为15.79-30.07%,野外幼苗长成开花植物的概率为1.20-5.68%,据估算不同生境中1粒豚草种子长成为1株开花植株的可能性高达1.38-5.87%。。4、测定了豚草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几种主要代谢产物的含量。初生代谢产物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含量开花期>结果期>成株期,次生代谢产物黄酮和总生物碱含量结果期>开花期>成株期,光合色素、可溶性糖类物质的积累有利于豚草进行高效的光合作用,黄酮、总生物碱的积累则能使豚草抵抗干旱、高温等不利条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了豚草的光合特性,研究表明豚草是典型的喜光植物,光补偿点范围在18.27-37.65μmol·m-2·s-1,光饱和点范围为1106.8-1451.8μmol·m-2·s-1,光能利用范围宽。与伴生种相比,豚草的净光合速率(Pn)高,水分利用率(WUE)高。5、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豚草幼苗对异质环境的适应性。豚草幼苗在光照充足、土壤肥力高、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在肥力不高的土壤、轻度干旱胁迫等不良条件下也能维持其生存,其根重比增大。在人工模拟的不同环境胁迫(低温、高温、干旱和水淹)下,豚草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高温胁迫下升高,在其它叁种胁迫下活性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在四种胁迫下降低。豚草抗逆机制多样,对高温、高湿的适应强。6、利用ISSR技术研究了湖南省豚草5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用6条引物对5个居群共75个样品进行扩增,共得到29条清晰的扩增带,其中25个位点为多态性位点。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6.2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125,Nei指数(h)为0.2545,表明豚草在物种水平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961,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9.61%,有70.39%的变异发生于居群内。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居群中,长沙两支与临湘先聚为一支,江永与零陵聚为另一支,最后再与前一支聚合,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关。7、在可控条件下应用复合De Wit取代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豚草与两种草坪植物(高羊茅、狗牙根)苗期的生长特征及其竞争关系,探讨了不同的播种时间、种植密度和混种比例对竞争关系的影响。豚草与草坪植物同时播种,豚草的混种比例越大其竞争力越大。在草坪草高混种比例、高种群密度和提前播种的情况下,豚草对草坪草的相对竞争力较弱,种间竞争明显小于种内竞争,而草坪草对豚草的相对竞争力较强。本研究表明,豚草成功入侵与豚草本身的种群特性(幼苗定居能力强、对变化生境的适应能力强、种群遗传变异大、幼苗竞争力强等)及环境的可入侵性(光热条件好、生境受干扰等)有关,预计今后会继续在湖南省内蔓延,向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扩散的可能性大,各地应加强预警及控制。

