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式+名称1+名称2”的结构层次

浅谈“形式+名称1+名称2”的结构层次

一、浅谈“形+名1+名2”的结构层次(论文文献综述)

戴欣星[1](2021)在《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老舍文集》、《王朔文集》中选取的367个同位短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分类描述与研究,在参考前人分类标准的基础上近一步进行细化:首先根据成分项的词性即“体词、代词、谓词”分为“名名组合式、名代组合式、代代组合式、谓名组合式”;接着,根据同一类别中的前后项的语法性质对其进一步细分,其中名名组合式又包括“名+名式、名+名语式、名语+名式、名语+名语式四小类;名代组合式包括“名+代式、代+名式、代+名语式”三小类;谓名组合式暂时只有一种“谓词+名语”。再根据前后项的语义关系进一步分为上位居前式与下位居前式,而这两类又根据前项或后项中的名词短语是否包含具有类标功能的指示词或数量词等分为上位居前类标式与下位居前类标式。在分类描述的过程中也着重与刘街生(2000)、刘探宙(2016)两位学者的研究进行类型的比较。此外,对两部文集中的同位短语还进行了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同位短语在王朔的作品中类型比老舍多,同位短语更趋向口语化,而在老舍作品中则数量更多。这不仅与同位短语的时代发展有关,也与作家的写作风格有关。本文在比较中试图找出两部文集中的异同点,并进行了分析与解释。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现有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老舍文集》中的215个同位短语的内部分类描写与比较,并分析了同位短语在老舍时代的分布情况。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王朔文集》中的152个同位短语的内部分类描写与比较,并分析了同位短语在王朔时代的分布情况。第四章对两部文集中的同位短语类型分布,使用频率及句法分布对比与倾向等多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研究的结论。

李林泽[2](2021)在《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文中认为典型的语义异指现象有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两种。以往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的“移位说”“形义错配说”“语法隐喻说”等假设没能揭示此类语言现象的本质,没有对此类现象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系统性描写,也无法探明此类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具有解决以上问题的潜能。本文在对语义异指现象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句法特征?2.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语义特征?3.语义异指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语义异指现象体现了语言象似性这一根本性的句法语义特征。表层句法结构的底层是概念结构,意义就是概念化。意义是无限的,而句法结构是有限的。言者用有限的句法结构表达无限的意义,同时还要兼顾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势必造成对现有句法结构的主观操作。虽然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各有独特的句法特征,但总的来说,语义异指结构在异指成分的形态特征、数量限定语、句型分布以及句子的体等方面都受到相对于语义正指结构来说更为严格的限制。第二、修饰类语义异指和述补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语义特征,但仍能找到一些共性。语义指向是异指现象语义特征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还原观的角度来看,两类语义异指中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并不因进入这些结构(或构式)而有所改变,其配价要求和词汇选择限制保持不变。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异指相关的结构(特别是动结式)的整体论元结构和语义指向特征都与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密切相关。另外,异指结构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是概念化者有意的句法安排,体现了较高的主观性。第三、语义异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认知理据。从根本上讲,语义异指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认知识解结果而对习以为常的语义正指结构的图形-背景关系的逆转,是认知主体不同识解方式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修饰类语义异指是言者对同一情景的不同方面进行突显、静态到动态心理扫描方式的转换等认知识解操作的结果。异指成分以及中心成分存在于同一个注意窗口,两个成分作为输入项而形成新的整合空间,从而产生了迥异于组成构件的语义特征。此类语义异指是言者有意识的句法操作,具有强烈的语用动机。通过对语言符号单位的操作,将性状焦点化,更好承载主观情感、体现表达意图,完成话语构建。述补类语义异指逆转了述语和补语的图形背景关系,补语成为图形并构建主要事件,可以独立或共同支配论元。本研究再次证明了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不同句子结构即代表不同意象的观点。所谓的句型变换根本不存在,“移位说”赖以存在的“源句式”也仅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第四、语义异指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内部并不匀质。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句法语义特征、语用效果、语言理据等,但在认知理据方面具有统一性。本研究明确界定了语义异指现象的研究范围及其认知、心理学基础,构建了对该现象进行描写-解释的基本框架。对典型的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产生理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引向深入,对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国家当下急需发展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即时翻译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尉方语[3](2020)在《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文中提出隐喻认知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系统中,从词语、句子到篇章,从新成分的制造到新意义的产生,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这种认知方式在发挥作用,比喻复合词就是词汇层面的典型表现。