王化田[7]2016年在《北美车前入侵机制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要有效的防控生物入侵,认识入侵生物的特点和入侵机制是必要的前提。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 L.)原产于北美洲的一种车前科(Plantaginaceae)车前属Plantago L.植物,一年生或二年生,1951年始见于江西南昌市。已入侵到我国华东、华南、华中等很多省份的农田、果园、菜地,近来对城市生态系统,特别是草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通过温室培养实验、同质园实验和原产地和入侵地的野外调查,对入侵植物北美车前的化感作用、种间竞争、表型可塑性等入侵机制以及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入侵植物北美车前入侵过程中,化感作用、种间竞争和表型可塑性等机制都发挥了作用,北美车前的能够成功入侵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化感作用机制研究:在北美车前对四种广泛使用的草坪草,即剪股颖(Agrostis matsumurae Hack.ex Hond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inn.)Pers.)、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Alexeev)、早熟禾(Poa annua 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研究中,发现北美车前对四种草坪草均存在普遍的化感作用潜能,并且这种作用潜能随着物种、发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如剪股颖的种子发芽率在北美车前提取物浓度为100mg/m L处理下比对照组降低了51.4%,而对狗牙根和高羊茅种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在最高处理浓度下,剪股颖和狗牙根的幼苗高度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37.1%和34.2%,而高羊茅和早熟禾则无显着差异。然而,通过添加北美车前提取液,发现其对大多数物种的影响是抑制的,也有一些是促进的,如剪股颖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处理组与对照组均有所提升,支持了“新武器假说”。化学成分比较研究:在对入侵地北美车前与原产地北美车前,入侵地北美车前和土着车前(P.asiatica L.)器官中物质种类和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北美车前入侵到新的环境后,根、叶、花序、种子中的物质种类和含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可能是其具有化感作用的原因之一,如气质联用分析检测入侵地北美车前叶中有25种物质,而原产地北美车前有28种,入侵地北美车前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是6,10,14-叁甲基-2-十五酮,相对含量达到6.85%,而原产地北美车前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是1-十八烯,相对含量为5.33%。入侵地北美车前叶和种子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56±0.11%和7.68±0.16%,显着高于原产地北美车前叶和种子中总黄酮含量:1.51±0.13%和2.88±0.08%。原产地北美车前种子中总黄酮含量不但低于入侵地与北美车前种子,也低于入侵地的土着车前种子。入侵地北美车前与原产地北美车前、入侵地土着车前叶中总多糖含量均无显着差异,含量分别为0.24±0.05%、0.17±0.04%和0.26±0.07%。而种子中的总多糖含量则不同,入侵地种子中总多糖含量(6.60±0.10%)与原产地种子中总多糖含量(6.73±0.31%)无显着的差异性,但二者都显着高于本土车前种子中总多糖含量(3.20±0.26%)。入侵地北美车前种子多糖中的主要成分木糖和阿拉伯糖含量分别为23.49±0.71%和19.74±1.01%,与原产地北美车前的木糖和阿拉伯糖含量(分别为23.97±0.61%和19.54±0.73)之间没有差异,但二者种子的木糖和阿拉伯糖含量均高于入侵地土着车前种子的木糖和阿拉伯糖含量(19.49±0.32%和14.55±0.65%)。种间竞争机制研究:在种间竞争试验中,将北美车前与上述四种草坪草进行混合播种,在种子萌发期,北美车前的播种密度对不同种植物的种子萌发率影响有所不同,早熟禾和剪股颖相对敏感一些,在北美车前最高播种量处理下,早熟禾和剪股颖萌发率分别下降了21.15%和15.38%,而高羊茅和狗牙根则不敏感,最高播种量处理下萌发率分别下降了9.52%和9.23%;在幼苗成长阶段,不同密度的北美车前对四种草坪草的修剪生物量和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显着影响,如高羊茅和早熟禾可溶性糖含量受北美车前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最大密度北美车前处理下,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下降了31.72%和33.43%,而剪股颖和狗牙根则受北美车前的影响相对较大,在最大密度北美车前处理下,分别下降了66.38%和48.96%,从可溶性糖含量这一指标来看,高羊茅和早熟禾要比剪股颖和狗牙根的抗性更强一些。这些影响的机制较为复杂,既有种间竞争机制,也应该有化感作用机制。表型可塑性机制研究:通过对北美车前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种群生态学调查,并对其生理和生殖分配等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北美车前入侵后,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在形态、生理和生殖分配等特征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表型可塑性,如生长中后期的株高,原产地北美车前、入侵地低、中、高密度的北美车前分别为15.89±1.62 cm、25.87±5.59 cm、15.66±3.22 cm和8.69±1.30 cm。这种可塑性的最终目标是生产更多的繁殖器官,以达到定植、生长和扩散的目的,如原产地和入侵地北美车前果序生物量分别为48.77±16.65 g/m-2和158.16±25.66 g/m-2,入侵地是原产地的3.24倍。同时,北美车前入侵显着降低了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在对北美车前入侵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中发现,北美车前入侵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以磷元素的变化最为显着,入侵地土壤总磷的含量(0.09±0.04%)明显低于未入侵地(0.58±0.03%),说明北美车前的生长消耗了大量的磷,这是其对环境有利的一个方面。另外,北美车前入侵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有机质的积累,入侵地和未入侵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01±0.08%和1.34±0.17%,而入侵地和未入侵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3.47±0.14%和2.32±0.28%。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真菌及后生动物,细菌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北美车前入侵地土壤中细菌的丰富度相对高于未入侵地,而细菌生物多样性相反,在入侵地更低一些,但是无论是丰富度,还是多样性,入侵地土壤与未入侵地土壤两者之间均没有显着差异。真菌及后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与细菌相同。在门和属的分类层次下,北美车前入侵地的土壤与未入侵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及后生动物类群均有所差异,在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方面存在可塑性适应机制。而这种变化在属的水平上则更加显着:与细菌相比,真菌的变化程度更大,入侵地的土壤和未入侵地土壤之间有差异的属分别占了它们总数的77.3%和65.2%,而细菌这一数值则分别只有17.1%和13.5%。这些结果说明真菌在北美车前入侵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更大,这种变化是其适应入侵地的一种表现,也是其入侵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一个方面。本论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北美车前成功入侵可能的机制或策略,得出北美车前通过化感作用、种间竞争、表型可塑性等机制达到入侵和扩散的目的。该论文还研究了不同产地北美车前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比较了入侵地和未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了与入侵之间的联系。论文从多个方面揭示了北美车前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这将对北美车前的有效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