比喻复合词指的是在造词过程中有比喻参与的复合词,其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数量最多,也最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语法关系、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和范畴化、网络平台的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等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七章内容: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梳理并评述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包括“逆序”说的有关争议和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本章讨论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标准,尤其对容易引起误判的5种情况进行了重点辨析,对以此为依据从《现汉》搜集而来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予以整体概述。分别考察比喻的构成要素和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前者的构成要素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后者的构成要素为直指词素和喻指词素,对本体喻体的辨析进行了概念层面和词素层面的考察。文章分别对本体与直指词素的对应关系,喻体与喻指词素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说明,阐明了前喻式和后喻式两种不同类别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所体现的不同的对应关系。第三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中的本体喻体的语义进行了概括分类,本体分为部件类、人造类、自然类、动物类、植物类等10个类别,喻体分为部件类、人造类、自然类、动物类、植物类等8个类别,两者在语义类别方面有同有异,大同小异。通过比较各语义类别中本体喻体的数量、造词能力以及不同语义类别本体喻体的搭配情况,探讨造词过程中本体喻体语义类别选择的某些规律。同时将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分别与相应相似点相比照,考察造词主体在造词过程中对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选择的倾向性。第四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这一问题可以分为词素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和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两个角度。具体来说,文章首先探讨词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其中,语义关系中的比喻关系是比喻复合词独有的语义关系,是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之一;其次是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重点讨论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造词活动中造词者对词素的选择问题,此外,词素入词后发生的意义偏移也是词素与词之间语义关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比喻跨度问题研究的灵感来源于学界关于词义透明度问题的研究成果,比喻跨度是词义透明度问题在比喻复合词范畴中的具体表现,本文界定为本体喻体之间的联想距离。比喻跨度的大小受六个因素制约,除频率因素外都参与到比喻跨度的分级中。考虑到比喻跨度层级划分的统一性,将偏正式比喻复合词分为前喻式定中复合词、后喻式定中复合词、性状类状中复合词和动作类状中复合词四类分别进行比喻跨度的分级,最后,语料内的每个复合词按照比喻跨度的大小被分别归入相应层级。第六章,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分析。对比喻复合词作范畴化分析,分别将前喻式、后喻式偏正复合词作为语言成分进行范畴化。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以限定成分的范畴归属为依据,分别归入“以外形为区别特征物”“以性质为区别特征物”等范畴,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以中心成分的隐喻性范畴归属为依据,分别归入“特形物”“特性物”“特定功能物”等范畴,其各自又有相应的上位和下位成员。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过程与经典范畴、原型范畴等范畴理论中所阐述的范畴化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对应性。第七章,网络平台上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以淘宝网等为例。这一章通过对网络购物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研究来探讨新时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新特点。通过淘宝网等网络购物平台搜集了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约686个,对其进行了多个角度的分类,探求其在新时期展现的新特点。该章还重点探讨了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与传统比喻复合词最大的区别—双重相似点问题,包括双重相似点的内涵、对喻体选择的影响、产生的理据等方面的问题。

牛涛[4](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收录的三音节词语为研究对象,对词典中收录的6281条三音节词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并建立三音节词语语料库。通过对三音节词语的全面分析,能够对三音节词语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汉》(第7版)中共收录6281条三音节词语,不包括词典后附的字母词。三音节词语以三个语素构成为主,有5672个,占总数90.3%,两个语素构成的有488个,占总数7.77%,一个语素构成的有121个,占总数1.93%。在三音节词语的语法属性中,主要以名词为主,共有4931个,占总数78.52%,依次是形容词和动词,其它词类数量较少,还包含了未标注词类681个,占总数10.84%。三音节词语按语素构成数量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117个,占总数1.86%;合成词中又以复合词为主,其中以定中结构为主,约占总数70.55%,其次是述宾结构,约占总数9.65%,还有状中、述补、主谓和联合结构。合成词中的附加式又可分为前附加和后附加,附加式共有486个,约占总数7.74%后附加式共有370个占5.89%,前附加式共有116个,占1.85%。三音节词语的来源丰富,有来自方言、外来词、口语、新词新语和书面语。三音节词语产生的方法主要有语音造词法、修辞造词法、缩略造词法和附加造词法。语音造词法包括了摹声和音译,语音造词法产生的三音节词语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外来词语的音译形式。修辞造词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和仿词造词法四种方式,其中比喻造词法又包括了全喻式、前喻式和后喻式,夸张造词法又包括了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仿词造词法包括了仿前式、仿中式和仿后式。三音节词语的结构内部是分层的,由最内层和最外层构成。