刘春霞[8]2006年在《高速公路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公路是人流密集的区域,与人们身心健康、交通安全息息相关,公路坡面植被恢复对改善路域生态环境、美化景观、提高驶乘人员行车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本论文通过对昆曲高速公路K8-K30 km段坡面典型恢复植被的土壤及地被植物群落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首次从生态学中植被—土壤系统出发来研究高速公路裸露坡面恢复的内在机理,创新地提出了公路坡面植被恢复的机理,研究结果为高速公路坡面绿化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昆曲K8-K30 KM路段坡面中共有地被植物53科,115属,148种,比1996年植被重建时增加植物种类134种,主要以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种类最多。现已形成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高羊茅(tall Festuca)、苦蒿(Acroptilon repens(L.)DC)、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叁叶鬼针草(Herba Bidentis Pilosae)6种典型地被植物群落,其中画眉草群落的多样性、稳定性最大,其次为荩草、高羊茅、苦蒿、狗尾草群落,而叁叶鬼针草群落最差。除高羊茅群落外,其它各种群均处于聚集分布状态。 通过对各优势种生态位研究发现,调查路段外来入侵种叁叶鬼针草的生态位最大,竞争力最强,其次为苦蒿、紫茎泽兰(Eupatorium coolestinum L.)、狗尾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高羊茅、红叁叶(Red Clover)等,说明坡面植被群落正处于外来入侵种占优势的时期。 昆曲公路K8-K30 km路段,木本+草本植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大于纯草本植被群落;且木本+草本植被群落的稳定性高于纯草植被群落。说明公路坡面木本+草本的植被恢复方式,有利于使群落较早达到稳定。 昆曲K8-K30 km路段坡面土壤经10的恢复,与植被发育较好的近60年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人工林土壤相比,土壤水分、养分条件明显较差;与生红壤相比,土壤水分、养分条件已有极大改善。 不同坡向、坡位、切割与填充坡面的植被恢复研究表明,西北坡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明显大于东南坡;下坡位、填充坡面的土壤水分、养分较好。 土壤中铅含量在下坡位、填充坡面积累较多,而有效硫在上坡位、切割坡面积累较多。说明距离公路越近土壤中铅积累越多,而距公路越远、地势越高土壤中S积累