在考察三音节词语语义结构情况时主要以最外层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为主。三音节词语的语义结构关系以定中式为主,根据组成成分的词性把定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N+X、V+X和A+X三种类型,状中式三音节词语分为Adj+V、Adv+V和N+V/Adj三种,述宾式、述补式、主谓式和联合式分别根据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在三音节词语结构的语义关系中以定中式为主。定中式三音节词语的音节组配方式根据单双音节的不同组配有1+2式和2+1式。充当修饰语的词类不同所选择的音节组配方式也不同,名词、动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2+1式的音节组配,1+2式相比2+1式数量少;而形容词充当修饰语时倾向于选择1+2式为主,2+1式少于1+2式。在名词、动词作定语时2+1式是无标记组合,1+2式有标记组合;而形容词作定语时1+2式无标记组合,2+1式是有标记组合。定中结构中充当定语词类不同出现了音节搭配不对称的“颠倒标记”现象。背后的理据是基于“松紧象似”在定中结构的“句法——语义——语音”三个范畴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关联标记模式”,音节组配与词类选择反应的不对称性是由于“松紧象似”原则在以上的三个范畴之间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还是修饰语和中心语语义上的松紧,定语反映中心语的本质属性,越靠近中心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反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语义联系不紧密,结构之间较松散。

刘春艳[5](2020)在《《酉阳杂俎》定中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酉阳杂俎》为唐代段成式撰写的笔记小说,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酉阳杂俎》定中结构进行考察研究,以期在全面反映《酉阳杂俎》定中结构概貌的同时,为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借鉴。《酉阳杂俎》定中结构的定语主要由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动词、短语等构成,名词定语所占比例最大;中心语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动词、短语构成,其中名词中心语所占比例最大;带结构助词“之”字的定中结构的数量较少,名词、动词、短语作定语,加“之”的比例略高于其他词性作定语加“之”的比例,名词与形容词作定语加“之”与凑足音节、突出强调定语或中心语、定语中心语组合的松紧有密切联系。定语与中心语为谓词或短语时,加“之”多半是为了使定语和中心语更加清晰明了,防止出现结构分歧。我们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将《酉阳杂俎》定中结构整理出25种语义关系类型、16种语义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相对较少,这与《酉阳杂俎》有限的语料有关。文章对《酉阳杂俎》中定中结构存在的歧义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主要体现在语义歧义和句法歧义上,这种歧义只有在语言处于静态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当有歧义的定中结构处于相应的语境中,这种歧义往往会随之消失。我们将《酉阳杂俎》递加式定中结构的多项定语的排序总结为“代词>名词>数量词>动词性词语>形容词>名词”,也从信息论角度和根据语义接近原则对部分多项定语的排序作了简单分析;从语言的简化和语言的相似性两个方面对列加式定中结构中定语与中心语并列的原因作了解释说明。最后,为了了解中古时期定中结构的特点以及演变规律,我们选取了先秦的《孟子》,将其定中结构的构成成分与《酉阳杂俎》的构成成分作了历时的比较。《酉阳杂俎》中以名词和数量词作定语的定中结构比例与《孟子》中以名词和数量词作定语的定中结构比例相比,有所增加。《酉阳杂俎》中出现了很多以谦词和敬词作定语的定中结构。谓词作中心语的数量明显下降,定中结构的体词性特征从《孟子》时期到《酉阳杂俎》时期越来越明显。《酉阳杂俎》中带“之”定中结构与《孟子》中带“之”定中结构相比明显下降。

贺钧[6](2020)在《中高级东南亚华裔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中级和高级水平的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为实验被试,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设计了听觉实验和视觉实验,考察了韵律边界和续接语境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的影响,以及他们对“V+N1+的+N2”歧义结构的心理表征,研究发现:(1)语境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歧义结构的理解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中级和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对韵律边界的感知不存在明显差异。听觉层面的韵律边界对留学生理解歧义结构的影响大于视觉层面的韵律边界,听觉层面的韵律边界信息作用在句子理解的早期,而视觉层面的韵律边界信息作用于句子理解的晚期。本文认为留学生的韵律感知和使用能力发展较其他语言能力发展更慢,更内隐,导致他们的韵律边界意识到了高级阶段仍然较弱。(2)对于中级和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分析理解“V+N1+的+N2”歧义结构仍然比较困难,但他们按照定中关系义加工“V+N1+的+N2”歧义结构要比按照动宾关系义加工“V+N1+的+N2”歧义结构更容易。高级汉语水平被试的定中结构心理表征较强,中级汉语水平被试的定中结构心理表征较弱,中高级汉语水平被试的动宾结构句法心理表征较弱,或者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句法表征。本文从汉语水平对句法结构意识的影响,以及定中结构的接触频率和定中结构的加工优势等角度对以上结论进行了解释。

兰俊莹[7](2020)在《《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曲选》由明代臧晋叔编纂而成,是我国现存影响最大,收罗最丰富的一部元杂剧选集。它是研究近代汉语口语的重要资料,其宾白部分能反映当时的口语面貌。论文以《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爲研究对象,对其作数据统计,分析其陈述内容、句式结构以及语气词使用的不同和变化,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自身特点。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爲绪论,简述《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的选题缘起,介绍陈述句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对象。第二章研究陈述句的分类,把《元曲选》宾白中的陈述句分爲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和主观句等四种类型,并分析其陈述内容的不同和表述方式的特徵。第三章研究陈述句句式,主要对《元曲选》宾白中的“是”字句、处置式、被动式、兼语式和连谓式等五种句式作详细考察,总结其在结构方面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第四章研究陈述句语气词,考察了上古汉语遗留语气词“也、矣、耳”等,近代汉语新兴语气词“哩、了、的、来、咱、者、便了、波、罢、罢了”等,并通过历时对比,分析其语法功能和变化过程。