张峰[9]2009年在《栽培条件下菭草(Koeleria cristata(L.))生长发育特征与坪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07年和2008年生长季节研究了栽培条件下,来自大青山草原和昭和草原的两个(艹洽)草(Koeleria cristata)种群的生活史及坪用特性。测定了叁种土壤水分供应条件下(艹洽)草草坪、草地早熟禾草坪在6-9月的蒸散耗水量,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供应条件对不同草坪生理生态学特征影响的差异,测定了不同水分处理下(艹洽)草草坪与草地早熟禾草坪的近地面高光谱反射特性。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两个(艹洽)草种群的种子出苗期都为43天,播种后35天达到最大出苗率,大青山草原(艹洽)草的出苗率高于昭和草原(艹洽)草,其日平均死亡率也较高,(艹洽)草植株的移栽成活率都达到90%以上。2.栽培条件下,(艹洽)草一年生植株只进行营养生长,二年生植株才开始生殖生长。昭和草原(艹洽)草的叶长、叶宽、株高、分蘖数都大于大青山草原(艹洽)草,二年生植株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都大于一年生植株,(艹洽)草在呼和浩特地区绿期为260d左右,3月初返青,6月底种子成熟,其平均成穗率为42±14.5%,平均结实率为51±12%,每丛植株可平均产生为10319±503粒种子,净重为2.297±1.1g,平均千粒重为0.2194±0.1g。大青山(艹洽)草的有性繁殖能力高于昭和草原(艹洽)草。3.欲保证草坪草群高度不超过15cm,大青山草原(艹洽)草、昭和草原(艹洽)草和草地早熟禾草坪在7月~11月之间的刈割次数分别为5次、4次和9次。4.同一水分处理下,(艹洽)草的草层高度始终低于草地早熟禾。在80%FC和60%FC下,昭和草原(艹洽)草的株高都大于大青山草原(艹洽)草,但在40%FC下相反。大青山草原(艹洽)草和草地早熟禾的分蘖数在80%FC下最大,昭和草原(艹洽)草的分蘖数在60%FC下最大。5.60%FC水分处理下的3种草坪冠层盖度都基本可达到50%以上,且分别略高于80%FC处理下的草坪盖度,总体来看,同一水分处理下,大青山草原(艹洽)草草坪冠层盖度显着高于昭和草原(艹洽)草草坪。60%FC土壤水分供应能够基本满足昭和草原(艹洽)草草坪盖度需求,40%FC土壤水分供应是大青山草原(艹洽)草和草地早熟禾草坪最低的水分保证条件,60%FC土壤水分供应是二者较高的水分保证条件。不同水分处理下(艹洽)草草坪的草屑量都显着低于草地早熟禾草坪。6.不同水分处理下3种草坪植物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大青山草原(艹洽)草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高于昭和草原(艹洽)草。在40%FC和80%FC时,昭和草原(艹洽)草的水分利用率高于大青山草原(艹洽)草。7.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艹洽)草草坪的地下总生物量都是在60%FC时最大,草地早熟禾草坪在80%FC处理下最大。在同一供水处理下,草坪地下生物量大小顺序都为:草地早熟禾>大青山草原(艹洽)草>昭和草原(艹洽)草,草坪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下0-13cm部分,同一水分处理下,草地早熟禾草坪根冠比最大,昭和草原(艹洽)草草坪最小。8.大青山草原(艹洽)草、昭和草原(艹洽)草草坪、草地早熟禾草坪的日均蒸散率分别为4.77、3.99和6.32 mm·d~(-1);草坪月蒸散量在7月最大,9月最小,在每一水分处理下3类草坪的月蒸散量、总蒸散量大小都为:昭和草原(艹洽)草<大青山草原(艹洽)草<草地早熟禾草坪,(艹洽)草草坪比草地早熟禾草坪的总蒸散量分别低42.96%、31.93%。在叁个水分处理下,昭和(艹洽)草比大青山(艹洽)草草坪总蒸散量分别低32.2%、12.7%和19.3%,平均低21.4%。9.(艹洽)草草坪的灌溉需水量显着低于草地早熟禾草坪。土壤水分在40%FC、60%FC和80%FC时草坪灌溉需水量大小顺序都为:草地早熟禾>大青山草原(艹洽)草>昭和草原(艹洽)草。在土壤供水条件为40%FC时,大青山草原(艹洽)草草坪、草地早熟禾草坪此时草坪盖度基本达到50%,大青山(艹洽)草草坪可以比草地早熟禾草坪节水90.64%。在60%FC下,叁类草坪的盖度都在50%以上,此时大青山草原(艹洽)草草坪、昭和草原(艹洽)草草坪可分别比草地早熟禾草坪节水50.47%和72.58%。在80%FC下,昭和草原(艹洽)草草坪尽管可节水87.24%,但是草坪发育弱于60%FC处理下的草坪,而大青山草原(艹洽)草草坪此时比草地早熟禾草坪节水64.86%。因此昭和草原(艹洽)草草坪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土壤含水量60%FC左右,而大青山草原(艹洽)草草坪的土壤含水量可保持在40%FC。10.与大青山草原(艹洽)草、昭和草原(艹洽)草和草地早熟禾草坪冠层叶片含水量相关性最佳的光谱反射率波段分别是931nm、1033nm和456nm:相关性最佳的光谱指数分别为NDVI_((970,506))、GI_((800/506))和GI_((970,463));能同时监测大青山草原(艹洽)草、昭和草原(艹洽)草和草地早熟禾草坪冠层叶片含水量的光谱指数是GI_((837/506))、GI_(826/506)和GI_((800/506))。监测大青山(艹洽)草、昭和(艹洽)草、草地早熟禾草坪冠层叶片含水量的最佳指标分别是931nm处光谱反射率、1033nm处的光谱反射率、光谱指数NDVI_((970.463))。栽培条件下,草群低矮、密丛生的(艹洽)草种群在呼和浩特地区能完成正常的生活史,具有分蘖迅速成坪快、高度补偿生长慢耐修剪,移栽成活率高,抗旱节水等特点,表现出较高的坪用价值。大青山(艹洽)草草坪在土壤含水量为40%FC左右时就可满足草坪的要求;而昭和草原(艹洽)草草坪应保持在土壤含水量在60%FC左右。