此外,还考察“了也、了罢、者波”等语气词连用的情况。第五章是结论部分,结合全文的研究内容,总结《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的特点,分析其在汉语陈述句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陈浩[8](2019)在《“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的特征和歧义现象考察》文中指出在现代汉语中,“N1的N2+V得R”句式是一个普通主谓补结构,如“水箱的窟窿破得更大了”。其中“水箱”和“窟窿”在句法上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语义上是领属和被领属的关系。但是“她的经理当得好”这类“N1的N2+V得R”句式,句法上,“N1”和“N2”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语义上却是施事和受事的关系。大多数学者将这类“N1的N2”称为准定语结构。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大量语料,对语料进行分类。从句法结构、语义内涵、语用功能三个角度,详细分析“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中各组成部分和整个结构的特征。描写过程中,我们发现“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是一种形义错配体,存在着大量形式与意义不一一对应的歧义现象。我们从收集到的语料中筛选出了所有有歧义的句子,根据成因对这些句子进行了分类,然后从语义关系、语义特征等角度详细分析了歧义产生的条件。此外,本文还就“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存在的歧义现象,从“歧义识别”和“歧义倾向性”两方面入手,分别对汉语母语者和留学生开展调查。调查结束后,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影响因素。以期能够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姚婷婷[9](2017)在《现代汉语“N双1+(的)+N双2”定中结构的分类考察》文中指出现代汉语“N双1+(的)+N双2”定中结构可分为组合式、双合式及粘合式三种,本文在统计分析语料的基础上,利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将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充分描写这三种结构在句法、语义及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回顾和总结了当前语言学界关于现代汉语“N双1+(的)+N双2”定中结构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目前研究的某些不足。第二章对普通型的组合式、双合式和粘合式三类定中结构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对比,考察了这三种结构对“N双”的制约。第三章主要考察了特殊型的现代汉语“N双1+(的)+N双2”定中结构,分析了比喻性“N双1+(的)+N双2”定中结构的特点,考察了歧义性“N双1+(的)+N双2”定中结构的类型。第四章在语法及语用上考察这三种定中结构的使用差异并探析其背后形成的原因。

曹向华[10](2016)在《“2+1”结构偏正式三音节名词的语义分析》文中认为三音节名词的强势结构为"2+1"偏正式。该类型三音节名词的中心语为单音节名词(名词性语素),概念层级上多为基本层次范畴,构词能力强,义项单一,可以批量产生出下位词。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存在一些比较能产的语义关系,共包括7大类,11小类。受到语义关系的影响,该类型三音节词的释义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释义语言。

二、浅谈“形+名1+名2”的结构层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形+名1+名2”的结构层次(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
        1.2.1 同位短语总体研究现状
        1.2.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创新
    1.3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
        1.3.1 本文拟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1.3.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老舍文集》同位短语研究
    2.0 引言《老舍文集》同位短语的分类
    2.1 .《老舍文集》中名名组合式
        2.1.1 “名+名”式
        2.1.2 “名+名语”式
        2.1.3 “名语+名”式
        2.1.4 “名语+名语”式
    2.2 《老舍文集》中名代组合式
        2.2.1 “名+代”式
        2.2.2 “代+名”式
        2.2.3 “代+名语”式
    2.3 代代组合式
        2.3.1 人称代词+反身代词
        2.3.2 人称代词+统称代词
    2.4 小结
第三章 《王朔文集》同位短语研究
    3.0 引言《王朔文集》同位短语的分类
    3.1 《王朔文集》中名名组合式
        3.1.1 “名+名”式
        3.1.2 “名+名语”式
        3.1.3 “名语+名”式
        3.1.4 “名语+名语”式
    3.2 《王朔文集》中名代组合式
        3.2.1 “名+代”式
        3.2.2 “代+名”式
        3.2.3 “代+名语”式
        3.2.4 “名语+代”式
    3.3 《王朔文集》中代代组合式
        3.3.1 人称代词+反身代词
        3.3.2 人称代词+统称代词
    3.4 《王朔文集》三项式
        3.4.1 非紧凑式
        3.4.2 紧凑式
    3.5 《王朔文集》谓名组合式
    3.6 小结
第四章 《老舍文集》《王朔文集》同位短语的比较研究
    4.0 引言
    4.1 名名组合式异同
        4.1.1 类型及频率对比
        4.1.2 句法分布对比
    4.2 名代组合式异同
        4.2.1 类型及频率对比
        4.2.2 句法分布对比
    4.3 代代组合式异同
        4.3.1 类型及频率对比
        4.3.2 句法分布对比
    4.4 谓名式与三项式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2)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4 语料来源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语义异指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2.1 引言
    2.2 语义指向研究纵观
        2.2.1 国内外语义指向研究
        2.2.2 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
    2.3 语义异指的界定与判定标准
        2.3.1 语义异指的判定及分类
        2.3.2 语义异指的判定标准及认知心理基础
    2.4 语义异指的分析维度
    2.5 语义异指的多视角研究
        2.5.1 语义异指的修辞学研究