杨春华[10]2004年在《扁穗牛鞭草与混生种互作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在中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冷季生长速率较低甚至停止生长,秋季随成熟度增加而品质很快下降,是主要缺点。采用“豆科—禾本科”混播系统和“暖季型—冷季型”互补系统,是提高扁穗牛鞭草草地牧草产量、质量、土壤地力和全年供青的有效方法。由于扁穗牛鞭草分泌化感物质,对混生种的生长发育具有限制作用,为此,本论文对扁穗牛鞭草和混生种的种间关系、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和群落冠层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探索扁穗牛鞭草混播群落高产优质的生理生态机理。结果表明: 1、扁穗牛鞭草根、茎、叶水浸液对牧草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大体包括延迟和抑制萌发2种方式;不同浓度的化感物质对幼根、幼苗的伸长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抑制或多种作用并存,有的浓度对幼根具有致畸变作用。扁穗牛鞭草较理想的混生种是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和红叁叶(Trifolium pratense)。 2、扁穗牛鞭草和红叁叶叶的解剖结构显示,扁穗牛鞭草届C_4植株(具有花环状结构),红叁叶届C_3植物,这决定了两种草的光合途径不同。扁穗牛鞭草光补偿点约在5.89μmol.m~(-2).s~(-1),但在220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未达到光饱和。红叁叶光补偿点为30.48μmol.m~(-2).s~(-1)左右,光饱和点为1517.71μmol.m~(-2).s~(-1)。扁穗牛鞭草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为28~36.5℃,红叁叶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为27℃左右。扁穗牛鞭草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在1月和7月晴天呈明显的单峰曲线,1月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左右,7月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左右。红叁叶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在1月呈单峰曲线;7月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10:00和下午14:00,在中午12:00左右出现低谷。扁穗牛鞭草和红叁叶的光合速率还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扁穗牛鞭草的光合速率在7、8月份高,但在冬季、晚秋和早春却低于红叁叶。扁穗牛鞭草全年的平均光合速率比红叁叶高,单位面积全年的牧草产量也比红叁叶高。 3、扁穗牛鞭草和红叁叶的植高、株型、叶型、分枝习性和群体冠层叶面积等都不同,利用2种牧草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差异,建立多年生暖季型禾本科牧草与多年生冷季型豆科牧草混播系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辐射,光能利用率较高。扁穗牛鞭草利用上部辐射光,喜光性强,光饱和点高,光能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草坪主要杂草生态学特征及其生长发育动态研究[D]. 魏金平. 内蒙古大学. 2004

[2]. 北方半干旱地区草坪主要杂草生态学特征及其生长发育动态研究[J]. 魏左平, 魏金平, 李青丰.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3]. 合肥市结缕草草坪主要杂草种群数量及生物量动态研究[D]. 宇明明. 安徽农业大学. 2008

[4]. 草坪主要杂草种群水分生理生态学特征的比较研究[D]. 张玮. 内蒙古大学. 2007

[5]. 草坪杂草发生动态与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D]. 赵利清. 内蒙古大学. 2004

[6]. 外来物种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入侵生态学研究[D]. 邓旭. 湖南农业大学. 2010

[7]. 北美车前入侵机制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D]. 王化田.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8]. 高速公路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机理的研究[D]. 刘春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9]. 栽培条件下菭草(Koeleria cristata(L.))生长发育特征与坪用特性的研究[D]. 张峰. 内蒙古大学. 2009

[10]. 扁穗牛鞭草与混生种互作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D]. 杨春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草坪主要杂草生态学特征及其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