        2.5.2 语义异指的语用研究
        2.5.3 语义异指的系统功能研究
        2.5.4 语义异指的生成研究
        2.5.5 语义异指的认知研究
    2.6 典型语义异指的研究综述
        2.6.1 异指定语研究
        2.6.2 异指状语研究
        2.6.3 异指补语研究
    2.7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和描写-解释框架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图形-背景理论
        3.2.2 认知识解理论
    3.3 描写-解释框架
        3.3.1 描写与解释的内涵
        3.3.2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原则
        3.3.3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框架
    3.4 小结
第4章 异指定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4.1 引言
    4.2 定语及定语的语义指向
        4.2.1 定语的定义
        4.2.2 定语类别及语义指向特征
    4.3 异指定语的句法特征
        4.3.1 异指定语的指向特征
        4.3.2 异指定语的形态特征
    4.4 异指定语的语义特征
        4.4.1 异指定语的语义选择限制
        4.4.2 定语类别与语义异指的关联
        4.4.3 主内定语与宾内定语的语义及指向差异
    4.5 异指定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4.5.1 主宾侧重关系与焦点突显
        4.5.2 观察排列与异指定语语义差异
        4.5.3 句位选择与定语突显面调变
        4.5.4 概念依存与异指定语长距离指别
    4.6 小结
第5章 异指状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5.1 引言
    5.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5.2.1 状语及定状区别
        5.2.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5.2.3 异指状语的类别划分
    5.3 异指状语的句法特征
        5.3.1 指宾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5.3.2 指主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5.4 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5.4.1 三个维度的异指状语语义分析
        5.4.2 不同类型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5.5 异指状语句与定语句的句法语义差异
        5.5.1 指主状语句与主内定语句
        5.5.2 指宾状语句与宾内定语句
    5.6 异指状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5.6.1 视角调变与观察排列方式变化
        5.6.2 认知突显与句型选择差异
        5.6.3 心理扫描与动态语义增加
        5.6.4 语序差异与概念可及路径
        5.6.5 句式选择与焦点化效果差异
    5.7 小结
第6章 异指补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6.1 引言
    6.2 补语类型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6.2.1 补语语义指向的分析维度
        6.2.2 补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6.2.3 补语语义歧指
    6.3 异指补语的句法特征
        6.3.1 异指补语结构的内部构成
        6.3.2 异指补语的句型分布及规律
    6.4 异指补语的语义特征
        6.4.1 异指补语的语义类型
        6.4.2 异指补语结构的成分整合
        6.4.3 异指补语结构的配价问题
        6.4.4 异指补语的语义歧指分析
    6.5 异指补语的认知理据
        6.5.1 异指补语与背景-图形顺序调变
        6.5.2 语序选择与状补认知突显
    6.6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及启示
        7.1.1 研究发现
        7.1.2 语义指向分析的价值与启示
        7.1.3 语言中无所不在的象似性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正指形容词、动词定语列表
    附录二 情绪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三 动作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四 二价形容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五 动补结构补语语义指向对象分类表
    附录六 单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附录七 双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致谢

(3)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三、研究历史和现状
        (一) 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期
        (二) 二十世纪中后期
        (三)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四) 关于“逆序”说研究
    四、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及构成要素
    第一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
        一、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判定标准
        二、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概况
    第二节 比喻及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
        一、比喻的构成要素
        (一) “三要素”的含义
        (二) 本体喻体的辨析
        二、比喻复合词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
        一、本体与直指词素的对应关系
        (一)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
        (二)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
        二、喻体与喻指词素的对应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及分布特征
    第一节 本体喻体的语义类别
        一、本体的语义类别
        二、喻体的语义类别
        三、本体喻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一) 本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二) 喻体与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本体喻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一、本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二、喻体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分布特征及造词数量
        三、本体喻体语义类别的搭配特征
    第三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本体喻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一、本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二、喻体与相似点的对应分布特征
    小结
第四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
    第一节 比喻复合词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概况
        一、词素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二、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三、前人研究成果
        (一) 前人关于词素之间语义、语法关系的研究
        (二) 前人关于词素与词之间语义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义、语法关系
        一、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法关系
        (一)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结构层次
        (二)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二、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间的语义关系
        (一) 词素间的基本语义关系
        (二) 词素间的比喻关系
    第三节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词素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一) 前喻式定中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二) 前喻式状中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二、后喻式偏正复合词词素的选择
        (一) 直指词素选择的或然性是绝对的,必然性是相对的
        (二) 喻指词素选择的或然性是绝对的,必然性是相对的。
        三、词素入词后发生的意义偏移
        (一) 词素入词而生下位义
        (二) 词素入词而生区别义
        (三) 词素入词而生代表义
    小结
第五章 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比喻跨度
    第一节 比喻跨度相关理论--“语义透明度”
        一、“语义透明度”心理学相关研究
        二、“语义透明度”语言学相关研究
        三、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
        (一) 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的联系
        (二) 比喻跨度与词义透明度的区别
    第二节 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定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 前喻式定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 后喻式定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状中式比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一) 性状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二) 动作类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分级
    第三节 比喻跨度的影响因素
        一、本体的显隐
        二、相似点
        (一) 相似点对定中式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二) 相似点对性状类状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三) 相似点对动作类状中复合词比喻跨度的影响
        三、前喻式词素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及后喻式本体喻体的相似程度
        四、前喻式本体喻体的相似程度及后喻式限定成分的提示程度
        五、本体喻体的使用频率及喻指词素的造词频率
    第四节 比喻跨度的产生
    小结
第六章 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分析
    第一节 范畴理论概述
        一、经典范畴理论
        二、现代范畴理论
        (一) 家族相似论
        (二) 原型理论
        (三) 基本层次理论
    第二节 比喻复合词的范畴化
    第三节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一、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范畴化的特点
        (一) 直指词素表示的概念与复合词表示的概念是上下位范畴关系
        (二) 直指词素依据区别特征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上位范畴
        (三) 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具有层级性
        二、前喻式偏正复合词不同类型的范畴化
        三、前喻式偏正复合词范畴化过程中的范畴理论分析
        (一) 经典范畴理论与范畴成员的判定
        (二) 原型范畴理论与前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第四节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范畴化
        一、隐喻性范畴的内涵与特点
        (一) 隐喻性范畴成员的范畴归属具有双重性
        (二) 喻指词素表示的隐喻概念与复合词表示的概念是上下位范畴关系
        (三) 喻指词素分别归属于各自的上位范畴
        (四) 15个上位范畴分别归属于3个语义类别范畴
        (五) “X是Y”的逻辑意义在隐喻性范畴中的对应
        (六) 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隐喻性范畴化具有层级性
        二、后喻式偏正复合词的隐喻性范畴化
        三、隐喻性范畴化过程中的范畴理论分析
        (一) 经典范畴理论与隐喻性范畴成员的判定
        (二) 原型范畴理论与隐喻性范畴
        (三) 隐喻性上位范畴不是家族相似性范畴
    小结
第七章 网络平台上的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以淘宝网等为例
    第一节 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料来源及分类
        一、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语料来源
        二、网络平台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分类
        (一) 按照语义类别分类
        (二) 按照音节数量分类
        (三) 按照相似点分类
        (四) 按照词素类型分类
    第二节 网络平台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特点
        (一) 命名对象和喻体种类丰富
        (二) 词素间的语义关系具有多样性
        (三) 在不同语义类别中的数量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四) 喻体的选择具有倾向性
        (五) 产生及传播具有时效性
    第三节 网络平台新生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的双重相似点
        一、联想意义与联想行为
        (一) 联想意义
        (二) 联想行为
        (三) 联想意义与联想行为的关系
        二、常规相似点与意图相似点
        (一) 常规相似点
        (二) 意图相似点
        三、双重相似点与喻体的选择
        四、双重相似点复合词产生的理据
        (一) 双重相似点复合词产生的动力
        (二) 双重相似点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
        (三) 双重相似点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一节 三音节词语语素构成
    第二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层次
    第三节 三音节词语语法属性
    第四节 三音节词语结构关系
        一、2+1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二、1+2式三音节词语综合考察
    第五节 三音节词语来源考察
        一、三音节方言词
        二、三音节外来词
        三、三音节新词语
        四、其它
第二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构词法研究
    第一节 单纯词
        一、拟声词
        二、音译词
    第二节 复合词
        一、偏正式
        二、述宾式
        三、述补式
        四、主谓式
        五、联合式
        六、其它
    第三节 派生词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第三章 《现汉》(第7版)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研究
    第一节 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现象
        一、单双音节组配的现象
        二、N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三、A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四、VN定中单双音节组配
    第二节 韵律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辅重原则
        二、音节松紧
    第三节 词类与单双音节选择
        一、词类、词长与音节选择
        二、定中式单双音节组配规律
第四章 《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造词法研究
    第一节 语音造词法
        一、摹声造词
        二、音译造词
    第二节 修辞造词法
        一、比喻造词
        二、借代造词
        三、夸张造词
        四、仿词造词
    第三节 缩略造词法
        一、缩合法
        二、节略法
        三、数字概括法
        四、造词理据
    第四节 附加造词法
        一、前附加式
        二、后附加式
        三、生成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现汉》(第7版)三音节词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酉阳杂俎》定中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
    二、定中结构的界定
    三、关于《酉阳杂俎》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酉阳杂俎》定中结构成分分析
    第一节 《酉阳杂俎》定语的构成
    第二节 《酉阳杂俎》中心语的构成
    第三节 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之”
第二章 《酉阳杂俎》定中结构语义分析
    第一节 《酉阳杂俎》定中结构的语义关系
    第二节 《酉阳杂俎》定中结构的语义功能
    第三节 《酉阳杂俎》定中结构歧义分析
第三章 《酉阳杂俎》多项式定中结构分析
    第一节 递加式定中结构
    第二节 顿加式定中结构
    第三节 列加式定中结构
第四章 《酉阳杂俎》与《孟子》定中结构的历时比较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中高级东南亚华裔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的听觉实验
    2.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及小结
第三章 “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的视觉实验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及小结
第四章 “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实验的综合分析和教学启示
    4.1 综合分析
    4.2 教学启示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语料及填充句示例
附录二 调查问卷示例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陈述句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对象
    第四节 陈述句的界定及分类
第二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分类
    第一节 判断句
    第二节 描写句
    第三节 叙述句
    第四节 主观句
第三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句式
    第一节 “是”字句
    第二节 处置式
    第三节 被动式
    第四节 兼语式
    第五节 连谓式
第四章 《元曲选》宾白陈述句语气词
    第一节 上古汉语遗留语气词
    第二节 近代汉语新兴语气词
    第三节 语气词的连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的特征和歧义现象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1.1.1 选题意义
        1.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1.3 语料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生成机制的研究
        1.2.2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特征的研究
        1.2.3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的研究
        1.2.4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的应用研究
        1.2.5 小结
2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的特征
    2.1 “N1(定语)的N2+V得 R”句式的特征
        2.1.1 句法结构
        2.1.2 语义内涵
        2.1.3 语用功能
    2.2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的特征
        2.2.1 句法结构
        2.2.2 语义内涵
        2.2.3 语用功能
    2.3 小结
3 “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的歧义现象
    3.1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分析范围
    3.2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分类
        3.2.1 “N1”与“N2”语义关系多重性引起的歧义
        3.2.2 补语类型不确定引起的歧义
        3.2.3 “N2”指称不确定引起的歧义
        3.2.4 “N2”数量不确定引起的歧义
        3.2.5 几种现象交叉引起的歧义
        3.2.6 小结
    3.3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产生条件
        3.3.1 “N1”与“N2”语义关系多重性引起歧义的条件
        3.3.2 补语类型不确定引起歧义的条件
        3.3.3 “N2”指称不确定引起歧义的条件
        3.3.4 “N2”数量不确定引起歧义的条件
        3.3.5 交叉类歧义的产生条件
    3.4 小结
4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理解情况
    4.1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识别情况
        4.1.1 歧义现象识别情况的调查
        4.1.2 结果分析
    4.2 “N1(准定语)的N2+V得 R”句式歧义现象的理解倾向性
        4.2.1 歧义现象理解倾向性的调查
        4.2.2 结果分析
    4.3 教学启示
        4.3.1 帮助学生熟悉句法结构
        4.3.2 把握歧义教学的重难点
        4.3.3 提高学生歧义的识别能力
        4.3.4 引导学生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
        4.3.5 注重文化教学
    4.4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9)现代汉语“N双1+(的)+N双2”定中结构的分类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二章 普通型“N_(双 1)+(的)+N_(双 2)”定中结构的语义关系的分类考察
    第一节“N_(双 1)+(的)+N_(双 2)”定中结构的分类原则和依据
        一、形式和意义标准
        二、自由与黏着形式
        三、语义关系的分类基点
    第二节 三种定中结构的语义关系的分类考察
        一、粘合式定中结构的语义关系分类
        二、组合式定中结构语义关系分类
        三、双合式定中结构的语义关系分类
    第三节 三种定中结构语义分类的比较、分析
        一、三种定中结构语义关系的交叉分类
        二、三种定中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特色
第三章 特殊型“N_(双 1)+(的)+N_(双 2)”定中结构的语义关系的分类考察
    第一节 比喻性的“N_(双 1)+(的)+N_(双 2)”定中结构
        一、比喻性的粘合式定中结构
        二、比喻性的组合式定中结构
    第二节 歧义性“N_(双 1)+(的)+N_(双 2)”定中结构的歧义类型
        一、粘合式定中结构的歧义类型
        二、组合式定中结构的歧义类型
第四章 从语法、语用角度考察“N_(双 1)+(的)+N_(双 2)”的使用情况
    第一节 从语法角度考察三种定中结构的句法地位
        一、三种定中结构的构成状况
        二、三种定中结构的句法表现
    第二节 从语用角度来考察三种定中结构的使用差异
        一、粘合式、组合式定中结构在不同语体中的分类比较
        二、粘合式、组合式定中结构在篇名中的分类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2+1”结构偏正式三音节名词的语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心语的语义特征
    (一)中心语在概念层级上多为基本层次范畴
    (二)构词的能产性与义项的单一性
二、修饰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
    (一)外形特征
    (二)材料
    (三)方式、手段
    (四)用途、目的
    (五)关联
    (六)时间地点
    (七)领属
三、语义关系对辞书释义的价值
    (一)外形
    (二)材料
    (三)方式、手段
    (四)关联
    (五)用途
    (六)地方、时间
    (六)领属类

四、浅谈“形+名1+名2”的结构层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D]. 戴欣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D]. 李林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3]现代汉语偏正式比喻复合词研究[D]. 尉方语. 山东大学, 2020(09)
  • [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三音节词语研究[D]. 牛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酉阳杂俎》定中结构研究[D]. 刘春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中高级东南亚华裔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研究[D]. 贺钧. 暨南大学, 2020(04)
  • [7]《元曲选》宾白陈述句研究[D]. 兰俊莹. 兰州大学, 2020(12)
  • [8]“N1(准定语)的N2+V得R”句式的特征和歧义现象考察[D]. 陈浩.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现代汉语“N双1+(的)+N双2”定中结构的分类考察[D]. 姚婷婷. 苏州大学, 2017(04)
  • [10]“2+1”结构偏正式三音节名词的语义分析[J]. 曹向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标签:;  ;  ;  ;  ;  

浅谈“形式+名称1+名称2”的结构层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